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自燃

煤自燃

煤自燃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5897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等;煤自燃的相关文献由2397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军、文虎、翟小伟等。

煤自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2 占比:1.9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5897 占比:98.06%

总计:46807篇

煤自燃—发文趋势图

煤自燃

-研究学者

  • 邓军
  • 文虎
  • 翟小伟
  • 王伟峰
  • 刘文永
  • 郭军
  • 马砺
  • 王德明
  • 金永飞
  • 陆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学明; 李鹏龙; 周全超; 许慧骞; 乔磊; 杨胜强
    • 摘要: 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分析不同粒径实验煤样在自燃氧化过程中的气体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确定自然堆积松散煤体(由不同粒径组成)的自燃气体指标及其临界值,为建立曙光煤矿2号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气体指标体系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CO气体的出现显示煤体进入自燃氧化状态,当温度超过80°C后,CO浓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且粒径越小CO浓度越大;C_(2)H_(4)、C_(3)H_(8)气体的出现可以作为煤体进入到快速氧化阶段的重要判定指标,CO/CO_(2)、C_(2)H_(4)/CH_(4)值可以作为煤自燃高温阶段的辅助判定指标,研究结果为曙光煤矿2号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状态的预测预报及主动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郁亚楠; 赵庆伟; 程明; 王新堂; 郭军
    • 摘要: 为预防唐家会煤矿61102特厚孤岛工作面煤自燃隐患发生,保障工作面的安全收作,通过监测61102工作面进回风顺槽与相邻采空区间的气压变化,分析进回风顺槽与相邻采空区存在“呼吸”现象及规律,结合煤自燃理论基础,从遗煤堆积、漏风供氧及氧化蓄热等方面,研究在“呼吸效应”影响下工作面收作期间煤自然发火原因及特点,提出以“控氧控温、减氧降温”为主的防火思路,制定了“三位一体”的煤自燃预测预报体系,构建了以“煤柱加固、建隔离带堵漏控氧、注氮惰化降氧及注胶降温”为主的综合防火方案。现场实践表明:在工作面收作期间,通过采取煤柱破碎带加固、隅角建隔离带、区域控风、注氮降氧及注胶降温等针对性防控措施,使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降至10×10^(-6)以下,火灾系数R_(2)×100降至0.1以下,有效预防了采空区遗煤自燃,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回撤。实践成果为其他矿区类似工作面的防火提供了参考依据。
    • 朱振; 李玉鹏; 刘平
    • 摘要: 矿井煤自燃会使得资源浪费,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采用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陕煤集团建庄煤矿采煤工作面不同风量影响下采场气热参数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不同风量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范围,为矿井煤自燃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 刘付俊; 周思博
    • 摘要: 为了探究二次氧化作用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降低矿井采空区遗煤复燃的风险,以平煤六矿22290工作面原始煤样和氧化煤样为二次氧化研究对象,分析气体产物产生规律,测试二次氧化前后煤样特征温度以及二次氧化前后煤样内官能团的数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氧化煤样的CO和C_(2)H_(4)产生速率较原煤更快、放热强度也高于原煤,而且氧化煤样的临界温度、干裂温度、最大增速温度、失重温度均低于原煤;微观结构分析表明,二次氧化煤样中的含氧官能团-OH、-COOH和-C=O含量与原煤相比均有明显增加,而甲基和亚甲基的含量有略微下降。二次氧化煤具有更强的低温氧化性,更容易发生氧化自燃。
    • 马欣; 谢容宇; 孟曦; 刘静雯; 肖旸; 芦星
    • 摘要: 为研究多因素影响下重力热管的提热性能,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工质种类、充液率,以及长径比等内在因素的综合效应,并对实验结果采用多指标权重与极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重力热管最佳提热性能的组合因素。结果表明:重力热管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煤堆内部温度,抑制煤堆温度上升;重力热管的产冷量、有效影响半径与煤堆温度成正比;当煤堆温度为70°C左右时,各因素的较优水平组合:工质为Al_(2)O_(3),充液率为15%,长径比为25.0;当煤堆温度升至210°C时,各因素的较优水平组合:工质为Al_(2)O_(3),充液率为25%,长径比为25.0。
    • 吕志广; 徐永亮; 刘泽健; 吴晋东; 李敏杰
    • 摘要: 漏风强度不仅加大煤自燃的危险性,而且是采空区遗煤自燃引发煤火灾害的致因。为探究火区启封时漏风强度对遗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利用煤自燃特性测定装置对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实验,然后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气体环境下各特征温度点官能团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含氧基团中,伴随温度阶段的提升,-COOH含量整体上升,-C-O-含量波动虽不明显,但整体含量较高;-OH官能团中,在各温度阶段都有存在且谱峰强度明显;脂肪烃中,-CH_(3)和-CH_(2)的谱峰面积均较大,无论干空气或氮气氛围各温度点都有参与反应,且活性较高;通过结构参数值分析,T_(120)是关键的活性点温度;干空气或氮气氛围下自然降温处理的煤样,在T_(120)相比原煤各官能团反应更加剧烈,官能团变化更大;整体上氮气氛围官能团变化增长和下降的趋势相比干空气氛围变化较小,煤复燃的危险性也降低。
    • 司俊鸿; 王乙桥; 程根银; 李林; 高世杰
    • 摘要: 根据开放式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强度较大、风流运移规律复杂的特点,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风流运移影响因素指标,建立了Y型通风采空区渗透率分布模型,提出了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判定的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横向氧化带区域划分方法。在漏风源堵漏控风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漏风封堵位置影响采空区风流运移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靠近沿空留巷侧的采空区漏风风速大于非沿空留巷侧,受风流的惯性影响工作面下隅角处沿采空区深部方向的漏风风速较大,形成了风流惯性冲击区;漏风源堵漏控风方法减小了横向氧化带的宽度、增大了横向氧化带与工作面的夹角,不影响纵向氧化带的宽度;封堵下隅角时,采空区氧化带区域面积最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开放式沿空留巷采空区煤自燃控风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 郭煜峰
    • 摘要: 以五阳煤矿7607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为工程实例,运用煤自然发火试验装置,分析煤炭自然发火特性;通过束管监测气体含量,判定工作面自燃三带的分布情况;现场监测分析采空区内02.CO、以及CH,浓度变化,判定进入采空区38 m内是散热带.38~105 m是自燃带、105 m后是窒息带;可为矿井今后防灭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张九零; 阮杲阳; 王苗苗
    • 摘要: 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流入煤层裂缝,煤体受到不同程度水量浸泡,其自燃特性受到影响不利于矿井防灭火工作。为研究不同浸水程度煤体自燃特性,对唐山矿0250煤层煤样进行水浸煤制作,对不同浸水程度煤样进行程序升温、低温液氮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浸水程度的提高,比表面积下降,大孔比例增加,耗氧速率和CO、CO_(2)产生率提高;脂肪烃基团含量降低,芳香烃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大。实验结果表明:浸水导致煤体小孔向大孔转化,孔隙与裂隙的连接性增强,煤体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对氧气的物理吸附;浸水促进过氧络合物的生成,有利于对氧气的化学吸附;随着浸水量的增加,羟基(—OH)含量提高,煤体在低温氧化阶段表现出氧化特性越明显,羰基(C=O)、羧基(—COOH)含量增加,导致煤体氧化燃烧阶段氧气消耗量、耗氧速率及CO、CO_(2)产生率提高;浸水促进了煤体内官能团的相互转化。
    • 郭军; 金彦; 王帆; 杨盼盼; 孙明福
    • 摘要: 为实现煤自燃过程的精细分级与自燃隐患的精确预警,保障井下煤自燃防治工作有效开展和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以甘肃王家山矿202工作面煤样为测试对象,采用煤自然发火试验与程序升温试验手段模拟煤体自然发火过程。测定煤自燃指标气体等特性参数数据,分析相关指标气体特征,将煤自燃过程划分为稳定、波动和剧烈反应3大区间。通过处理指标数据以比值、Logistic函数拟合的方式重构数据曲线(R^(2)接近0.99),结合“潜伏、氧化、自热、临界、热解、裂变、燃烧”7阶段精细划分理论与方法,确定煤自燃各反应阶段内的风险等级及指标阈值:预警初值(O_(2)与CO关联数据点);低风险阶段(Φ(CO)/Φ(O_(2)),0.1~4);较大风险阶段(C_(2)H_(4)>0.0006%);重大风险阶段(Φ(C_(2)H_(4))/Φ(C_(2)H_(6))>600);灾变阶段(浓烟),最终构建了7阶段煤自燃隐患预警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预警体系能够通过井下气样监测数据快速确定隐患区域内的风险等级,并结合指标Logistic拟合曲线推断隐患发展趋势,对现场煤自燃准确预警与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