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热管
重力热管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66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65984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低温工程、制冷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加重油和油砂技术交流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重力热管的相关文献由125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赵树兴、徐建斌等。
重力热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984篇
占比:99.69%
总计:66192篇
重力热管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赵树兴
- 徐建斌
- 陈乐
- 刘艳
- 张丽荣
- 赵炜
- 韩雷涛
- 马重芳
- 吴晓东
- 富雅琼
- 张玉丰
- 谢敏
- 关绍勤
- 杨耀宁
- 洪荣华
- 黄翔
- 何昊
- 冷学礼
- 刘宗杰
- 刘建文
- 刘通
- 刘金侠
- 向烨
- 吕雯
- 常健佩
- 张冠敏
- 张卫星
- 张宗勤
- 张雪缘
- 战洪仁
- 朱国梁
- 李一真
- 李宏
- 李燕
- 李瑞霞
- 樊相臣
- 王永彬
- 王汗
- 田茂诚
- 蒋方明
- 费凡
- 邱燕
- 陈书祥
- 马俊迪
- 马利敏
- 魏姗姗
- 黄文博
- 唐志伟
- 姜峰
-
-
金志浩;
董凯月;
战洪仁;
韩振南
-
-
摘要:
实验研究了在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质量分数为0,0.01%,0.05%,0.1%,0.2%时,50,60,70,80,90°C加热温度和50%,60%,70%,80%充液率对重力热管启动性能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质量分数越大,重力热管热阻越小;在加热温度为90°C、充液率为60%时,质量分数为0.2%的纳米流体重力热管热阻最小,且相比于基液热管降低了62.9%;在基液中添加氧化石墨烯会缩短热管启动时间,提高热管启动温度,但不改变热管的启动方式;氧化石墨烯提高热管传热性能的原因主要是其热导率较高且表面润湿性较好。实验结果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
马欣;
谢容宇;
孟曦;
刘静雯;
肖旸;
芦星
-
-
摘要:
为研究多因素影响下重力热管的提热性能,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工质种类、充液率,以及长径比等内在因素的综合效应,并对实验结果采用多指标权重与极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重力热管最佳提热性能的组合因素。结果表明:重力热管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煤堆内部温度,抑制煤堆温度上升;重力热管的产冷量、有效影响半径与煤堆温度成正比;当煤堆温度为70°C左右时,各因素的较优水平组合:工质为Al_(2)O_(3),充液率为15%,长径比为25.0;当煤堆温度升至210°C时,各因素的较优水平组合:工质为Al_(2)O_(3),充液率为25%,长径比为25.0。
-
-
王英梅;
王俊程;
刘永恒;
王茜
-
-
摘要:
为提高多年冻土区重力热管制冷效果,建立了低温重力热管性能试验台。对比研究4种不同长度比的重力热管,即4.2、2.7、1.9和1,同时考虑热管倾角,即10°、50°和90°,深入探讨热管长度比对其稳态等温特性、热阻和传热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热管等温特性随长度比减小而恶化;缩短蒸发段长度可以有效减小蒸发段热阻;热管传热总功率与长度比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除此之外,热管长度比一定时,选取合适倾角能发挥其最佳传热能力。试验热管在LR为1、倾角为90°工况下具有最小总热阻为0.018°C/W,此时热管的总功率为104.9 W。
-
-
黄依;
黄坤荣;
章征服;
段宁康
-
-
摘要:
根据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对传统重力热管的外形进行改进,设计一种U形的重力热管,使用FLUENT软件对热管进行仿真,热管内部的蒸发冷凝过程采用源项UDF进行编译,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蒸发冷凝现象。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下,对热管传热效应的影响,并分析了热管的热阻,还研究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换热效应,结论为:在小加热功率下,热管的热阻受充液率的影响较小;而在较大的加热功率下,热管的热阻与充液率成反比。
-
-
张雨婷;
孙亮亮;
闵皖东;
钟巍
-
-
摘要:
重力热管凭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高效传热且可靠性强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重力热管的发展应用和影响其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重力热管传热极限的发生机制。此外,对现有重力热管理论模型研究进行了总结,还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基于VOF模型的重力热管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研究,为重力热管传热传质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徐宏锦;
强天伟;
向俊;
池佳春
-
-
摘要:
为了降低锅炉排烟烟气温度,回收烟气中的余热,达到节能减排,故采取烟气余热节能装置回收高温烟气热量,达到能量梯次利用的目的。引用重力式热管对原有锅炉房改造烟气余热回收既经济又实惠,可操作性强。采取重力式气-液型热管换热器对供热系统中两台2.8MW的自备燃气锅炉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再利用处理。根据项目工况参数,采用常规设计方法,整体设计思路,对重力热管气液型换热器做设备选型与节能分析。
-
-
寇方铖;
王馨;
邹瑜;
莫金汉
-
-
摘要:
平板重力热管应用于太阳房建筑围护结构中可有效提升太阳得热,实现零碳采暖,其传热性能对热管太阳房热性能有重要影响。搭建了“L形”平板重力热管传热性能实验台,实验研究了不同工质(丙酮、R141b)及充液率对其传热性能(温度波动性、启动时间、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充液率过高会导致热管温度波动较大,且R141b热管温度波动性比丙酮热管小;(2)工质充液率越低,热管启动时间越短,且R141b热管启动时间比丙酮热管短;(3)对于丙酮和R141b热管,工质充液率为10%时当量导热系数大,且丙酮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更大。给出了适用于热管太阳房的最优热管工质充液率组合,对热管太阳房实际应用效果的提升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
-
王贵玲;
陆川
-
-
摘要:
碳中和、碳达峰需要能源供给领域的重大系统变革,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稳定连续的非碳基能源,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就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分别综述了浅层-中深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地热制冷、重力热管、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等广受关注的新技术、新方向;展望了发展前景和研究开发方向,为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
吕赛赛;
鲁法明;
李培荣;
李婕
-
-
摘要:
文章通过探究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现有控温方案,提出一种可控制温度区间的重力热管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在重力热管温度高于额定高温时阻止冷源温度持续升高,在重力热管温度低于额定低温时提高蒸发段的蒸发温度,实现重力热管工作温度区间的控制。该重力热管可应用于多种需要换热且对工作温度有区间要求的设备。
-
-
黄文博;
曹文炅;
李庭樑;
蒋方明
-
-
摘要:
利用超长重力热管开采干热岩热能可以避免增强型地热系统存在的工质损失、腐蚀结垢和井下连通困难等问题;相比于单井井下换热器系统,热管管内液-气相变使得管壁与热储之间的传热温差增大,使用重力热管开采地热能有望获得更高的单井采热量.本文开发了能对重力热管内部过程与裂隙热储渗流过程进行耦合求解的数值模型,模拟了管长4500 m的重力热管地热系统运行过程,研究了裂隙热储中的流体自然对流对地热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套管式井下换热器地热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重力热管、套管井下换热器、增强型地热系统电站的发电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地热系统单井发电量可达240 kW以上,发电成本约为1.124 CNY/(kW·h),与增强型地热系统电站发电成本接近,优于井下换热器式地热系统;如果利用废弃油气井建设重力热管地热系统,发电成本仅0.644 CNY/(kW·h).
-
-
-
-
Lusheng Zhang;
张鲁生;
Gongming Xin;
辛公明;
Wanxiang Ji;
季万祥;
Wei Zhang;
张炜;
Lin Cheng;
程林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实验研究了工质分别为水和自湿润流体(质量分数5%正丁醇水溶液)的两种重力热管在微小倾斜角度下的传热特性,对比两种热管的传热性能以探究自湿润流体在小角度下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实验所采用的各倾角分别为0°,1°,3°,5°,7°和 10°.对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倾角为0°时,自湿润流体重力热管相比水重力热管热阻更小、传热极限更大,因此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在其他倾角下,自湿润流体同样显著增大了重力热管的传热极限,但也使其热阻有所提高.
-
-
匡以武;
耑锐;
王文
- 《第十三届全国热管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建立了重力热管内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型,选用VOF模型追踪相界面的变化,并考虑了表面张力的作用。针对不同工况的热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相应情况下热管内气液界面的波动,并与文献比较,对界面波的运动进行了探讨,验证了界面波的运动是造成小管径内液泛的原因。
-
-
-
-
-
张建军;
师俊峰;
童征;
赵瑞东
- 《中加重油和油砂技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利用热管技术实现油井地热自平衡,从而进行稠油井筒降黏的技术.该技术应用重力热管降低流体热量损失,提高井筒上部温度,达到井筒降黏的目的.文章根据重力热管作用原理,结合井筒传热过程,建立了地热自平衡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油井条件和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井筒温度剖面改善情况和热损失情况,进而分析了地热自平衡井筒降黏技术所适应的油井条件.最后根据华北油田楚32试验井的现场应用情况,分析了该技术的井筒降黏效果.研究表明重力热管能够实现地热自平衡,显著改善井筒温度分布,有效实现井筒降黏,该技术特别适合于高产深井.
-
-
王录;
张红星;
莫青;
苗建印;
何江;
李磊;
杜太辉
- 《第十三届全国热管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针对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月昼期间氨分解产生不凝气体难以在地面直接测试的难题,采用重力热管等效测试两相流体回路产生的不凝气体量。在分析了压力、氨物质的量对氨分解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两种重力热管试验件进行试验验证。根据重力热管中不凝气体量等效两相流体回路中不凝气体量,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评估了两相流体回路经历不同月昼后产生的不凝气体对蒸发温差的最大影响,为探测器热控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
Roman Zorn;
Hagen Steger;
Thomas K(o)lbel;
孙燕冬
- 《海利丰·2017第九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这是第一次通过直接地表热量冷凝系统使用自动CO2热管系统,用于沥青街道的除冰融雪.除冰融雪系统完全受现场天气条件控制.地热源使蒸发的温热CO2上升到热管的顶部.在地表,CO2通过同时发生的热释放-冷凝,变为冷却液体返回到热管的蒸发区.这形成自动的热管循环并且在不使用任何外部能量的情况下加热街道表面.在德国巴德瓦德西(Bad Waldsee)的消防站使用基于热管原理的智能除冰融雪系统,作为EIFER/EnBW示范项目的一部分.特别设计的记录系统具有不同的直径和距离,用于涵盖消防站入口处的150m2的面积.为该项目开发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考虑了所有耦合过程.使用该模型,现在可以描述耦合热管的完全热平衡.考虑所有相关参数(所需的管道尺寸、填充率、地表和地下系统的热管设计)以及气象条件.现场安装了一个由光纤电缆、PT100传感器、气象站和红外摄像机系统组成的监测系统.通过巴德瓦德西的复杂监控系统,可以检查和验证理论计算、描述融雪过程、路面温度分布模型以及路面、雪层和环境条件的热和质量传递.热管系统安装已经证明,制冷负荷可以被传输到地下,并且即使在非常低的地表温度,道路也可以通过地热资源加热.本项目中的测量和建模值是一致的,基于这些发现的详细理论计算将能够规划新的除冰融雪系统.这些可以通过使用热管和地埋管换热器来实现,并且可以应用于如机场和直升机着陆点、停车场与车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