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耗氧速率

耗氧速率

耗氧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2336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中国水管理、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技术论坛、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耗氧速率的相关文献由577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军、王淑莹、任立峰等。

耗氧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2336 占比:99.87%

总计:132513篇

耗氧速率—发文趋势图

耗氧速率

-研究学者

  • 邓军
  • 王淑莹
  • 任立峰
  • 王洪臣
  • 马砺
  • 齐鲁
  • 刘鸿亮
  • 庄英萍
  • 张嗣良
  • 张嬿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窦成义; 王福军; 张亚潮
    • 摘要: 煤油共生是我国较为普遍的煤层赋存状态,尤其是黄陵、陇东矿区,煤油共生现象更为明显,而原油的存在会对煤的自燃有一定影响。为了探究原油对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作用,从存在煤油共生现象的黄陵矿区某矿410工作面采集煤样和岩层中的原油,将煤样(YM)与原油(SY)按不同质量比(YM∶SY=1∶0、1∶0.05、1∶0.1、1∶0.15)进行混合,进行了程序升温氧化试验,得到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样罐出气口气体组分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含油量煤样的耗氧速率、气体产生速率及放热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该工作面煤自燃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煤样与原煤样均容易自燃,且3种不同含油量煤样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产生规律相似;相同条件下,含油量越高,煤的耗氧速率、氧化气体产生量、放热强度均越小,说明煤越不容易自燃,即原油对煤的自燃有阻化作用。
    • 陈荣芳; 郭志国; 张俊; 赵宇
    • 摘要: 为了探究氧化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及演变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对平煤八矿煤样分别预氧化至60°C、90°C、120°C、150°C、180°C、210°C时通入N_(2)绝氧降温形成的氧化煤,进行低温氧化程序升温实验;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灭火条件下形成的氧化煤低温氧化行为特征,对煤样预氧化至120°C时,通入3种不同体积分数N_(2)灭火后形成的氧化煤,开展低温氧化程序升温测试,测定这两类氧化煤低温氧化过程耗氧速率、标志性气体(CO、CO_(2))产生率以及放热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氧化煤的耗氧速率、标志性气体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均小于原煤;预氧化至90°C煤样的自燃特性参数更接近原煤,说明预氧化至临界温度的煤更易发生复燃;而预氧化至120°C时通入N_(2)的体积分数越高,这类氧化煤的自燃特征参数越接近原煤,说明通入N_(2)体积分数越高的煤复燃能力越强。因此,开采近距离煤层群、复采工作面以及启封火区等区域的煤体时,应防范其发生复燃。
    • 李晓琳
    • 摘要: 针对目前研究煤自燃氧化升温规律时没有分析覆岩垮落及保护煤柱形成的轴向应力对粒径不同煤的渗透率和裂隙结构等参数的影响,借助气相色谱仪及荷载加压装置,通过试验研究粒径不同的煤样在热—应力耦合影响下的自燃氧化升温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单轴应力不断增大,粒径不同的煤样升温速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现为先升高再减少趋势;耗氧速率表现为先迅速升高之后逐步增大,整体为一直升高的变化趋势;产热速率变化趋势为初始阶段较平稳、之后开始升高、最后下降的变化规律。
    • 陈蒙磊; 徐永亮; 刘泽健; 吕志广; 步允川
    • 摘要: 为了深入探究浅埋煤层煤田火灾发展机理,分析煤在不同轴压作用下自燃时CO生成量、耗氧速率、表观活化能的变化规律,采用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对2~6 mm粒径煤样进行加压升温实验,结果表明:轴压0~4 MPa时煤样并不会产生裂隙,轴压6 MPa时煤样产生少量裂隙,轴压8 MPa时产生较多裂隙,轴压10 MPa时产生的部分裂隙又被压实;通过对CO生成量、耗氧速率和煤温度倒数1/T进行分段线性拟合,发现在低温阶段计算出的T1O2可作为不同轴压下煤氧化反应的特征温度,在高温阶段及低轴压时T^(2)_(O_(2))可作为不同轴压下煤氧化反应的特征温度。
    • 马砺; 马武阳; 魏泽; 何铖茂; 拓龙龙
    • 摘要: 微胶囊包裹技术可以保护芯材并使芯材缓慢释放。为提高盐类阻化剂阻化效果,基于微胶囊包裹技术,采用融化分散冷凝法制备出微胶囊阻化剂;优选出常温下吸湿率最低的壁芯比,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对添加不同质量分数阻化剂的不黏煤进行阻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微胶囊阻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大,煤样耗氧速率和CO释放速率先降低后增加,且在质量分数为15%时阻化效果最优;110°C时达到最大阻化率83%,整个温度范围内的平均阻化率为67%;相同质量分数下微胶囊阻化剂的阻化性能优于钠盐阻化剂;微胶囊阻化剂壁材在煤样升温过程中吸收热量,相变熔融后包裹在煤样表面并缓慢释放出芯材,能在煤温较高时保持优良的阻化效果。
    • 班鸿榆; 程静
    • 摘要: 为了掌握朱集西煤矿煤自燃的发火规律,在实验室模拟朱集西煤矿三个不同工作面煤样的氧化升温实验,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温度时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最大最小放热强度,得出朱集西煤矿三个煤层的自燃危险性大小为:3号工作面煤样>2号工作面煤样>1号工作面煤样,对以后朱集西煤矿进行煤自燃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邓军; 任帅京; 任立峰; 王彩萍; 李青蔚
    • 摘要: 为研究川东地区煤氧化升温过程中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装置测试了川东地区7个矿井煤样在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强度和耗氧速率,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煤样气体产物以及自燃极限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放热强度与耗氧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同一温度升高,二者先略微增加,然后以指数形式快速增大。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各个矿井煤样的CO和CO_(2)浓度都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温度下,CO_(2)浓度明显大于CO浓度,CO和CO_(2)比值与煤温有着很好对应关系,能反映出煤样被氧化的程度。CH_(4),C_(2)H_(6)和C_(2)H_(4)浓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不同矿井煤样的C_(2)H_(6)和C_(2)H_(4)产生的起始温度不同,CH_(4)产生量的差异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最小浮煤厚度与下限氧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二者先增大后逐渐降低,上限漏风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 张鑫; 汤朝起; 杨凯; 李强; 刘勇
    • 摘要: 为考察复烤片烟醇化过程消耗氧气的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山东诸城仓库对8个代表性等级复烤片烟密封垛内的氧气浓度、温度、湿度进行了3年的跟踪监测,分析了垛内氧气浓度、烟叶醇化耗氧速率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及温度、相对湿度、氧气浓度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烤片烟醇化过程伴有较明显的耗氧现象,年度最大耗氧速率逐年降低,年度内呈现季节性变化.②烟叶耗氧速率受温度影响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温度超过20°C时,耗氧速率呈线性增加趋势.③不同醇化阶段烟叶耗氧速率受氧气浓度影响程度不同,醇化第2年、第3年烟叶耗氧反应充分进行所需氧气浓度下限分别为14%和8%,在氧气浓度小于6%时烟叶耗氧反应明显减弱.复烤片烟醇化过程所需氧气供应随醇化周期、贮存环境而改变,在气调养护时可对垛内氧气浓度做针对性调控,以便于提高烟叶醇化质量、节约养护成本.
    • 魏勋阔; 陈元峰; 张安山
    • 摘要: 采煤工作面遗煤粒度不同,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不同,煤氧反应的表面活性结构数量不同,其耗氧速率也不相同.本文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对烟煤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分析不同粒度煤样在升温氧化过程中O2、 CO、C2H4和C2H6等气体的产生规律,并计算出不同粒径煤样在各个温度点耗氧速率大小,通过分析不同粒径煤样的交叉点温度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对烟煤煤样粒度与氧化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粒度与耗氧速率之间的影响函数关系.实验表明,不同粒径煤样耗氧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粒径越小,耗氧速率越快,释放出的气体浓度越高,氧化自燃性越强.当氧化温度一致时,O2消耗速率和释放出的气体浓度会随着煤样粒度的变小而增大,且耗氧速率和煤样粒径满足负指数关系.
    • 邓军; 任帅京; 任立峰; 王彩萍; 李青蔚
    • 摘要: 为研究川东地区煤氧化升温过程中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装置测试了川东地区7个矿井煤样在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强度和耗氧速率,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煤样气体产物以及自燃极限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放热强度与耗氧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同一温度升高,二者先略微增加,然后以指数形式快速增大.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各个矿井煤样的CO和CO2浓度都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温度下,CO2浓度明显大于CO浓度,CO和CO2比值与煤温有着很好对应关系,能反映出煤样被氧化的程度.CH4,C2H6和C2H4浓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不同矿井煤样的C2H6和C2H4产生的起始温度不同,CH4产生量的差异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最小浮煤厚度与下限氧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二者先增大后逐渐降低,上限漏风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