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92453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2014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程序升温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军、文虎、王凯等。
程序升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453篇
占比:99.63%
总计:92794篇
程序升温
-研究学者
- 邓军
- 文虎
- 王凯
- 范国樑
- 金永飞
- 郭军
- 刘海旺
- 孙潇磊
- 宋喜军
- 张喜文
- 张海娟
- 张瑞祥
- 朱令起
- 李江红
- 王伟峰
- 王士智
- 王振宇
- 胡珊珊
- 许宗泽
- 郝先库
- 马显东
- 宋培军
- 岳宁芳
- 张嬿妮
- 翟小伟
- 费金彪
- 马砺
- 刘文永
- 姚海飞
- 张兰兰
- 敖敏
- 朱跃进
- 李伟
- 皇甫旭丹
- 程方明
- 肖旸
- 邬剑明
- 龚彩荣
- 仲崇权
- 仲晓星
- 何静
- 关乃佳
- 刘荫
- 吴玉国
- 孙昕彤
- 孙青
- 张伟
- 张慧
- 张海军
- 张群
-
-
王凯;
韩涛;
和运中
-
-
摘要:
为研究供风量对煤自燃指标气体的影响,建立煤自燃定量预测预报指标体系,以潞宁矿区气肥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方法,测试了5种供风量下实验煤样在升温过程中的气体产生规律。结果表明:供风量对煤氧化过程CO气体的影响表现出促进和抑制两方面作用,低风量下煤体散热量少但供氧不充分,高风量下煤体供氧充分但蓄热性差,综合表现煤自燃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序为120,100,80,140,160 mL/min;从供风量对煤自燃气体产生影响与指标值区间单调性角度,定量确定了潞宁矿区气肥煤自燃不同阶段的预测预报指标值,即低温阶段(90°C以下)以CO/CO_(2)值为指标,区间判定指标值为(0.03,0.3),90°C时以C_(2)H_(4)出现为指标,高温阶段(90~170°C)以C_(2)H_(6)/C_(2)H_(4)值为指标,区间判定指标值为(100,1000);研究结果为煤矿井下不同供风量下煤自燃程度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了参考。
-
-
窦成义;
王福军;
张亚潮
-
-
摘要:
煤油共生是我国较为普遍的煤层赋存状态,尤其是黄陵、陇东矿区,煤油共生现象更为明显,而原油的存在会对煤的自燃有一定影响。为了探究原油对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作用,从存在煤油共生现象的黄陵矿区某矿410工作面采集煤样和岩层中的原油,将煤样(YM)与原油(SY)按不同质量比(YM∶SY=1∶0、1∶0.05、1∶0.1、1∶0.15)进行混合,进行了程序升温氧化试验,得到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样罐出气口气体组分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含油量煤样的耗氧速率、气体产生速率及放热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该工作面煤自燃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煤样与原煤样均容易自燃,且3种不同含油量煤样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产生规律相似;相同条件下,含油量越高,煤的耗氧速率、氧化气体产生量、放热强度均越小,说明煤越不容易自燃,即原油对煤的自燃有阻化作用。
-
-
高峄涵;
李祥林;
冯智渊;
赵红颖;
谢焰
-
-
摘要:
为探究电加热卷烟专用再造烟叶(简称再造烟叶)甘油饱和吸附量的吸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使用化学吸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再造烟叶对甘油的饱和吸附量及在程序升温条件(30~350°C)下甘油的脱附量。通过分析甘油在再造烟叶上的吸附量和吸附类型,结合再造烟叶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官能团等表面性质,阐释不同再造烟叶材料的表面性质与甘油饱和吸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再造烟叶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甘油表面的吸附量;此外,再造烟叶丰富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可与甘油形成多重氢键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甘油在再造烟叶表面的吸附量,还能提高甘油在再造烟叶表面的吸附强度。(2)再造烟叶的含水率越高,其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的量越高,越有利于甘油在再造烟叶表面的吸附。
-
-
王晓凤;
王莉莉;
焦银蕾;
康倩;
李焕君;
张晓灿;
张云;
王丽;
何晓晨;
刘晓莲;
马宁宁
-
-
摘要:
提供了一种检测化学原料药安乃近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可定量分析安乃近中残留溶剂甲醛的含量。检测方法是采用DB-WAX柱,FID检测器,柱温为80°C,进样器温度为200°C,检测器温度为350°C,在程序升温条件下进行检测,以外标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甲醛浓度在50.0~300.0μg/m 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8,相对误差RSD<5%,该检测方法得到的峰型较好,溶剂峰和甲醛峰分离度好,且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定量检测甲醛含量,为提高安乃近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
-
许起;
钟凯琪;
韩文智
-
-
摘要:
为研究褐煤氧化过程中关键官能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从30°C升温至450°C。并对常温状态下的红外光谱曲线进行分峰拟合,找出煤样本身含有的官能团种类及含量大小,然后对比各个官能团在热解与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找出煤氧化影响的关键官能团。结果表明:煤样中主要含有的是含氧官能团(36.67%),其次为羟基(33.37%)、脂肪烃(18.65%)、芳香烃(11.31%);氧化过程中影响的羟基主要是分子间缔合的氢键,游离羟基和分子内羟基不受氧气影响,只受温度影响;因而羟基中的氧化关键官能团为分子间缔合的氢键,其余氧化影响的关键官能团有:六种振动形式的脂肪烃,芳烃—CH及芳环中—C=C—骨架以及羰基、羧基、酸酐。
-
-
张晓雪;
刘宗社;
张杰;
龚德洪;
黄睿
-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低堆密度高强度的Claus尾气加氢水解催化剂,以解决尾气加氢水解催化剂堆密度高所造成的成本高的问题。方法考查对氧化铝粉体和载体性能影响最大的焙烧过程,采用TG、SEM、XRD等表征手段,研究低堆密度克劳斯尾气加氢水解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筛选出最优控制条件,提升催化剂综合性能。结果所制备的三叶草形催化剂堆密度仅为0.50 g/cm^(3),载体强度达到189 N/cm,比表面积达到312 m^(2)/g。结论通过浸渍法制备的低堆密度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尾气加氢水解性能,可大大降低催化剂装填成本。
-
-
郭君
-
-
摘要:
为有效预测色连煤矿8109工作面采空区自燃状况,指导煤矿采取针对性防灭火措施,需确定煤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通过对煤样进行程序升温试验方法,研究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并对煤自燃预测指标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活性较大,常温下就可以生成CO,干裂温度在100~110°C之间。使用格雷哈姆系数R_(2)、R_(3)区分化学吸附阶段(30~80°C)和自热氧化阶段(80~110°C),C_(2)H_(4)的出现标志着煤进入热解加速氧化阶段(110~200°C)。
-
-
金永飞;
张光;
郭军;
刘荫;
闫浩
-
-
摘要:
为研究硅化作用对煤低温氧化特性参数的影响,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分别对硅化煤与非硅化煤进行扫描电镜试验,观察其孔隙结构的差异;并利用煤自燃程序升温试验系统进行试验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下2种煤样低温氧化特征与标志气体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低温氧化进程中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速率。结果表明:硅化作用使煤体孔隙变大,比表面积增加,一方面有利于气体在煤体中赋存,另一方面煤体与氧气的复合反应更充分,硅化煤更容易氧化自燃;硅化煤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标志气体体积分数始终高于非硅化煤,且在温度升高至110°C以后,2种煤样气体产物体积分数差异逐渐变大,可能是因为硅化作用使煤体及其分子结构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硅化煤更容易氧化裂解;硅化煤的耗氧速率和CO生成速率始终高于非硅化煤,说明硅化作用增强了煤的低温氧化特性。
-
-
杜亚刚;
杨程帆;
李德仁
-
-
摘要:
为了向雅店煤矿4号煤层开采过程中的防灭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该矿1417工作面煤样开展程序升温试验研究。通过分析煤体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产生的CO、CO_(2)等气体浓度与煤温的曲线关系,并对CO、CO_(2)与耗氧速率进行了分析,得出该矿临界温度为70~80°C,干裂温度为100~120°C,并计算得到雅店煤矿4号煤层试验煤自然发火期为37 d。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C_(2)H_(6)作为该矿的预报性指标气体,C_(2)H_(4)作为辅助性指标气体,以此可以判断煤自燃发展程度,为该矿构建分级预警体系奠定了数据基础。
-
-
张燕
-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阻化剂对煤样的阻化效果,以沙坪煤矿8号和13号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煤样指标气体优选结果,对煤样在6种阻化剂阻化前后进行程序升温试验。研究表明,两种煤样都建立起以CO、C_(2)H_(4)和H_(2)为指标气体的预测预报煤自燃体系;以指标气体的产量和产气温度为指标,经阻化剂处理后的煤样,指标气体产量都有所下降,产气温度也都有升高的变化,其中水玻璃+NaHCO_(3)的阻化效果最为显著。
-
-
WANG Jian-fei;
王建飞;
赵建涛;
ZHAO Jian-tao;
HUANG Jie-jie;
黄戒介;
LI Feng-hai;
李风海;
YANQi-xuan;
阎琪轩;
WANG ZHi-qing;
王志青;
宋双双;
SONG Shuang-shuang;
FANG Yi-tian;
房倚天
-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2014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研究了富含半纤维素的玉米芯(CB)和富含木质素的松木屑(SD)分别与烟煤(YL)程序升温共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的变化规律,并对焦油组分的族组成进行柱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热解产物差异显著,共热解过程中产物互相作用,造成共热解气、液相组成的明显变化.相对于独立的热解过程,玉米芯/烟煤共热解气体和热解水的产率影响很大.玉米芯掺混比例为75%时,共热解气体和CO2产率分别减小了18.87%和29.15%,而热解水产率增加了16.10%.由于半焦和玉米芯中碱/碱土金属,尤其是K的催化作用可能裂解了焦油中重质组分,使得沥青质含量由烟煤和玉米芯的22.36%和65.92%相应变为29.48%,而极性组分含量分别由23.76%和19.99%增加到43.27%.与松木屑和烟煤单独热解产率相比,松木屑/烟煤共热解气体和焦油产率增加,而半焦和热解水产率略有减小,气体中CO2和CO略有增加.松木屑掺混比例为50%时,由于共热解过程中松木屑中富含的H可能转移到煤挥发分中,使得焦油中脂肪烃含量由烟煤和松木屑单独热解焦油含量的24.90%和13.30%增加到31.02%,而极性组分由23.76%和11.17%减小到9.93%.生物质/煤共热解可以改善生物质和煤单独热解产品产率和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2008年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根据二次改造RH-404氢测定仪使其具备程序升温功能,进行了金属中氯和氢热释放的研究。试验表明,金属中氯的释放符合固溶态气体的释放特征,金属中氢未见缓慢释放图谱,氢在样品熔点附近快速释放。实验发现脉冲热导法无法区分氦和氢,富氦样品必须用脉冲红外等其他方法定氢,考察了普通金属中氦含量,探明其小于仪器检测限,不会影响到定氢结果。
-
-
武光军;
杨雅莉;
王学明;
孙青;
章福祥;
关乃佳
- 《第13次全国分子筛学术年会暨分子筛协作组2006年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利用程序升温的方法分别在700、800、900°C对除去和未除去模板剂的MCM-22分子筛进行高温氮化.结果表明,以2°C/min的升温速率进行氮化后的分子筛的N含量高于以5°C/min进行氮化的分子筛的N含量,含模板剂的分子筛氮化后的N含量要高于不含模板剂的分子筛氮化后的N含量.通过对比氮化前后分子筛的骨架红外谱图,在~1400cm-1处发现1个随着N含量变化而变化的新峰,将其归属为-NHx特征峰.将氮化后的分子筛用于甲苯甲醇烷基化制对二甲苯的反应,发现甲苯的转化率明显提高.
-
-
熊祖鸿;
赵增立;
李海滨;
吴创之;
陈勇
- 《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选用白云石和镍基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热重法对生物质锯末的低温催化裂解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热解方式使生物质析出气体为目的时,温度选取600-700°C较合适;在实际气化过程中,提高热解温度有利于气化效率的提高,适当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气相产物的增加;锻烧白云石在600°C以上表现出焦油裂解作用,因而在物科的热解过程中会出现2次较明显的失重峰;镍基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表现出焦油裂解作用,在物料热解失重曲线上观察不到镍基催化剂的单独作用;锯末的热裂解或催化裂解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
-
-
-
陈丹;
曲振平;
李新勇;
申世近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中的一种,许多工业过程、交通运输和家庭生活所产生的甲醛气体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甲醛的消除至关重要,其中催化氧化消除是最为有效的方法[1]。rn 本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Ag/MCM-41,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与程序升温技术研究甲醛在Ag/MCM-41催化剂上吸附与表面反应过程。
-
-
-
吴刚平;
吕春祥;
李永红;
宋燕;
吕永根;
凌立成
- 《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聚丙烯腈共聚纤维在空气中需要以程序升温的方式进行预氧化.对预氧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性进行了考察.数据表明,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170°C时发生了明显的拉伸强度降低趋势,而到220°C后拉伸强度基本不变,且相应的断裂伸长率数据显示了"S"变化趋势.这表明预氧化初期发生氰基环化反应,后期则以分子间交联反应为主.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初期氰基环化与脱氢反应几乎同时进行,到后期脱氢反应速率明显低于氰基环化速率.根据红外光谱数据计算出初期由共聚单体引发形成的环结构数为5,且计算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主要的反应类型为氰基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