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位红外光谱

原位红外光谱

原位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49411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原位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由5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美超、马淳安、孙世刚等。

原位红外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9411 占比:99.90%

总计:149556篇

原位红外光谱—发文趋势图

原位红外光谱

-研究学者

  • 李美超
  • 马淳安
  • 孙世刚
  • 姜艳霞
  • 徐广通
  • 袁蕙
  • 凌凤香
  • 刘崇微
  • 刘璇
  • 宋丽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翁雪霏; 杨双莉; 丁丁; 陈明树; 万惠霖
    • 摘要: 多相催化的原位表征通常采用各种表征手段分别测试,但由于不同表征方法原位池结构不同,导致分别测试的温度、反应气氛及催化剂状态不尽相同,特别是催化过程还存在温度、反应物和产物浓度梯度,不同原位表征方法获取的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表面态,此外一些表征方法还涉及到光子或电子等的影响,难以获得实际催化过程准确全面的信息.原位红外吸收光谱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机理过程的动态表征,然而多相催化体系中的氧化物组分通常对1200 cm^(-1)以下的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且常规红外光源强度在低波数段迅速衰减,目前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大多局限于4000-900 cm^(-1)对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包括反应中间体)的检测,难以将其应用于反应过程中催化活性组分自身变化的研究,如活性组分的氧化/还原、表面重构、活性组分与载体表面键合等,这些信息多位于1200-50 cm^(-1).基于模型催化剂表面厚度可控,近年来作者应用镜面反射红外吸收光谱在几个体系的研究中均实现了在一张红外光谱中同时获取表面吸附物种、表面变化和反应产物生成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氧化硅是常用的多相催化剂载体,其中硅溶胶易制成薄膜、稳定性好,钯和铜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广泛应用于实际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且钯和铜的价态在催化反应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确认真实活性相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自行研制的原位红外反应池及超薄样品制备方法,在常规氧化物负载的实际多相催化剂体系获得了4000-400 cm^(-1)范围内较高的红外光谱信号,实现了反应条件下在一张红外光谱同时监测反应物、产物、表面吸附物种和催化剂自身的变化.以商业上常用的Pd/SiO_(2)和Cu/SiO_(2)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为例,利用宽波段原位红外光谱观察到Pd^(2+)-O(670,608 cm^(-1)),Cu^(+)-O(635 cm^(-1))和Cu^(2+)-O(595,535 cm^(-1))等氧化物的特征峰,并原位跟踪了CO氧化反应过程中Pd和Cu活性组分氧化/还原态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结合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相互佐证,证实了钯和铜的氧化/还原.实验结果表明,Pd/SiO_(2)和Cu/SiO_(2)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条件下,其活性组分分别以Pd^(0)和Cu^(+)稳定存在.综上,本文方法可以提供更为可信的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相关信息,为多相催化的原位表征提供了新机遇.
    • 张丽; 朱杰; 张晓奔; 刘伟; 刘怡; 王明瑞; 张光辉; 郭新闻
    • 摘要: 理解双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反应中的结构演变对于理解催化活性相及活性中心至关重要,尤其是合金化和相分离等过程。NiAu双金属催化剂在多相催化中应用广泛,但其合金化规律目前尚不明确。合成了不同NiAu原子比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利用原位红外光谱(IR)探究了NiAu原子比和操作条件对NiAu合金化过程的影响。结合表征结果及其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NiAu原子比在4~16时,增大NiAu原子比、提高还原温度可以促进表面NiAu合金的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产物CO可以降低合金化温度,有效促进NiAu合金化过程。提供了NiAu合金化过程的原位红外证据,讨论了其中的热力学函数变,可为设计开发高效双金属催化剂提供借鉴和启发。
    • 武慧中; 王佳栋; 陈瑞敏; 袁潮苇; 张锦; 张育新; 盛剑平; 董帆
    • 摘要: 室内家具和工业生产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典型的空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二氧化钛(P25)光催化剂在降解VOCs,尤其是降解芳香烃的过程中,存在光催化转化率低,失活快等问题.因此,开发具有高效和稳定性的新型光催化剂来降解VOCs,并将其实际应用是重要的科学问题.SnO2是一种稳定无毒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较高.掺杂过渡金属离子后可以提供缺陷态来抑制催化剂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促进界面电荷转移.相比其他金属离子,Zn2+与Sn4+的离子半径非常相近,因此Zn2+会很容易掺杂到SnO2晶格中.并且用Zn2+取代Sn4+会形成表面修饰,即形成更多的氧空位(SOVs)来补偿正电荷.氧空位的存在不仅会产生缺陷能级,而且还可以促进大量局域电子的累积.SnO2上氧空位和Zn掺杂结构的协同作用可以弥补单一的外源离子掺杂或产生氧空位的不足.因此,本文采用一种简便的一步法合成催化剂Zn-SnO2,即在SnO2上同时实现Zn掺杂和形成SOVs,利用两者对SnO2的协同作用提高电荷转移和分离效率,使其在低或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效、稳定的光催化降解甲苯性能.采用低温固态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催化剂中的氧空位,在纯SnO2中仅检测到弱的EPR信号,而Zn-SnO2上的EPR信号非常强,表明Zn2+的掺杂诱导产生了大量的氧空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掺杂Zn2+可以有效抑制SnO2纳米粒子的晶体生长和相变,使得掺杂Zn2+的SnO2粒子的粒径显著减小,从而导致SOVs含量增加,此外粒径的减小有利于增大其比表面积,增加活性吸附位点.紫外可见漫反射结果表明,Zn-SnO2拓宽了光吸收范围,这归因于锌掺杂和氧空位的协同作用.在紫外光照射下,Zn-SnO2的光催化降解甲苯性能优于纯SnO2和P25,降解率达到77.5%.ESR光谱结果表明,Zn-SnO2上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强度均强于纯SnO2和P25,说明Zn-SnO2具有较好的氧化能力,也与DFT计算O2和H2O的吸附能结果相吻合,表明了锌掺杂和SOVs对SnO2的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电荷转移和分离效率.最后,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和DFT计算方法对甲苯降解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苯的苯环在纯SnO2表面倾向于在苯甲酸阶段打开,在Zn-SnO2表面更倾向于在苯甲醛阶段选择性地开环.可见,Zn-SnO2光催化剂缩短了甲苯的降解路径,并能显著抑制中间毒副产物产生.综上,本工作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降解VOCs的光催化剂.
    • 叶志平; 周丹飞; 刘梓锋; 周青青; 王家德
    • 摘要: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系统地研究了对甲基苯磺酸(p-TSA)在钛基二氧化铅(Ti/PbO2)电极上的电氧化反应信息.循环伏安曲线显示,Ti/PbO2对p-TSA有良好的电氧化活性,直接氧化电位区间为0.55~0.9 V.多步电位阶跃FTIRS(MSFTIRS)和时间分辨FTIRS(TRFTIRS)分析显示,电压小于1000 mV时,p-TSA主要发生了磺酸基的脱落和苯环侧链甲基的氧化;电压大于1000 mV时,p-TSA的苯环骨架被破坏,同时生成了酸、醇、酮.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TSA电氧化表观速率常数K与电流密度j呈线性关系,化学需氧量(COD)去除量随比电荷增大而增加,平均电流效率则呈下降趋势.
    • 刘怡; 张光辉; 王建洋; 朱杰; 张新宝; Jeffrey T.Miller; 宋春山; 郭新闻
    • 摘要: 丙烯是一种基础石油化工原料,在全球石油化工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丙烯为原料可生产许多石油化学品,如丙烯腈、环氧丙烷和聚丙烯等.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丙烯下游衍生物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了对丙烯的需求量,因此尽管近年来丙烯产能逐年上升,丙烯产量与需求量之间仍存在较大缺口.传统的丙烯生产路径主要是石脑油蒸汽裂解和重质油催化裂化.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短缺和页岩气的发展,丙烷脱氢作为一种直接生产丙烯的技术,成为丙烯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镓基催化剂由于其较少的积碳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镓基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活性位点也得到了更多研究.在镓基催化剂中,镓氧化物具有丙烷脱氢活性,而丙烷脱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镓氢(Gaδ+-Hx)物种不稳定,且会造成丙烯选择性降低,导致丙烯产率降低.因此,反应过程中原位消除镓氢物种对于提高丙烷脱氢反应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CO2作为温和氧化剂引入Ga2O3/SiO2催化的丙烷脱氢反应中,促进不利的中间产物Gaδ+-Hx的转化,再生丙烷脱氢的活性位点Ga3+-O,从而提高催化性能.原位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CO2可有效消除Gaδ+-Hx.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引入CO2可显著提高Ga2O3/SiO2催化丙烷脱氢的转化率,特别是选择性.反应4.5 h时,3Ga2O3/SiO2催化丙烷脱氢的选择性从93%降低到89%;引入CO2后,丙烯选择性可提高到并维持在93%.Ga2O3负载量由3 wt%提高到10 wt%时,引入CO2仍可促进反应性能.当CO2:C3H8由0.5增加到3时,引入CO2带来的反应性能提升基本相同.同时,引入CO2大大减少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积碳.本文对镓基催化剂丙烷脱氢活性中心的认识和提高丙烷脱氢反应性能提供了新方向.
    • 陈敏仪; 曾龙; 梁广洋; 黄勇成
    • 摘要: 聚乳酸作为一种优异的可降解塑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受PLA结晶性速度慢,脆性高的影响,改善PLA结晶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两种成核剂对挤出流延PLA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挤出流延的PLA薄膜的结晶度仍然很低,在升温过程有明显的冷结晶行为,成核剂对PLA结晶的贡献远低于冷却速度的影响.相较于TMC300,使用滑石粉(Talc)作为成核剂,能更快提升PLA的结晶速率,提升结晶完善性.挤出流延的PLA膜还需要经过退火处理使结晶完善,释放加工过程的取向内应力.使用两种成核剂的样品大约经过20分钟的热处理即可完成结晶,在退火过程,Talc显示出更为优越的结晶加速行为.因此相较而言,Talc更适合在PLA挤出流延制膜中应用.
    • 丝梦; 沈伯雄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15%Mn-Co(2:1)/TiO2催化剂,研究其催化氧化NO的性能,重点研究了SO2和O3对N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性能测试和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SO2在催化剂表面以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生成的硫酸盐物种占据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抑制了催化剂对NO的吸附和催化氧化.O3能够促使硫酸盐物种向覆盖力较弱的吸附态转变,有利于释放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此外,O3能够明显促进单配位硝酸盐的生成,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有利于硝酸盐物种释放出气态NO2.因此,O3能够提高催化剂抗SO2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NO的催化氧化能力.
    • 何俊杰; 李伟晨; 张发爱
    • 摘要: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光引发聚合,探究了光引发剂的种类、浓度以及溶剂等因素对光引发聚合的反应速率、单体转化率和产物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种类对光聚合得到的PGMA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光引发剂浓度的增加,GMA的反应程度先增加后减少;在使用1.5%光引发剂2,2-甲氧基苯基苯乙酮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制备出单体转化率高的PGMA.溶剂存在下GMA光聚合速率和单体转化率下降,增加溶剂的极性,可以提高光聚合速率和单体转化率.
    • 丝梦; 沈伯雄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15%Mn-Co(2∶1)/TiO_(2)催化剂,研究其催化氧化NO的性能,重点研究了SO_(2)和O_(3)对N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性能测试和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SO_(2)在催化剂表面以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生成的硫酸盐物种占据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抑制了催化剂对NO的吸附和催化氧化。O_(3)能够促使硫酸盐物种向覆盖力较弱的吸附态转变,有利于释放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此外,O_(3)能够明显促进单配位硝酸盐的生成,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有利于硝酸盐物种释放出气态NO_(2)。因此,O_(3)能够提高催化剂抗SO_(2)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NO的催化氧化能力。
    • 孔维杰; 王焕; 张晓彤; 宋丽娟
    • 摘要: 超稳Y分子筛B酸中心可接近性是影响其催化裂化性能的关键因素,选取超稳Y分子筛(USY)和常规HY分子筛进行对比,结合晶格结构和孔结构表征参数,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以3种不同尺寸的探针分子(吡啶、2,6-二甲基吡啶、2,6-二叔丁基吡啶)对两种分子筛的酸中心可接近性进行对比,并以大港轻柴油为原料进行催化裂化微反活性评价.结果表明:USY分子筛的超笼内B酸中心对较大尺寸探针的可接近性明显优于常规HY分子筛,并推断较低的B酸密度是USY分子筛表现出更高超笼内B酸中心可接近性的主要原因;USY分子筛微反活性为69%,明显高于常规HY分子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