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优势通道

优势通道

优势通道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0385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内江科技、科技与企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2007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等;优势通道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庞雄奇、冯其红、徐怀民等。

优势通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0385 占比:99.86%

总计:80500篇

优势通道—发文趋势图

优势通道

-研究学者

  • 庞雄奇
  • 冯其红
  • 徐怀民
  • 代琤
  • 姜振学
  • 姜文利
  • 方杰
  • 李洪玺
  • 欧阳诚
  • 王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茜; 屈亚光; 吴家坤; 赵宇
    • 摘要: 注水开发的老油田在注水开发的中后期会出现含水率高、产油量低等问题,因此对于水驱优势通道的识别成为了中高含水阶段主要的研究目标。基于对前人文献的调研,发现识别优势通道的方法主要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了解优势通道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其包括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注水强度、原油黏度、岩石骨架结构等因素。储层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井间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建立井间动态反演模型定量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性,运用Rdos模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优势通道,对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吴东胜; 陈文杰; 王庆; 王瑞; 潘仁芳
    • 摘要: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输导体系、能量场和源岩-输导体-圈闭空间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准确预测使得油气藏定位勘探成为可能。构造了油气运移指向的数学模型,应用概率估计方法表征了油气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成果,基于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了局部单元的运移指向概率。以ArcGIS为平台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发功能软件,实现油气运移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基于最大概率法则预测和追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理论地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地反映了油气优势运移的地质规律和认识,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预测结果较为稳定。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浅层砂体和川西坳陷东坡断裂输导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可充分地利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成果,实现盆地尺度下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杨劲舟; 鞠野; 李建晔; 徐国瑞; 刘光普; 李海峰
    • 摘要: 为准确判断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势通道发育程度,针对性开展调剖体系优选及工艺参数设计,实现对优势通道高效封堵。根据渤海B油田水平井生产动态数据得到水油比及其导数与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初步判断优势通道类型;通过优势通道识别软件对水窜通道实现定量分析;结合示踪剂解释及数模结果,进一步计算优势通道体积。根据计算结果开展封窜体系优选实验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形成了针对高强度优势通道的封窜体系及工艺设计方法,并实现了在海上油田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措施效果,表明优势通道量化表征及模拟方法可为封窜体系优选及段塞用量等工艺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杨雷; 罗凌燕; 李博; 付红; 王迪; 闫澎思; 巩卫军
    • 摘要: 姬塬油田X区块长6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目前综合含水51.1%,已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调驱技术的需求度更高,目前该区块水驱矛盾突出导致含水上升,而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则是针对储层深部剩余油,通过小粒径、低浓度、微球在储层深部的滞留降低高渗层渗透率,降低高渗水流速度、改变压力场分布、进而改变渗流场、达到改善水驱的目的,为此本文结合2021年1月以来微球驱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对微球驱在X区适应性进行评价,总结调驱经验,为微球驱的推广与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当注入微球粒径为100 nm,浓度为1 500 mg/L时,调驱封堵效果较好,水驱效果得到一定的改善,注入端压力上升,水驱波及体积变大,油井端流压下降。2020年12月~2021年11月,调驱井组注入压力从11.9 MPa上升到12.3 MPa,井底流压从4.10 MPa下降到3.88 MPa。侧向井和角井以孔隙见水为主,调驱效果较好,侧向井和角井的调驱增油型见效比例分别可达39.5%和51.2%。
    • 傅程; 郭伟; 郭天悦; 杨航; 李庆远
    • 摘要: 为快速识别注水开发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优势通道,在利用SPSS软件对选取各指标的KMO值、Sig值进行检验并判断各指标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各因素权重,分别计算TOPSIS相对贴近度和灰色关联贴近度,建立了判断是否存在优势通道的灰色关联-TOPSIS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口井进行了是否存在优势通道识别,经现场示踪剂监测法验证,识别准确率为85%。研究结果为油田后期实施堵水调剖措施制定提供了一定依据。
    • 宁瑞浩; 冷艳秋; 何芝远; 李泽坤; 马哲
    • 摘要: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agraphy, CT)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定量化表征,然而以往关于黄土孔隙定量化的相关研究存在CT扫描的分辨率不足问题,无法精准识别出黄土中的全部大孔隙。基于高精度的微米CT,以陕西延安Q黄土为例,在提取的黄土中真实孔隙结构的基础上,借助概化的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黄土的孔隙、孔喉和孔喉配位数分布特征,发现三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通过简化的Navier-Stokes方程及孔隙网络模型定量化地研究了在给定边界压差下管状通道、裂隙形成的优势通道中压力及流速的分布,与不含优势通道的代表性体积单元进行对比,发现裂隙对整体渗流特性的影响为均匀促进型,而管状通道为渗流集中型;在求得渗透系数后与原状黄土及重塑黄土的室内渗透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
    • 丁汝杰; 张世东; 张丽梅; 吕杭; 李萍; 祝传增
    • 摘要: 针对三元复合驱低效、无效循环日趋严重的问题,以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7组“1注4采”平板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井网连通性对调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调剖措施可有效控制优势通道的窜流,一向、两向、三向连通、优势通道高渗层(角井1)调剖后的分流量比调剖前分别下降了69.9%、60.2%、33.2%、71.1%;优势通道模型最终采出程度65.82%,调剖阶段提高了23.54%,为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调剖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 顾伟民
    • 摘要: 层状砂岩油藏主要表现为层间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特点.此类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表现出层间矛盾突出(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压力分布状况等差异明显且相互制约),加之注采井网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影响,生产过程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1],整体注水开发效果变差.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需要开展优势渗流通道的针对性研究,研究其展布规律,并加以抑制.本文以PB油田1S区块为例,展示优势通道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研究为海上层状砂岩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很好的借鉴.
    • 吕捷; 樊秀峰; 吴振祥
    • 摘要: 实际边坡土体内部存在大孔隙等优势通道,坡体内的水分运动常表现出优势流特性.为探究降雨作用下天然边坡土体内大孔隙的发育特征及优势流的空间响应规律,开展原状土柱的降雨染色示踪试验.通过染色信息标定水分浸润面积,根据“水分浸润面积比”这一参数评价土柱内部不同大孔隙的发育特征对优势流发展及水分入渗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柱中优势通道的发育程度与空间变异性较强,优势通道类型以大孔隙为主,连通性与开启程度好的大孔隙,优势流快速通过,与周围基质交换能力弱,可快速多量地补给地下水;分布不规则、方向各异的大孔隙,优势流现象被削弱,与基质交换能力强,但随深度逐渐减弱;个别死端大孔隙,滞留水分较多,增强了与周围基质的水分交换能力,对优势流的运移作用不大.染色评价结果与土柱实测水分通量所得规律完全一致,准确揭示了原状土中大孔隙流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 殷肖肖; 沈健; 赵艳婷; 刘东林; 赵苏民; 宗振海
    • 摘要: 地热回灌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在世界各国已获得广泛应用,在地热资源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延长地热井寿命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天津是我国开展地热回灌比较成熟的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基岩裂隙型热储回灌率已达79.61%.大规模集中采灌条件下热储层渗流场的变化以及是否会影响热储温度已成为热储系统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天津市东丽湖地区为例,选取1,5-萘磺酸钠作为示踪剂,在2018~2019年供暖期集中采灌期间开展了群井示踪试验,结果显示,供暖期内地热井开采量(或回灌量)、水温没有明显变化,水位除受正常采灌影响外没有明显变化,热储系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试验中示踪剂回收率极低,开采井和回灌井之间水力联系较差,有限的优势通道中的最大流速为448.42 m/d,优势通道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北东向,与区内主要控热断裂沧东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的发育方向一致;在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不会造成该热储层温度的显著变化.这些认识对于指导北方古潜山碳酸盐岩热储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