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器

感器

感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78317篇,主要集中在昆虫学、植物保护、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8095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等;感器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勇、魏琴等。

感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8095 占比:99.92%

总计:278317篇

感器—发文趋势图

感器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勇
  • 魏琴
  • 张磊
  • 王伟
  • 张伟
  • 刘伟
  • 王磊
  • 刘洋
  • 李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夏欣; 白顺心; 姚成层; 苟长青; 冯宏祖
    • 摘要: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是新疆棉田害虫,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利用扫描电镜对牧草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与感器的类型、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牧草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差异不大,雄成虫触角略短于雌成虫。牧草盲蝽触角为丝状,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节鞭节;触角上的感器有3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分为长直毛形和长曲毛形2种亚型;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本研究明确了牧草盲蝽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可为今后牧草盲蝽嗅觉识别、电生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 赵晓东; 崔晓宁; 胡桂馨; 刘艳君; 温雅洁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北方苜蓿重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触角感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牛角花齿蓟马雌、雄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牛角花齿蓟马雌虫触角长度(314.42±7.21μm)明显较雄虫(260.58±5.69μm)长,除柄节和第I鞭节外,其他各节雌虫均较雄虫粗大。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共有7种,即B9hm氏鬃毛(BB)、刺形感器(SChI,SChII)、锥形感器(SBI,SBII,SBIII)、钟形感器(SCa)、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和毛形感器(ST),雌虫触角上述7种类型感器均有分布,而雄虫触角上未发现腔形感器。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方面表现雌、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牛角花齿蓟马触角感器的嗅觉通讯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 李根层; 糯淑梅; 吴春; 杨安锦; 刘乃勇
    • 摘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结果表明,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呈椭球形。每根触角上具有1根毛形感器、1根刺形感器、5根锥形感器和1根栓锥形感器。上唇两侧各有6根刺形感器。内唇分布有6根刺形感器、4根内唇感器和2根指形感器。每个上颚表面具有2根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须上,每片外颚叶上具有3根刺形感器、3根锥形感器和2根栓锥形感器;每根下颚须上具有8根锥形感器。每根下唇须上具有1根锥形感器和1根栓锥形感器。因此,锥形感器是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数量最多的感器,可能是幼虫搜寻寄主的关键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 摘要: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 余雁红; 田喜霞
    • 摘要: 本文针对高末屏流表采用老式分流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采用LEM电流传感器进行高末屏流取样的改进措施,并对新老两种取样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LEM电流传感器的采样原理,介绍了屏流的校准方法。
    • 胡桂林; 张传敏; 路纪琪
    • 摘要: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 李晨阳; 施雯; 王宇宸; 柳青; 和秋菊; 易传辉
    • 摘要: [目的]弄清异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variana van der Vecht)触角感器类型与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蜂王、雄蜂和职蜂触角感器的形状、种类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异凹纹胡蜂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蜂王和职蜂鞭节分10节,雄蜂鞭节分11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除腔锥形感器外,其它4种感器均有2个亚型.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各种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上;蜂王、职蜂和雄蜂感器的类型相同,分布范围基本相似,仅雄蜂触角平均长度较蜂王和职蜂长.[结论]异凹纹胡蜂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其雄蜂触角总长最长.弄清了异凹纹胡峰触角感器的类型,为今后研究异凹纹胡蜂触角感器的具体功能及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了解其触角与行为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 韩潇; 段彦丽; 李秀芬; 王志勇; 张翌楠; 乔鲁芹
    • 摘要: [目的]明确花绒寄甲1龄幼虫触角及口器上的感器类型、分布与数量.[方法]挑选孵化12h以内的花绒寄甲1龄幼虫,经前处理,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花绒寄甲1龄幼虫头部着生触角、上颚、下颚、下唇各1对.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柄节上分布着Bohm's鬃毛1个、梗节上有凹窝感器1个,锥形感器Ⅰ 1个,锥形感器Ⅱ3个,鞭节上无感器分布;口器为前口式,嚼吸式,上颚具毛形感器1个、Bohm's鬃毛1个,下唇具指形感器9个,下颚具指形感器6个.[结论]花绒寄甲1龄幼虫触角及口器上既有物理感器,又有化学感器,共计5种感器23个,其中指形感器成簇分布,其他感器皆零散分布.
    • 徐存翊; 王昊; 叶茂翔; 张永生; 刘劲军; 曾爱平
    • 摘要: 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油茶作物的重要蛀果害虫,严重影响油茶的质量.触角感器是油茶象进行信息识别的重要结构单元,感器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影响油茶象对机械及化学刺激的响应.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油荼象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比对.结果 表明:油茶象成虫触角存在雌雄二型现象,触角长度、感器类型及分布均有显著差异.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的感器类型为6类12种,包括4种刺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2种叉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1种B(o)hm氏鬃毛和1种芽孢形感器.仅在雄虫触角上观察到腔形感器,而芽孢形感器在雌、雄触角上的着生部位不同.在象甲科昆虫上首次发现了SfⅠ变形、StⅡ中部膨大和SchⅢ顶部膨大3种感器.结合已有感器功能的报道,对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功能.
    • 张新民; 赵宁; 韩秀; 杨斌
    • 摘要: 为了掌握核桃长足象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核桃长足象雄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核桃长足象触角上分布9种感受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端指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棒形感器和叉形感器;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在柄节、梗节和鞭节上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柄节的感器类型、数量较少,鞭节的第6、7鞭亚节上的感器类型和数量最多,说明这2个亚节是触角感受能力最强的部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