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物组分

矿物组分

矿物组分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3486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煤炭学报、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年度钻井液完井液学组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研讨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2014年年会等;矿物组分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邵龙义、申瑞臣、吕森林等。

矿物组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4863 占比:99.44%

总计:35060篇

矿物组分—发文趋势图

矿物组分

-研究学者

  • 邵龙义
  • 申瑞臣
  • 吕森林
  • 尹太举
  • 徐吉丰
  • 李奎
  • 李青
  • 杨恒林
  • 王钦军
  • 申益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尧; 田茂银; 王儒洋; 范佳明; 齐志丽
    • 摘要: 煤中矿物组分影响煤炭的分选效果,对煤中矿物组分进行分析检测有助于扩大煤炭适用范围并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简述煤中矿物组分的分类,对X射线衍射技术(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联用、热分析法、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穆斯堡尔谱、拉曼光谱分析法等常用的煤中矿物组分分析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由汇总分析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XRD、SEM、FTIR等检测技术应用于煤中矿物组分的分析检测可不断提高矿物组分的检测精度。常规测试技术应用于分析检测煤中矿物组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多种测试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加精确地对煤中矿物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以期为煤炭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 陈文安; 李纲; 郭正权; 谢琳; 刘国良; 李贵梅
    • 摘要: 柴达木盆地风西湖相复杂混积岩储层近年来勘探获得了突破,实现了工业油气产能。近年新钻井目的层位普遍采集了常规、高分辨率电成像、核磁共振及岩性扫描等测井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储层评价中的关键参数,如矿物组分、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等。但对于只测常规资料的老井,难以得到准确的储层参数,需要研究其它的可替代方法。通过敏感曲线分析,矿物组分含量可以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中子孔隙度曲线建立多参数模型得到。孔隙度以矿物组分为基础,结合密度曲线和体积模型,得到储层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通过新钻井岩性扫描及核磁共振提供的参数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风西湖相复杂混积岩储层参数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 赵超凡; 周丹丹; 孙建财; 钱坤鹏; 李芳芳
    • 摘要: 为研究生物炭中可溶性组分对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松木屑为原材料,采用限氧升温炭化法,分别于200、400和600°C下制备生物炭,并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及去除可溶性组分对其吸附Cd^(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pH值增大,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矿物组分不断富集,溶解性矿物离子K^(+)、Ca^(2+)、Mg^(2+)和PO_(4)^(3−)含量降低;去除可溶性组分后生物炭的pH值下降,溶解性矿物离子含量明显降低。LM模型更适合于对松木生物炭和200、400°C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Cd^(2+)的数据进行拟合,而FM模型更适合于拟合600°C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数据。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29.58—12.21 mg·g^(−1))高于松木生物炭(1.72—4.14 mg·g^(−1)),这与玉米秸秆生物炭中的矿物组分含量明显高于松木生物炭,从而有利于发生共沉淀和离子交换作用有关。去除可溶性组分后,玉米秸秆和松木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分别降低25%—42%和15%—40%。共沉淀和离子交换作用是低温生物炭(≤400°C)吸附Cd^(2+)的主要机制;而高温生物炭(>400°C)吸附Cd^(2+)的主要机制是阳离子–π作用。溶解性矿物离子的含量降低使得Cd^(2+)与生物炭之间的共沉淀和离子交换作用减弱,从而降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可溶性组分在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机制中的作用,也将为生物炭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刘蝶; 张海涛; 杨小明; 赵太平; 寇小攀; 朱保定
    • 摘要: 铝土岩气藏是近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一种非常少见的非常规气藏,测井评价在其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测井评价中将铝土岩作为风化壳盖层,未将其作为储集层,没有形成系统的测井评价方法,不能满足铝土岩气藏勘探开发的需求。立足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太原组含铝岩,从岩性、矿物组分、储集层物性、含气性、成像模式-孔隙结构特征五大方面,开展铝土岩气藏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明确了含铝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含铝岩识别图版,根据岩石物理实验构建了铝土岩气藏孔渗饱评价模型,结合微电阻率扫描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提出了铝土岩储集层识别标准,形成铝土岩气藏的测井评价方法。
    • 王茜; 沈小雪; 曹烨; 李瑞利
    • 摘要: 以深圳城市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矿物组分和理化性质,探究其矿物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市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16.5%~73.5%)和石英(22.0%~81.2%)为主,随着深度增加,不同样地的沉积物中钾长石、黄铁矿和石盐等矿物含量存在差异;2)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为伊蒙混层矿物(44%~76%)、高岭石(0%~40%)、绿泥石(0%~24%)和伊利石(2%~21%),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3)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一致,与沿海区域没有植被的珠江口和大亚湾等地的沉积物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主要受盐度、总硫(TS)和总有机碳(TOC)影响,其黏土矿物组成则主要受pH值、盐度、TOC和沉积物粒径影响。
    • 毛伟泽; 吕庆; 郑俊; 彭宇; 刘健
    • 摘要: 获取准确的岩石矿物组分与细观结构特征,对从细观层面认识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CT扫描技术是研究岩石矿物细观结构的有力工具。本文采用高分辨率三维CT扫描系统,获得了花岗岩CT扫描图像;采用阈值分割的方法,综合X射线衍射试验结果确定合理的分割阈值,实现了对花岗岩CT灰度图像的三值化分析;最终获得了花岗岩的主要矿物含量与细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分割阈值,可实现花岗岩主要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的自动识别和定量分析;基于三维重构模型,可获得不同矿物的形状、粒径和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方法对定量测试岩石矿物组分和认识其细观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 周军平; 范茂琳; 鲜学福; 杨康; 陆朝晖
    • 摘要: 为探究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维数对页岩吸附特性的影响,开展龙马溪组、五峰组以及延长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低温N_(2)吸附测试,CH_(4)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相体积V_(a)恒定、吸附相密度ρ_(a)恒定2种方法对页岩气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校正,并采用Langmuir模型对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拟合,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以及Lang⁃muir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条件下CH_(4)在不同页岩上的吸附数据,且Langmuir模型对基于V_(a)恒定方法得到的页岩气绝对吸附量拟合结果精度更高。Langmuir体积V_(L)与页岩TOC、石英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与其TOC含量、石英矿物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分形维数D与V_(L)呈正相关关系,与Langmuir压力P_(L)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吸附能力越强。
    • 杨帆; 孟鑫; 王先虎; 余佩蓉; 邵广辉; 陈火红
    • 摘要: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的相关研究较薄弱,为确定孔隙对页岩油赋存和富集的影响,以玛湖凹陷北斜坡区玛页1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分析陆相页岩纳米级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风城组页岩主要为长英质岩和碳酸盐岩,2类岩相的孔隙类型、形态及孔径分布基本一致,孔隙类型有无机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主要为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平行板状狭缝、楔状孔隙及墨水瓶状孔等多种形态;孔隙以小孔为主,孔径分布为三峰型,主峰位于30~60 nm,孔隙连通性差。长英质岩的孔隙度及大孔隙发育程度高于碳酸盐岩,是相对优势岩相。石英、长石和白云石是孔隙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对各尺度的孔隙具有均势贡献;黏土矿物促进微孔和小孔的发育,对中孔的影响较弱;有机质对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小;无机矿物和有机质均是页岩孔隙度增大的有利因素。
    • 李锐敏; 姜海涛; 齐磊; 周鑫; 刘伟
    • 摘要: 盐岩地层是以盐岩、石膏、硬石膏、芒硝为主,同时含有碳酸盐岩、砂岩和泥岩等岩性的地层。盐岩地层岩性相比油藏地层岩性复杂,岩性变化大,常规测井解释虽然能解释岩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不同岩性矿物含量。为了更加准确解释地层各种矿物组分含量及物性,对现有测井解释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识总结各自特点,从而制定出针对盐岩地层更为准确的解释方法,为盐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 蒲小晨; 唐湘飞; 张强; 吴声明; 牛军杰; 郭超
    • 摘要: 通过野外实地勘查和近几年钻孔样品测试数据综合统计,结合三角图图解和地球化学数据组合对比,分析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赋铀层位砂岩碎屑矿物组分,并对不同地段不同层位铀矿化对比、剖析赋铀层位层间氧化带附近铀矿化特征,总结了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氧化带特征与铀成矿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