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岩反应

水岩反应

水岩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8506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地质通报、地球化学、地质论评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治水专家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 等;水岩反应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庆强、丁茜、何治亮等。

水岩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5065 占比:99.96%

总计:385214篇

水岩反应—发文趋势图

水岩反应

-研究学者

  • 孟庆强
  • 丁茜
  • 何治亮
  • 刘全有
  • 沃玉进
  • 朱东亚
  • 杨斌
  • 张军涛
  • 任启江
  • 华仁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新新; 张凤娥; 朱谱成; 马琳娜; 陈立; 郭春艳
    • 摘要: 人工回灌条件下回灌水与地下水混合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是决定地下水水质演化和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关键过程。为研究人工回灌对滹沱河地下水超采区水质演化的影响,以石家庄市人工回灌场地为例,利用石津灌渠水作为回灌水源,通过室内实验结合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回灌层位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混合带水的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增大后缓慢降低,且地表水占比越大、含水介质粒径越细,则其变幅越大;混合带水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受混合、碳酸平衡、溶解-沉淀、阳离子交换及硝化作用控制,其中K^(+)、Ca^(2+)、SO_(4)^(2-)质量浓度主要受溶解-沉淀作用控制,Na^(+)、Cl^(-)、HCO_(3)^(-)、NO_(3)^(-)质量浓度主要受混合NO_(3)^(-)用控制,Mg^(2+)质量浓度主要受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溶解的矿物有石膏、钠长石、钾长石及盐岩,析出的矿物有方解石、钙蒙脱石及石英,且在地表水占比越大、含水介质粒径越细的层位,方解石的沉淀量越大,表明在粒径较细的回灌层位存在碳酸岩盐的化学堵塞风险。
    • 孙蓓蕾; 孔艳磊; 王国权; 刘超; IKEH Justin Tobechukwu
    • 摘要: 煤和含煤岩系中Li是全球Li资源潜在来源之一,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沁水盆地局部地区煤中Li异常富集,探讨其同位素组成特点与演化有助于深化锂富集分配机制认识。以盆地北部阳泉矿区新景矿8号无烟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Li质量分数和矿物组成,结合逐级化学提取试验,确定煤中Li的赋存状态。利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试煤样和不同赋存状态Li的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煤化作用过程中Li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表明:煤样Li平均质量分数达138.04μg/g,高于世界硬煤中的平均质量分数(14μg/g);主要载体为高岭石,有少量Li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原煤样中δ7Li的均值为-2.13‰,硅酸盐结合态δ7Li的均值为-1.15‰,有机结合态δ7Li均值为-1.53‰,不同赋存状态Li同位素组成相似。研究认为,无烟煤中Li同位素组成趋同机理为:①煤化作用过程中轻的6Li从有机结构中脱除,再次吸附到黏土矿物中,导致煤中有机结合态Li同位素组成变重,硅酸盐结合态Li同位素组成变轻;②在水-岩反应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中重的7Li很容易被溶液萃取,导致硅酸盐结合态中重的7Li流失,Li同位素组成变轻;③煤化作用升温过程有助于Li元素的扩散,促使Li同位素达到动力学分馏平衡。
    • 于沨; 于扬; 王登红; 高娟琴; 王成辉; 郭唯明
    • 摘要: 高温流体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是深部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锂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川西现代热泉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水岩反应过程、补给来源、水岩反应温度及循环深度。研究结果显示,茶洛热泉水化学相类型为HCO_(3)-Na型,与地表水和冷地下水的HCO_(3)-Ca型存在明显区别。利用锂同位素温标估算茶洛热泉的水岩反应体系温度为227.80±19.84°C(2σ,n=8),热循环深度为7348.08m±684.26m(2σ,n=8)。茶洛热泉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水岩反应控制,处于非平衡向局部平衡过度。高K、Li、F、Cl等与花岗岩岩体有关的特征元素表明水岩反应中以与花岗岩岩体反应为主导,估算其贡献率约为75.34%。矿物饱和指数的计算,显示了热泉水中的白云石、萤石、霞石、方解石处于过饱和状态;钾盐以及大多数样品的石膏、硬石膏处于不饱和状态;石盐则趋近于平衡状态。锂元素浓度及锂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泉中的锂元素浓度远高于地表水和冷地下水,且富集较轻的锂元素。锂同位素质量平衡拟合估算与茶洛热泉水进行水岩反应的岩体的锂元素浓度为13.43±7.04×10^(-6)(2σ,n=13),δ^(7)Li _(rock)值为1.14±2.06‰(2σ,n=13)。岩体深度约6958~7450m。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地热流体的富锂机理,拓展地热型锂资源的找矿思路均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 邵俊杰; 李营; 孙凤霞; 陈志; 刘雷; 徐超文; 胡乐; 路畅; 刘兆飞; 赵元鑫
    • 摘要: 针对地震前后离子浓度异常变化成因以及机理等问题,以不同条件下(温度、粒度、时间),不同岩石(灰岩、橄榄岩、花岗岩)的水-岩反应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与偏最小二乘法对反应后溶液中Na^(+)、K^(+)、Cl^(-)、SO_(4)^ (2-)、Ca^(2+)、Mg^(2+)的变化进行研究,并与地震台站水化学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Na^(+)、K^(+)、SO_(4)^ (2-)浓度分别增加到初始溶液的363%、188%、147%。粒度对溶液离子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粒度减小,岩石与水接触面积增大,Na^(+)、K^(+)、Cl^(-)、SO_(4)^ (2-)浓度都明显增加。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Na^(+)、K^(+)、Cl^(-)、SO_(4)^ (2-)浓度也出现增加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水-岩反应接触面积是影响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含水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导致水-岩反应接触面积改变,可能是地震前后水化学短临异常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
    • 伍坤宇; 熊鹰; 谭秀成; 刘向君; 张云峰; 陈晓冬; 李亚锋; 郭荣涛; 曹喆; 王鹏
    • 摘要: “水—岩”反应作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解释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制、综合评价储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分析测试手段、物理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的进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的进步实现了对流体—围岩/矿物体系“水—岩”作用过程的宏观尺度观测和研究,也明确了各物理化学参数对体系内矿物溶解—结晶过程的影响,但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微观(纳米)尺度解释许多现象成因机制和约束条件方面的应用。晶体生长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解释储层孔隙系统中“水—岩”作用过程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纳米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在线和非在线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储层孔隙系统结构和内部晶体生长情况的观测精度,将“水—岩”作用研究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这为从微观尺度了解孔隙系统中流体—矿物体系的溶解—结晶(沉淀)相平衡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提供了方案。储层孔隙系统中流体的结晶动力学行为与孔隙介质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是成核自由能、矿物表面电化学特征、传质速率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不同成岩环境和孔隙系统中孔隙流体结晶动力学行为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了解孔隙系统空间结构、底衬表面化学特性、表面能效应等对矿物晶体成核生长与溶解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王朝文; 周武邦; 李可心; 徐畅; 严俊; 严雪俊; 陈涛; 洪汉烈
    • 摘要: 田黄的鉴定和产地鉴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石皮作为田黄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产物,记录了丰富的地质成因信息。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老挝田黄”样品的石肉和石皮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特征对比,并对田黄石皮的形成过程做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老挝田黄”石皮颜色多样,有黄皮、白皮和黑皮,或多层混合。针铁矿和赤铁矿为黄皮的主要致色矿物;黄铁矿和无定型碳致其石皮呈现黑色;白色石皮主要由铁氧化物溶解流失所致。“老挝田黄”石皮较厚且磨圆较好,石皮相比石肉结构较为疏松、孔隙度大,这与田黄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搬运作用和水岩反应有关。老挝温度高、降水量大的气候条件和富含腐殖酸的水文条件可能促进了“老挝田黄”石皮的蚀变。不同皮色的“老挝田黄”与其埋藏的位置和微环境有关。黄皮可能形成于排水受阻的环境导致Fe离子更易在石肉表面微孔隙中聚集;白皮形成于排水通畅的环境,导致Fe离子更容易流失;黑色石皮则可能与浅埋藏过程中的还原环境和微生物的作用相关。从表生成因角度去研究田黄,可为我们认识不同产地田黄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别提供思路,同时对解决和田玉籽料及翡翠石皮的形成、鉴定和产地鉴别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 摘要: 地层中的酸性流体是含油气盆地内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介质,是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岩心样品进行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储层物性、XRD及ICP-OES等分析测试手段,揭示了深层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酸性流体对岩石矿物具有溶蚀作用,且发生了离子迁移现象,释放出K^(+),Ca^(2+),Na^(+),Mg^(2+)等阳离子,反应后样品孔隙度平均提高了5.6%,提升幅度达31.5%,岩石中的易溶组分含量及易溶矿物的原生结构可影响次生孔隙的发育;(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少井或无井区域进行深部地层条件下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是科学有效的储层评价途径,实验可模拟溶蚀过程和刻画溶蚀机理,现今在深部油气勘探成本高、风险大的背景下,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对深部储层预测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周翊; 刘昌辉; 易胜利; 彭传丰; 周大山; 王鹏; 罗鹏
    •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锂元素含量和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下-中三叠统地下卤水的富锂成因进行分析,查明富锂卤水具有异常高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富锂卤水产出地层层位及岩性特征,认为富锂卤水是卤水与绿豆岩发生水岩反应的产物,卤水的高锂特征源于本身富集锂元素的水云母粘土岩(即绿豆岩)。基于自贡地区卤水的富锂成因,进一步建议富锂卤水的有利勘探层段。
    • 王春连; 孟令阳; 刘成林; 余小灿; 颜开; 刘思晗; 游超; 栗克坤; 滕晓华
    • 摘要: 中国探明硼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青藏等地区,矿床品位低,共伴生矿物多,开发成本高,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勘探中发现卤水中B2O3浓度达3 g/L,Li、K、Br、I、Rb、Cs含量超过工业品位,综合利用价值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陵凹陷新生代卤水型硼矿开展水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实验地球化学分析,重点研究了古气候、构造和玄武岩等对卤水成矿的影响,探究其成因机制.研究初步认为,不同的储卤层岩性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玄武岩有强烈的蚀变,说明地下流体对火成岩发生了交代作用,玄武岩的水-岩反应是富硼卤水矿的重要物质来源;一定盐度的流体有利于硼离子的活化,高盐度流体是硼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表生环境下干热的古气候使含矿水体蒸发浓缩是富硼卤水富集成矿的重要形成机制.
    • 戴蔓; 蒋小伟; 罗银飞; 张鸿; 雷玉德; 童珏
    • 摘要: 氢氧同位素在地热水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对地热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控制过程通常缺少全面认识.本文以贵德盆地周边两条断裂带上五处温泉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地热水之间的水化学差异和热储温度差异,建立了不同地热水的水岩反应程度与氢氧同位素是否偏离大气降水线的关系.在前人识别并定量出扎仓寺地热水存在冷水混合作用的基础上,借助冷水混合比例估算了冷水混合和水汽分离引起的氢氧同位素的变化幅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氧漂移"规律恢复了扎仓寺地热水在发生水岩反应前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本文关于三个过程对氢氧同位素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地区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成因,从而加深对地热水循环过程的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