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回灌

人工回灌

人工回灌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1992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城市地质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止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等;人工回灌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静、杜新强、何海洋等。

人工回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9922 占比:99.91%

总计:120032篇

人工回灌—发文趋势图

人工回灌

-研究学者

  • 张文静
  • 杜新强
  • 何海洋
  • 王寒梅
  • 黄修东
  • 束龙仓
  • 焦珣
  • 石旭飞
  • Giuseppe GAMBOLATI
  • 谷小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新新; 张凤娥; 朱谱成; 马琳娜; 陈立; 郭春艳
    • 摘要: 人工回灌条件下回灌水与地下水混合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是决定地下水水质演化和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关键过程。为研究人工回灌对滹沱河地下水超采区水质演化的影响,以石家庄市人工回灌场地为例,利用石津灌渠水作为回灌水源,通过室内实验结合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回灌层位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混合带水的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增大后缓慢降低,且地表水占比越大、含水介质粒径越细,则其变幅越大;混合带水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受混合、碳酸平衡、溶解-沉淀、阳离子交换及硝化作用控制,其中K^(+)、Ca^(2+)、SO_(4)^(2-)质量浓度主要受溶解-沉淀作用控制,Na^(+)、Cl^(-)、HCO_(3)^(-)、NO_(3)^(-)质量浓度主要受混合NO_(3)^(-)用控制,Mg^(2+)质量浓度主要受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溶解的矿物有石膏、钠长石、钾长石及盐岩,析出的矿物有方解石、钙蒙脱石及石英,且在地表水占比越大、含水介质粒径越细的层位,方解石的沉淀量越大,表明在粒径较细的回灌层位存在碳酸岩盐的化学堵塞风险。
    • 陈学群; 刘丹; 张文静; 管清花; 田婵娟; 辛光明
    • 摘要: 以探究氯化消毒水源回灌过程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为目标,以威海市乳山河地下水库为研究区,开展氯化消毒水源回灌试验,分析人工回灌过程中不同阶段地下水环境要素、典型化学组分及金属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混合作用影响下环境要素及典型化学组分均趋于水源特征,地下水主流方向最大混合比为52.6%;加入NaClO易于发生阳离子交换和方解石溶解作用,Ca2+浓度的增大伴随着HCO3-浓度的升高,地下水环境氧化性增强使Fe、Mn矿物溶出作用,出现DO浓度增大和pH值低于原生地下水的变化趋势。氯化消毒水源的注入改变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SO42-浓度降低是由于其作为电子受体参与降解作用。结果为评价人工回灌过程中水源水质条件对地下水环境安全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 张溪彧; 杨建; 王皓; 王强民; 王甜甜
    • 摘要: 针对矿井水人工回灌过程中水质演化及介质堵塞两大现实问题,通过自主搭建的矿井水人工回灌试验平台,开展矿井水人工回灌地下水库模拟试验。采用单一变量的试验方法,改变矿井水入库前的预处理方式,结合回灌前后矿井水浊度、TDS、悬浮物粒径及SEM扫描电镜,分析了地下水库连续储水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规律,厘定了地下水库进水水质要求,并总结了露天煤矿地下水库自净化的主要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浊度矿井水人工回灌过程中介质渗透性变化规律,探查了矿井水人工回灌堵塞发生位置及堵塞类型,提出了地下水库自净化与介质渗透性间的矛盾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法对入库矿井水进行预处理,可以通过吸附架桥作用有效增大矿井水中悬浮微粒的粒径,进而淤积在回灌介质表层,促进了悬浮物在此阶段的去除,实现了地下水库的自净化,在地下水库连续储水过程中,水中浊度及TDS会进一步降低;但是从介质渗透性变化的角度而言,水中悬浮颗粒在被去除的同时缩短了回灌系统达到堵塞的时间,主要由于回灌介质表层发生了悬浮物堵塞,且回灌介质渗透性变化存在周期性规律,可采用0~5 cm表层清淤和30 h周期性回扬的技术手段消除介质渗透性下降对回灌系统的影响。
    • 张文静; 文宗; 刘丹; 柴娟芬; 陈学群
    • 摘要: 以揭示回灌过程中CHCl3耦合胶体效应影响下的二次形成作用为研究目标,通过批实验分析有、无胶体条件下不同水化学条件对CHCl3生成速率及生成量的影响,并结合切向流超滤技术和原子力电镜扫描(AFM)表征手段分析CHCl3-SiO2胶体协同作用模式.结果 表明,CHCl3的生成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在特定的反应时间内,高氯/TOC比率、高pH值、低离子强度均会促进CHCl3的二次形成.SiO2胶体的存在会影响反应前体物的吸附,使各时刻CHCl3生成作用均受到抑制,并对水中的CHCl3有强吸附作用.结果 可为人工回灌过程中CHCl3的二次形成作用提供科学参考.
    • 黄修东; 李伟; 孙世霞
    • 摘要: 通过砂柱试验模拟了填砾石滤料雨洪水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通过3组对比试验分析了砾石滤料的厚度和砾石的粒径对物理堵塞控制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砾石反滤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去除回灌水中的悬浮物,进而起到控制堵塞,提高补给效率的作用。砾石反滤层的厚度和粒径选择对堵塞的控制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反滤层厚度越大,对堵塞的控制效果越好。反滤层对回灌水悬浮物的去除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到达反滤层和砂样界面的悬浮物浓度变大,因此反滤层并不能完全避免堵塞的发生,必须定期对反滤层底部的淤泥层进行处理。
    • 罗勇; 田芳; 秦欢欢; 崔文君; 欧志亮; 孙爱华; 田苗壮
    • 摘要: 地面沉降是全世界主要的工程地质灾害之一,而地下水超采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地下水人工回灌和停采对北京平原地面沉降的影响,采用三维地下水模型和情景设计法,设计3个情景(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北京平原区域及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等情景下北京平原在2015、2020和2030年的区域地面沉降分别为24 mm/a左右、12.7~23.2 mm/a及12.4~23.7mm/a,沉降中心地面沉降分别为39.30~158.62 mm/a、21.09~165.83 mm/a及16.5~162.95 mm/a;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存量的恢复以及地面沉降的控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下水停采的效果要优于人工回灌的效果;只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地面沉降控制,才能既控制地面沉降的恶化,又保证北京平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朱恒华; 孙静; 林奇云; 刘治政; 林国庆; 周思凡; 初慧
    • 摘要: 人工回灌补给滨海含水层是海水入侵修复经常采用的工程措施,然而人工回灌条件下滨海砂质含水层经常出现渗透性显著降低的现象,其含水介质渗透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仍不清楚。本文以青岛市大沽河下游咸水入侵区含水层砂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不同尺度的室内砂柱淡咸水驱替试验,对定水头和定流速条件下人工回灌咸淡水驱替过程中砂质含水层渗透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淡水驱替咸水时含水介质的渗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砂柱的渗透性先降低后回升,原因是回灌过程中砂柱中的黏土矿物发生释放、迁移、沉积;定水头条件下,在砂柱的前半段存在一个淘空区,渗透系数是初始渗透系数的1.6~2.0倍,砂柱其它部分渗透性是先降低再轻微回弹;定流速条件下,砂柱的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砂柱各段离入水口的距离越远其渗透系数的值越小;砂柱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渗透性的演化特征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人工回灌治理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张永杰; 束龙仓; 温忠辉; 许杨; 吴佩鹏; Abunu Atlabachew; Esther Chifuniro Mabedi
    • 摘要: Groundwater renewable capacity is a key indicator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and renewable capacity can be expressed quantitatively by groundwater age.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actual status of groundwater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status of undergrou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artificial recharge in the Tailan River Basin,the influence of infiltration basin location,recharge intensity and thickness of the unsaturated zon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age is examined with the physical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tificial recharge has reduced the regional mean groundwater age.The change of infiltration basin location and recharge int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age.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unsaturated zone increases the residence time of the recharge water and the mean age of the groundwater.This study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regional groundwater renewability capacity.%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是评价地下水开发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可更新能力可以用地下水年龄来定量表达.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实际更新状况已与自然条件下截然不同.基于台兰河流域地下水库建设和人工回灌工作现状,通过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入渗池位置,回灌强度和包气带厚度对地下水年龄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回灌使地下水年龄整体变年轻;入渗池位置和回灌强度的改变对地下水年龄分布的影响显著;包气带厚度的增大使回灌水滞留时间延长,导致地下水年龄增大,该研究可为合理评价区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提供技术指导.
    • 陈素霞
    • 摘要: 古堆泉属山西省19个岩溶大泉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泉水水位持续下降并出现断流,开展泉水复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禹门口东扩供水量为条件水源,采用回归模型模拟了水源置换措施复流效果,同时分析了人工回灌措施复流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源置换措施和人工回灌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复流方案,可为古堆泉复流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