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色页岩

黑色页岩

黑色页岩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5777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等;黑色页岩的相关文献由10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杰、于炳松、冉波等。

黑色页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5777 占比:97.96%

总计:16105篇

黑色页岩—发文趋势图

黑色页岩

-研究学者

  • 张杰
  • 于炳松
  • 冉波
  • 刘树根
  • 罗超
  • 余谦
  • 凌洪飞
  • 叶玥豪
  • 孙玮
  • 彭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常艳; 卢新哲; 何丽; 邹若松; 孙瑞; 潘卫丰; 魏迎春; 刘明昕
    • 摘要: 长江下游广泛发育富含硫化物和Cd等重金属的黑色岩系,为查明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在浙西典型黑色页岩发育区系统采集了15组水稻根际土壤和籽粒协同样品,测定As、Cd、Pb、Cr和Hg的含量,采用综合质量影响指数(IICQ)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As、Cd、Pb、Cr和Hg含量均值分别为17.81、1.71、33.3、74.0和0.168 mg/kg,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As。水稻籽粒从土壤中富集重金属能力为Cd>Hg>As>Cr>Pb,Cd的富集系数为0.631。研究区有66.7%的土壤为中度及以上污染,26.6%的土壤处于亚健康状态。研究区成人和儿童均面临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贡献率最大的因子均为Cd,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值分别为7.49和13.49,成人低于儿童;综合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值分别为8.8×10^(-3)和3.7×10^(-3),成人高于儿童。
    • 王红岩; 董大忠; 施振生; 邱振; 卢斌; 邵男; 孙莎莎; 张素荣
    • 摘要: 综合应用笔石带标定、全大薄片照相、常规薄片光学显微镜观察、TOC(总有机碳含量)测试、X-衍射全岩组分测试及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长宁页岩气示范区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物质组成及分布、层理特征、物性及岩石相。研究结果表明,川南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岩,石英、碳酸钙和黏土矿物平均值分别为42.5%、37.4%和14.9%,含有少量斜长石(平均2.5%)、黄铁矿(平均2.7%)和有机质(平均值5.6%)。黑色页岩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可构成递变型水平层理、均质层理、条带状粉砂型水平层理、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和砂泥薄互层型水平层理5类层理类型。五峰组发育递变层水平层理和均质层理,龙马溪组发育条带状粉砂型水平层理、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和砂泥薄互层型水平层理。综合页岩矿物组成和层理类型,共划分出11类岩石相类型。长宁双河剖面“甜点”段分布于LM1段,发育条带状粉砂型水平层理页岩岩石相。“甜点”段具有高TOC含量和高硅质含量、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高水平渗透率/垂直渗透率比值、高有机质孔含量等特征。
    • 李治兴; 秦明宽; 刘鑫扬; 王文全; 王健; 李龙龙
    • 摘要: 中国和国际上不同学者使用“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等不同的名称来命名碳酸盐岩、硅质岩、泥岩及其过渡型岩类这一特殊岩类组合,致使叫法一直比较混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识。便于统一,本文对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比较,系统梳理和综合归纳了黑色岩系时空分布、赋存矿产、多元素富集层物源、成矿机理等方面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广义的碳硅泥岩与黑色岩系近乎相同,黑色页岩为狭义的黑色岩系和碳硅泥岩,不包括与其密切联系的磷块岩。黑色岩系的分布具有全球性和等时性,有多达25种矿产(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稀散及分散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与黑色岩系有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并且常常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物源为多来源,有陆源供给、海底火山(热液)携带、岩浆喷发作用、海底热液对基底岩石的萃取和海水,成矿机理为多阶段复成因,为海底喷流热液(水)沉积作用、岩浆火山喷发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和海水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段、不同层位由于成矿地质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成矿作用和元素富集过程,形成不同的元素富集组合。提出了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 姚红生; 何希鹏; 汪凯明
    • 摘要: 中国南方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发育,具有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等有利条件,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潜力,有望成为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以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首口参数井-XY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岩芯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探讨了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主量元素SiO_(2)、K_(2)O相对富集,其他元素均不同程度地相对亏损;微量元素Sr、Rb亏损,Ni、Co、Ba元素明显富集。荷塘组黑色页岩属大陆边缘沉积,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为咸水-高盐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水体环境以贫氧-厌氧为主,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 方朝刚; 章诚诚; 林洪; 韩瑾; 滕龙; 周道容; 李建青
    • 摘要: 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一套前陆盆地前缘带黑色页岩,与同处扬子陆块的中上扬子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该套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有机质富集相关的研究缺乏。因此,搞清楚下扬子地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深化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下扬子西南部最新的奥陶系—志留系页岩气地质调查井(WDD1)获取的连续地下岩芯资料,对38个岩芯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和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盆古沉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控制下扬子西南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段为有机质富集层段,校正后的化学蚀变指数指示研究区所处的江南过渡带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生源钡、Cu、Zn含量等指标印证了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V/Cr、V/(V+Ni)和V/Sc值等揭示五峰组沉积期底水为厌氧—硫化状态,高家边组一段沉积期底水转化为贫氧—氧化状态,高家边组二段沉积期再次出现硫化—缺氧的底水环境;Mo-TOC图解和EF_(U)-EF_(Mo)协变图显示五峰组沉积期为中等滞留沉积环境,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为中等—弱滞留沉积环境;五峰组沉积期总有机碳与Al、Ti含量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而高家边组沉积期则转化负相关关系。五峰组和高家边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存在差异: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为还原—硫化的半滞留环境,陆源碎屑输入带来的营养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高家边组二段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高的古生产力和还原—硫化底水环境为有机质赋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低沉积速率进一步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二者富集机理的差异揭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下扬子地区古海洋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刘君兰; 张金川; 王胜; 陈莉; 牛嘉亮
    • 摘要: 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下马岭组发育大套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在目标层位。野外剖面调查显示下马岭组地层中有多套辉绿岩床侵入,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选取赵家山下马岭组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实测剖面以及开展成熟度测定的基础上,重点对侵入黑色页岩段的一套约7 m厚的辉绿岩床对围岩成熟度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这套辉绿岩床对围岩R;(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范围约为8.5 m,是自身厚度的1.2倍,并且靠近岩床方向R;呈指数增加。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套辉绿岩在110年后基本冷却,对围岩地温场的扰动范围约为100 m,远大于对R;的影响范围,只有当围岩温度能达到并超过250°C时才会引起R;值的变化响应。辉绿岩床厚度越大,对围岩R;的影响范围越大,靠近岩床方向R;增加的程度越大;辉绿岩床对围岩有机质R;的影响范围为自身厚度的1倍以上。
    • 谢琴; 陈家胜; 刘晓静; 刘秀铭
    • 摘要: 白垩纪中期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在该时期地球经历了深刻的环境变化。有研究表明白垩纪中期欧洲低纬(约20°~30°N)地区海相地层的黑色页岩呈现斜率信号,同一时期同样纬度的中国地区以陆相沉积为主,但陆相低纬黑色页岩的轨道尺度周期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择甘肃张掖南台子白垩纪早Aptian期下沟组黑色页岩(古纬度约23°N)作为研究对象,以CaCO_(3)含量作为高分辨率古气候替代性指标,利用平均频谱拟合差和年代标尺优化法分析了南台子早Aptian期下沟组黑色页岩段的轨道周期变化,并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调谐后的时间域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台子下沟组黑色页岩段以岁差周期为主导,与欧洲低纬地区相关研究显著不同。这一气候变化的探索不仅提供了中国西北地区白垩纪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新证据,而且也有助于更全面认识白垩纪中期低纬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
    • 刘书琪; 祝禧艳; 苏文博; 赵太平; 仇一凡; 何雨婷; 张华锋
    • 摘要: 燕辽地区串岭沟组中上部保存有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第一套大面积发育的黑色页岩,沉积于潮间带中下部,标志着该克拉通自形成以来最重要的海进过程,也是地球中年期早期阶段大气-海洋环境状态的特殊记录者。本文对蓟县八仙山剖面串岭沟组三段黑色页岩和顶部碳质白云岩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认为其源区主要来自风化的长英质陆源碎屑物质。黑色页岩的TOC含量(平均值1.12%)、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V(平均值82.6×10^(-6))、Cr(平均值73.9×10^(-6))、Ni(平均值29.8×10^(-6))含量明显高于碳质白云岩(TOC、V、Cr、Ni含量均值分别为0.47%、29.6×10^(-6)、26.4×10^(-6)、11.7×10^(-6))。此外,二者的氧化还原参数C_(org)/P分别为62.94和39.44,V/Cr值与沉积层位明显负相关,表明不同深度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略有变化,但V/Cr-Th/U仍均落入富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至少串岭沟组黑色页岩沉积时(不早于1.64Ga),较高的大气氧水平加剧了陆源物质风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量,并已经使得潮间带中下部静水进入到了相对氧化状态,从而可以为1.57~1.56Ga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提供持续含氧的发育环境。
    • 王岚; 周海燕; 毕赫; 商斐; 李文厚
    • 摘要: 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组合、平面分布和有机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古气候、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探讨海侵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影响。研究认为,盆地东西两大凹陷页岩的地质地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西部齐家—古龙凹陷页岩厚度大,有机碳丰度中—高,粉砂岩、介壳灰岩夹层发育;东部三肇—朝长地区页岩厚度相对薄,有机碳丰度极高,灰岩、白云岩薄夹层发育。白垩纪全球海侵造成青山口组湖海沟通,海水从盆地东南方向侵入造成东西水体盐度不均一、不对称格局。古生物、微量元素和分子标志化合物等证据证明,海侵提升了水体古盐度和古生产力,促进水岩界面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生产、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山口组页岩成因模式为海侵背景下的水体分层模式,可与白垩纪Cenomanian-Turon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层对标,是白垩纪全球缺氧事件在陆相湖盆的地质响应。
    • 边瑞康; 刘忠宝; 张培先; 杜伟; 刘珠江; 聂海宽; 乔辉
    • 摘要: 四川盆地五峰组中下部黑色页岩具有高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高硅质含量、低黏土含量的特征,且硅质放射虫大量发育,通常认为其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应超过上覆龙一_(1)亚段。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黑色页岩段与龙一_(1)亚段放射性元素含量特征开展了分析与对比,其中U含量、Th/U以及计算得到的平均相对水深,显示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时期其水体深度稍大于龙一_(1)亚段上部但小于龙一_(1)亚段下部,最大水深没有超过龙一_(1)亚段。同时五峰组黑色页岩Th、K含量反应的陆源碎屑注入量小于整个龙一_(1)亚段。涪陵地区五峰组闭塞的水体条件、较强的还原环境和较少的陆源碎屑注入量,加之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藻类和硅质生物发育和保存的适合程度超过了水深更大的龙一_(1)亚段下部,从而形成了与其相当甚至略高的TOC和硅质矿物含量。通过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五峰组黑色页岩放射线元素含量特征分析,明确了中下部具有全盆地水体逐渐加深,陆源碎屑注入量逐渐减少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但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结合放射性元素、岩性、区域构造运动和微观构造变形特征,认为五峰组沉积时期扬子地台受到华夏板块的进一步挤压,在不均衡挠曲作用之下,不同地区发生差异化沉降-抬升作用,且幅度不尽相同,造成不同地区水体深度、陆源碎屑注入量不同,从而形成五峰组黑色页岩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演化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