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19983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环境科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等;氧化还原环境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德、徐林刚、凌洪飞等。

氧化还原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9983 占比:99.98%

总计:420057篇

氧化还原环境—发文趋势图

氧化还原环境

-研究学者

  • 徐明德
  • 徐林刚
  • 凌洪飞
  • 宋金明
  • 张振生
  • 战闰
  • 赵葵东
  • 高剑峰
  • 何利
  • 刘建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芸冰; 刘燕; 郭英海; 刘文香; 张治波; 杨晓凯
    • 摘要: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宜川地区本溪组的沉积环境,选取研究区本溪组2口探井的泥岩样品,采用ICP-MS对其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泥岩的微量元素环境指标特征参数差别较大,说明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弱Eu负异常的V型特征,微量元素地壳标准化曲线特征表现一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本溪组物源来自地壳。高桥地区以陆相淡水-海水为主,形成于温湿-氧化环境,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宜川地区以咸水-海水为主,形成于温湿-干旱-温湿的弱氧化环境,高桥地区的沉积环境更为复杂。
    • 王岚; 周海燕; 商斐; 周学先
    • 摘要: 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118块页岩样品进行有机碳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运用一系列判别古气候、古盐度、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的地化指标,恢复青山口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机制。青山口组沉积期为温暖半湿润亚热带气候,古气温>15°C,水体为陆相微咸水—半咸水环境,盐度5‰~10‰。青山口组底部发育厚度约3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最高达到9.39%,自下而上有机碳含量逐渐变低。富有机质页岩Cu、Ni、Mo和Zn含量高,发育大量胶磷矿、藻席,表明青山口组早期湖盆生产力达到峰值,为有机质富集提供物质基础。U元素含量以及V/(V+Ni)、V/Sc比值较高,表明青山口组早期水体为强还原环境,为富有机质页岩保存提供有利条件。中-晚期随着湖盆收缩、水体变浅,还原环境遭到破坏,有机碳含量降低。TOC与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湖盆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古海侵事件带来丰富营养物质,极大提高了湖盆生产力,保证有机质大量供应;同时海侵造成盐度分层,使底部水体的强还原环境不受破坏,促进了有机质的保存。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在白垩纪全球缺氧事件影响下形成了面积约5×10^(-3)km;的黑色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重要目标。
    • 徐林刚; 付雪瑞; 叶会寿; 郑伟; 陈勃; 方正龙
    • 摘要: 南秦岭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是我国主要的富钒层位,其中千家坪大型钒矿是典型代表。矿体主要赋存在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的碳硅质岩石中。为了探讨钒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南秦岭早寒武世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本文对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富钒碳硅质岩和上覆的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第一岩性段碳硅质岩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更高的Y/Ho比值,说明碳硅质岩主要为海水自生沉积形成的,而泥质灰岩的物质组成主要来自陆源碎屑。Eu/Eu^(*)与V含量不具备正相关关系,且Y/P_(2)O_(5)-Zr/Cr和Fe/Ti-Al/(Al+Fe+Mn)图解均显示钒矿主要是海水沉积形成的,热液作用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贡献很小。水沟口组样品Ce/Ce^(*)均为负异常,变化范围为0.26~0.96,第一岩性段钒矿石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高Mo/Sc、V/Sc、V/Cr比值,低Th/U比值的特征,反映了早寒武世早期南秦岭为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而晚期古海洋则全部被氧化。
    • 程锦翔; 邓敏; 王正和; 余谦; 张海全; 刘伟; 赵安坤; 杨贵来
    • 摘要: 在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沉积学、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康滇古陆西侧盐源盆地南缘CYD2井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探讨早志留世古氧化还原环境、古水文条件、热液影响及有机质富集因素,总结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为该区优质烃源岩预测提供基础。研究表明:盐源地区优质烃源岩发育于龙马溪组下部(L1~L3),经历了由初期(L1)滞留程度较高的硫化环境到晚期(L5)较开阔氧化环境的演化过程;且在志留纪早期古海洋遭受了强烈的热液活动影响,表现为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Ce略有亏损,Eu显著富集。康滇古陆早期构造演化造成了强烈的热液活动和差异隆升,控制盐源地区龙马溪初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特征及海盆局限程度,与海平面持续上升共同控制了盐源地区志留纪龙马溪期古海洋环境及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
    • 孙伟
    • 摘要: 为应对大规模废水处理工作,减少污染对正常环境影响,提出生物法脱氮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城市生活污水的构成及源头,获取其排放限值,根据污水厂水质特点设定污水厂进水水质及出水指标,对其设计升级改造并实现污水回用.利用生物法脱氮技术,氧化还原环境中的有机氮和NH4+-N转化为氮,利用降解、除磷、脱氮三个生化过程,确定合理的A2/O工艺路线及技术参数,有效消除降解池中的水流死角提高回流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有利于提高反硝化效果,进一步降低污染危害.
    • 徐邑荣; 谷洪彪; 王贺; 赵倩; 孔慧敏; 迟宝明
    • 摘要: 为明晰三江平原水环境特征,以乌苏里江流域左岸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4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组分测试及水化学特征分析,探讨氧化还原条件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控制作用,并利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型解释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乌苏里江流域左岸地下水呈弱酸性,浅层地下水阴离子以HCO3型、Cl-HCO3型和Cl-SO4型为主,阳离子以Ca-Mg型、Ca-Mg-Na型和Ca-Na型为主,而深层地下水阴离子以HCO3型为主,阳离子以Ca-Mg型为主;②地下水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过程和大气降水因素的影响,浅层地下水中Na+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深层地下水中Na+主要来源于钠长石的风化溶解,地下水中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作用,主要为Ca2+和Mg2+置换Na+进入地下水中;③地下水处于弱氧化或还原环境,pH值与Eh值共同控制着氧化还原环境,反硝化作用显著;④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中氧化-还原反应显著,地下水处于弱氧化环境时,水中铁锰矿物主要以游离态Fe2+、Mn2+存在,深层地下水处于较稳定的弱氧化-还原环境中,Eh值是控制地下水中Fe、Mn含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东部乌苏里江流域左岸区域水土环境利用与保护、农业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杨雨; 罗冰; 张本健; 肖笛; 肖文摇; 曹剑
    • 摘要: 四川盆地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烃源岩的海相高演化天然气系统是全球这一领域的一个典范,为进一步深化地质理论认识,拓展勘探领域,针对当前川中、川东北2个热点勘探区块,通过地球化学方法,从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输入三方面入手,对不同区域该套烃源岩质量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展开了差异对比研究,探讨了天然气勘探领域.结果表明:川中GS17井、ZJ2井所在的裂陷槽内深水陆棚相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整体高于川东北小洋坝浅水陆棚相烃源岩,两者有机质富集均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川中烃源岩形成于缺氧环境,相较于川东北烃源岩所形成的贫氧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川东北烃源岩形成过程中陆源输入对有机质的稀释作用尤为显著,烃源岩质量不如川中烃源岩.筇竹寺组天然气系统的勘探仍需围绕裂陷槽及周缘展开,同时盆地周缘的深水陆棚地区也值得加以重视,且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并重.
    • 熊国庆; 刘春来; 董国明; 崔伟
    • 摘要: 元素地球化学在沉积环境判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沉积物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底层水体状况.本文对南大巴山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岩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临湘组Al2 O3含量高于五峰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向上逐渐增加,TiO2和Al2 O3具有相似的特征,二者与TOC呈负相关;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和Mo较为富集,表明沉积时处于缺氧环境,不同剖面不同层位存在两次强烈富集异常,指示其为硫化环境;稀土元素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略微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Eu负异常,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Ce负异常,缺氧环境,栗子坪少数Eu正异常,可能存在热液活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比值、Mo/TOC及MoEF-UEF的协变模式揭示了南大巴山奥陶纪—志留纪之交主体上处于弱滞留贫氧-中等滞留缺氧的开阔海环境,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沉积时古海底地形,局部受北侧秦岭洋盆内洋流影响.
    • 程建; 郑伦举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分析川南井研-犍为地区金页1井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有机碳含量、成烃生物组合、氧化还原性指标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麦地坪组与筇竹寺组烃源岩岩矿组成与成烃环境存在很大差别:麦地坪组烃源岩为含硅质云岩,有机碳丰度中等,δU大于1.7,指示超强还原环境,其成烃生物主要为具有浅水生活习性的小壳生物形成的微生物席,推测其强还原性可能与大量繁盛并死亡的小壳生物迅速消耗海底水中氧气有关,并非由深水相环境造成,虽还原性很强,但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并不高,各种沉积地球化学参数关联性分析认为麦地坪组应形成于潮坪沉积环境.筇竹寺组烃源岩主要由硅质与粘土质页岩组成,下、上两段有机碳丰度高低不一,成烃生物以无定形絮状有机聚集体为主,δU指数0.8~1.7,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性之间对应关系明显,沉积环境应为氧化至较强还原环境的浅水-深水陆棚相.川南地区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原始生物类型、岩石矿物质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烃源岩品质的优劣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