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578515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地质通报、现代地质、内江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有机质类型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文志刚、张敏、李志生等。

有机质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78515 占比:99.99%

总计:2578748篇

有机质类型—发文趋势图

有机质类型

-研究学者

  • 文志刚
  • 张敏
  • 李志生
  • 段宏亮
  • 王东良
  • 钟建华
  • 付修根
  • 伍新和
  • 唐友军
  • 姜振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松; 王飞龙; 陈容涛; 程付启; 刘梦醒
    • 摘要: 为了揭示黄河口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供烃潜力,利用8000余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有机元素、镜质体反射率等数据,对12个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沙三中、沙三下亚段有机质丰度最高,达到极好烃源岩标准;沙一段、沙二段、东三段、沙三上为好烃源岩;沙四-孔店组、东二下亚段、东一段为中等—差烃源岩,东二上亚段、明化镇组与馆陶组未达到烃源岩标准。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总体偏腐殖型。其中,沙三中、沙三下、沙一—二段、东三段相对较好,沙三上、沙四-孔店组、东二上、东二下有机质类型普遍较差,主要是Ⅱ_(2)—Ⅲ型。沙四-孔店组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沙河街组烃源岩整体处于生油窗范围,东营组烃源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综合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指标认为,沙三中、沙三下烃源岩最优,沙一二段、沙三上、沙四-孔店组烃源岩次之,东营组还不能大规模供烃。
    • 雷垒
    • 摘要: 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调整中,柴北缘侏罗系陆相页岩气逐步成为我国页岩气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柴北缘侏罗系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机理进行总结,确定柴北缘下侏罗统累计厚度在20~1200m,埋深在3000~16000m,TOC在0.5%~4.5%之间,Ro在0.19%~6.5%之间,中侏罗统累计厚度在50-350m之间,埋深在200~10000m之间,TOC在0.05%~5.5%之间,Ro在0.5%~1.6%之间,有机质类型皆以Ⅲ型为主,脆性指数均值在29.6%~74.4%之间。
    • 高岩冰
    • 摘要: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是烃源岩。早白垩世晚期,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超过90°C,开始第二次生烃,油、气并生。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及热演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进行评价,查明了石炭—二叠系具有二次生烃能力。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大多为Ⅱ2型或Ⅲ型,生油岩中有机质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认为,该地区石炭—二叠系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和较强的生气能力,并且石炭—二叠系生油层的厚度较大。可以预测,石炭—二叠系的油气产量、特别是产气量是相当可观的,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 丁舒婷; 黄毅; 张辉毓; 王海波; 曹茜
    • 摘要: 近年,大量研究发现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海相五峰-龙马溪组、陆相沙河子组页岩层系的有机质类型及相关孔隙特征:①海相頁岩中现存的有机质成分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真菌以及疑源类;②多细胞藻类和固体沥青相关的孔隙比较发育,且通常成群出现,连通性较好;③单细胞藻类和笔石相关孔隙不发育,且规模通常又较小,主要为几十nm的孤立孔隙;④陆相页岩现存的有机质成分主要包捋镜质体、惰质体以及固体沥青;⑤镜质体和惰质体整体孔棟不发育,仅发育少数分散的有机质大孔,而固体沥青相关的孔隙比较发育,但固体沥青个体孔隙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 刘思逸; 高平; 肖贤明; 刘若冰; 秦婧; 袁桃; 王旭
    • 摘要: 目前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显微组分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案,命名也较为混乱,给页岩气勘探与评价造成了困难。为此,采用全岩光片和有机地球化学(TOC、δ^(13)C_(org))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显微组分进行有效识别与特征总结,探讨其可能成因,并判断其有机质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显微组分主要由海相镜质组、腐泥组、动物有机碎屑组和次生组组成。其中,海相镜质组由无结构镜质体组成,呈浑圆状或长条状,具有强的光反射能力,但分布并不广泛;腐泥组主要由无结构腐泥体组成,为藻类遭受热降解过程而形成的无结构且无固定形态的显微组分,在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分布;动物有机碎屑组主要包括笔石表皮体、几丁虫和放射虫有机碎屑体;次生组由次生沥青体组成,广泛分布在页岩基质孔隙中,呈无固定形状。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主要发育腐泥组和次生组,其次为动物有机碎屑组和海相镜质组,其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且腐泥组和次生组含量越高,有机质类型越好,其生烃潜力越大。
    • 常志仁; 邱文波; 廉伟
    •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腾格尔组一段的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及有机质类型等,对比分析了腾一段与阿尔善组的烃源岩特征并开展了资源量计算。研究表明:腾一段与阿尔善组是研究区重要的烃源岩类型,阿尔善组生烃潜力明显高于腾一段;腾一段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Ⅱ型;腾一段石油资源量为(876~1314)×10~4t,整体上为次要油源层。
    • 陶叶; 何幼斌; 刘建宁; 吴东胜
    • 摘要: 为探明尼日尔三角洲烃源岩对油气差异分布的影响,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源控论为理论指导,利用钻井、地化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的烃源岩特征、油气田(藏)的平面分布特征及烃源岩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发育区与油气聚集区在平面上对应良好且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且具有二元特征,成熟度为成熟至过成熟。油气差异分布主控因素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北段油气藏(田)分布由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2个因素共同控制,中段则主要受控于有机质成熟度,东南段油气藏(田)的分布以有机质类型控制为主。
    • 李世临; 张静; 叶朝阳; 欧易; 张文济; 陈芮
    • 摘要: 历年来,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钻井中有大量油气显示并获得低产油气流,显示了凉高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目前川东地区凉高山组油气勘探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烃源岩资源潜力尚无系统的研究。通过充分利用研究区内完钻井岩心、岩屑和野外资料,开展岩石学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对烃源岩进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凉高山组烃源岩主要发育灰色和灰黑色泥页岩,具有分布连续性稍差、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的特点,发育层数5~27层,最大单层厚度6~33 m,总厚度在15~112 m之间;②从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来看,TOC介于0.5%~3.21%,平均1.23%;S1+S2值介于0.06~8.68 mg/g,平均2.49 mg/g,为较好—好烃源岩,在垫江—梁平—忠县—石柱一带最好,平均TOC在1.5%以上;③从干酪根镜检和岩石热解数判断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Ⅱ1型和Ⅲ型为辅;④烃源岩干酪根的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57%~1.53%,平均1.14%,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⑤总生烃强度一般在1.59×10^(8)~8.97×10^(8)m^(3)/km^(2)之间,垫江、忠县、梁平区域内构造相对较高,平均生烃强度大于4×10^(8)m^(3)/km^(2)。
    • 周晓峰; 郭伟; 李熙喆; 张晓伟; 梁萍萍; 于均民
    • 摘要: 通过氩离子抛光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过成熟有机质与有机孔的配置关系清晰地记录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的成岩演化历程;岩化阶段,沉积有机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干酪根黏粒复合体;低熟阶段,干酪根黏粒复合体转化为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和迁移油前沥青;成熟阶段,油前沥青降解生成石油,相应地油前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固体沥青;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裂解产生湿气和干气,固体沥青黏粒复合体转化为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固体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转化为焦沥青,石油也转化为焦沥青;焦沥青黏粒复合体和焦沥青化迁移油前沥青发育有机孔,即Ⅰ类和Ⅱ类有机质;焦沥青化石油缺乏有机孔,即Ⅲ类有机质;建议推广利用放射虫硅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研究页岩储层有机质类型和有机孔配置关系,并将有机黏粒复合体作为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赋存形式来判识原地有机质与迁移有机质。
    • 张健雅; 赵利涛
    • 摘要: 有机地化特征是评价页岩气赋存地质条件的重要依据.通过采集宣东地区ZK1、ZK3、张页1井下花园组暗色泥页岩样品,对其进行有机地化特征分析研究,并进行页岩气有机地化特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宣东地区下花园组地层显微组分以惰质组和镜质组为主体,干酪根类型为Ⅲ型;TOC含量较高,平均为3.873%;Ro平均为1.44%,Tmax平均491°C,属于高成熟湿气阶段.下花园组地层生烃潜力良好,研究结果为今后宣东地区页岩气源岩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