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315771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0年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第2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等;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开萍、刘建、赵辉等。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15771篇
占比:99.99%
总计:2315889篇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研究学者
- 彭开萍
- 刘建
- 赵辉
- 李强
- 程谟杰
- 涂太平
- 董永来
- 夏长荣
- 霍丽华
- 刘杏芹
- 姜阳
- 孟广耀
- 孙丽萍
- 高文元
- 夏天
- 孙俊才
- 张波
- 鲍巍涛
- 王绍荣
- 程继贵
- 马文会
- 高山
- 刘杭
- 尹屹梅
- 屠恒勇
- 张敏
- 江义
- 温廷琏
- 王世忠
- 罗军明
- 袁永瑞
- 贺天民
- 邓莉萍
- 钟志冰
- 阎景旺
- 余晴春
- 刘瑞泉
- 姜雪宁
- 戴永年
- 朱新坚
- 李瑞锋
- 王姣
- 肖建中
- 贾国强
- 陈嘉翔
- 高建峰
- 丁锡锋
- 于洁
- 于洪浩
- 刘荣辉
-
-
孟玉;
张晴;
彭文浩;
朱晓飞;
周德凤
-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单相Pr_(0.8)Sr_(0.2)Fe_(0.7)Ni_(0.3)O_(3-δ)(PSFN_(113))和Pr_(1.2)Sr_(0.8)Ni_(0.6)Fe_(0.6)O_(446)(PSNF_(214)),并将二者以3∶7的质量比固态混合制备PSFN;-PSNF;异质复合阴极,系统地研究异质界面的存在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评估PSFN;-PSNF;复合材料作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的潜力。结果表明,异质复合材料的两相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Ce_(0.8)Gd_(0.2)O_(1.9)(GDC)电解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界面粘附性,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PSNF_(113)加入到PSFN_(214)中形成异质结构,可提高氧空位含量,改善PSFN;的氧离子传输。两相颗粒紧密缠绕以最大化形成异质界面,提高比表面积。800°C时,PSFN_(113)-PSNF_(214)的极化电阻值为0.053Ω·cm^(2),仅为PSFN_(113)的41%和PSNF_(214)的61%;相应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496.80 mW/cm^(2),高达PSFN_(113)的2.5倍和PSNF_(214)的1.6倍。60 h长期稳定性测试的电压衰减率仅为0.07%/h。因此,PSFN_(113)-PSNF_(214)异质复合阴极优异的性能和杰出的稳定性,使其可作为IT-SOFC阴极的候选材料。
-
-
周丽红;
熊晓松;
吉宁林;
张丁;
肖建中
-
-
摘要:
为了提高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层状钙钛矿氧化物YBaCo_(2)O_(5+δ)(YBC)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通过掺杂和包覆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YBC和YBa_(0.5)Sr_(0.5)Co_(2)O_(5+δ)(YBSC)氧化物粉体;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La_(2)NiO_(4+δ)(LN)包覆YBSC的复合阴极La_(2)NiO_(4+δ)@YBa_(0.5)Sr_(0.5)Co_(2)O_(5+δ)(LN-YBSC);分析了合成粉体的物相、电导率以及半电池上YBSC和LN-YBSC阴极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LN为单相的Ruddlesden-Popper结构。掺Sr后的YBSC仍为四方晶体结构,与YBC结构一致。Sr掺杂引起移动间隙氧浓度增加导致电子空穴增大提高了YBSC的电导率。LN紧密、连续地分布在YBSC骨架表面,形成包覆结构。与YBSC阴极相比,LN-YBSC阴极的极化阻抗更小,LN的包覆提高了YBSC的电化学性能,这主要归因于LN具有较好的氧表面交换性能。
-
-
高雅;
徐泽忠;
张凌云;
刘可
-
-
摘要:
以金属硝酸盐Ce(NO_(3))_(3)、Y(NO_(3))_(3)、Mg(NO_(3))_(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系列电解质材料Ce_(0.8)Y_(0.2-x)Mg_(x)O_(2-δ)(x=0、0.02、0.04、0.06、0.08、0.1),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电解质材料经600°C煅烧3 h后形成立方萤石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烧结活性.压制成片的电解质在1550°C下烧结仍为立方萤石结构,较为致密;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800°C时电导率为0.039 S/cm,Ce_(0.8)Y_(0.2-x)Mg_(x)O_(2-δ)电解质材料可以作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候选材料.
-
-
马羽欣;
杨文;
王欢;
宋浩冉;
王德军;
刘润茹;
郑万江
-
-
摘要: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实用化的关键在于电解质材料性能的提升,本文采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Gd3+掺杂CeO2的Ce0.9 Gd0.1 O2-δ陶瓷粉体材料.对Ce0.9 Gd0.1 O2-δ粉末在经过1300°C烧结8h后形成的陶瓷片,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以表征其微观结构、形貌和电性能等方面.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高温烧结后的陶瓷片依旧呈现立方萤石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
-
-
-
封常乾;
隋静;
杨鹏;
隋丽娜
-
-
摘要:
采用EDTA-柠檬酸盐改进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用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的阴极材料GdBa0.7 Sr0.3 Co2O5+δ(GBSCO)和电解质材料Ce0.9 Gd0.1 O1.95(GDC),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特性.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对组装的对称半电池三电极体系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两种不同结构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当测试温度为750°C时,半电池GBSCO//GDC的面积比界面电阻为0.166Ω·cm2,极化电流密度为0.370 A·cm-2;相同温度下,半电池GBSCO//多孔GDC骨架/GDC的面积比界面电阻为0.118Ω·cm2,极化电流密度为0.763 A·cm-2;后者的面积比界面电阻要比前者低0.048Ω·cm2,而极化电流密度要比前者高0.393 A·cm-2.体现了GBSCO//多孔GDC骨架/GDC结构的优异性.
-
-
李瑞锋;
郑玉船;
吴甜甜;
王俊峰;
吴梦瑶
-
-
摘要: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Sm0.5Sr0.5CoO3-δ阴极粉末,经机械混合法制备出Sm0.5 Sr0.5 CoO3-δ-Ce0.8 Sm0.2 O1.9复合阴极粉末.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得到粉末的晶体结构,判断得出Sm0.5 Sr0.5 CoO3-δ阴极粉末的最佳煅烧温度,表征了Sm0.5 Sr0.5 CoO3-δ和Ce0.8 Sm0.2 O1.9之间的化学相容性.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Sm0.5 Sr0.5 CoO3-δ和Sm0.5 Sr0.5 CoO3-δ-Ce0.8 Sm0.2 O1.9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m0.5 Sr0.5 CoO3-δ的最佳煅烧温度大约是1400°C,Sm0.5 Sr0.5 CoO3-δ阴极和Ce0.8 Sm0.2 O1.9电解质二者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化学相容性.Sm0.5 Sr0.5 CoO3-δ-Ce0.8 Sm0.2 O1.9粉末的中位径(D50)约是8.034μm.Ce0.8 Sm0.2 O1.9电解质粉末的添加有效地降低了Sm0.5 Sr0.5 CoO3-δ的极化电阻.与Sm0.5 Sr0.5 CoO3-δ相比,Sm0.5 Sr0.5 CoO3-δ-Ce0.8 Sm0.2 O1.9复合阴极的单电池在700°C时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
-
-
尹俊;
郭为民;
沈思静;
黄荣洲;
乐志文;
秦利平;
刘新梅
-
-
摘要:
本文以柠檬酸-硝酸盐法分别制备Pr2 FeO4和PrSrFeO4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阴极材料.分别采用TG-DSC、XRD、FT-IR、SEM和热膨胀仪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直流稳态极化法测试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r2 FeO4的成相焙烧起始温度为800°C左右,样品经过900°C焙烧5 h后已基本形成K2NiF4型结构的类钙钛矿晶相,但含有少量杂相;PrSrFeO4与Sm0.2Gd0.8O1.9(SDC)混合粉体在1050°C焙烧24 h未见不良的化学反应,两者高温化学相容性良好;PrSrFeO4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与电解质SDC接近,两者经900°C共烧结后材料界面接触紧密,热匹配性良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700°C时Pr2 FeO4、PrSrFeO4极化电阻分别为1.12Ω·cm2、0.63Ω·cm2,这说明Sr重掺杂改性后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
-
李琳琳;
程亮;
冯碧霄
-
-
摘要: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新能源发展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良好的封接玻璃对于其商业化发展影响显著,以Na2O-BaO-CaO-B2O3-SiO2封接玻璃为基础,结合热膨胀曲线、物相分析(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探究Y2O3对其析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Y2O3的引入对于Na2O-BaO-CaO-B2O3-SiO2封接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影响较小,均处于11.0-11.6×10-6°C-1之间,但根据其含量的变化与温度转变点的关系,Y2O3有助于提高玻璃的稳定性;XRD的结果显示,Y2O3的引入有利于析出Ba1.55Ca0.45SiO4晶体,同时抑制Ba0.9Ca0.1SiO3晶体的生成,再结合SEM可知Y2O3的引入有利于细化晶粒,促进单一晶体的析出,且Ba1.55Ca0.45SiO4晶粒形貌呈片状生长,Ba0.9Ca0.1SiO3晶体呈柱状生长.根据Y2O3-Na2O-BaO-CaO-B2O3-SiO2封接玻璃的热稳定性及其与半电池间的断面可知,当封接玻璃中Y2O3含量为1mol%时,其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间的结合性良好.
-
-
LIU Jian-Wei;
SUN Li-Ping;
ZHAO Hui;
HUO Li-Hua
-
-
摘要:
采用固相法合成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TT-SOFC)阴极材料Pr1-xSrCo0.5Ni0.5O4+δ(P1-xSCN,x=0.00,0.05,0.10,0.15,0.20),并对材料的物相、热膨胀系数(TEC)、电导率、电极的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质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该材料形成单一的K2NiF4结构,空间群为I4/mmm,并与电解质材料Ce0.9Gd0.1O1.95(CGO)具有良好的高温化学相容性.碘量法分析表明随着Pr离子缺位浓度增加,P1-xCN中Co/Ni离子平均化合价随着x的增加而升高,至x=0.10后逐渐降低,而氧空位含量逐渐升高.引入Pr离子缺位使材料的电导率明显提高,其中P0.90SCN在700°C空气中电导率值为309 S·cm-1.TEC测试结果显示,随着Pr缺位的增加,热膨胀系数逐渐增大,最大值为1.51×10-5 K-1.交流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Pr缺位明显降低了电极的极化阻抗值,P0.90SCN阴极在700°C空气中的极化阻抗值为0.21 Ω·cm2.电解质支撑NiO-CGO/CGO/P0.90SCN单电池在700°C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97.8 mW·cm-2.
-
-
罗丹;
王关晴;
黄雪峰;
徐江荣
- 《第2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 2010年
-
摘要:
该文针对阳极支撑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以氢气作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模拟了单电池内的组分扩散、气体流动、热量扩散、电荷运输等主要物理化学过程.将自己制备的电池各组元材料性能代入模型中进行了计算.计算出阴阳极催化层与扩散层交界面的O2、H2和H2O浓度的分布;扩散层中间和气体通道的燃料气与氧化剂气体速度矢量分布;各流场的压力分布及电极催化层的电流密度分布等电池特性.为阳极支撑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充分合理的参考依据.
-
-
-
燕萍;
吕可;
孙仁义
- 《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沈阳机器人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采用自蔓延低温燃烧与溶胶-凝胶相结合的方法,以硝酸盐为氧化剂,尿素为燃料和还原剂,制备了用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的Ce0.8Y0.2O1.9(YDC)超细粉体,对合成粉体分别采用TG-DSC、XRD、BET、FESEM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粉体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尿素-硝酸盐干凝胶自蔓延燃烧点火温度为319.2°C,当焙烧温度为600°C时,即可直接得到立方萤石结构的YDC固溶体,该粉体为粒径在40~80nm之间的类球形颗粒,并且具有较高的烧结活性,在1300°C烧结2h可达到95.3%的相对密度.
-
-
罗丹;
王关晴;
黄雪峰;
徐江荣
- 《2010年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采用pechini制备工艺合成Gd0.2Ce0.8O1.9 和NiO纳米粉体,进而制备成NiO/GDC阳极基片,并对所得阳极基片的成相情况、微结构和烧结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考察了各影响因素与电极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35%NiO 含量的阳极基板烧结收缩率要低于50%NiO含量的阳极基板;随着烧结温度的提升,两者的收缩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大;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随着NiO 含量的增加,NiO/GDC阳极基板的孔隙率有明显的下降,在制备NiO/Gd0.2Ce0.8O1.9阳极基板时,外加35%的NiO 粉较为适宜.
-
-
-
荆波;
孙俊才;
李嵩;
文钟晟;
季世军
- 《首届中国航海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采用柠檬酸硝酸盐法合成出钐掺杂的氧化铈电解质Ce0.8Sm0.2O1.9(SDC)的粉体,XRD结果显示该粉体为单相萤石结构。将粉体干压成型,在1400°C下烧结10h可得到高致密度的电解质。通过烧结实验,分析样品的烧结温度和密度,并测量其热膨胀曲线。以Ce0.8Sm0.2O1.9作为电解质组成单电池,在850°C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06 mW/cm2。
-
-
许兴燕;
肖国亮;
夏长荣
- 《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材料科学技术分会暨第三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用硝酸盐浸渍法制备了由锰酸锶镧(LSM)、钴酸锶镧(LSC)和氧化钐掺杂氧化铈(SDC)组成的梯度阴极,确定了电极最佳烧结温度为1000°C.与复合阴极LSM-SDC和SDC相比,梯度阴极的界面比电阻大大减少,以SDC为电解质,750°C时的比电阻仅为0.06Ω·cm.用交流阻抗方法考察了梯度阴极的反应机理,实验表明反应速度控制步骤随反应温度和氧分压发生显著变化.阻抗谱高频弧和低频弧所对应的电极过程,分别可能由氧的解离吸附和气体扩散所控制.结果还表明梯度阴极充分利用了LSM、LSC和SDC的优点,提高了阴极性能,有望成为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新一代阴极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