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快离子导体

快离子导体

快离子导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4528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池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等;快离子导体的相关文献由5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继、水淼、任元龙等。

快离子导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5282 占比:99.97%

总计:445412篇

快离子导体—发文趋势图

快离子导体

-研究学者

  • 王文继
  • 水淼
  • 任元龙
  • 舒杰
  • 刘慧勇
  • 张隆
  • 李灵均
  • 潘孝仁
  • 蔡增良
  • 杨程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诗健; 熊子龙; 杨凤华; 陈前林; 李翠芹
    • 摘要: 研发富镍低钴的先进正极材料是目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降低电池成本的有效办法。然而,随着Ni含量的增加,富镍层状氧化物普遍存在前驱体合成困难、结构不稳定和界面活性高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富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市场化推广。本文采用优化的共沉淀法制备出结构稳定的LiNi_(0.8)Mn_(0.1)Co_(0.1)O_(2)(NCM811)正极材料,同时在NCM811材料表面均匀包覆快离子导体Li_(1.5)Y_(0.5)Zr_(1.5)(PO_(4))_(3)涂层,以克服富镍层状氧化物界面结构不稳定和易受电解液腐蚀的难题。在4.5 V高截止电压下,改性样品0.2 C的放电比容量为214.2 mAh·g^(-1),10 C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58.8 mAh·g^(-1),高于原始样品的203.7 mAh·g^(-1)(0.2 C)和82.7 mAh·g^(-1)(10 C)。同时,改性样品在4.3 V下经1 C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4.7%,高于原始样品(61.94%)。
    • 王俊; 刘亚飞; 陈彦彬
    • 摘要: 为了提高富锂锰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Nb_(2)O_(5)作为包覆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对富锂锰基材料进行包覆改性。研究发现,Nb能够与材料表面的残存锂反应,生成LiNbO_(3);当Nb包覆量为0.2%时样品性能最佳:0.1C下放电比容量为285.6 mA·h/g,1C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5.9%,且表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较低的电压衰减。富锂锰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的提升可能归因于高温热处理使Nb扩散进入材料表层晶格,形成了较强的Nb—O键,减缓了循环过程中晶格氧的流失,从而稳定结构;同时,表面生成的快离子导体LiNbO_(3)不仅阻止了电解液对材料的侵蚀,而且促进了锂离子的扩散和电子的传导。
    • 王振宇; 李聪; 黄英德; 贺振江; 闫澄; 毛景; 代克化; 郑俊超
    • 摘要: 随着锂离子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宽的电化学窗口和更高的安全性能将是下一代电解质发展的重要方向。凝胶电解质作为电解质固态化发展研究的过渡阶段,在解决安全性问题、拓宽电化学窗口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较低的离子电导率和较差的力学性能阻碍了凝胶电解质的进一步应用。为此,将一种快离子导体体Li_(2.64)(Sc_(0.9)Ti_(0.1))_(2)(PO_(4))_(3)(LSTP)添加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PVDF-HFP)凝胶电解质中,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离子导电性。结果表明,LSTP能够削弱聚合物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加强链的热振动,显著提高离子导电性,降低循环过程中的界面电阻。所制备的混合凝胶电解质锂金属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容量(在28°C时1C下为145 mA·h/g,3C下为95 mA·h/g),展现出了可与商品化液体电解质体系相媲美的潜力。
    • 张超; 李庆勋; 邵志刚; 程谟杰
    • 摘要: 通过在钆掺杂的氧化铈(GDC)主电解质层上反应磁控溅射(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电子阻隔层和钆掺杂的氧化铈(GDC)化学隔层,制备出了电池的复合电解质膜。进行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物相分析、微观结构观察和电化学性能表征。复合膜电池的开路电位和输出功率密度高于GDC电池,复合膜的离子电阻减小,电子电阻增大。GDC/YSZ/GDC复合膜呈现了快离子传导特征。
    • 覃春春; 罗志伟; 梁皓璋; 雷微程; 卢安贤
    • 摘要: 系统地回顾了微晶玻璃固态电解质发展历史,并阐述了NASICON型(Na+ superionic conductor)材料的基本结构和离子传导机理.对各种NASICON型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合论述,着重于钠离子导电以及锂离子导电的微晶玻璃电解质.总结了已开发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并分析了这些材料的局限所在,提出性能提升的参考方案.另外,介绍了几种NASICON型微晶玻璃电解质在电池中应用的案例,有望为开发综合性能更优异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提供指导.
    • 杨程响; 石斌; 王振; 王庆杰
    • 摘要: 采用改进型溶胶-凝胶法制备Li1.3Al0.3Ti1.7(PO4)3(LATP)粉体材料,研究掺杂LiNO3、正硅酸乙酯及氧化锗(GeO2)对LATP材料的烧结性能、晶体结构和离子导电性能的影响.掺杂有助于提高LATP的总离子电导率,降低晶界阻抗,且掺杂正硅酸乙酯的效果好于掺杂LiNO3.掺杂正硅酸乙酯后,LATP晶粒离子电导率达到7.28×10-3 S/cm,室温总离子电导率达到相对最佳值9.44×10-4 S/cm.
    • 桂娇康; 张海朗
    • 摘要: 锂离子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结合了镍酸锂、钴酸锂、和锰酸锂材料的特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不同比例的三元材料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陷.LiNi0.4Co0.2Mn0.4O2材料虽倍率性能较好但是循环性能比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更高的需求.因此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一直是学者们所追求的目标,掺杂和包覆是两种对材料进行改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共沉淀法制得LiNi0.4Co0.2Mn0.4O2并用NaAlO2对LiNi0.4Co0.2Mn0.4 O2进行包覆改性.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和电化学测试,证明了 NaA1O2包覆LiNi0.4Co0.2Mn0.4O2材料作为一种方法能明显提高LiNi0.4Co0.2Mn0.4O2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并对电化学性能改善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 桂娇康; 张海朗
    • 摘要: 锂离子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结合了镍酸锂、钴酸锂、和锰酸锂材料的特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不同比例的三元材料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陷。LiNi_(0.4)Co_(0.2)Mn_(0.4)O_(2)材料虽倍率性能较好但是循环性能比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更高的需求。因此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一直是学者们所追求的目标,掺杂和包覆是两种对材料进行改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共沉淀法制得LiNi_(0.4)Co_(0.2)Mn_(0.4)O_(2)并用NaAlO_(2)对LiNi_(0.4)Co_(0.2)Mn_(0.4)O_(2)进行包覆改性。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和电化学测试,证明了NaAlO_(2)包覆LiNi_(0.4)Co_(0.2)Mn_(0.4)O_(2)材料作为一种方法能明显提高LiNi_(0.4)Co_(0.2)Mn_(0.4)O_(2)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并对电化学性能改善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 张宗辉; 任进军; 胡丽丽
    • 摘要: 改性的磷酸盐玻璃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可作为固体电解质或正极材料被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中.快离子导电玻璃的性能与玻璃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调整玻璃组分来改善离子电导率,对快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研究较少.磷酸盐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研究有助于理解结构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改善离子电导率和开发新型离子导电玻璃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制备了100LiO1/2-(100-x)PO5/2-xTeO2(x=0,10,20,25,30)体系的磷酸盐离子导电玻璃.利用拉曼光谱和固态核磁共振(SSNMR)技术深入地研究了其玻璃网络结构.其中,拉曼光谱和31p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NMR)谱表明,当x=0时,大部分磷基团均为Q(2)0Te结构,而Q(1)0Te结构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计,其中Q(n)mTe代表周围具有n个桥氧(P-O-P和P-O-Te连接中的氧原子均为桥氧)的磷基团,并且有m个Te原子与该[PO4]四面体连接.当PO5/2逐渐被TeO2取代时,P-O-P长链断开成短链,Q(2)0Te结构逐渐转变成Q(2)1Te和Q(1)0Te结构.二维的refocusedINADEQUATE实验证明,没有孤立的磷结构单元产生,Q(2)0Te、 Q(2)1Te和Q(1)0Te三种结构单元通过P-O-P相互连接.125Te WURST-QCPMG谱显示玻璃网络中存在三配位和四配位两种Te结构单元.当TeO2含量较低时,以四配位re为主.但随着TeO2含量提高,三配位Te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四配位Te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据31P与125Te谱的拟合结果,计算得到了玻璃样品中P-O-P、P-O-Te和Te-O-Te三种连接的实际含量,同时采用随机分布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这种三种连接的理论含量,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发现,对于同核的P-O-P与Te-O-Te连接,其含量的实验值比理论值略高,而异核P-O-Te连接的含量的实验值比理论值稍低,这说明玻璃具有微弱的同核优先连接倾向.在本玻璃体系中,相对于碲氧多面体,Li+离子更倾向于聚集在[PO4]四面体周围,但仍然有部分Li+离子进入到Te周围,形成[TeO3]结构.在TeO2取代PO5/2的过程中,这些玻璃样品中桥氧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TeO2含量增加而基本保持不变.本文对不同组分玻璃样品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对离子导电玻璃的性能改进和新型玻璃正极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杨程响; 石斌; 王振; 王庆杰
    •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1.3Al0.3Ti1.7(PO4)3(LATP)粉体材料,分析压片成型压力、反应物添加顺序、钛源和pH值等条件对LATP材料的烧结性能、晶体结构和离子导电性能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相对最佳压力为(200±20)MPa;以正丙醇钛为钛源,pH值为9时,晶粒离子电导率达到1.97×10-3 S/cm;测试不同温度下,LATP的总离子电导率,活化能为0.38 eV.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