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解液

电解液

电解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81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1篇、会议论文214篇、专利文献397852篇;相关期刊817种,包括材料导报、中国有色冶金、储能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电解液的相关文献由21960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成华、李素丽、唐超等。

电解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1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2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7852 占比:99.37%

总计:400387篇

电解液—发文趋势图

电解液

-研究学者

  • 付成华
  • 李素丽
  • 唐超
  • 戴晓兵
  • 王海
  • 李俊义
  • 王霹霹
  • 安部浩司
  • 张华民
  • 石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方亮; 张凯; 周丽敏
    • 摘要: 得益于铝负极的高质量/体积能量密度、低成本与高安全性,可充铝离子电池成为极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电池体系。铝离子电池主要是基于铝负极、正极材料及1-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EMIm]Cl)基的离子液体电解液。目前,储铝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已取得了系列进展,但铝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了[EMIm]Cl基电解液的高成本、腐蚀性、湿度敏感、不稳定界面等问题的限制。本文总结了近期铝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相关研究工作,并详细介绍了提高铝离子电池电解液实用化的解决方案。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探究低成本的离子液体电解液或者采用低温熔融盐体系,并对其进行改性优化;从化学稳定性角度,主要是开发新型的电解液体系,如凝胶态聚合物和全固态电解质,旨在利用固态基质屏蔽保护离子液体。发展低成本与化学/电化学稳定的铝沉积溶解电解液是目前铝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对不同电解液的改性方案与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讨论,并对铝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王静; 柳勇; 张万红; 熊毅
    • 摘要: 针对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副反应和枝晶生长的问题,以聚乙烯亚胺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探究其对锌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对有无添加剂的电池循环后的电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电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亚胺添加剂在锌负极表面形成的吸附层会阻碍副反应,同时促进锌离子均匀沉积,并最终影响电化学性能。当添加剂质量浓度为0.1 g·L^(-1)时,Zn‖Cu电池循环600圈后,库仑效率稳定保持在99.7%以上。在0.2 A·g^(-1)条件下,Zn‖MnO_(2)全电池放电比容量即使在100圈后仍然保持在150 mAh·cm^(-2)。
    • 陶影; 赵铃飞; 王云晓; 曹余良; 侴术雷
    • 摘要: 钠金属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储能器件中非常有前景的负极材料。然而钠金属一直面临着循环性差以及钠金属枝晶生长造成的安全隐患的困扰。为了提高钠金属负极的循环稳定性,我们研究了钠金属负极在双(氟磺酰)亚胺钠和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钠高浓度电解液中的性能。研究发现,通过将NaFSI和NaTFSI混合得到双盐高浓度电解液,钠金属负极可以实现相对于单一盐电解液显著提高的循环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后的形貌表征表明,高浓度双盐电解液可以防止电解液腐蚀集流体,而且还能在钠金属负极表面构建更稳定的界面层。本工作还使用这种双盐高浓度电解液组装了钠金属全电池并实现了稳定的循环性能,表明这种新型的电解液有非常好的实用化前景。
    • 岳博文; 佟佳欢; 刘玉文; 霍锋
    • 摘要: 电解液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电池容量,支撑超级电容器储能、循环稳定性等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软功能材料,因其高导电率、宽电化学窗口、良好的热稳定性、无显著蒸气压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元件如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逐步成为传统有机电解液最佳替代者之一。目前有关离子液体电解液的设计与研究大多采用实验测试法,其搜索范围大、成本高且难以从纳微水平精确获得对其动态结构、形成机理、作用机制等深刻认识。因此,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电解液在模拟计算方面的相关进展。首先根据不同的模拟尺度,介绍了用于离子液体电解液的3种模拟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其次,按照离子液体在电解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分别回顾了离子液体电池及超级电容器中的模拟研究现状。最后,讨论了离子液体电解液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电解液的模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姜文博; 王宥宏; 张俊婷; 王倩倩
    • 摘要: 以碳包覆Si合金粉末与人造石墨混合作为负极材料,制备CR2032型扣式电池,探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碳酸亚乙烯酯(VC)和氯代碳酸乙烯酯(CEC)等3种电解液添加剂对Si-C负极材料半电池性能的影响。适当的添加剂会先于碳酸酯类溶剂在负极材料表面形成薄而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抑制碳酸酯类溶剂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分解,使Si合金粉末的碳包覆壳保持稳定,同时解决Si-C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当FEC、VC和CEC的添加量(体积分数)分别为3%、1%和3%时,电池的放电比容量、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均得到改善。以100 mA/g电流在0.01~3.00 V充放电,Si-C负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452.60 mAh/g,首次库仑效率达91.90%;第循环1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6.50%。
    • 张震; 许曼佳; 马晨翔; 王莹澈
    • 摘要: 针对锂原电池高温存贮后放电性能衰退的问题,提出利用不饱和有机物添加剂提高锂原电池高温存贮性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加入具有成膜能力的不饱和有机物,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稳定致密的界面膜,阻止电解液在高温条件下与电极发生副反应,从而提高了锂原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饱和有机物碳酸亚乙烯酯对电池副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可以通过71°C高温存贮28天的特性考核试验。
    • 陈港欣; 孙现众; 张熊; 王凯; 马衍伟
    • 摘要: 高功率快放型锂离子电池是目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为了获得具有高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须具有较高的电压和较高的电子与离子导电率,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高电压钴酸锂、镍锰酸锂和高电压三元材料,负极材料包括碳系材料、钛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以及为提高首效和降低负极电位而采用的预嵌锂方法,并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用锂盐、溶剂和添加剂进行了综述.最终总结了功率密度测试方法,并对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行展望.
    • 摘要: 2022年3月17日,中国科研团队开创性地在NCM三元电池负极侧发现H-离子的存在,证实了该组分与电解液具有较差的热兼容性,为诱导电池升温过程中链式放热反应的主要触因。另外,该研究对Li-S体系热失控路径的细致剖析将为构建下一代高比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提供有益启发。据了解,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焦耳》(JOULE)上。
    • 段春霞; 尚兰天; 赵晓敏
    • 摘要: 对氯酸盐生产系统电解液中氯酸钠含量的测定方法选择时,对样品温度50°C进行确认实验,经比对亚硫酸和硫酸,确定亚硫酸作为还原剂。选择氢氧化钠作为标准溶液,为提高结果准确率确定取样量为0.5 mL。用此法测定电解液中氯酸钠含量,回收率为95.54%~103.8%,相对标准偏差(n=5)为5.77%。
    • 吴弘; 万华; 王治安; 罗磊
    • 摘要: 碳酸亚乙烯酯(VC)常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可在石墨负极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但可能影响碳酸盐电解质的高电压性能。研究VC在LiNi_(0.5)Mn_(1.5)O_(4)(LNMO)高电压正极中的电化学性能及副反应,结果表明:VC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酸酯体系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电位,从而导致难以在高电压电池中应用。分析不同充电过程中的表观容量,证实VC在正极材料的平台电位4.75 V下就会发生一定的分解;而在设定的恒压(4.95 V)充电段,会发生一个缓慢而持久的氧化分解过程,且存在较大的反应电流,使电池体系无法停止充电,造成电解液更持久的氧化。全电池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VC的碳酸酯体系电解液的循环寿命较短,且在充电过程会有气体产生,导致电池鼓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