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2篇、会议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3990篇;相关期刊348种,包括动物营养学报、广东饲料、中国饲料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第五届中国奶业大会、2013年霉菌毒素与饲料安全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霉菌毒素的相关文献由380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楠、王加启、康玉茹等。
霉菌毒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990篇
占比:89.92%
总计:15559篇
霉菌毒素
-研究学者
- 郑楠
- 王加启
- 康玉茹
- 王爱勤
- 冯艳忠
- 牟斌
- 计成
- 龚阿琼
- 刘颖莉
- 朱连勤
- 张丞
- 王文波
- 胡骏鹏
- 许家亮
- 韩秀山
- 黄广明
- 姚斌
- 李松励
- 柏凡
- 罗会颖
- 许梓荣
- 陈甫
- 马秋刚
- 高亚男
- 刘娣
- 朱风华
- 柏映国
- 涂涛
- 王亚茹
- 王苑
- 苏小运
- 袁慧
- 赵丽红
- 陈代文
- 陈峰
- 黄火清
- 齐德生
- 刘杰
- 张养东
- 惠爱平
- 王磊
- 王金勇
- 谷巍
- 高新
- 何健
- 余冰
- 吴裕本
- 孙育荣
- 宫安东
- 张克英
-
-
张吉鹍
-
-
摘要:
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道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疫情以来,已经过去了3年多,但ASF并未根绝,而是不时地零星暴发,给猪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在饲料端严格禁抗、养殖端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消费者对动物产品安全与高品质要求日趋严格的食品端无抗这一时代背景下,面对现代猪业高密度、高强度生产及环境病原菌、霉菌毒素以及日粮抗营养因子等不良环境给猪只带来的应激,使得猪只普遍处于炎症水平居高不下的亚健康易感状态,动物机体极易受病源微生物的侵害而引发包括ASF在内的传染病等多种疾病。ASF中兽医辨证为瘟病,外感疠气是其病因。对包括ASF在内的猪瘟病(传染病)的防控,应坚持“治未病”预防为先的原则。
-
-
季海丰;
叶慧萍
-
-
摘要:
对2021年下半年肥育猪免疫抗体不达标的崇明区某规模猪场进行针对性调查和检测,发现肥育猪饲料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和呕吐毒素超标率分别为50.0%、37.5%和50%,猪群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和猪瘟等4种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均低于70%合格线,比上半年抗体水平分别下降27、30、31、37个百分点,说明霉菌毒素能显著干扰和影响猪群的免疫效果。
-
-
薛晓阁
-
-
摘要:
1认识霉菌毒素是真菌在谷物或词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要了解霉菌毒素必须要先了解真菌。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每年有约25%的谷物被各种霉菌污染,因感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差距很大,中国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区。
-
-
陈豪;
何流琴;
刘娣;
杨玲媛
-
-
摘要:
霉菌毒素属于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毒性大的特点。霉菌毒素作为畜牧业中的"隐形杀手",不仅严重降低了饲料品质,而且常存在于饲料原料中,影响动物机体健康,直接或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肠道作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对霉菌毒素的刺激具有强烈的抵御和免疫作用,同时也深受霉菌毒素的损伤。玉米是主要的饲料原料之一,而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中主要出现的霉菌毒素,因此了解这3种霉菌毒素的毒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以这3种霉菌毒素为例,就霉菌毒素对肠道屏障、免疫机能、抗氧化功能、微生态平衡和营养物质代谢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和开发降解霉菌毒素产品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提升我国畜禽肉品质和粮食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
韦松江;
黎炳莲
-
-
摘要:
肉鸡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养殖效益,提高养殖质量,肉鸡的饲料多选择全价配合饲料,采用自动输料系统,自由采食,由于饲料中富含多种能量与蛋白物质,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常使饲料在饲料仓库、饲料塔、输送管道以及饲料(槽)盘中发霉变质,产生霉菌毒素。肉鸡一旦误食,易出现中毒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死亡的病例,严重制约养殖的发展。因此,养殖人员需要重视该疾病,做好防治,促进养殖的顺利进行。基于此,本文对肉鸡霉菌素中毒的症状与治疗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肉鸡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
-
陈昱君(译);
王文策(校)
-
-
摘要:
通过修饰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来减少毒性的酶脱毒技术已成为控制谷物收割期后霉菌毒素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伏马毒素B1酯酶(EC 3.1.1.87)(FUMzyme;BIOMIN, Tulln, Austria),通过脱酯化水解伏马毒素(FB),这种酶还原的方法用来降解谷物内核中酶培养混合物中的毒素。通过使用有效的LC-MS/MS分析方法监测FB1的水解型FB1(HFB1)产品的水解程度,进一步比较了Fum D FB还原法对"低浓度"和"高浓度"FB污染的国产玉米的效果。通过测定酶动力学参数和HFB1在玉米籽粒和残留水解环境中的相对分布,进一步评估该方法的酶活性和处理时间。在"低浓度组"(≥1000 U/L,P<0.05)和"高浓度组"(100 U/L,<0.05;≥1000 U/L,P<0.0001)的FB污染玉米分别采用Fum D处理1 h后,其FB1的含量显著减少(≥80%),FB1转化为HFB1的转化率约为1∶1μmol。结论:酶动力学参数表明,FB1转化率在"高浓度"FB污染玉米中差异显著(P<0.05),这取决于FB1活性的利用。采用Fum D来降解FB毒性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以玉米为基础的商业贸易中,以及将自产玉米作为主要膳食、且FB的摄入量高于限值的区域。
-
-
葛善陈
-
-
摘要:
伴随肉鸡养殖规模的拓展,霉菌毒素中毒问题愈发突出,且这一问题不被广大养鸡户重视,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继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养殖损失,抓好对肉鸡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控迫在眉睫。
-
-
刘娜;
李贺玲;
范成鑫
-
-
摘要:
配方设计是动物饲料制造的核心,同时也是动物营养和饲料有机组合的结晶和媒介。饲料配方的设计水平不但关乎一个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形象,同时也关乎一个地区甚至全国饲料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不但要从微观层次仔细考虑饲养动物的营养、健康与卫生需求,还要从宏观层次充分考虑饲料资源枯竭与不可逆预防等生态效益因素。
-
-
陈光吉;
熊先勤;
何润霞;
田雄;
邹晓敏;
杨洪;
张坤;
尚以顺;
李小冬;
李世歌;
张蓉
-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值和复合菌剂添加水平对构树型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发酵品质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构树型全混合日粮的NFC/NDF值(1.08、1.34、1.60、1.86)和复合菌剂添加水平(0、2、4、8 g/kg DM)。发酵结束后测定各FTMR的pH、有机酸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显示:1)发酵底物的pH随NFC/NDF值的提高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NFC/NDF值=1.60时最低;各有机酸含量则随NFC/NDF值的提高呈显著的二次升高(P<0.05),其中NFC/NDF值=1.60时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最高,而NFC/NDF值=1.60时丁酸含量最低。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2、4、8 g/kg DM复合菌剂显著降低了发酵底物的pH(P<0.05),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添加4和8 g/kg DM复合菌剂显著提高了发酵底物的丙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丁酸含量(P<0.05)。NFC/NDF值与复合菌剂添加水平对pH和有机酸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NFC/NDF值显著影响了发酵底物的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P<0.05)。NFC/NDF值=1.08时3种霉菌毒素含量均较高。黄曲霉毒素B1含量随NFC/NDF值的提高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以NFC/NDF值=1.60时最低(P<0.05)。复合菌剂添加水平显著影响了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P <0.05)。4和8 g/kg DM复合菌剂添加组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NFC/NDF值与复合菌添加水平对发酵底物的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发酵底物的pH与3种霉菌毒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乳酸含量则与之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乙酸和丙酸含量与黄曲霉毒素B1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丁酸含量与黄曲霉毒素B1及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可知,NFC/NDF值、复合菌剂添加水平对构树型FTMR的发酵品质和霉菌毒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互作效应,NFC/NDF适宜值为1.60,复合菌剂适宜添加水平为4 g/kg DM;发酵底物的乳酸、乙酸、丙酸含量与霉菌毒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
-
刘彩娟;
任亮;
付文国;
王永信
-
-
摘要:
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给规模化牧场健康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为原料奶质量安全管控带来了极大挑战。黑龙江省是奶业大省,为了摸清黑龙江省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本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黑龙江省5家规模化牧场饲料原料进行了6种常见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不同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得出风险较高的霉菌毒素是呕吐毒素,风险较低的毒素是赭曲霉毒素A;不同规模化牧场不同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不同,建议黑龙江省各规模牧场应针对不同的饲料原料制定不同的霉菌毒素监控方案和防控措施,以降低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
-
尹姣姣;
池晶晶;
李富强;
谭世旭;
任卫科
- 《第六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为了解天津及河北部分地区养猪场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及污染情况,本研究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从天津市9个区县及河北部分地区采集265份猪饲料及饲料原料.利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T-2毒素(T-2)、呕吐毒素(DO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猪饲料及饲料原料中99.00%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且同一样本中污染多种霉菌毒素现象普遍;96.98%的猪饲料及饲料原料受到2种及以上霉菌毒素污染;其中呕吐毒素污染最为严重,尤其以豆粕和麸皮最为严重,豆粕中呕吐毒素最高含量为1250μg/kg,超标率为47.06%;麸皮中呕吐毒素最高含量为3160μg/kg,超标率为45.95%;黄曲霉毒素B1普遍污染较轻,仅玉米中有个别样品超标;玉米和猪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较为严重;猪饲料及饲料原料未检出T-2毒素超标情况.
-
-
WEI Yunji;
魏云计;
冯民;
FENG Min;
ZHU Zhenyi;
朱臻怡;
HE Jian;
何健;
SHEN Jinrong;
沈金荣;
HE Zhenghe;
何正和;
秦娴;
QIN Xian;
ZHOU Liying;
周利英
- 《2018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创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饲料中11种霉菌毒素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MycoSep228多功能净化柱填料和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150mm×2.1mm,3.5μm)分离,以甲醇和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v/v)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ESI源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1种目标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为2.0~50.0μg/kg.11种霉菌毒素在3个加标水平(1、2、5倍定量限)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9.3%~101.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9%~13.2%(n=5).该法简单快速,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适用于饲料中11种霉菌毒素的分析.
-
-
张养东;
杨军香;
宋孝明;
石慧丽;
王宗伟;
郑楠;
李松励;
赵圣国;
文芳;
王加启
- 《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优化了应用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仪,用多离子反应监测定量法同时检测青贮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麦角醇、杂色曲霉毒素、HT-2毒素和T-2毒素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水-甲酸(84∶15.9∶0.1,V/V)提取后,经Mycospin400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后过膜直接上机测定,在5-100n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选择高中低三个浓度水平进行空白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67.4%~114.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6.1%,该方法精密度良好,回收率高,灵敏度好,在较短时间内同时能满足10种霉菌毒素的检测.利用该方法检测了2015年度4省市10个奶牛场的14个全株青贮玉米样品,其中河南3个,河北4个,黑龙江3个,山东4个.结果发现,10个奶牛场全株青贮玉米样品中全部检出的霉菌毒素种类为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B2和玉米赤霉烯酮,河南、河北和山东还检出麦角醇.奶牛场全株玉米青贮玉米样品中霉菌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呕区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2和麦角醇,样品含量全部未超过国家限量.
-
-
-
高亚男;
王加启;
李松励;
张养东;
郑楠
- 《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霉菌毒素在饲料原料及人类食品中广泛存在,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动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分子水平上,霉菌毒素影响真核细胞的DNA、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造成氧化应激,从而损伤细胞.作为具有较强细胞再生能力的肠道黏膜,其对霉菌毒素的毒性有较强的敏感性.并且,随着对肠道屏障的深入研究,目前认为,正常肠道黏膜屏障是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为肠道黏膜机械屏障,但免疫屏障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围绕霉菌毒素对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
-
王晓林
- 《第五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五届(2017)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霉菌毒素在养猪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一个问题被问到很多次,那就是为什么现在霉菌毒素会导致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繁多的霉菌毒素?为什么添加脱霉剂而效果表现平平?这样的问题让养猪者陷入难以自拔的心态.在集约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原材料选材、控制阶段相对比较严格,但还是在实际生产中不免出现霉菌毒素感染,对猪群体的伤害及产生的损失相当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