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福建省第七届猪病学术研讨会
福建省第七届猪病学术研讨会

福建省第七届猪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福建三明
  • 出版时间: 2013-04-26

主办单位: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福建省第七届猪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是生物芯片中研究较早的一种技术,本文主要从芯片制备和样品制备两方面介绍了基因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研究进展,分析了基因芯片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 摘要:根据副溶血弧菌(VP)的toxR基因序列,应用primer6.0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副溶血弧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进行了标准曲线的建立,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扩增效率E=100%,R2=0.996,最低检出量为2.14个拷贝;该方法仅能检出副溶血弧菌,而不能检测出溶藻弧菌、霍乱弧菌、麦氏弧菌、沙门氏菌、枸橼酸杆菌没有交叉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并且将结果与普通PCR进行比较,发现同条件下本方法的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倍。经临床检测,从100份进口冷冻带鱼、鱿鱼和墨鱼等中检出3份阳性样品,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符合率100%。表明已成功建立了特异灵敏的副溶血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试验方法的建立对于加强进出口水产品中VP的检验检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是引起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本文介绍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各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免疫学检测和核酸分子检测,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检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中草药添加剂是指应用我国传统的中兽医理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中草药的物性(阴阳寒凉温热)、物味(酸辣苦甘咸)及物间关系,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微量的,具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补气养血、滋阴生津、镇静安神等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的中草药而制成的添加剂。其特点是:天然性,多能性(营养作用、增强免疫作用、激素样作用、维生素样作用、抗应激和"适应原"样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复合作用),毒副作用较小、无抗药性,可以较长时间的添加使用。随着养猪业生产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中草药添加剂以其独特的中兽医理论,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中草药添加剂的开发利用,不仅避免了化学药物残留引起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弊端,而且给饲料添加剂增添了新的品种和资源,也给古老的中兽医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笔者提出,中草药添加剂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可房子断奶仔猪的腹泻,可驱除寄生虫,可抗热应激及改善胴体品质,可提高繁殖性能,可提高育肥效果。
  • 摘要:近年来,猪价较高且较稳定,农户养猪热情有所上升,投资养猪的农户越来越多。养猪业正处在快速转型时期,传统分散养殖迅速减少,农村适度规模养猪快速发展。但从发展情况看,主要是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提升,兽医防疫存在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存在着疫苗来源杂,免疫程序乱,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合格,循环感染多,技术人员乏,饲养不科学等问题。笔者提出,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做好保健防疫,控制疾病发生;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 摘要:2012年夏,福州郊县某猪场发生一起以中、大猪关节肿大、化脓溃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曾用过许多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葡萄球菌病。rn 该猪场由鸡场改建来的地面粗糙,再加没有雨、污分离的措施,苍蝇和蚊虫较多。屋顶到地面的高度不够,同时地面潮湿问题却显得非常突出。再者该猪场猪的四肢细直,导致猪生长到100多斤以上,由于后肢负重增大,猪采食后喜欢卧地,蚊蝇叮咬后猪腿一摆动关节和蹬关节就容易磨破,这样就让葡萄球菌有了可乘之机。rn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葡萄球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许多诱发因素。据调查发生本病的养殖场猪栏潮湿、拥挤,栏内积水。没有定期消毒和及时更换消毒药物,以及饲养管理跟不上,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这些都是引发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为控制该病的发生,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调整生猪饲养密度,以降低感染机率。rn 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旦发生本病时,应采集病料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防治。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避免重复使用耐药水平高的抗生素。
  • 摘要: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准确的畜牧业数字化系统,提高中国畜牧业数字化管理的整体水平。本文从构建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体系、动物疫病监测数字化体系、畜产品消费数字化体系,来阐述科学应急处置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安全事件和科学指导畜牧业安全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研究猪多肽生长因子"奥特壮"对育肥猪群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个体差异小的外三元中猪12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1头,试验期为50天。在试验组日粮中添加0.2%奥特壮,对照组按基础日粮配方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猪多肽生长因子"奥特壮"能显著提高猪的生长速度,改善猪群生长系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并显著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 摘要:母猪产仔数是衡量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母猪日粮中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产仔数的影响进行阐述。认为膳食纤维能增加母猪饱感,显著降低应激激素(尿皮质酮)的分泌,减少流产;能降低MMA(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症)的发病率,提高受胎率;对霉菌毒素有较强吸附能力,能有效降低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危害;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母猪难产。
  • 摘要:过去20年间,膳食纤维的使用在动物和人类营养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膳食纤维对母猪便秘、母猪产仔性能、哺乳母猪性能、母猪抗病力、母猪福利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了母猪日粮纤维水平和膳食纤维的供给等问题。
  • 摘要:选取87头体重相近的二元杂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公母比例为4∶3),各个重复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处理一(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二(氧化锌组)和处理三(变孔蒙脱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00mg/kg氧化锌和3000mg/kg变孔蒙脱石,试验期为28天。结果表明变孔蒙脱石在控制仔猪腹泻方面与氧化锌具有相同的效果;氧化锌组和超细蒙脱石组的ADFI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8%(P<0.05)和12.4%(P<0.05);变孔蒙脱石组与氧化锌组相比,试验前期料重比降低9.9%(P<0.05),试验全期降低6.6%(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变孔蒙脱石完全可以替代氧化锌控制腹泻,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 摘要:超细变孔蒙脱石是采用攀枝花独一无二的优质天然高品位蒙脱石为原料,经酸泡水洗提纯、变孔钠化而得到的禽畜类绿色保健产品,源于天然,所以自然,可完全替代氧化锌和抗生素,控制猪仔腹泻特别是乳仔猪营养性腹泻更有效,彻底解决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残留问题,成功化解氧化锌的高成本和副作用,同时对饲料具有防霉脱毒和改善铅诱导损伤的功能。变孔蒙脱石连同吸附的致病因子及重金属,随粪便一起排出,完全不进入血液,非常安全,无休药期,无毒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农户逐步淡出养猪行业,规模化猪场成为发展主力已成为行业趋势。但随规模化进一步发展,猪场的企业管理问题逐渐上升为办好猪场的关键因素。笔者提出要重视团队建设,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目标,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操作要流程化、标准化,要细化具体目标、推行精细化管理。
  • 摘要:野猪复阴后圆线虫病是由线形纲、圆形目、后圆科、后圆属中的复阴后圆线虫(Metastrongylus pudendotetus)寄生于野猪的气管、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内的一种寄生虫疾病,也是猪肺丝虫病中的一种。含野猪复阴后圆线虫幼虫的虫卵随野猪痰液被咳出后经口腔后又被咽下,再随粪便到外界。在适宜温度下,虫卵被蚯蚓吞食,并在其体内孵化出第1期幼虫,再经过10天的发育形成感染性幼虫(即第3期幼虫),当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被猪吞食后,在猪肠内被消化后,幼虫钻入淋巴结系统,在肠系膜淋巴结中蜕皮发育为第4期幼虫。第4期幼虫通过血液循环移行到肺脏并蜕皮为第5期幼虫。再经过4周时间发育为成虫。虫卵在野外抵抗力较强,可存活1~2年,对猪和野猪均有感染性。由于通过粪检很难发现野猪后圆线虫的虫卵,所以在临床上,对本病的诊断多依赖于对病死猪的剖检检查。当病猪死亡后,一般很容易在上呼吸道或支气管黏液中检出虫卵或通过在病变肺组织或支气管内检出虫体进行诊断,要判断是哪一种肺丝虫,需对虫体的大小和形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的预防关键要改变饲养方式,改放牧为舍饲,杜绝猪只接触到蚯蚓或黄泥土。此外,每间隔2-3个月要使用广谱驱虫药进行驱虫1次。本病的治疗药物可选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7.5mg)或阿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5~1Omg)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mg),连用2~3天。必要时还要结合肌内注射广谱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猪回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感染情况调查以及药物防控治疗的报道很少,虽然已有血清学调查情况报道,但粪便样本PCR检测调查猪增生性肠炎感染动力学的报告尚不多见。为进一步了解回肠炎在猪场中的发病规律,对中国东部5规模化猪场(基础母猪头数从200-10000头不等)进行了胞内劳森菌(回肠炎的病原菌)粪便排毒情况的调查,用以更好地指导回肠炎药物控制的设计。rn 此次抽样调查的猪场全部为规模化猪场,场内日常管理非常规范,免疫程序和用药体系都非常完善,但是各个日龄段的胞内劳森菌阳性率仍然很高,最早发病日龄是4周龄,虽然最早发病日龄不同,但明显早于美国和德国,美国中西部临床上通常在10-12周龄开始粪便排毒和血清转阳。德国在9-10周龄猪粪便样本中首次检出胞内劳森菌。首次发病日龄的不同,可能与各猪场的用药体系有关,发病日龄较迟的猪场与保育期使用抗生素有关,推迟了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日龄,减少了胞内劳森菌排毒量。rn 根据临床表现和药物控制效果分析,在13-16周龄期间,进行枝原净+金霉素的药物保健程序,可同时有效控制疾病,成功克服商品猪“13周龄墙”现象,给猪场带来功半事倍的效果。同时,对于母猪进行合适的药物保健,定期清楚体内的各种细菌行病原,非常重要。
  • 摘要: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变化、疾病影响、营养调控和养殖管理等。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是除市场因素外的其它因子的综合体现。P/S/Y的决定因子包括母猪年分娩窝数和断奶育成数。在努力增加母猪年分娩窝数的同时,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仔猪断奶前死亡率,是提升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笔者为探索规模化猪场中仔猪断奶前死亡的成因,对福建某猪场2011年的断奶前死亡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rn 该场全年哺乳仔猪死亡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上半年死亡数占全年死亡数的58.14%(1139/1959),死亡率达到5.15%;下半年死亡数占全年死亡数的41.86% (820/1959),死亡率降至3.53%。究其原因,可能与龙岩地区上半年为多雨潮湿季节,气温相对多变和偏低,猪舍内小气候环境控制存在不足有关,统计表明62.39%的腹泻死亡、62.82%肢蹄病死亡、67.47%的呼吸道病、56.49%的饥饿死亡、54.34%的压死发生于上半年。2011年下半年气温较高,气候干燥,猪场增加了舍内降温设备,秋冬季的保温做得也比较到位,使得死亡率下降。rn 初生重过低在死亡数中占据四分之一,提示该场还需在妊娠期母猪的饲养上下功夫,提高新生仔猪的均匀度,进一步减少初生重的差异;也应该进一步做好对小体重仔猪的管理,提高其成活率。rn 据观察肢蹄病的发生与部分新猪舍床面不良相关,也与新生仔猪早期哺乳的照料不够相关,今后应在产房铸铁漏缝板使用前进行磨平处理,加强对出生一星期内的新生仔猪护理工作,以减少新生仔猪肢蹄病和压死等损失的发生。
  • 摘要:弓形虫可感染多种动物,侵犯除红细胞以外的任何有核细胞,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本文采用猪弓形体IgG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弓形体病流行水平差异很大,而1980年于恩庶报道福建省四个县弓形虫的感染率为50.60%,2007年王隆柏等应用间接血凝试验(HIA),对福建六个地区弓形虫的感染率为20.0%-39.6%。这可能取决于暴发程度和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母猪和育肥猪感染率相较仔猪来讲高出很多。这可能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相关。血清学研究发现在家禽、鹅、牛、山羊、猪及绵羊的感染率可达50%或更高,而动物本身无临床症状。有报道英国商店肉类样品弓形体的感染高达38%,美国的研究显示这些组织包囊能够移行,然而患病率可能会非常低。育肥猪和母猪有可能有反复感染的情况发生,而仔猪一旦感染就可能发病而导致的淘汰,使得仔猪相对而言感染情况较低。养猪管理水平影响直接弓形体病的流行,福建在全国来讲是属于工厂化饲养水平较高的地区,有利于弓形体的控制。但是由于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弓形虫的传播,因此相对而言弓形虫感染率较高。rn 经过此次血清抗体检测,认为这些地区有弓形体反复感染的特征。同时,猪场周边的里月苗、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和田鼠等)和鸟类等动物的活动,加剧猪场弓形体病的流行与传播。因此,猪场需要有计划性地开展捕猫灭鼠的工作,强化场内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减少猪群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 摘要:在福建省9个地区的29个猪场,检测1-8周龄仔猪粪便样品2173份,检测结果为: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阳性场28个,占检测猪场数的96.56%;仔猪总感染率为9.76%(212/2173)。不同猪场仔猪等孢球虫感染率0.00%~27.78%,差异显著(P<0.01);阳性猪OPG值在25~115100,差异显著(P<0.01)。第1周龄至第8周龄仔猪等孢球虫阳性率3.36%~17.12%,差异显著(P<0.01); OPG值差异显著(P<0.01)。高床垫料饲养育成猪的等孢球虫阳性率和OPG值均显著高于漏缝地板饲养的仔猪(P<0.01,P<0.05)。不使用抗球虫药物的猪场与使用其它抗球虫药的猪场仔猪的等孢球虫阳性率、OPG值均显著高于使用百球清的猪场(P<0.01,P<0.05)。
  • 摘要:霉菌毒素主要通过降低猪的采食量、改变饲料的营养成分、影响内分泌和外分泌系统、免疫机能抑制等机对猪制造成传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生产性能下降等危害,文章简要总结了通过传统方法如无机物理吸附和新的方法如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活菌或利用活菌产生酶来分解霉菌毒素来处理、吸附霉菌毒素。
  •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CH-1R弱毒疫苗的免疫机理和短肽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分别采用CH-1R株单独(单独免疫组)、CH-1R株与短肽佐剂共同(共同免疫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接种仔猪,接种后4周以高致病性PRRSV (HP-PRRSV) TJ-F5攻毒,利用Elisa方法测定攻毒前后外周血IL-4、IL-18、IFN-γ、IL-12/IL-23 P40浓度。结果显示免疫后共同免疫组更多猪(80%)产生更高浓度的IFN-γ、更早(第3 d)产生更高浓度的IL-18,于第7d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同时IL-4含量升高至6.2 pg/mL;单独免疫组、对照组仅有40%、0%的猪产生了IFN-γ,但IL-4始终为0 pg/mL。攻毒后共同免疫组IFN-γ、IL-18更早(于21 d)降为0 pg/mL,临床症状和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轻微;单独免疫组于28 d IL-18降为0 pg/mL而IFN-γ仍很高(63.8 pg/mL),临床症状和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比共同免疫组严重,但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单独免疫组、共同免疫组及对照组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40%、80%、0%。研究结果表明,短肽佐剂配合CH-1R弱毒疫苗免疫可增强IFN-γ、IL-18介导的细胞免疫及IL-4介导的体液免疫、减轻攻毒后IFN-γ、IL-18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提高免疫保护力;在抵抗HP-PRRSV TJ-F5攻毒时,共同免疫组的免疫保护力明显高于单独免疫组。
  • 摘要:猪瘟(CSF)俗称烂肠瘟,又称古典猪瘟(同非洲猪瘟相区别),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体内外器官广泛出血、梗死、坏死等病变。传播快、流行广,危害极大,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中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84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中国也将其列为一类烈性传染病。rn 本文探讨了猪瘟的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问题,分析了目前中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根源,阐述了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猪瘟的防治对策。
  • 摘要:丹麦是世界上生猪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生猪养殖环境控制与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环境立法、科技研发、产业链一体化三个角度对其操作与管理经验进行阐释,并提出中国生猪养殖环境治理机制与操作方式的启示。
  • 摘要:不同阶段的猪因其生理阶段、饲养管理的需求不同,采用的饲养工艺也不同,而猪舍建筑及环境调控方式必须与饲养工艺及气候条件相配套。本文简要论述了公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保育仔猪以及育肥猪不同阶段猪的饲养工艺、猪舍建筑及配套环境调控措施要点。rn 总体而言,在饲养工艺、猪舍建造和配套的环境调控方式的选择上需综合考虑,猪舍的空气质量和猪舍的适宜温度同等重要。在以防暑为主的地区,加大猪舍的开放程度,着重考虑改善猪舍空气质量。可以建成半开放式,增大窗户面积,设置卷帘式、整体启闭式窗户(如滑拉窗,悬窗),钟楼式屋顶,在春秋季窗户完全开启,靠自然通风保持猪舍良好的空气质量。在夏季高温时间关闭窗户,依靠蒸发降温、机械通风换气系统调控舍内小环境。冬季寒冷时间适当控制窗户的开启面积。在防寒防暑兼顾的地区及防寒为主的地区,宜采用有窗密闭式猪舍,配置冬季通风换气系统,要兼顾保温和换气。rn 此外,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成本的提高,畜牧场面临的雇工难间题很突出,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猪场建设又倾向于采用水冲清粪方式,但配套粪污处理措施跟不上,污水排放导致自身及周边地下水污染,畜牧场饮用水污染间接引发的疫病往往被忽视。建议猪舍采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结合刮粪板清粪的机械清粪方式。
  • 摘要: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前身为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会,于1988年11月25日在福州郊区成立,林溪东为理事长,徐斯良为秘书长。1999年由省民政厅社团办正式重新登记,更名为畜禽传染病防制专业委员会,2009年11月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同意更名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本文介绍了2001年至2012年期间分会的发展概况,学术进展,各届研讨会的成果,论文报告收集等问题。
  • 摘要: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为仔猪油性皮脂溢"或"猪油皮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性的皮脂溢出性皮炎为特征,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的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病原是葡萄球菌,主要发生于5周龄内的仔猪,1周龄内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为10%~90%,即使成活也会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本文介绍了一起新生仔猪渗出皮炎的诊治情况。探讨了该仔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对其进行病理剖检,螨病检查和细菌检查,最终确诊。采取隔离病猪,清扫卫生;对病猪皮肤消毒,上药;饲料中添加有效成分。最终取得显著疗效。
  • 摘要:笔者近年在防治仔猪病原性腹泻中按照"重防母猪,早防仔猪"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与全进全出饲养模式,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消毒、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提出在预防上要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杜绝外界疫源传入;要改善饲养环境;采取科学的免疫技术;加强母猪饲养管理;精心养护仔猪;注重药物保健。治疗上要隔离消毒,精心护理;及时补液;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药物;对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病毒性腹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时调理肠胃功能。
  • 摘要:仔猪腹泻病主要导致仔猪水样腹泻、呕吐,肠壁变薄、黏膜脱落等特征。具有流行范围广、发病地区多、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生猪腹泻的疫病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和伪狂犬病等。根据全国猪病持续监测和调查结果,当前造成生猪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猪场的仔猪腹泻发病和死亡情况,不同季节仔猪腹泻的发病情况,不同饲养阶段的仔猪发病和死亡情况,提出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免疫预防,发病后要及时治疗。
  • 摘要:福建省某规模猪场,母猪存栏1400头左右,其中1200头为开产母猪,200头为后备母猪.2012年8月份之前生产一切正常,从8月3日开始发病出现母猪死亡,一直至18号母猪停止死亡。这发病期间母猪共计死亡45头,流产7头,发病淘汰母猪8头。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试验室诊断及发病时期环境气候特征,诊断为猪中暑为主引发的猪蓝耳病。经采用20%泰美妙(替米考星)进行处理,取得明显效果,用药到第7天后母猪流产、母猪死亡停止。据资料表明替米考星在200~400ppm时除对某些细菌有作用,还能抑制蓝耳病病毒于肺泡巨噬细胞的复制,达到控制蓝耳病的作用。由于猪蓝耳病存在变异的特性,对于蓝耳病的控制可采用疫苗与替米考星相结合的防控方案进行处理。
  • 摘要: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的。本文介绍了镇上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定点屠宰场检疫调查猪细颈囊尾蚴病的情况。rn 本次调查的感染率为42.43%,细颈囊尾蚴的成虫主要寄生于狗的小肠,其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后,散在的虫卵污染了饲料和饮水,猪采食后即受到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决定了猪的不同饲养方式、饲养环境有无养狗的习惯等因素与猪的感染率高低密切相关。rn 细颈囊尾蚴对肝脏的侵害是其一切致病作用的诱因。仔猪尤其敏感,可引起急性肝炎,甚至死亡;耐过猪或中猪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商品猪屠宰后,由于虫体囊内含大量液体,失重较大,再由于肝脏的废弃与胭体品质的降低,销售价格偏低,损失更明显。rn 控制猪细颈囊尾蚴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有:(1)养猪户最好不要养狗;养狗者应对狗定期驱虫,屠宰牲畜的废弃物未经煮熟不要喂狗,狗排出的粪便不要随意弃置,避免污染饲料、饮水。(2)药物治疗:吡喹酮,按5Omg/kg体重,与液体石蜡按1:6比例混合研磨均匀,分两次间隔一天深部肌肉注射,可杀死全部虫体。
  • 摘要:为了摸清兔球虫病的感染情况,于2011年2月20日至2012年2月19日,对建瓯市小桥镇兔感染球虫病的情况进行普查。调查结果表明:小桥镇兔感染兔球虫病很普遍,每一个村、每个月都有感染。31-60日龄感染最高达85.23%,其次是61-90日龄达83.71%,说明球虫对幼兔,尤其是刚断奶幼兔危害严重。因此,在饲养管理方面,幼兔与成年兔应尽早分群分舍饲养,且改地面平养为笼养或网养,以达到兔群与粪便分离,杜绝粪便传染种兔。大兔传染小兔情况发生。兔场应建在高燥、通风、向阳的地方,兔笼要有利于剩余草料、粪尿的清扫,笼内应设饲槽和饮水器。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饮水卫生,及时清扫粪便和剩余草料,每周用有效消毒药消毒兔笼及场地一次,亦可在阳光下暴晒。新引进兔必须隔离饲养。要开展灭鼠灭蝇等防止卵囊机械传播。要使用药物作饲料添加剂,预防断奶幼兔发生球虫病。
  • 摘要:本文就福建省农科院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2012年度门诊中来自全省各地猪病的病例结构来分析福建省省猪病流行特点,认为2012年猪病种类多并呈多病原混合性感染为主;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对株场仍然构成重大威胁;病毒性腹泻病情危害严重;以猪圆环病毒病为主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猪场的细菌性疾病越来越多;与饲养管理不良相关的一些疾病也日益显现。提出要做好种猪场的疫病净化工作;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做好猪场有关疫病的疫苗和免疫监测工作;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对猪病进行科学诊断和处理;加强猪病科学研究,为福建省各类型养猪场的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 摘要:对福建某公司2010年、2011年"一刀切"免疫(一年春、秋各免疫一次,每头每次免疫剂量1.5头份猪瘟兔化弱毒睥淋苗)的4561份种猪血清样品采用HerdChek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评价种猪猪瘟免疫效果,保证猪瘟疫免疫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为规模化猪场种猪进行猪瘟免疫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0年、2011年种猪抗体检测合格率为86.70%、84.32%,对抗体不合格种猪再一次加强免疫后抗体检测总合格率91.28%、89.74%。由此表明:种猪猪瘟全群采用"一刀切"免疫猪瘟兔化弱毒睥淋苗,可以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 摘要:为了解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闽西地区18个猪场送检猪血清进行BVDV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同时检测这些猪血清的猪瘟抗体,结果表明规模化猪场BVDV的感染比较严重,血清阳性率为28.6%,猪场阳性率达到94.4%。母猪和公猪、育肥猪、保育猪、哺乳猪的BVDV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8.3%、40.7%、17.3%、2.1%、27.4%,母猪和公猪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商品猪。BVDV抗体与猪瘟抗体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猪瘟抗体阳性猪群中的BVDV感染率较高,某些猪瘟抗体阴性猪群中也发现BVDV感染的现象。
  •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近年来在福建省呈现了不断扩散和爆发的态势。本文以筛选到的PEDV野生毒株P55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要结构蛋白M和N基因的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合前期的S1和ORF3蛋白研究结果,综合评定该毒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55的M和N基因与参考序列比较,均未发现片段缺失和插入,仅N蛋白序列中存在少量点突变;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P55的M和N蛋白的变异度较S1和ORF3低。上述结果表明,与P55毒力相关的分子机制除了ORF3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基因区域的协同作用。该结果为预防和控制该类变异毒株的流行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为制备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本研究以表达的His-N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TGEV作为包被抗原,采用常规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3株稳定分泌抗N蛋白的MAb的杂交瘤细胞株(1-27,2-7,2-15)。3株MAb的亚类鉴定均为IgG1亚型/κ链。这3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诱导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24,1∶25,1∶24和1∶104,1∶106,1∶105。结论:Western-blot试验表明该MAb能够识别重组及天然的TGEV N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3株MAb均能与TGEV感染的PK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荧光。
  • 摘要:应用免疫学原理,选取最佳的基因片段的表达产物LH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制成基因工程疫苗—“重组LHR融合蛋白去势注射液”,免疫动物,产生的LHRH抗体可中和动物体内内源性激素(LHRH),从而显著降低体内睾酮、雌激素水平达到温和去势目的,经系统的测试,对动物、人和环境无毒负作用。免疫去势术与传统阉割术相比,不需动物保定,无创口、无二次感染、应激小,而且有明显促进生长和提高肉品品质的作用。在中国,对饲养周期较短的生猪(如外三元杂交猪),许多集约化养猪场在生猪(母)出栏前都未进行实质性去势,影响肉品口味,而且猪体内源性激素残留较高,可能是儿童外源性性早熟的潜在因素之一。免疫去势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手术去势,是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方式已向现代高科技方式转变,该方法的实施将会给畜牧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还会大大提高猪肉品质。
  • 摘要:为了解龙岩市部分猪场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了7个来自龙岩市不同地区的猪场粪便样品569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569份粪便样品中,寄生虫感染总阳性率为11.78%,其中球虫感染率最高,为6.68%,小袋虫感染率为3.87%,猪蛔虫感染率为1.23%,未见有其它寄生虫的感染。且不同年龄阶段猪群感染寄生虫情况不一。猪球虫和小袋虫是目前主要存在于龙岩市规模化猪场的危害猪只健康的肠道寄生虫,应引起重视。
  • 摘要:对采自龙岩地区2011年1~12月份8个规模化猪场的PCV-2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PCV-2抗体阳性率平均为96.89%(2773/2862),统计表明种猪群高于仔猪群和育肥群,其抗体阳性率随猪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不同月份之间圆环病毒的抗体阳性率都较高,离散度都较低。对不同日龄的猪群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猪在90天后PCV-2抗体阳转,这一结果与许多文献资料中报道的多发生在5~12周龄基本一致。
  • 摘要:参照GenBank中的猪瘟病毒(CSFV)、猪流感病毒(SI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病毒(PRRSV)基因序列,设计了5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CSFV E2、SIV、PCV2 ORF2、PRV gB、PRRSV N基因的目的片段。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CSFV、SIV、PCV2、PRV和PRRSV的多重PCR(mPCR)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该mPCR对5种病毒的最低核酸检测量为10 pg。而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猪细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多重PCR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样品的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对SIV、CSFV、PCV2、PRV、PRRSV单个或混合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 摘要:克伦特罗(Clenbuterol,CL)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素β-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养殖业上主要用于提高动物的胴体瘦肉率。因为其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许多国家已明令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本研究通过制备CL人工抗原获得了高活性抗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CL抗原,以鲁米诺(luminol)为发光底物,建立直接竞争法检测分析盐酸克伦特罗。并对包被液、包被条件;封闭蛋白;孵育时间;酶用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成功研制出了化学发光法检测CL试剂盒。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可达到0.1-8.1n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6,IC50值为0.607ng/ml;理论检测限小于0.1ng/ml;批内变异系数6.76%-8.31%;批间变异系数7.4%;回收率在90±15%之间,与莱克多巴胺等其它β-激动剂不发生交叉反应。
  • 摘要:布氏枸橼酸杆菌,作为人畜共患细菌,不易为人们重视,但近年来该菌引发的病害不能不引起注意。为了加快对该菌的检测速度,本研究根据Genebank上布氏枸橼酸杆菌的乳酸盐脱氢酶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的检测布氏枸橼酸杆菌的PCR方法,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586 bp。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检测灵敏度为78CFU。将建立的反应体系用于日常检测中,结果与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研究根据赤羽病毒(AKAV)的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引物,RT-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GM-T载体得到质粒标准品。通过对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AKAV的方法。该方法的检测敏感性达到926copies/25?L,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本试验方法的建立对于加强进出口牛、羊AKAV的检验检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近年来,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快速发展,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活率、料肉比等生产指标不断改善,随之而来的是猪疫病类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猪场使用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许多兽医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对兽药知识一知半解,就会错误用药或滥用药物,为了提高使用药物的水平,现就规模猪场用药误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兽医技术人员法律意识薄弱,违规用药;诊断水平低,盲目用药;药理知识少,乱用药。鉴于此,正确的用药方法应该是:对因、对症、对时、对史、对量、对法,用药时一定要足够的疗程,不能随意更换,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做到心中有数。
  • 摘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等偶蹄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口蹄疫病毒的复杂性,加上目前环境中的一些不可控制性,使得对该病的治疗存在很大的困难。猪口蹄疫的发病与其它传染病一样,需要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猪群三个要素构成,即传染三部曲,如缺少其一要素,猪口蹄疫病就不会发生,根据这一原理和口蹄疫病的疫原学特点,并基于科学防疫灭病的理念是"防重于治",必须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建立高免猪群人手,即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消毒措施和免疫来进行该病的防控,无疑地,消毒和免疫成为防控该病最具有效的关键措施。
  • 摘要:规模养猪是农村中一条致富大道,养猪由农家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和促进了养猪科学的先进,疾病防治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生产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疾病问题仍十分突出。目前,病原多重感染十分普遍,呼吸道疫病尤为突出,繁殖障碍与寄生虫病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发展与管理不同步,细菌性病原体其耐药性不断产生,缺少综合性的防疫措施。笔者提出,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普及饲养管理技术,贯彻科学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摘要:正常的仔猪出生粪便是黄色弯曲圆柱型,仔猪断奶后3天之内粪便变细,颜色比原来的更黑,这是正常的。观察粪便的时间最好是在12点-15点之间。粪便变软,粪便变软,色泽正常粪便的变化预示着会发生某种疾病,本文介绍根据粪便的特征诊断仔猪腹泻病,以便于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体探讨了带有饲料的稀粪,粪便中带有血样、呈稀状,粪便呈白色,粪便呈黄色稀状和绿色稀粪便等几种特征。
  • 摘要:对于种猪来讲,繁殖力就是生产力,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猪群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影响到规模化猪场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母猪的繁殖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就要关注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各个方面。通过遗传、营养、母猪的管理、胎次结构的保持、配种等技术和方法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
  • 摘要:益宁易SCP NC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独特的发酵技术,生产的一种浓缩型酵母发酵物及酵母细胞壁水解产物,益宁易SCP NC不仅可以提供畜禽氨基酸、VB群等营养成分,而且抵抗热紧迫、促进食欲、提高生产性能,尤其对提升动物免疫力有显著作用。本试验在饲料中添加益宁易SCP NC,观察其对母猪及哺乳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rn 于分娩前14天饲料中开始添加益宁易SCP NC,能够提高母猪的采食量,改善母猪健康状况,提高母猪产仔性能,初生窝活仔重和活仔均重有所提高,对新生仔猪均匀度亦有所改善。添加益宁易SCP NC直到断奶,能够提高哺乳仔猪的生产性能,改善仔猪健康状况,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其中添加200尹益宁易SCP NC可以显著提高仔猪断奶窝重、平均日增重(P<0.05 ),显著降低腹泻率(P<0.O5),极显著提高断奶均重(P<0.01)。
  • 摘要:本试验旨在客观科学的评价武汉华大瑞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益生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的益生作用。试验分为3组: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益生菌制剂+抗G+和G-菌抗生素,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益生菌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G+和G-菌抗生素。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各组在增重、耗料量和料肉比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Ⅰ、Ⅱ组头腹泻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9.9%和36.6%。3)试验Ⅰ、Ⅱ组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各段肠道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5)。5)试验Ⅱ组肠道和气管SIgA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5)。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唯特菌康有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为益生菌制剂的使用提供试验依据。
  • 摘要:为了了解猪场衣原体感染情况,对采自福州周边猪场90份无衣原体疫苗免疫的母猪血清进行ELISA法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阳性占46头,阳性率达51.11%。说明猪场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对其防范刻不容缓。
  •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2009年以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不同地区的14株PRRSV分离株,并对其Nsp2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毒株VR-2332相比共有4种类型氨基酸的缺失和一种类型的氨基酸插入,3株在472~520位和533~561位发生了不连续的78个氨基酸缺失;2株472~520、533~561和593~595位发生了不连续的81个氨基酸缺失;1株分离株在593~595位发生了3个氨基酸的缺失;其余8株分离株的Nsp2蛋白存在第481位和533位~561位共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其中有1株分离株既在599~603位插入了5个氨基酸,同时又在481位和533~561位发生了不连续的30个氨基酸的缺失,这是国内首次发现有氨基酸插入的毒株。这些新的缺失和插入与PRRSV致病性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当前的仔猪腹泻病因复杂,病原判断难以准确,有些病原(如腹泻变异株、BVDV等)一旦确诊也尚无有效解决办法。由于断奶仔猪的生理性因素、病原性因素、饲料营养因素、应激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断奶仔猪的腹泻,所以在防治时不能单纯的考虑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效果。此外,产房哺乳仔猪的问题来自母猪,如何选择优质原料,调理种群的健康状态,减少猪的免疫抑制,全方位调理母猪令其提供优质奶水给仔猪,是确保仔猪不腹泻和健康的核心理念。rn 因此,猪场一旦发生严重的产房仔猪腹泻,重点从母猪着手,立即排查病原,病毒性因素选择好疫苗加强免疫,加强产房的保温和管理,尽快实施全面综合的防控方案,以全方位的预防和及时的对症治疗,控制产房仔猪的腹泻。在日常管理中要打破“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旧思想观念,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和生物安全”的健康养殖新理念原则,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疫、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提供科学、合理、完善的营养,防病于未然。
  • 摘要:霉菌毒素种类繁多,其对农作物的污染给食品业、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5%的农作物在田间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饲料,其无论是在田间还是在仓贮都比其它饲料更易感染霉菌,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中国"没有安全玉米"(指霉菌污染)的概念,加上其它饲料(麸皮、饼类)的霉菌污染,严重危协着猪群的健康,虽说许多猪场有用添加剂处理霉菌毒素,但处理多不彻底,猪群中仍然广泛存在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霉菌毒素中毒构成的肝、肾损伤及免疫力下降等,在中国猪群中极其广泛,是中国猪群健康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rn 在预防措施上,要选择优质未发霉的玉米、麸皮,饲料中添加优质霉菌毒素吸附剂,用固本扶阳、疏肝理气、培土健脾的中药和解毒药,用肝肾脾三健+快力补,饲料中添加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及维生素等。治疗方案上,原则原则是保肝护肾、利尿、解毒,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用量。克霉王1kg+肝肾脾三健600g+快力补1kg拌料1000斤,连用5-7d,严重的可于饮水中加入肝肾脾三健300g+快力补1kg+葡萄糖30-50斤拌水1000斤,连用3-5d,若有继发感染可添加一些抗菌药。
  • 摘要: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发生后,病死猪处理问题成为热点,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倍受国民关注。由于各级政府、畜牧等相关部门高效、及时处理问题,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动物的死亡,进而保障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养殖过程中因病死亡动物无法完全避免,为发展畜牧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紧迫任务。笔者公司承办海峡畜牧兽医网,近年来从事两岸畜牧业交流,台湾的病死猪处理方法值得借鉴,分析了焚烧、深埋、化尸池、化制、高温生物降解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要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完善法规体系建设;推行养殖保险;落实生猪无害化处理补贴经费,降低养殖户成本损头;采用高温生物降解模式,推动无害化处理进程。
  • 摘要:弓形虫从生物分类学上讲是单属单种,但是在兽医临床上的致病性却有很大差异,有的只能形成包囊呈隐形感染状态,有的则会造成死亡。虽然在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在基因上的差异一般都小于1%。1941年,Satin第一次将分离到一株弓形虫命名为RH株。后面的研究人员根据分离的地域和来源又有ME49、Beverley、CEP等弓形虫株,在中国也分离出如SH、CN、QH、桂弓等弓形虫虫株。1995年,Howe等提出了所有分离的弓形虫来源于三个克隆。即基因Ⅰ型,基因Ⅱ型,基因Ⅲ型。国际强毒株RH属于基因Ⅰ型。rn 猪肉被认为是弓形虫传播的重要方式,已经有由于食用未煮熟的猪肉而感染弓形虫的报道,而新鲜,未冷冻的猪肉中的包囊更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由于在中国人饮食习惯中,猪肉食用占了肉类食用的大部分,而且人们更偏爱于购买鲜肉的。不喜冷冻猪肉,因此通过猪肉感染的概率应该更高。国内学者已经有开展对猪源弓形虫基因的研究。Zhou等从来自湖北、河南的434头病猪中分离出16个弓形虫虫株,用PCR-RFLP方法鉴定为两个基因型基因Ⅰ型,基因Ⅱ型。但在国内相对于猫源弓形虫基因研究的广泛性相比,源猪弓形虫的研究较少,福建省地区的更是空白。因此本实验依据前人的研究方法以4个克隆位点应用巢氏PCR对福建地区猪源弓形虫基因型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rn 本实验PCR-RFLP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本身存在着检测序列有可能会不完全扩增和限制性酶对PCR的不完全消化等技术问题。因此应用多重巢氏PCR以四个克隆位点进行PCR-RFLP基因分型检测。选用阳性对照属于基因Ⅰ型,说明结果真实可靠。样本的检测分型有ⅡⅢ种,由于血样来源于育肥猪,其饲养过程中有交叉复合感染的情况发生,亦或有新的基因型存在。
  • 摘要:猪只在养殖环境及猪场密度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宽松,病原感染的复杂性也已经今非昔比,用以前想当然的来管理现在的猪场,已经不合时宜了。旧有猪舍通风、保温及隔离效果不佳,建议更新畜舍时,可考虑改变为批次生产模式。rn 批次生产的定义就是,将原有连续式管理模式每天或每周都有断乳、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工作且间隔分明有规则,可以将传统连续关养方式造成的疾病散播得到阻断。畜舍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饲养,所有生产阶段虽处在同一猪场内,但实施批次性生产,不同批次猪只不混养,每栋猪舍即是一批猪只,视猪场规模可改为一、二、三或五周一个批次生产,各栋猪舍间隔离防疫措施严格执行。不同生产阶段(例如种母猪、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育肥等不同之分段方式)之猪只各自处于不同的猪舍内,而且使用全进全出的方式可以阻断猪只间的水平感染。再搭配以下之管理措施,即可以维持很高的育成率。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选取弓形虫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多拷贝基因529bp重复序列、ITS-1序列和B1基因作为real-time PCR检测的靶基因,建立检测弓形虫的三重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并且与ELISA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529bp重复序列、B1基因、ITS-1序列的选定扩增序列进行克隆测序构建标准品;将构建的3个标准品放在一个体系中进行扩增,进行三重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529bp、ITS-1和B1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为0.998,并且扩增效率均为96.724%;通过溶解曲线分析可以确定529bp、ITS-1和B1扩增的片段的Tm值分别为86.7±0.5℃、78.8±0.5℃、83.1±0.5℃;特异性试验表明,529bp、ITS-1和B1有特异性的溶解曲线峰值,阴性对照无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表明,529bp、ITS-1和B1序列最低检出限为173copies/μL、123copies/μL和135 copies/μL;Tm值的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3%;ELISA检测猪弓形虫IgG抗体检测阳性率41.72%,ELISA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核酸阳性符合率为53.44%(P<0.01)三重SYBRGreenⅠReal-time PCR检测的阳性率根据靶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不同,检测的阳性率略有不同,529bp为35.67%、ITS-1为33.44%、B1为33.12%,并且检测ELISA的假阴性率也略有不同,529bp为8.06%、ITS-1为4.84%、B1为4.03%。
  • 摘要: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猪场管理人员在描述"脱肛"症状时,极易将它与"子宫脱垂"混淆,这给生产指导和现场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脱肛的定义,发病症状,发病率,与子宫脱的鉴别。从遗传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病理因素、寄生虫等6种因素分析了发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最后介绍了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对策。
  • 摘要:本文探讨在母猪分娩前7天和哺乳期添加哺乳母猪营养补充料-D999利乳宝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预产期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妊娠母猪72头,随机分成2组,从分娩前7天开始至母猪断奶当天结束,试验组在哺乳母猪料中额外添加D999利乳宝0.5kg/头。天,对照组按正常饲喂哺乳母猪全价料。结果表明,D999利乳宝对仔猪的生长、哺乳期母猪背膘损失及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配种、受胎均有较大的影响。
  • 摘要:母源抗体是指通过胎盘、母乳或卵从母体所获得的抗体,新生仔猪仅能通过母乳从母猪获得母源抗体。合理应用母源抗体预防仔猪疾病,利用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得到被动免疫,可使其在淋巴组织发育不成熟时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例如:在母猪分娩前1个月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病三联灭活疫苗”,新生仔猪通过乳中的母源抗体能很好地中和摄入的病毒,故新生仔猪有较好的被动保护率。其他如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和猪丹毒等都可以通过对母猪进行合理的疫苗免疫,使仔猪得到有效的母源抗体保护。rn 母源抗体除对仔猪提供主要的被动免疫保护以外,还影响着仔猪的免疫接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仔猪如从母猪的奶获得了某种特异性抗体,那么它自身产生的那种抗体的作用就会受到母源抗体的抑制。(2)母源抗体会和接种的特异病原产生抗原抗体中和反应,抵消自身部分抗体的同时,损失了接种的抗原量,降低了疫苗效价。其对弱毒苗的影响尤为明显,抑制相应弱毒株在体内的复制。(3)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以一定速度衰减,一般于生后2-3周失去保护效果,而此时仔猪主动免疫产生的保护力低下,出现免疫保护的空白期,仔猪高度易感。
  • 摘要:猪的免疫应答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受到很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疫苗不可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一般情况下60-70%的保护率就足以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在猪群的传播,所以疫苗接种的效果还是相当显著.做好疫苗接种,免疫程序的制定必不可少,除了参考成功经验之外,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还应考虑免疫谱的制定;疫苗的性质、种类及免疫的剂量、途径和方法;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和相互配合;首次免疫时间的确定;加强免疫与接种间隔时间;疾病发生与日龄和季节的关系;饲养管理水平与机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 摘要: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Ⅰ型(Suid HepervirusⅠ,SHV-Ⅰ)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和贮存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感染后均出现奇痒、发热和脑脊髓炎症状,并呈致死性感染。本病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国外对本病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国内近几年来由于人们认识到本病流行程度增加并造成较惨重的经济损失,因而本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猪病研究和防制的热点之一。本文探讨了猪伪狂犬病在国内外发生和流行状况,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机制,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以及实施进展及效果等问题。
  • 摘要:猪腹泻病是一种多种不同病因分别或混合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猪消化道形态与机能紊乱,伴有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内积聚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粪便呈松软或液状排出。由于水分丢失,病猪表现消瘦和衰竭,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迅速死亡。发病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需加以重视。引起猪腹泻的原因通常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天气骤变,使用劣质饲料或饲料使用不当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所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加以重视。本文探讨了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提出了干预预防和发病时的措施;同时要研发新型疫苗,完善监测方法,提高病毒分离的效率。
  • 摘要:猪口蹄疫病(FMD)是世界兽医卫生组织列为的一类烈性传染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发生溃疡的一类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本文介绍了口蹄疫在规模猪场的传播特点,分析了口蹄疫病原的特殊性,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技术,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主要引起以患猪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多系统功能衰竭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坏死性淋巴结炎、肉芽肿性肠炎和渗出性表皮炎等,统称为猪圆环病毒病。本文介绍了引起该疫病的临床症状,流行趋势与毒株变异等问题;探讨了国内外疫苗的研制情况;分析了国产疫苗的特点,免疫程序及注意事项;解决了疫苗使用中判断猪场是否该注射疫苗,如何判断免疫接种是否成功,疫苗最佳免疫程序、保护期的时间,注射后会不会再感染病毒,发病的猪能否使用疫苗等问题。
  • 摘要:2013年1月,漳州市云霄县个体专业养殖户李某猪场哺乳仔猪出现一种以厌食、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应用RT-PCR方法,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进行鉴别诊断,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提出猪场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保持圈舍干燥整洁;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 摘要:选择生产性能与胎次接近的临产母猪6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30头、对照组30头;选择出生日期、断奶重、体型相近的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进行保育试验30天,保育结束转栏后,紧接进行育成试验30天;哺乳母猪在产前7天和产后8天、保育仔猪在断奶换料后30天、添加0.1%的银翘散和0.1%的止泻散,育成猪在转栏后30天,添加0.1%的银翘散。进行饲喂效果比较,结果表明,21日龄断奶窝重差异极显著(P<0.01);窝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个体重每头提高280克,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断奶窝头数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保育日增重每头提高14克差异显著(P<0.05);保育肉料比试验组为1∶1.51,比对照组减少0.08;育成结束重(81日龄个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育成日增重每头提高9克差异显著(P<0.05);育成肉料比试验组为1∶1.71,比对照组减少0.12.试验组的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口蹄疫的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哺乳期、保育期的发病率(P<0.05),降低了哺乳期的死亡率(P<0.01);节约了药费哺乳期每头2.33元(P<0.01),保育期2.27元(P<0.05),育成期2.12元。说明中草药添加剂银翘散和止泻散具有抑菌、杀菌,加快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刺激机体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其生产性能,最终达到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