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淋溶

淋溶

淋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8170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土壤学报、土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首届农业生态与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控学术研讨会、2010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讨会、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淋溶的相关文献由26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宏斌、邹国元、王洪媛等。

淋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 占比:1.7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8170 占比:98.23%

总计:28679篇

淋溶—发文趋势图

淋溶

-研究学者

  • 刘宏斌
  • 邹国元
  • 王洪媛
  • 翟丽梅
  • 李彦
  • 刘申
  • 单正军
  • 李志宏
  • 武淑霞
  • 雷秋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慧; 高良敏; 陈晓晴; 庞振东; 杨洁; 张金昕; 童荣荣; 王硕; 石闯; 陈旭东
    • 摘要: 为揭示农田灰潮土的氮素淋失特征,采用室内试验槽土壤淋溶试验,设无秸秆+不施肥(CK)、无秸秆+常规施肥(SF)、秸秆破碎填埋10 cm+常规施肥(JGF)、秸秆原状覆盖+不施肥(JG0)、秸秆破碎填埋10 cm+不施肥(JG10)、秸秆破碎填埋20 cm+不施肥(JG20)6种处理,综合研究坡度为5°时不同施肥方式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累积淋失量均在前期最大,秸秆配施化肥较单施化肥能够降低NO_(3)^(-)-N及NH_(4)^(+)-N淋失比例,减少土壤氮素的淋失。秸秆还田可抑制氮素淋失,且抑制效果表现为JG10>JG20>JG0。JG10能有效抑制TN及NH_(4)^(+)-N的淋失率,JG20能有效抑制TDN及NO_(3)^(-)-N的淋失率。氮素大部分以溶解态无机氮淋失,秸秆填埋越深,溶解性无机氮淋失量越小。研究结果对减少农田灰潮土氮素淋失量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实际意义。
    • 陈金慧; 马慧燕; 陈煜; 何禾
    • 摘要: 五爪金龙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强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其入侵机制与化感作用间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通过模拟自然条件下五爪金龙挥发和淋溶两种途径的作用,发现这两种途径对三叶鬼针草和生菜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继而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树脂洗脱法分别收集这两种途径释放的物质,并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分析各自成分。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叶片挥发物被检测出18种萜烯类化合物,其中石竹烯(28.17%),β-罗勒烯(16.59%),α-蒎烯(13.65%)和β-柏木烯(9.43%)相对含量较多。淋溶水主要为酚酸类,肉桂酸(39.21%),琥珀酸(15.15%),丙酸(11.12%)及月桂酸(9.38%)相对含量居于前四。在定量得出上述主要物质实际浓度后,进一步处理受试植物发现,淋溶途径释放的肉桂酸和月桂酸显著抑制两种受体植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率,丙酸和琥珀酸则对两种受体植物大部分指标无显著影响。此外,4种主要叶片挥发物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β-柏木烯和石竹烯的作用明显强于α-蒎烯和β-罗勒烯。综上所述,挥发与淋溶是五爪金龙重要的化感效应作用途径,它们分别产生以萜烯及酚酸类为代表的物质,且这两类物质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能形成抑制,但不同物质对受体植物的抑制程度显著不同。由此可见外来植物五爪金龙产生的化感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并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物质则对其化感作用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 乔凯; 吴瑶瑶; 廖宗文; 沈彦汐; 蔡燕飞
    • 摘要: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难溶性钾矿资源,在降低煅烧温度的情况下,开展了活化剂种类和用量、研磨时间等对钾长石活化效果的研究。化学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活化剂CM的活化效果优于QN的;随着活化剂用量增加或研磨时间延长,水溶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所上升。盆栽试验结果表明:CM添加质量分数3%,研磨8 min, 200°C烘干12 min的处理效果较理想,玉米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最高,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各活化钾长石处理的第20天钾淋溶损失均低于纯氯化钾处理的,能够有效减少淋溶导致的钾素流失。应用活化剂有望进一步降低钾长石的煅烧温度,实现钾长石的高效低碳利用。
    • 王祥润; 张朋月; 沈玉君; 徐鹏翔; 王健; 张迎; 丁京涛
    • 摘要: 为探索连续施用酸化粪水对土壤养分淋溶及重金属累积情况的影响,采用新鲜粪水和酸化粪水,开展土柱淋溶试验。试验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新鲜粪水和3个不同p H值(6.5、6.0和5.5)的酸化粪水,每个处理分别设置6次粪水淋溶。结果表明:施用新鲜粪水和酸化粪水均能增加土壤养分,施用新鲜粪水、pH值6.5、pH值6.0和pH值5.5的粪水后土壤总养分(N、P、K)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40%、15%~66%和5%~21%,重金属Cu和Zn的增长幅度为4%~48%和4%~11%,重金属Cd和Pb的增长幅度为2%~14%和1%~18%;连续施用酸化粪水会使土壤pH降低、土壤电导率值升高以及土壤重金属不断累积,这也是导致土壤环境遭到破坏的风险因素,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建议每两季作物施用一次pH值为6.5的粪水;每三季作物施用一次pH值为6.0的粪水;每四季作物施用一次pH值为5.5的粪水。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连续施用新鲜粪水和不同pH值的酸化粪水后土壤养分和重金属浓度的变化,探讨了酸化粪水的还田效果,为连续施用酸化粪水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梁建宏; 崔旭东; 文来艳; 刘鼎; 伊晨旭; 黄可尊; 王俊
    • 摘要: 文章以桂林典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essie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测定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钙(Ca)和镁(Mg)元素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质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和残渣态等形态,探讨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Ca、Mg形态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溶区石灰土剖面中,随剖面深度加深,pH值增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含量减少,Ca元素主要以交换态存在且在各土壤剖面中含量相近,Mg元素主要是以残渣态赋存在土壤剖面中,随着土壤剖面深度腐殖酸结合态百分比减少,存在累积现象;(2)在非岩溶地区酸性土壤中,土壤总钙较低。在土壤剖面0~60 cm以强有机结合态为主,深层剖面(大于60 cm)以残渣态为主;Mg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非岩溶区土壤Mg元素以腐殖酸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与岩溶区土壤类似,非岩溶区Mg元素在土壤中也存在一定累积。
    • 孙盛凯; 刘新坤; 朱旭毅; 段霄汉; 韩惠芳
    • 摘要: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分析土壤DOC和DON转移外流在土壤碳氮元素循环中的贡献,可为合理耕作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DOC和DON的定义及分布含量,从季节、温度、湿度、pH值、耕作和种植制度、施肥等方面分析了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因素,在阐述土壤DOC和DON迁移转化的基础上,分析土壤DOC和DON的淋失,并提出了土壤DOC和DON淋失的防控措施。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发现,土壤DOC和DON为组分复杂的可溶性有机混合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强,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碳氮亏缺并对周边水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更深一步探索土壤DOC和DON的生物和化学属性,未来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DOC和DON的研究,并探究DOC和DON向深层土壤迁移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和淋溶
    • 孙玉禄; 李杨; 刘晓辉; 高晓梅; 敖静; 白晓瑞
    • 摘要: 进行温室玉米秸秆还田对番茄的增产效果以及对设施土壤磷素的影响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检测秸秆还田对微生物量磷和磷素淋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添加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磷活化系数,以秸秆30000 kg/hm^(2)、磷肥(过磷酸钙,P)200 kg/hm^(2)(S3P3)的处理最高,有效降低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向下迁移的能力。秸秆还田还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含量,秸秆还田量和微生物量磷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并改变土壤中有效磷的比例,进而对植物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改变磷元素在土壤耕作层中的分布,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原土壤的磷活化系数,并显著减少磷素的淋溶量,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部分解决途径。
    • 刘晓辉; 高晓梅; 于淼; 李杨; 敖静; 孙玉禄; 王智学
    • 摘要: 为探讨东北旱地秸秆还田量对磷素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玉米栽培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添加秸秆,设置秸秆用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和1.50 kg·m^(-2)。分别测定不同处理0-90 cm土层土壤中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淋溶液的累积淋失量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土壤TP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与CK相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磷素向下迁移降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剖面磷素向下迁移影响显著;淋溶液中P含量显著减少,其中TP降低12.93%~59.85%,AP降低11.22%~46.28%。秸秆还田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秸秆还田量为0.75 kg·m^(-2)时产量最高,较CK增产14.6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为东北旱地秸秆还田减少磷素淋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向杰; 王馨语
    • 摘要: 基于安徽铜陵某金属尾矿库污染重金属对矿区及周边地下含水层造成的潜在威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淋溶实验分析、水质模型建立、地下水位预测,最后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淋溶浓度随着pH值的降低或Ca^(2+)的增多均存在升高的趋势,而其中Pb元素基本无法淋出,通过与当地背景值对比,矿区重金属元素的淋溶危害性较低;通过MODFLOW模块进行地下水流模拟可得矿坑停排后欲达到80 m动态平衡约需63.5年;通过MT3DMS模块进行溶质运移模拟可得浅层地下水向西运移,深层地下水向南和东方向运移。基于以上研究,对矿坑水和人工湖用水进行优化配置,为铜陵矿区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类似矿区提供了参考价值。
    • 杜雪虹; 刘芳池; 李向东
    • 摘要: 为了解煤矸石堆放过程中的污染物释放规律及环境危害,以贵州某酸性煤矸石堆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淋溶与动态淋溶对不同固液比、不同粒径条件下的煤矸石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煤矸石动态淋溶液的发光度,以此分析其生物毒性。结果表明:①静态淋溶时,固液比越大,静态淋溶液的pH值越小,SO_(4)^(2-)及Fe、Mn元素的含量越大,而重金属的溶出量并未随固液比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在相同的淋溶条件下,中粒径溶出的重金属浓度相对较大;②动态淋溶时,随着淋溶时间的增加,淋溶液的pH值逐渐增加,SO_(4)^(2-)及重金属的溶出浓度逐渐减小。不同粒径的煤矸石累计释放的重金属总量不同,对不同粒径的煤矸石累计重金属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进行2次拟合,发现重金属的释放速率不受煤矸石粒径的影响,淋溶初期时的重金属释放速率最快,随后逐渐减缓直至趋于稳定;③未稀释时的淋溶液相对发光度均为0,表现为剧毒状态。稀释100倍后,不同粒径的相对发光强度在56%~65%范围内,中粒径煤矸石的淋溶液的生物毒性最大。对不同重金属浓度与发光度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示,所研究的6种重金属均对发光菌有抑制性,其中Zn、Pb、Mn起主要抑制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