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射光谱

反射光谱

反射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5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88216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湖泊科学、遥感信息、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2015年光学精密工程论坛、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反射光谱的相关文献由208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卫星、朱艳、季峻峰等。

反射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5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8216 占比:99.43%

总计:88719篇

反射光谱—发文趋势图

反射光谱

-研究学者

  • 曹卫星
  • 朱艳
  • 季峻峰
  • 张汝民
  • 田永超
  • 吴丽君
  • 王保兴
  • 王家俊
  • 刘恩芬
  • 姚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春娟; 周斌; 郑瑶瑶; 于之锋
    • 摘要: 现场水体光谱观测是水体光学性质、水色遥感反演建模等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常规的倾斜观测方法受其较为严格的观测几何条件限制,需要依据船体位置、太阳方位等不断调整观测角度,特别是针对河道水体光谱观测时,还须考虑河道走向、岸线遮蔽物等情况,因此,只能设置若干站点进行离散样点的观测,难以在岸线环境较为复杂的河道水体开展连续走航快速观测。而现场水体光谱连续走航快速观测能够获取不同地方时的大样本水体反射光谱,丰富对水体二向反射特征的认识,并建立更精确的反演模型,在水色遥感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垂直观测几何方式的内陆河道表层水体反射光谱连续走航快速观测方法,并通过时空匹配技术获取整个河道的全波长遥感反射率数据。在杭州西小江部分河段的试验表明,该方法获取的遥感反射率与同步实测的叶绿素浓度、浊度等水色组分的相关性较强,选取的特征波段获得的确定系数R^(2)均大于0.855。Sentinel-2的观测天顶角接近于0,近乎于垂直观测。该研究使用Sentinel-2B的光谱响应函数对实测光谱进行等效光谱模拟,转换为相应波段的等效遥感反射率,反演结果与基于Sen2Cor的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en2Cor的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数据存在高估现象,同时又用Sentinel-2B的大气表观反射率反推辐射亮度,然后用FLAASH大气校正获取Sentinel-2B的遥感反射率数据,经与实测等效遥感反射率建模分析发现,基于FLAASH的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数据在小于0.02 sr^(-1)时也存在高估现象,在大于0.02 sr^(-1)时则存在明显低估现象。研究表明,用该方法所获取的大样本实测遥感反射率数据具有对卫星反射率产品进行真实性验证的应用潜力。
    • 翁士状; 储昭结; 王满琴; 王年
    • 摘要: 人们日常膳食中常见的食用油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必须营养物质,但过量摄入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结合反射率光谱和深度学习方法发展一种食用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分析方法。首先,测量了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橄榄油、芝麻油及花生油等7种食用植物油350~2500nm范围的反射光谱,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获得其软脂酸、花生酸及山嵛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使用中心化、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及标准化等算法做光谱预处理消除光谱噪声。然后,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光谱卷积回归网络(S2DCRN)用于脂肪酸分析,而全卷积网络(FCN)、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及随机森林(RF)用于与S2DCRN模型相对比。最后,采用序列前向选择(SFS)、随机蛙跳(RFrog)及遗传算法选取光谱特征的重要波长,进而构建更为简单稳健的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对食用油的全光谱预处理后,S2DCRN模型性能最优,其模型对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2P)达到0.9879,均方根误差(RMSEP)为0.5100。基于重要波长的S2DCRN模型,RFrog-SFS为S2DCRN提供了最佳的预测结果R2P=0.9679,RMSEP=0.4627。虽然变量选择后所取得的分析效果略差,但光谱波长数目不足全光谱的1%,节省了光谱数据采集工作并大幅降低了模型复杂度,有助于后续便携式简化检测装置的研发。为进一步探究S2DCRN模型的通用性能,S2DCRN被用于食用油中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分析。其中,S2DCRN对花生酸的预测结果较好R2P=0.9501,RMSEP=0.1529。所提出的S2DCRN可实现反射率光谱对食用油中多种脂肪酸的准确快速分析。
    • 张冬冬; 温云梦; 王家强; 李福庆; 蔡海辉; 柳维扬
    • 摘要: 该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实地野外研究,选取典型荒漠河岸林植物胡杨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0~2 m,2~4 m,4~6 m,6~8 m,8~10 m)。通过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的胡杨生理指标(MDA、PAL、叶片含水率、叶绿素)和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叶片含水率与MDA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密度与PAL活性的变化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与PAL活性大小均对地下水埋深变化较敏感,同时,低埋深下可能产生的盐胁迫对于植物影响大于干旱胁迫影响,对于埋深0~2m处叶绿素密度和MDA含量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叶片含水率在5个埋深下的差异较小;在350~900nm波段,胡杨具有“一峰两谷”的特征,在“蓝谷”处,不同埋深下胡杨反射率大小顺序:4~6m>0~2m>6~8m>8~10m>2~4m;“绿峰”处,不同埋深下胡杨反射率大小顺序:4~6m>6~8m>0~2m>8~10m>2~4m,与“红谷”处的差异一致;通过生理指标与光谱的相关分析,在波长429nm之后,原始光谱与叶片含水率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在波长645nm处达到负相关的最大值(r为-0.60530),总体变化幅度较小;但叶绿素密度与光谱在红边710nm处有相关系数最大值(r为-0.63655)。胡杨光谱的“三边”参数黄边位置在不同埋深时的差异较大,叶片含水率与红谷幅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性最强(r为-0.577)。这些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光谱曲线的变化特征,旨在为胡杨抗旱性的研究与鉴定及干旱区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依据。
    • 张强; 张润鑫; 刘峻铭; 王聪; 张赫哲; 田莹
    • 摘要: 加快煤炭产业链的智能化发展是当前环境下保证煤炭稳定供给的重心,而煤岩识别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高煤层探测、智能开采、快速分选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了煤岩高效识别技术方法的综述研究。首先根据使用工况不同,将煤岩识别统筹为接触式识别与非接触式识别,根据技术类别将现有识别技术归类为过程信号监测、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反射光谱、超声波探测、电磁波探测,从识别机理和技术原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列举了典型特征下的煤岩差异。其次综合阐述了各种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工程实际中的煤岩识别技术应用现状;从理论技术研究、工况环境影响、煤岩特征3方面建立了不同识别技术的局限度评价表,超声波、电磁波探测技术局限度最低,红外成像识别技术局限度最高,其中工况环境对红外成像识别局限最明显,煤岩特征对反射光谱识别和过程信号监测识别局限最明显。基于上述局限度,对未来煤岩识别的研究重点提出4点建议:煤岩特征信息的深层挖掘,复杂多变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物理属性相近的煤岩识别新方法,综合地质条件的煤岩识别方法适用性研究,为我国煤岩识别技术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魏丹萍; 郑光辉
    • 摘要: 反射光谱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土壤属性的估算。作为一种有效估算土壤全磷含量的手段,反射光谱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化学测量方法所损耗的人力物力。以江苏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在30个采样点采集了共147个土样,测量土壤样品光谱反射率及全磷含量。利用原始光谱反射率数据及6种不同的光谱变换结果,通过随机抽样(RS)、KS、SPXY三种样本集划分方法,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别建立土壤全磷含量的估算模型,对比分析了三种样本集划分方法对估算结果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原始光谱反射率为数据,PLSR模型,RS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KS和SPXY方法;在SVM模型中,采用SPXY方法获得的模型结果最优,KS次之,RS结果最差。(2)不同的样本集划分方法所合适的光谱变换方法不同,对于三种划分样本集方法,PLSR和SVM对应的最优光谱变换分别是对数的倒数和一阶导数(KS方法),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RS方法),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SPXY方法)。其中采用KS方法划分样本集,PLSR和SVM均能获得最佳的预测结果。并非所有光谱变换方法都可以提高模型精度,部分光谱变换后PLSR模型预测精度显著降低;(3)在所有的样本集划分方法中,SVM的建模效果优于PLSR,采用RS方法划分样本集,PLSR的预测精度高于SVM,而采用KS和SPXY方法划分样本集,SVM的预测精度整体高于PLSR。综上所述,本研究区域估算土壤全磷含量的最佳模型是基于KS样本集划分方法和一阶导数光谱变换建立的SVM模型,此时拟合优度(R_(p)^(2))为0.82。结果表明反射光谱可以对滨海地区的土壤全磷含量进行有效预测,对土壤磷元素的高效快速反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马晟童; 黎俊汶; 欧阳浩艺; 谭穗妍; 杨初平
    • 摘要: 目的:实现苹果糖度的无损检测。方法:以苹果吸收峰值波长670 nm的激光作为照明光源从积分球的照明端口入射,苹果样品放置于积分球的样品端口,在积分球测量端口获得苹果样品的反射光斑。通过手机采集图像,研究此波长照射下苹果产生的反射光斑图像灰度信息,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对训练集3个苹果种类共90个样品,以反射光斑图像的外环区域中灰度值处于90~110的像素频数(即特征灰度系列)为糖度相关成分进行建模和糖度预测。结果:训练集中3个种类苹果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4,0.94,验证集中3个种类苹果糖度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70,0.73,0.76。结论:基于暗室系统苹果反射光斑图像特征灰度系列无损预测苹果糖度的方法可以作为苹果糖度预测的依据。
    • 张博; 司庆红; 苗培森; 赵华雷; 朱强; 陈印; 陈路路
    • 摘要: 砂岩型铀矿作为一种以表生流体作用为主的后生矿床,发育较多低温矿物。甘肃省彭阳铀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深部砂岩型铀矿床,具有砂体规模大、铀矿化面积广、厚度大、等特点。在含矿层及周边发育方解石、石膏、黄铁矿、黏土矿物等低温成因矿物,研究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物的关系,对判别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性质以及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红外岩心光谱扫描技术可无损、快速、批量地识别出岩心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绢云母等),硫酸盐矿物(如石膏、明矾石等),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等矿物信息,本文基于该技术对彭阳铀矿床的矿物类型及其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河组发育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碳酸盐、石膏、铁氧化物等矿物,铀矿段的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石膏+碳酸盐”,局部可见高岭石。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反演流体作用,洛河组含铀矿段矿在沉积期主要是一套碱性环境,成矿期存在还原性酸性流体的注入。
    • 黄成斌; 吴隽; 张邵奇; 祝柏林
    • 摘要: 采用低功率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玻璃和Si衬底表面沉积不同厚度的MoS_(2)薄膜,经硫化退火处理后,利用Raman光谱、AFM、UV-Vis光谱和45°镜面反射光谱,对MoS_(2)薄膜结构及光谱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衬底上沉积的MoS_(2)薄膜经退火处理后均在670、615及400~500 nm处出现分别对应A、B、C激子的明显吸收峰和反射峰,表明所制MoS_(2)薄膜已结晶。A、B、C激子峰均随着薄膜层数增加而红移,表明MoS_(2)薄膜的能带结构随层数发生改变。另外,A、B激子峰位置不受光谱检测方式的影响,而45°镜面反射光谱中C激子峰则相对于UV-Vis光谱有一定红移,因此,可依据A、B特征激子峰的有无及峰位判定MoS_(2)薄膜的结晶度及层数,其中45°镜面反射光谱可用于非透明材料衬底上MoS_(2)薄膜厚度(或层数)的判定。
    • 孙倩; 阚燕; 秦晓雨; 晋阳; 李晓强; 高德康
    • 摘要: 为获得具有比色效果的纳米纤维湿度传感器,文章以醋酸纤维素(CA)和氯化钴(CoCl2)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CA/CoCl2复合纳米纤维膜.文章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其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分析纤维在不同湿度下的反射光谱及电流-电压关系和动态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湿度的增加,纤维膜呈现出蓝色到粉色的颜色变化,并且该颜色变化过程可逆;CA/CoCl2传感器在2 s内,电流可从0.328 nA增长到1717.963 nA,动态响应和恢复速度都很快.
    • 段阿晨; 吴昀昭; EDWARD A. Cloutis; 李少林; 赵海斌; 季江徽
    • 摘要: 碳质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之一.通过对碳质球粒陨石的光谱分析,可以建立其与母体小行星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探测小行星表面物质成分、研究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研究了6个CM2型碳质球粒陨石和11个煤炭样品(碳质球粒陨石所含有机质的地球类比物)可见-远红外谱段反射光谱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有机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煤样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各有机物碳氢基团的吸收峰深度逐渐降低,3.41μm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吸收深度与H/C比存在线性正相关,当H/C比小于0.55时,3.41μm处无明显光谱吸收特征.在3–4μm区域,CM2陨石存在明显的脂肪族CH2、CH3吸收带,缺乏3.28μm芳香族CH吸收带,但在5–6.5μm区域存在微弱的芳香族C=C、CO吸收带,指示CM2碳质球粒陨石的有机组分含有脂肪族和芳香族.陨石红外光谱中3.28μm和5–6.5μm区域光谱特征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在此波段区域存在含水矿物OH的重叠吸收或受到其他不透明矿物的影响,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也说明,需要更长的波段范围才能够准确识别小天体有机质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