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嫩度

嫩度

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8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3387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健康天地·河北医疗卫生、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嫩度的相关文献由166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欣、张一敏、周光宏等。

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7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3387 占比:99.61%

总计:143946篇

嫩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莉; 孙佳宁; 朱明睿; 邢世均; 刘广娟; 肖志远; 姜美龄; 王子荣
    • 摘要: 为研究超声对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超声波(40 kHz、100 W、时间0、20、40 min)处理羊半膜肌,测定其在4°C下0、2、12、24、72、120、168 h的理化指标及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成熟过程中,超声处理后肉品品质显著高于直接冷藏组(p<0.05),超声20 min组第168 h,p H值(5.58)、L^(*)值(38.82)、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gmentation index,MFI)(69.40),蛋白溶解度(17.40%)均显著高于直接冷藏组(p<0.05),剪切力(37.54 N)显著低于直接冷藏组(p<0.05),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同期,超声40 min半膜肌的蒸煮损失(26.23%)比超声20 min(25.83%)大,因此为了减少质量损失及能源消耗,认为超声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较好;超声处理后肌肉成熟时间为24 h,相比直接冷藏组(72 h)缩短了48 h。综上,超声处理能够提高肉品嫩度、缩短肌肉成熟时间,对肉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 孟宇竹; 雷昌贵; 鞠慧丽; 马亚龙
    • 摘要: 开发一种方便使用、口感好的明炉烤羊肉串预调理复合腌料。通过响应面法分析明炉烤羊肉串预调理复合腌料配方。在食盐添加量、玉米淀粉添加量、鸡蛋蛋清粉添加量、谷氨酸钠添加量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其复合配方参数。通过试验获得一种能够显著提高明炉烤羊肉串嫩度和感官品质的预调理复合腌料。明炉烤羊肉串预调理复合腌料最佳配方为食盐添加量2.59%、玉米淀粉添加量2.48%、鸡蛋蛋清粉添加量0.54%、谷氨酸钠添加量1.16%。采用此配方获得的烤羊肉串嫩度值为34.12N,感官评分为90.5分。
    • 王晨阳; 李晓天; 计红芳; 康壮丽
    • 摘要: 研究了不同谷氨酰胺转氨酶添加量(0~1.5%,w/w)对油炸鸡柳的嫩度、保水性和食用品质等的影响。通过分析油炸鸡柳的油炸得率、色差、剪切值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发现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添加量,显著增加(p<0.05)鸡柳的油炸得率,其内部的L*、a*和b*值,以及嫩度、多汁性和整体接受度等感官评定分值;显著降低鸡柳的剪切力。实验结果表明,添加1.0%和1.5%谷氨酰胺转氨酶,能够改善鸡柳出品率、嫩度和感官品质。
    • 王颂萍; 王雪羽; 杨欣悦; 李海静; 夏秀芳
    • 摘要: 嫩度是评估肉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提高嫩度有利于吸引消费者二次购买。传统物理嫩化技术虽广泛应用于肉及肉制品的嫩化加工,但在线应用差这一缺陷导致消费者接受度较低,因此推进了新兴物理嫩化技术的研究。其中,超声波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穿透力强的非热加工技术广泛用于肉制品的嫩化。本文综述了肉制品嫩化理论、嫩度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超声波嫩化的基本原理,并从不同角度(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特性)阐述了超声波技术对肉制品嫩度的影响,为超声波技术在改善肉制品品质方面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
    • 李武峰; 关家伟; 邱丽霞; 孙瑜彤; 杜敏
    • 摘要: 旨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探究驴肉嫩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30头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相同、33~36月龄的雌性广灵驴为研究对象,进行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依据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选择出8头驴并将其分为高嫩度组(HT,n=4)与低嫩度组(LT,n=4),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后联合KEGG富集分析,构建相关网络互作图。转录组结果表明,在HT组和LT组中共发现有12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32个基因上调,421个基因下调。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以及细胞过程等多种途径;代谢组结果表明,在HT组和LT组中鉴定出22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有154个,下调的有71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等多个途径;联合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磷酸戊糖途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物在上述代谢通路中起到了关键调控作用,可作为驴肉嫩度的潜在候选基因及代谢物,为今后探究驴肉嫩度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驴肉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 徐东东; 耿进红; 朱绍伟; 刘兵; 朱晓东; 陈伟; 曾勇庆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猪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猪肉的色泽、大理石纹、多汁性、嫩度和风味等感官品质以及猪肉的营养健康成分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猪只在被屠宰后随时间的延长,猪肉中的脂质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影响了猪肉的食用品质和货架期,所以,猪肉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此外,胶原蛋白是肌肉中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在肌纤维间和肌束周围广泛分布,其含量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肉品质和感官特性;肌苷酸是肌肉鲜味特性的主要风味前体物质,氨基酸则是评价猪肉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使肉类保持鲜味的主要因素之一。
    • 孔潇; 刘琦; 罗欣; 张一敏; 刘文营; 朱立贤
    • 摘要: 嫩度、肉色及保水性是牛肉较为重要的食用品质,pH-温度下降关系对牛肉品质(尤其是嫩度)具有一定影响,但我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牛肉嫩度数据库以及pH-温度窗口对牛肉品质差异的分析研究。基于此,该研究对我国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屠宰企业肉牛宰后24 h内pH值与温度的下降关系(n=581)及宰后成熟过程中的品质指标(n=60)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A工厂88.1%的胴体处于理想的pH-温度窗口[当pH值为6时的温度(Temp@pH6)处于12°C~35°C]内,而B工厂37.7%的胴体发生了热收缩现象,这种热收缩并未对B工厂牛肉的嫩度产生影响,两个工厂牛肉成熟21 d后嫩度仍未达到中国消费者的理想阈值。两工厂牛肉成熟期间均保持较高的a*值,B工厂胴体pH值的快速下降对保水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B工厂黑切(dark,firm and dry,DFD)肉发生率高达17.1%。因此,建议牛肉生产企业加强肉牛宰前管理、改进电刺激参数,以减少DFD牛肉及热收缩现象的发生。
    • 罗辉; 杨波; 李亚蕾; 罗瑞明; 张杏亚; 马思丽; 姬琛
    • 摘要: 为探究秦川牛肉背最长肌在宰后成熟期间嫩度变化机理,本实验测定了不同贮藏期(0、2、4、6、8 d)能量物质、pH值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变化,并结合4维-非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蛋白组变化对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剪切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4天时剪切力达到最大值((157.94±2.53)N),说明此时嫩度最差;pH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第4天时达到最小值5.37±0.03;能量物质ATP、AMP和NADH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0~2 d下降最为显著;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呈上升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1种与嫩度相关的差异蛋白,其中ATP5F1D、ATP5F1C、NDUFB5、NDUFA6、SUCG1通过参与糖酵解过程调节ATP含量和pH值的变化,引起肌纤维交联、肌肉僵直,进而导致嫩度的降低;PPP3R1、CAMK2D、HNRNPK、PSMD13、CTSD通过参与肌纤维膜、膜蛋白复合物、细胞器内膜、钙信号通路调控肌原纤维细胞凋亡进程和蛋白质水解过程,引起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升高,进而促使肉嫩度提升。
    • 孙灵霞; 抄玉超; 胡苗苗; 潘治利; 黄忠民
    • 摘要: 以自热菜肴香菇鸡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电子舌、质构仪、色差仪等研究不同调味料对产品风味、嫩度和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红辣椒、辣椒油、麻椒颗粒和麻椒油主要影响产品的滋味,对香气及色泽也有一定影响;干红辣椒及麻椒颗粒添加后产品感官接受度优于辣椒油和麻椒油;碳酸氢钠对鸡肉嫩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添加量过多会对产品质构及口感带来不利影响。老抽和焦糖色对菜肴汤汁色泽均具有显著影响,对滋味和香味也有一定影响。各调味料适宜添加量分别为:干红辣椒及麻椒颗粒均为2%、碳酸氢钠0.4%、老抽3.5%、焦糖色0.35%。
    • 王近近; 滑金杰; 江用文; 邓余良; 袁海波
    • 摘要: 鲜叶是制茶的基本原料,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物化特性,以春季和秋季的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共4个不同嫩度的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嫩度、品种、季节间鲜叶品质的差异,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不同等级鲜叶的关键差异性指标。结果表明,鲜叶成熟度越高,叶长、节间长、百芽重、含水率、粗纤维等值越高,咖啡碱、全氮量、质量系数越低;秋季的叶长、百芽重、含水率、氨基酸等值大于春季;不同品种相同嫩度鲜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勐海大叶种鲜叶春季的百叶重、秋季的质量系数值均高于相同季节的其他品种;春季单芽、秋季一芽一叶的茶多酚质量分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1.36%、22.73%;一芽二叶的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春季和秋季的均值分别为3.51%、4.44%;春季和秋季的4个嫩度可分别分为2类和3类,氨基酸、茶多酚、叶长等为对差异贡献度较大的指标。该研究为云南大叶种新稍的分级及标准化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