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磁控溅射

磁控溅射

磁控溅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7238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3篇、会议论文506篇、专利文献9403篇;相关期刊72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中国表面工程等; 相关会议292种,包括第12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国际光伏展览会(CPVC12)、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第十二届全国固体薄膜会议等;磁控溅射的相关文献由12838位作者贡献,包括蒋百灵、庄大明、薛成山等。

磁控溅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3 占比:24.94%

会议论文>

论文:506 占比:3.83%

专利文献>

论文:9403 占比:71.22%

总计:13202篇

磁控溅射—发文趋势图

磁控溅射

-研究学者

  • 蒋百灵
  • 庄大明
  • 薛成山
  • 佘鹏程
  • 王德苗
  • 李伟
  • 魏取福
  • 孙桂红
  • 杨玉杰
  • 祝海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传磊; 刘佳鑫; 赵洋
    • 摘要: 采用JGP-300型超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了Ga2 O3薄膜,研究了溅射功率和退火工艺对薄膜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溅射功率为90 W时,Ga2 O3薄膜的(-402)衍射峰最强,薄膜结晶质量最好.退火后Ga2 O3薄膜的结晶度均有所加强.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Ga2 O3薄膜变得均匀致密,但溅射功率过高反而影响成膜质量.Ga2 O3薄膜吸收边在250 nm附近,在Ga2 O3可见光区域透过率可达85%以上,且在450~500 nm处接近100%.退火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薄膜的透过率.Ga2 O3薄膜的禁带宽度随溅射功率的提高而减小,分布在4.8~5.0 eV,且退火后禁带宽度整体减小.这表明退火处理使得大部分Ga2 O3转化为最稳定的 β相.
    • 刘壮; 郭帆; 郭兴; 迟晨阳; 许晓伟; 盛战通
    • 摘要: 实时检测磁控溅射放电过程中不同元素及含量,对于溅射成膜机理与薄膜成分分析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微型光谱仪具有灵敏度高、延时短、分辨率高等优点,为实现灵活实时检测磁控溅射腔体内的各元素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设计了磁控溅射放电过程发射光谱的在线检测系统,采用HR4000光谱仪基于USB通信协议开发出具有良好移植性的软件部分。实验测得的磁控溅射发射光谱数据在误差范围内收敛,能够获得磁控溅射等离子体放电发射光谱特性,并用于光谱分析。
    • 徐大印; 赵浩
    • 摘要: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微米量级的金刚石粉体上通过改变溅射功率和溅射时间等制备条件,实现了金属镍在金刚石粉体上的有效沉积。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研究了溅射前后金刚石粉体的拉曼光谱;同时,利用拉曼光谱仪的mapping模式,研究了镀镍后金刚石的拉曼成像。
    • 陈功; 宗律; 张鑫道; 潘俊杰; 吴峰; 王䶮; 苏鹏举
    • 摘要: 磁控溅射中工艺参数对二氧化钛镀膜透过率和厚度有较大影响,传统工艺参数决策所采用的单一因素法忽略参数间的关联性。构建的改进灰关联度量化模型在基于数据绝对位置差异的传统灰关联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数据间变化率差异,结合磁控溅射中主要影响参数──溅射温度、本底真空压强、溅射气压和溅射电压,对不同改进模型参数进行实验,从实验结果中得到最优的改进灰关联度量化模型。用所建模型对不同数量组的二氧化钛薄膜透过率和厚度进行分析,并与相关性模型和传统灰关联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灰关联模型,所提出的改进模型在检测准确率上提升5~10个百分点,且更适合于透过率的工艺性能检测。
    • 王付胜; 王汉森; 何鹏; 胡隆伟; 陈亚军
    • 摘要: 分别采用磁控溅射与电镀方法制备了纯银镀层,对比两种工艺下制备的纯银镀层的耐蚀性及耐蚀机理。首先通过SEM、XR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蔡司显微镜对镀层微观形貌、物相组成、表面粗糙度及镀层孔隙率进行表征,其次采用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出的纯银镀层的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磁控溅射纯银镀层呈细小、紧密的颗粒状结构,具有更好的厚度均匀性且为柱状晶生长模式;电镀纯银镀层呈沟壑起伏分布的粗大结构且平整性较差,前者具有更好的结晶度。磁控溅射获得的纯银镀层粗糙度较电镀纯银镀层下降22.5%,孔隙率较电镀银镀层也显著降低,为0.26%。磁控溅射纯银镀层经过192 h的盐雾腐蚀,未见明显腐蚀痕迹,依旧呈现亮白色光泽;电镀纯银镀层在腐蚀24 h后可见明显腐蚀斑点。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磁控溅射纯银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较电镀纯银镀层下降了48.3%。两者耐蚀性的差异主要源于磁控溅射过程中高能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银粒子在基体表面更加紧密地堆积,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腐蚀通道。同时溅射粒子在沉积表面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更易形成低缺陷的晶体结构,且较低的粗糙度与孔隙率使得磁控溅射纯银镀层在腐蚀环境中与腐蚀介质的实际接触面积更小,因此磁控溅射纯银镀层比电镀纯银镀层的耐蚀性能更优。
    • 李彩燕; 郭策安; 柳泉; 王蕴欢; 赵朗
    • 摘要: 以Ta和Cr分别作为射频和直流磁控溅射靶材,采用双靶共溅射方式在炮钢PCrNi3MoVA表面制备Ta含量(原子百分数)分别为50%、60%、70%的Ta-Cr非晶态合金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纳米压痕仪等表征Ta-Cr涂层的物相组成、表观形貌、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采用极化曲线测量方法评价Ta-Cr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调控双靶的溅射功率可改变Ta在涂层中的含量;Ta-Cr涂层因其晶化温度高而易形成由非晶态相与Cr晶相组成的两相组织;随着Ta含量降低,Ta-Cr涂层的硬度、弹性模量与韧性均升高,Ta_(50)Cr_(50)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最高,分别为14.2GPa和205.2GPa;不同Ta含量的Ta-Cr涂层均具有较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J_(corr)),Ta_(60)Cr_(40)的J_(corr)仅为0.588μA/cm^(2),耐蚀性最佳。
    • 刘伟; 贾琨; 谷建宇; 马晨; 魏学红
    • 摘要: 随着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和散热问题日益严重,具有高导热和电磁屏蔽功能的复合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旋涂和高温热还原获得了石墨烯薄膜,并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薄膜表面镀银,制备了Ag/石墨烯复合薄膜并分析了其结构形貌、导热性能、导电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到石墨烯薄膜的表面,当Ag纳米镀层的厚度为200 nm时,薄膜的方阻仅为0.02Ω/sq,热导率可达872 W/(m·K),相比单一石墨烯薄膜,复合薄膜在30 MHz~18 GHz频率范围的屏蔽效能提高至37~60 dB。同时,Ag/石墨烯复合薄膜以180°弯曲角进行100次反复弯曲后,屏蔽效能仍可保留85%,展现了良好的机械柔韧性。这些优良性能证明了其在柔性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和散热领域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罗露林; 张洁; 羊新胜; 赵勇
    • 摘要: 作为一种铁基超导薄膜,Fe(Se,Te)薄膜具有晶体结构简单、所包含的元素较少、易于合成的特点,不仅有利于超导机理研究而且有着潜在的技术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磁控溅射在温度为320°C的CaF_(2)单晶衬底上制备了Fe(Se,Te)薄膜,并在氩气氛围下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了退火时间对Fe(Se,Te)薄膜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成分组成以及电输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Se,Te)薄膜的结晶性较好,退火有助于消除薄膜样品中的FeSe相,薄膜的晶格常数c对退火不敏感,退火后薄膜晶粒尺寸变大;Fe(Se,Te)薄膜成分与靶材的名义组分存在一定的偏差,退火时间越长,Fe(Se,Te)薄膜表面的颗粒越密集;Fe(Se,Te)薄膜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呈现出半导体特性,退火3 h后电阻明显增大。
    • 曲汝丹; 时方晓; 宋泓霖; 李思仪; 王建阳
    • 摘要: 通过磁控溅射沉积系统在控制不同Ar流量的条件下,在FTO(氟掺SnO_(2))导电玻璃基底沉积一层致密的ZnO基底,通过旋涂法在致密层ZnO薄膜的基底上制备出多孔ZnO NPS薄膜,随后组装成电池进行测试。采用XRD、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所制备的致密层薄膜进行膜层质量分析,采用太阳光模拟器和数字原表对所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固定溅射参数为125 W、4.1~4.0 Pa、60 min的条件下、Ar流量为10 sccm时制备的电池具有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20%。
    • 王宇星; 楼白杨
    • 摘要: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CFUMSIP)技术在单晶Si和工具钢表面制备不同Ni含量的CrAlNiN薄膜,利用包括纳米压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多种技术手段表征了CrAlNiN薄膜的成分、表面和截面形貌、相结构、硬度和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AlNiN薄膜呈纳米多层结构,Ni掺杂不会改变三元CrAlN薄膜fcc晶体结构。随着Ni含量的提高,CrAlNiN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i含量为7.12 at.%时,CrAlNiN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最大值21.5 GPa和301.6 GPa。随着Ni含量的提高,CrAlNiN薄膜腐蚀电位明显提高,腐蚀电流减小。当Ni含量为20.33 at.%时,CrAlNiN薄膜在3.5%NaCl溶液中呈现最优的耐腐蚀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