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岩识别

煤岩识别

煤岩识别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786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国科技纵横、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第二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第六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智领新煤矿,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煤炭行业的应用”2017年学术年会等;煤岩识别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伍云霞、张强、孙继平等。

煤岩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7868 占比:99.96%

总计:317983篇

煤岩识别—发文趋势图

煤岩识别

-研究学者

  • 伍云霞
  • 张强
  • 孙继平
  • 王世博
  • 王海舰
  • 丁恩杰
  • 杨恩
  • 葛世荣
  • 周悦
  • 王赛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国华
    • 摘要: 基于透明地质的三维煤层建模方法是间接解决煤岩识别难题的有效途径。现有三维煤层建模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空间三维实体的表达,对开采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动态变化的过程缺乏研究,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顶底板高程的预测精度不高,难以满足采煤实际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透明地质的综采工作面三维煤层建模方法。基于进回风巷地质数据、钻孔测量数据、工作面切眼数据及利用三维地震再解释技术、槽波地震勘探技术与无线电磁波透视技术获得的煤层地质数据,应用离散平滑插值(DSI)算法预测煤层顶底板高程,构建综采工作面静态三维煤层模型。为提高工作面静态三维煤层模型精度,通过切眼开采新揭露的地质信息和DSI算法对其进行动态更新,获得更为精确的工作面动态三维煤层模型,基于更新后的三维煤层模型动态规划采煤机截割曲线,指导采煤机进行自动调高控制,从而实现自适应割煤。将该方法应用于黄陵一号煤矿810综采工作面,结果表明:DSI算法对煤层顶底板高程预测效果优于克里金插值算法和样条函数插值算法,插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0155 m;每截割5 m对三维煤层模型更新1次,煤层顶底板高程预测误差≤6.3 cm,满足采煤机截割轨迹精确规划要求。
    • 苗曙光; 邵丹; 刘忠育; 樊强; 李素文; 丁恩杰
    • 摘要: 煤岩识别一直是制约煤矿无人化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的人工采煤因为工作环境极其复杂,很难精准地找到煤岩的分界面,容易造成欠切割或过切割现象。太赫兹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探测技术,能够反映出被测物体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可以成为研究煤岩识别的有效方法。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与多元统计法-聚类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不同种类的煤岩。通过透射式太赫兹光谱仪获得六种煤岩样品的太赫兹光谱,对其进行FFT等一系列数学计算可以得到各种样品的折射率、吸收系数以及介电常数。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煤岩在折射率、吸收系数上都存在差异。分析各类煤炭样品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与样品的各组成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碳含量是影响其样品折射率大小的因素之一,灰分含量是影响其样品吸收系数大小的因素之一。聚类分析中两类样品的欧氏距离与主成分分析中的第一主成分(PC1)得分都能反映煤岩样品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并且CA与PCA的结果保持一致。分别将各类样品在0.5~2.5 THz频率范围内的折射率、吸收系数与CA和PCA结合,组成太赫兹数据与煤岩之间的模型。分析表明:根据不同样品之间的相似性,两种模型中六种煤岩样品均被分为两类;在各种样品的吸收系数与CA-PCA组成的模型中,四种煤炭被聚集在一起,并且石英砂岩(GSR-4)具有很好的独特性:石英砂岩拥有最小的PC1得分值以及石英砂岩与第二类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大,为219.03。由此可见采用太赫兹技术与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可以实现煤岩的准确识别,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 吴剑飞
    • 摘要: 煤炭在中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人工识别煤岩界面效率低下,安全性无法保障,为实现采煤智能化和无人化,以高光谱作为技术手段,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煤岩进行分类识别。文中以淮南市谢桥矿区和潘一矿区的煤岩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对煤岩原始光谱进行平滑处理(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归一化(Norm)处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连续投影法(SPA)和随机蛙跳(RF)算法获取预处理后煤岩高光谱数据中对煤岩识别敏感的优选波段,分别基于全波段和优选波段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分析(PLS-LDA)模型,并对比模型识别精度。结果表明,优选波段主要分布在350~450 nm、1250~1450 nm、1700~1900 nm和2100~2300 nm之间,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由机器学习算法优选后的波段所建模型相较于全波段所建模型的识别精度有所提高,其中,基于Norm-CARS优选后的波段建立的PLS-LDA模型和基于SG-RF优选后的波段建立的SVM模型对建模集和测试集的识别正确率均达100%。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有效筛选出与煤岩识别高度相关的波段,提高模型稳定性和识别效率,避免了人为建立经验模型的误差性。
    • 张强; 张润鑫; 刘峻铭; 王聪; 张赫哲; 田莹
    • 摘要: 加快煤炭产业链的智能化发展是当前环境下保证煤炭稳定供给的重心,而煤岩识别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高煤层探测、智能开采、快速分选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了煤岩高效识别技术方法的综述研究。首先根据使用工况不同,将煤岩识别统筹为接触式识别与非接触式识别,根据技术类别将现有识别技术归类为过程信号监测、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反射光谱、超声波探测、电磁波探测,从识别机理和技术原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列举了典型特征下的煤岩差异。其次综合阐述了各种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工程实际中的煤岩识别技术应用现状;从理论技术研究、工况环境影响、煤岩特征3方面建立了不同识别技术的局限度评价表,超声波、电磁波探测技术局限度最低,红外成像识别技术局限度最高,其中工况环境对红外成像识别局限最明显,煤岩特征对反射光谱识别和过程信号监测识别局限最明显。基于上述局限度,对未来煤岩识别的研究重点提出4点建议:煤岩特征信息的深层挖掘,复杂多变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物理属性相近的煤岩识别新方法,综合地质条件的煤岩识别方法适用性研究,为我国煤岩识别技术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刘春生; 刘延婷; 刘若涵; 白云锋; 李德根; 沈佳兴
    • 摘要: 针对采煤工作面煤层的厚度变化、含夹矸和包裹体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煤岩占比和岩层位置辨识的差异,致使采煤机在截割过程中会产生无效调整截割高度的情况,影响其可靠性和智能化技术水平。截割煤岩载荷特征及其关联截割状态的模型可以预测、修正和决策采煤机截割行为,提升采煤机智能化程度。借鉴多信息实时修正记忆截割与煤层三维地质信息建模等方法,提出了采煤机自主调高-调速二元协同控制模式及截割状态关联特征模型,考虑煤岩赋存条件以及滚筒相对煤岩层的位置和工作参数,划分滚筒截割过程为顺转截割、逆转截割、向和逆自由面截割以及截割顶底板和夹矸等截割状态,分析截齿截割煤岩的过程与状态,构建了向和逆自由面截割状态特征量的数学模型和截割顶底板位置与占比的识别定量载荷关联特征模型,给出了截齿垂直、平行于层理方向截割力的累计占比计算方法,通过旋转截割实验验证截割煤岩载荷特征模型的准确性。根据截割顶、底板、夹矸岩层前后载荷变化导致的截割电机电流变化规律与调高液压缸两腔压力的关联性变化规律,结合截割状态的关联载荷特征模型,修正与预测截割状态和岩层位置,确定了修正采煤机调高调速行为协调控制的截割状态特征参量。研究表明:向自由面截割煤岩断裂位置大于逆自由面的,向自由面易于破碎煤岩,且截割载荷与比能耗均小;分别获取截齿截割顶底板载荷增量与方向角,载荷增量均与岩层厚度呈正相关性,但截割顶底板方向存在明显差异;随截割夹矸岩层厚度增加,截齿截割载荷增大,且截割载荷与夹矸位置呈抛物线关系;给出截齿垂直和平行层理截割力特征值占比的度量,反映截割顶板易于截割底板的特征;截齿向自由面截割煤岩理论和实验的截割阻力功特征值、断裂位置和断裂崩落线与截割点垂线夹角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10%,3.37%和8.07%,验证了截割煤岩状态特征量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通过给出融合载荷特征的截割状态修正与煤岩状态识别的理论基础描述,为进一步精准实现智能化采煤机调高-调速二元协调控制提供了借鉴。
    • 孙传猛; 王燕平; 王冲; 许瑞嘉; 李新娥
    • 摘要: YOLOv3是一种兼具检测精度与速度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针对煤矿智能化开采的关键技术瓶颈——煤岩界面识别难题,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YOLOv3算法,有效提升煤岩界面识别的精度和效率;针对煤岩界面连续和贯穿的特点导致的传统目标检测评测指标无法准确评价算法识别准确性的问题,建立了新的煤岩界面识别准确性评测指标;利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煤岩界面识别预测框中点进行拟合,获得了接近真实的煤岩界面曲线。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改进YOLOv3的训练参数规模减少了约80%,测试时间减少了约5%;采用新的评测指标,在x和y方向上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85%和16.99%;提取的煤岩界面曲线较真实值误差控制在4.1%以内。
    • 马腾飞
    • 摘要: 为解决因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水平不匹配而导致的工作面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在对采煤机自动调高机构和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实现采煤机自动调高控制的煤岩自动识别方法和自动调高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采煤机自动调高控制系统跟踪效果较好,其使用效果理想。
    • 李学兵
    • 摘要: 为了保证采煤机安全运行及加速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对煤岩识别技术进行分析,确定了机器深度学习煤岩识别技术的优越性;同时通过建立采煤机及煤层地质统一坐标轴给出了煤层地质模型建立及采煤机预截割线路,有效提升了采煤机自动化运行程度,为矿井高效开采,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借鉴。
    • 褚晋阳
    • 摘要: 为了解决采煤机截割滚筒无法自动改变截割参数造成的截割部损坏问题,设计了采煤机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对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控制流程、控制策略及煤岩状态识别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通过仿真软件对自适应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发现,经过优化后的采煤机最大扭矩载荷降低了2.8×10^(4)N·m,同时当滚筒截割至坚硬岩层时,会立刻降低滚筒高度,为矿井智能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 吕渊博; 王世博; 葛世荣; 周悦; 王赛亚; 柏永泰
    • 摘要: 目前近红外光谱煤岩识别都是在静态下采集光谱数据进行离线识别,无法适应放顶煤作业时需要实时识别输送机上高速移动煤岩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制了一种煤岩识别装置。该装置由数据采集与处理装置和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组成,通过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搜集煤岩反射光,利用数据采集与处理装置中改进的煤岩识别算法(余弦角算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光谱数据,可在获取到煤岩光谱曲线后立即分析光谱信息并判断当前煤岩类别。为得到改进煤岩识别算法最佳特征波段与标准光谱库大小,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特征波段和标准光谱库大小对识别准确度的影响:1300—1500,1800—2000,2100—2300 nm特征宽度适用于大多数煤岩样本,标准光谱库大小与正确率正相关,识别时标准光谱库有必要增加曲线数量。为提高煤岩识别装置采集的光谱质量,在实验室模拟了煤岩与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的相对运动,探究了不同光谱采集参数对光谱质量的影响规律:积分时间主要参考光源的光照强度,当采集条件较好时积分时间设置为比下限略高5〜10 ms最佳;考虑综放工作面对煤岩识别实时性要求高且放煤过程中刮板输送机上煤岩变化较快,积分次数设置为1最佳;平滑次数主要参考环境波动快慢,只需设置为可消除环境光变化即可。为提高煤岩识别装置在工作面煤流运动状态下识别的准确性,探究了改进余弦角算法与相关系数法在煤岩与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相对运动中识别的准确性,得到改进相关系数法是更适合在工作面使用的识别算法,正确率达到91.3%。煤矿现场煤岩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在采集到1个放煤周期内放落煤岩的光谱曲线后,可通过改进识别算法立即分析光谱信息并准确判断当前煤岩类别,实现了放煤过程中煤岩实时识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