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喷灌

微喷灌

微喷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8178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人参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首届干旱半干旱区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安徽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暨首届安徽水利论坛等;微喷灌的相关文献由98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华、贾秀领、朱德兰等。

微喷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178 占比:99.86%

总计:178432篇

微喷灌—发文趋势图

微喷灌

-研究学者

  • 张丽华
  • 贾秀领
  • 朱德兰
  • 董志强
  • 葛茂生
  • 付丽军
  • 吕丽华
  • 周禹
  • 张中华
  • 朱金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孟静; 张丽华; 翟立超; 董志强; 贾秀领
    • 摘要: 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提出挑战.限水灌溉条件下调整优化灌水模式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试验在2018—2019年两个生长季,在自动防雨棚内(消除自然降雨的影响)设置不同灌水模式,分析其对夏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种灌水方式:畦灌(BI)和微喷灌(SI).根据灌水总额和灌水频次分成2组对比模式.等量不等次组(SI-225和BI-225):灌水总额相同[50% 耗水量(ET)],灌水频次不同,SI-225灌水频次为6次,分别在出苗(VE)、6展叶(V6)、10展叶(V10)、13展叶(V13)、吐丝期(VT)和灌浆期(R3);BI-225灌水频次为3次,分别在VE、V10和VT.等次不等量组(SI-225、SI-280、SI-352和BI-450):灌水频次相同(6次),灌水总额不同(分别为50%、60%、80% 和100%ET),其中SI-225和BI-450为定额灌溉,SI-280和SI-352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测墒补灌.结果表明,与BI-225相比,SI-225产量提高17.7%~20.2%,WUE提高9.2%~12.7%.进一步分析生理指标发现,SI-225通过小定额多次灌溉改善了上层土壤水分状况(0~40 cm),提高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和WUE.在相同的灌水频次下,与BI-450相比,SI-225和SI-280产量降低21.2% 和12.0%,但由于SI-225和SI-280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导致生育期总耗水量降低,进而提高WUE.与BI-450相比,SI-35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SI-352通过优化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ET降低9.8%,灌水量降低21.8%,进而WUE提高5.1%.因此,在限水灌溉条件下(50%of ET),通过提高灌水频次(小定额多次灌溉)可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WUE;在适度限水灌溉(80%of ET)下,采用微喷测墒补灌可实现稳产量、高水效.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缺水地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 于美荣; 赵丽萍; 张连禹; 项怀之
    • 摘要: 本文在夏玉米生产上,运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采取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夏玉米生长发育动态、生长期耗水规律,探索作物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以及优化夏玉米的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夏玉米生长指标实测值与模拟值,土壤含水率及作物耗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选取的模拟方法具有很好地适用性。
    • 郑孟静; 张丽华; 翟立超; 董志强; 贾秀领
    • 摘要: 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提出挑战。限水灌溉条件下调整优化灌水模式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试验在2018—2019年两个生长季,在自动防雨棚内(消除自然降雨的影响)设置不同灌水模式,分析其对夏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种灌水方式:畦灌(BI)和微喷灌(SI)。根据灌水总额和灌水频次分成2组对比模式。等量不等次组(SI-225和BI-225):灌水总额相同[50%耗水量(ET)],灌水频次不同, SI-225灌水频次为6次,分别在出苗(VE)、6展叶(V6)、10展叶(V10)、13展叶(V13)、吐丝期(VT)和灌浆期(R3);BI-225灌水频次为3次,分别在VE、V10和VT。等次不等量组(SI-225、SI-280、SI-352和BI-450):灌水频次相同(6次),灌水总额不同(分别为50%、60%、80%和100%ET),其中SI-225和BI-450为定额灌溉, SI-280和SI-352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测墒补灌。结果表明,与BI-225相比, SI-225产量提高17.7%~20.2%, WUE提高9.2%~12.7%。进一步分析生理指标发现, SI-225通过小定额多次灌溉改善了上层土壤水分状况(0~40 cm),提高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和WUE。在相同的灌水频次下,与BI-450相比, SI-225和SI-280产量降低21.2%和12.0%,但由于SI-225和SI-280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导致生育期总耗水量降低,进而提高WUE。与BI-450相比, SI-35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SI-352通过优化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 ET降低9.8%,灌水量降低21.8%,进而WUE提高5.1%。因此,在限水灌溉条件下(50%of ET),通过提高灌水频次(小定额多次灌溉)可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WUE;在适度限水灌溉(80%of ET)下,采用微喷测墒补灌可实现稳产量、高水效。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缺水地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 张中华; 孙修东; 谢锦平; 李华; 张冬菊; 蒋亭亭; 吕名礼; 华琳
    • 摘要: 针对微喷灌压力补偿灌水器流量调节不稳定、流态指数不达标的难题,设计一种结构紧凑且适用于微喷灌大流量的稳流流道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流道结构的消能机理和抗堵塞性能.应用ANSYS FLUENT软件,采取RNG k-ε模型获得消能流道内的压力场、速度场、涡量场以及颗粒物沉积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流场结构的自冲洗性能优良,流道内局部沙粒浓度最高不超过8.5%,300 kPa工作压力下的抗堵塞性能最好.流道内部的涡量是反映含沙量的重要参数,涡量值与沙粒浓度成反比.W型圆弧流道及变径流道结构可以增加流体的紊动程度,有效地消能稳流,使灌水器在大流量下保证稳定良好的水力性能.研究结论为压力补偿灌水器的内部流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刘浩然; 王铁军; 曹婷; 范宏涛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花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对花生生长、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花生中后期以后,轻度控水处理的花生茎粗、根长及干物质重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获得最高产量5574.00 kg/hm^(2),显著高于中度控水处理4.16%,重度控水处理38.89%,对照处理13.15%。因此该地区微喷灌条件下花生适宜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5.00%。
    • 郑阳; 脱云飞; 杨翠萍; 王倩; 王昭仪; 向萍; 杨启良
    • 摘要: 通过3个控水水平和4个控肥水平正交试验,对2017—2019年泸西县大栗树村三七典型种植区控水控肥条件下微喷灌三七土壤全磷和速效磷运移分布及其储量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全磷以三七植株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逐渐减小,水平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10 cm,土壤深度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20 cm.速效磷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均在0~20 cm.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以三七植株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3F2全磷和速效磷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10 cm.不同灌水量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均随灌水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3F2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分别为46.77%和62.70%,处理CK全磷偏态系数为负值,其余处理全磷和速效磷偏态系数均为正值.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均随施肥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2F3全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为46.83%;处理W2F4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为68.68%;处理W2F1速效磷偏态系数为负值,其余处理全磷和速效磷偏态系数均为正值.不同灌水量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在土壤表层0~20 cm最大,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均随施肥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处理W2F3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平均值最大.该研究对三七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调控提供技术支持,对三七高产优质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 刘婷婷; 张兴燕; 褚鹏飞; 王旭清; 孟维伟; 慈文亮; 杨婧; 李子正; 姜会岭
    • 摘要: 为明确微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于2019—2021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设置240、216、192、0 kg/hm^(2)共4个施氮(N)量处理,分别对应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N_(240))、常规施氮量减氮10%(N_(216))、常规施氮量减氮20%(N_(192))和对照(N_(0)),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瞬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_(WUE))、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_(216)处理花后20天旗叶Pn、L_(WUE)和SPAD值最高,Ci最低,其Tr和Gs均显著高于N_(0)和N_(192)处理。(2)N_(192)处理花后10天、20天旗叶Pn、Tr、Gs和SPAD值均显著低于N_(240)和N_(216)处理,表明常规施氮量减氮20%对济麦22灌浆阶段的光合特性具有不利影响。(3)N_(216)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N_(240),籽粒产量在两个生长季分别为8765.42、8910.28 kg/hm^(2),其与N_(240)处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常规施氮量减氮10%有利于济麦22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高产高效。
    • 陈卫
    • 摘要: 为了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发挥效益,阐述了荫棚节水技术的基本内容,并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为例,分析了滴灌和微喷灌这两种技术方式,提出节水应用方案,搭建荫棚和遮阳系统,保证按需定灌、按需浇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苗木早日出圃,提高后期移栽成活率。
    • 摘要: 一、技术概况应用果树根域灌溉技术,可解决水资源浪费,肥料、农药利用率低,湿度高导致的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可省工节本,改善土壤环境,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增效显著。该技术适宜在干热河谷地区以及冬季没有较深冻土层的缺水少水地区应用。与微喷灌相比,该技术节水、节肥效果明显,可节水79.7%~87.5%、节肥30%~38%。
    • 林逸杰
    •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使水资源呈现出日渐短缺的趋势,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就要求继续深入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并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农业灌溉历史悠久,但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出现和应用较晚,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了节水灌溉试验,但受当时研究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影响未能大面积推广;20世纪70年代,渠道防渗、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措施开始广泛应用于实践生产中;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不断紧缺的农业用水现状,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重点应用和试点应用;20世纪90年代,对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深入认识及水资源的严重匮乏的现状,使节水灌溉技术快速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