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器
灌水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8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水利工程、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87480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2012全国高效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交流会等;灌水器的相关文献由1231位作者贡献,包括魏正英、李云开、吴普特等。
灌水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74808篇
占比:99.99%
总计:2875083篇
灌水器
-研究学者
- 魏正英
- 李云开
- 吴普特
- 朱德兰
- 卢秉恒
- 唐一平
- 张林
- 史玉升
- 魏青松
- 王建东
- 董文楚
- 牛文全
- 尹飞虎
- 杨培岭
- 赵万华
- 何帅
- 王新坤
- 黄树槐
- 龚时宏
- 谢海霞
- 牛文鹏
- 李向明
- 仵峰
- 冯吉
- 王振华
- 刘宁宁
- 高胜国
- 张彦群
- 李金山
- 王栋
- 范兴科
- 范永申
- 蔡耀辉
- 陈雪丽
- 鲁俊
- 任树梅
- 喻黎明
- 郑国玉
- 李文昊
- 马胜利
- 王海涛
- 芦刚
- 莫彦
- 许迪
- 冯俊杰
- 周博
- 周建伟
- 张中华
- 李令媛
- 李治勤
-
-
翟英剑;
吴文勇;
王振华;
胡雅琪;
许虎
-
-
摘要:
针对灌水器流道易堵塞难题,以迷宫流道灌水器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迷宫灌水器流道的建模设计,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Fluent模拟分析在0.10、0.12、0.14、0.16和0.18 MPa压力下迷宫流道的水力性能,研究此灌水器的压力、流速、湍动能等湍流特性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揭示其内部流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流速受系统运行压力影响,但不完全随压力升高而增大,流体流速对压力的响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效;②流道内部压降梯度随系统运行压力升高而增大,流道出口处出现负压,影响灌水器的工作性能;③各区域的湍动能基本稳定、差异明显,旋涡区水流湍动能随系统运行压力的提高而降低,其他区域湍动能有所升高;④颗粒粒径越大随水性越差,造成堵塞的概率越大,提高系统运行压力有利于小粒径颗粒运移,易引起大颗粒沉积,造成灌水器堵塞。模拟结果证明,在不同运行压力条件下,灌水器不同流道单元水力特性存在相似规律,其抗堵塞性能受系统运行压力的影响,在一定压力范围内有所提高。
-
-
姚芬
-
-
摘要:
2022年1月下旬,河南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学院陈诚教授和张芳博士分别牵头申报的2022年度河南省面上科学基金项目“豫东引黄灌区灌溉-排水-施肥驱动下土壤盐分多维运移机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水头调控下灌水器出水通量曲线动态响应机制”获批立项,这也是黄河水院首次获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邹化尧
-
-
摘要:
滴灌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过滤后经管网和灌水器(滴灌管)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水从滴灌管滴头流出后扩散形成湿润球,湿润球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湿润条带。滴灌不产生无效灌溉区域,不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内部水、肥、气、热保持适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况,且蒸发损失小,几乎没有深层渗漏,使得植物根系在滴头附近集中发育,植物对水的利用更直接、效率更高。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运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
张传杰;
牛勇;
刘逍航
-
-
摘要:
为了探究迷宫流道齿间角对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应用CFD流场和速度场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齿间角度分别为50°,60°,70°和80°时正齿型和斜齿型迷宫灌水器的流场和速度场随齿间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RNG k-ε模型和SST模型,标准k-ε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更加接近;正齿型和斜齿型迷宫灌水器通道内主要存在2处低速回流区,即齿型的左上侧低速回流区和右下侧低速回流区;相比于正齿型迷宫灌水器,斜齿型迷宫灌水器左上侧的低速区域较多,而右下侧的低速区域较少;随着齿间角度不断增加,灌水器内的流量不断增大,斜齿型迷宫灌水器内的流量增加受齿间角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正齿型迷宫灌水器的流量系数较大,但流态指数较小,齿间角度为70°的正齿型迷宫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在所有灌水器中最小,其水力性能最好.
-
-
刘娉楠;
张金珠;
王振华;
刘宁宁
-
-
摘要:
本文采用物理试验与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基于目标流量下膜片最大位移与入口压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膜片厚度下膜片最大位移对出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出流量等程度增加时,出流量越大,所需入口压力范围就越大。膜片厚度越大,同一出流量和膜片最大位移下所需的入口压力越大。膜片厚度值越小,出流量等程度增加时对应的入口压力变化程度越大。膜片厚度越大,三维曲面图的外边线呈现出变化程度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随膜片厚度的增加,在入口压力和出流量等程度增加时,膜片最大位移增加趋势较为平缓。膜片厚度越大,膜片最大位移、入口压力与出流量三者之间形成交线波动就越不明显,膜片厚度越大的三维曲面图的拟合效果越好。压力补偿灌水器的出流量主要受膜片结构参数的影响,通过调节膜片最大位移的不同改变灌水器出水口过水断面面积的大小,以此影响灌水器的出流量。通过对膜片不同结构参数的数值模拟,对得出的出流量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关系式拟合,为膜片材料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规范。
-
-
王慧芸;
陈俊英;
王耀民;
吴天奎;
徐洋洋;
张兴;
陈慧芳;
朱德兰;
蔡耀辉
-
-
摘要:
为探求微孔陶瓷灌水器与迷宫流道灌水器在不同水质灌溉条件下抗堵塞性能的差异及堵塞机理,该研究选择了微咸水(A1)、肥水(A2)、微咸水加肥(A3)3种不同水质,分析管间式微孔陶瓷灌水器和6种常用的迷宫流道灌水器在不同水质灌溉条件下的平均相对流量变化规律,并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堵塞物质组成成分,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堵塞物质表面微观形貌及动态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各灌水器的流量随着灌溉运行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1处理下陶瓷灌水器的流量下降最慢,表现出优于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A2、A3处理下陶瓷灌水器的平均相对流量下降速度先慢后快,试验结束时平均相对流量降幅最大,抗堵塞性能较差;A1处理下堵塞物质的主要成分是CaCO_(3),A2、A3处理下堵塞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H4)_(2)SO_(4);A1处理下各灌水器堵塞物表面微观形貌的生长过程为晶体颗粒不断团聚,A2、A3处理下堵塞物的动态生长过程为絮状物不断黏合成板块状或膜状。陶瓷灌水器堵塞发生在内壁上,堵塞物未进入到灌水器内部微孔中,随着堵塞物质增多且变得紧密复杂逐渐覆盖了内壁上的孔隙导致堵塞;迷宫流道灌水器是由于堵塞物质在流道内沉积导致过水断面减小,从而造成堵塞。研究结果可为陶瓷灌水器的应用及改进提供参考。
-
-
侯加林;
张二鹏;
孙宜田;
张亮;
周凯
-
-
摘要:
针对传统压力补偿灌水器生产工艺复杂、补偿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研究以纽扣式压力补偿灌水器结构为基础进行压力补偿元件的优化与性能分析。基于COMSOL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平台,对灌水器多物理场耦合的瞬态过程进行力学建模与数值模拟,确定了球型限位曲面与空间螺旋副流道配合的最佳构型。以流态指数为目标,针对副流道深度、宽度、副流道螺旋角度、压力补偿元件硬度等关键因素开展了单因素水力性能试验与正交试验,得出流态指数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副流道宽度、压力补偿元件硬度、副流道深度;经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参数为:副流道宽度0.65 mm、副流道深度0.14 mm、压力补偿元件硬度53 HA。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灌水器流态指数为0.067,压力补偿区间为0.075~0.30 MPa,满足流态指数不超过0.1、起调压力不超过0.10 MPa、压力补偿区间大小不小于0.15 MPa的设计要求,压力补偿区间内平均流量为2.32 L/h。研究结果可为灌水器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
-
刘露;
侯鹏;
刘泽元;
吴乃阳;
李玮珊;
邬若男;
王海军;
马永久;
李云开
-
-
摘要:
传统的黄河水滴灌系统灌水器选择方法常以抗堵塞能力高低为标准,极易产生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综合考虑使用年限需求、系统成本投入及碳足迹的滴灌带产品选择方法,并开展了黄河水原位加速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黄河水滴灌条件下不同类型灌水器产品的生命周期、投入成本和碳足迹差异较大,以1 a使用期的毛管不冲洗处理组为例,内镶贴片式生命周期均值最高,内镶圆柱式、贴条式次之,单翼迷宫式最低,分别为309.8、170.3、158.1、135.9 h;成本与碳足迹为圆柱式最高,内镶贴片式、贴条式次之,单翼迷宫式最低,较前3者成本分别低52.7%~67.5%、17.1%~63.5%、28.7%~54.7%,产生的碳足迹分别低0~15.5%、10.6%~17.1%、8.9%~12.6%.并在此基础上建议河套灌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1 a使用期的向日葵、3 a使用期的枸杞及5 a使用期的苜蓿分别选择流量为2.7 L/h的单翼迷宫式、1.4和2.8 L/h(配合毛管冲洗)的内镶贴片式灌水器.研究可为沿黄流域滴灌技术高质量发展和快速推广提供支撑.
-
-
牛夏;
张彩霞;
张芮
-
-
摘要:
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水器作为整个滴灌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流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流道内部的流动特性、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抗堵塞能力.系统论述了滴灌灌水器结构设计、水力性能及抗堵塞性能改进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梳理分析了灌水器流道优化设计和抗堵塞能力提升的方法,为滴灌系统灌水器优化改进提供依据.
-
-
郑国玉;
马军勇;
何帅;
周建伟;
李彦;
刘湘岩
-
-
摘要:
通过研究低压工作对不同类型滴头水力技术指标的影响,确定滴头在低压滴灌应用中的适用条件。采用室内测试并利用软件拟合相关曲线,分析了2种管径的8种滴灌管线的滴头在低压工作下的特性并与常压工作进行对比。在低压力工作状态下侧翼迷宫式滴头的变异系数随着压力的减少而增大,内镶贴片和内镶柱状滴头变化不明显;常压流态指数x>0.5的滴头,低压状态下流态指数变大,常压流态指数x<0.5的滴头,低压状态下流态指数变小;低压工作对管径12 mm滴灌管线的流量偏差影响大于管径16 mm,流态指数x<0.5的滴头,常压的压力流量公式计算低压情况下的流量偏差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利用常压滴头作为低压滴灌系统中的灌水器时,选择大管径、滴头流态指数小于0.5的滴灌管线,可以提高低压滴灌系统的均匀度,保证灌水质量要求。
-
-
-
FENG Ji;
冯吉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灌水器是滴灌系统最关键的部件,但是由于其流道狭小,极易发生堵塞,且已有研究与工程实践证明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堵塞.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灌水器内部水流流动机理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其次要针对解决物理堵塞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本文从应用现代流动显示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两方面对堵塞发生机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灌水器流道适宜结构参数选择、灌水器流道边界优化、沉淀、过滤设施配制及优化选型和滴灌系统毛管冲洗四个方面介绍了滴灌系统灌水器物理堵塞控制措施.
-
-
-
SONG Peng;
宋鹏;
ZHOU Bo;
周博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灌水器因其消能的需要一般尺寸狭窄,但同时带来严重的灌水器堵塞问题,会直接影响灌水均匀性及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从再生水滴灌灌水器堵塞物质(即附生生物膜)入手,探讨了化学加氯联合毛管冲洗对灌水器堵塞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效果,在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
-
WANG Yalin;
王亚林;
NIU Wenpeng;
牛文鹏;
ZHU Delan;
朱德兰;
ZHANG Lin;
张林;
REN Gaiping;
任改萍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为探明泥沙粒径对大流道迷宫灌水器堵塞性能的影响及堵塞机理,该文以流道尺寸在3mm左右的迷宫灌水器为研究对象,将小于0.15mm的泥沙颗粒用水筛分法分成八个粒级,应用类短周期抗堵塞试验和间歇灌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浑水测试.结果表明:在较高含沙量和多次灌水的条件下,该大流道迷宫灌水器的敏感堵塞粒径是0.10~0.15mm之间的泥沙颗粒,0.075~0.058mm范围内的泥沙颗粒最不易造成堵塞.沉积在毛管中的泥沙占进入灌溉系统总泥沙量的40%以上,大粒径泥沙颗粒在毛管中的不均与沉积是造成堵塞的直接原因.发生堵塞的灌水器的流量变化形式多样,突然完全堵塞主要发生在大于0.1mm的泥沙颗粒,小于0.1mm泥沙颗粒造成的堵塞主要以反复堵塞和逐渐堵塞为主.极易堵粒径组合在一起能加重灌水器的堵塞程度,而易堵组粒径组合在一起则有消减堵塞效果的作用.
-
-
-
-
-
高胜国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地下滴灌在节水方面比地表滴灌更有优势.然而,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灌水器堵塞、埋深在耕作层下的地下滴灌表层土壤供水不足和深层渗漏难题,已经成为制约地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本项研究以模仿自然潜水“灌溉”解决上述难题的“无压灌溉新装置”为研究对象、理论支撑研究为切入点,提炼并解决“地下灌溉灌水器堵塞机理、抗堵塞的新方法与理论支撑;地下灌溉水动力学机制、提升地下灌溉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与湿润范围的机理以及不产生灌溉水深层渗漏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支撑;土壤水虹吸发生机理与有效灌溉阈值和支撑理论;基于土壤、植物和大气水势能量差的自适应灌溉机理与行为特征”的新一代自适应灌溉技术的科学问题.其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支撑理论上的突破,为以“无压灌溉新装置”为代表的新一代自适应灌溉技术与装备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为规模化应用解决基础理论支撑的科学问题和实用化的技术支持问题.本文包括了研究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分析、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和年度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在内的研究方案设计,为关注无压灌溉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提供参考.
-
-
WANG Tianzhi;
王天志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已经成为制约滴灌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瓶颈之一,其解决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滴灌系统的灌水均匀度、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为了探索解决或者预防堵塞问题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物理堵塞、化学堵塞、生物堵塞三种堵塞的成因、过程及机理进行论述,探究了毛管内壁附生生物膜和灌水器堵塞物质的关系,描述了滴灌系统物理-化学-生物堵塞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了生物因素是造成堵塞的启动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研究毛管内壁附生生物膜的理化特征进一步明确灌水器中堵塞物质的特征,对今后的灌水器堵塞问题重点研究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