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向流固耦合

双向流固耦合

双向流固耦合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91269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水下噪声学组成立三十周年第十五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2013年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等;双向流固耦合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利、雷帅、张华等。

双向流固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1269 占比:99.96%

总计:291377篇

双向流固耦合—发文趋势图

双向流固耦合

-研究学者

  • 王军利
  • 雷帅
  • 张华
  • 李托雷
  • 杨光
  • 杨凡
  • 贾文超
  • 陈美霞
  • 兰巍
  • 刁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桂峰; 曹鹏毅; 石雨昊; 张猛; 刘冉
    • 摘要: 以某500 kV高压变电站典型圆钢管构架避雷针结构为例,建立避雷针风振响应分析的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分析了避雷针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响应,并采用外附螺旋导板的方法对其横风向风振响应进行了减振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圆钢管构架避雷针因具有细、柔的上部结构特点,其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风振响应较为突出,尤其是横风向风振响应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就该研究分析的构架避雷针而言,当来流风速为12.64~25.30 m/s时,结构会产生横风向涡激振动“锁定”现象,而且其最大共振响应(对应风速为18.97 m/s)甚至超过设计基本风速(23.83 m/s)作用下结构的顺风向风振响应值。实际设计时,可考虑在构架避雷针顶部外附螺距为8 D、覆盖率30%的螺旋导板,以有效控制其横风向涡激振动。
    • 黄伟锋; 苏继龙; 梅志伟
    • 摘要: 为了提高血管支架对血管内膜变形的匹配度和降低内膜增生概率,将血管支架设计为六韧带手性蜂窝结构,探究血管支架植入后的力学特性及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壁面切应力情况。通过SolidWorks建立血管-血液-支架三维模型,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法,在Ansys Workbench中对不同壁厚的血管支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表明:这种六韧带手性蜂窝结构血管支架在血流作用下,结构受到压力时,使刚性节点受力旋转,切向韧带收缩,支架整体在轴向和径向上同时收缩,整体体积减小,使支架在植入运输过程中避免对血管生物组织造成损伤,植入后轴向与径向同时扩张,利于血管支架定位;适当减小血管支架壁厚可以有效地降低壁面低剪切应力区域面积,减小内膜增生概率。
    • 周新建; 吕康; 周生通; 郭维年
    • 摘要: 液压管道系统是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管道的振动特性进行重点分析。为此,基于单向和双向流固耦合的模态分析方法,采用k-ε的湍流模型,对比分析管道在不同分析方法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在双向流固耦合基础上分析流体速度和压强对管道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向流固耦合下管道的固有频率均大于双向流固耦合作用下管道的固有频率,相差率达2%~10%,相同阶次下的振型形态基本一致;流体压强对管道的固有频率的影响比流体速度大,在一定的压强范围内,管道的固有频率随着流体的压强增加而增加,流体的管道总变形量和等效应力随流体压强和支管流速增加而增加。
    • 蒋济同; 韦起贤; 周献祥; 牛云龙; 旷俊
    • 摘要: 针对深潜器如何在深海中长时间工作,本文提出了悬置海洋中部构筑物的概念,阐述了该构筑物的初步使用功能及研究意义,并结合设计条件,对200和1000 m^(3)的球形、圆柱半球形、碟形平放和立放4种情况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在200 m水深2 m·s^(-1)流速作用下,圆柱半球形构筑物加速度明显大于其余3种构筑物的加速度,其余3种构筑物在稳态时,加速度均小于5‰重力加速度,人体难以感知。球形和圆柱半球形构筑物受漩涡脱落影响明显,位移变化复杂。相同体积时碟形平放比立放加速度大,但位移小,且随着体积的增大碟形构筑物加速度值减小,但最大位移的变化幅度会增大。故可根据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具体选用合适的构筑物形状和姿态,就本文比较的构筑物而言,碟形是构筑物相对合理的姿态。
    • 陈天赐; 王瑞金; 朱泽飞
    • 摘要: 在洋流的作用下,海洋立管产生振动,长期处于振动状态不利于立管的正常使用。考虑到洋流是一种波动状态,故把洋流简化为正弦脉动来流,以长径比为200的柔性立管为研究对象,使用双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脉动频率下的柔性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脉动频率降低了涡激振动响应,临界脉动频率使得振幅达到最大值,达到临界脉动频率之前,水动力系数随着脉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一旦过了临界脉动频率,阻力系数开始下降,升力系数幅值却稳定不变。脉动频率对流向振动频率的影响要大于对横向振动频率的影响,随着脉动频率的增大,流向振动频率与横向振动频率之比也在增大。
    • 郝常乐; 党建军; 陈长盛; 黄闯
    • 摘要: 超空泡射弹通过超空泡减阻技术在水下高速长距离航行,是对抗水下近距离威胁的有效手段.为了扩大防御范围、增加杀伤力,超空泡射弹具有很高的发射速度.高速超空泡射弹在入水时中受到极大的冲击载荷,发生显著的结构变形,结构变形与流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常规的基于刚体假设的仿真研究方法不再适用.为了研究高速超空泡射弹入水过程中的结构变形及其对流体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耦合流体力学求解器和结构动力学求解器,建立了射弹高速入水双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并通过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空泡形态计算方法和耦合方法的准确性.使用双向流固耦合的方法对高速射弹在不同初始攻角入水过程中的超空泡流动特性及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流固耦合模型与刚体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了超空泡射弹的结构弯曲变形对流体动力载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射弹入水过程中流固耦合效应对超空泡流型及流体动力载荷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射弹在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带攻角垂直入水两倍弹长的范围内,超空泡射弹的流体动力载荷与弯曲变形之间形成正反馈;高速超空泡射弹在入水过程中受到的流体动力载荷及弹体应力应变随入水初始攻角的增加显著增大,研究对象在初速1400 m/s的条件下入水时,当初始攻角不超过2°时不存在结构安全性问题.
    • 尹雪梅; 姬帅城; 张一魁; 李奕君; 吴超; 何文斌
    • 摘要: 根据线切割一体化轴承的结构特点,利用CFD重叠网格技术,建立线切割一体化轴承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考虑柔性支承的三维变形,考察线切割一体化轴承的承载性能随线切割轴瓦厚度、柔性铰链支承高度和支承宽度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偏心率或转速的增加,轴承偏位角呈下降趋势,黏度阻力、载荷呈上升趋势;与不考虑支承变形相比,支承变形会减小瓦块的旋转刚度和径向刚度,降低线切割一体化轴承的承载载荷,但可以改善轴承的静特性;柔性支承宽度和高度对线切割一体化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比轴瓦厚度影响更大,减小支承高度或者增大支承宽度,线切割轴承性能更趋于固定瓦轴承,这可为线切割一体化轴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胡兴军; 王泽伟; 于果; 刘飞; 兰巍; 余天明; 桑涛
    • 摘要: 传统流体力学数值仿真不考虑车身弹性结构与外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得到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以某实车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CFD仿真,并在气动阻力、气动升力、流场结构等方面与传统流体数值仿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流固耦合效应对气动升力影响较大,随车速增加两种仿真方法差异率可达到38%,直接关系到车辆稳定性及安全性.利用流固耦合CFD数值仿真探究整车风激振特性,证明了实车振动幅值主要影响因素为风激振频率及作用力大小.进一步通过对车辆弹性结构的刚度优化改善汽车风激振现象,从而提高乘员的舒适度.
    • 李小军; 沈杰; 刘寒秋
    • 摘要: 为研究船舶螺旋桨的弹性效应对水动力性能和结构特性的影响,建立螺旋桨和轴系的三维模型,以镍铝青铜合金和玻璃纤维2种材质作为“刚性桨”和“弹性桨”的代表,在均匀流场中将2种材料的螺旋桨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对比分析了其脉动压力、桨叶压力分布、推进性能等水动力性能,以及桨叶变形和最大等效应力等结构性能。结果表明:桨叶的弹性效应增大流场脉动压力,使桨叶压力分布更加均匀,降低推力和扭矩,但不同进速下的推进效率变化不一;同时,桨叶弹性效应增大桨叶的形变,降低其最大等效应力,可为大型船舶尤其是采用长轴系、大侧斜桨的舰船以及水下航行器的螺旋桨性能计算和船尾部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借鉴。
    • 金子皓; 王京学; 任一凡; 张晓; 冀晓东
    • 摘要: 【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 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 0、0.07v 0、0.03v 0和0.01v 0(v 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 0、0.12v 0、0.07v 0、0.04v 0和0.01v 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