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特性

外特性

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电工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9677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外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310位作者贡献,包括邵春雷、顾伯勤、周剑锋等。

外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9677 占比:99.69%

总计:110020篇

外特性—发文趋势图

外特性

-研究学者

  • 邵春雷
  • 顾伯勤
  • 周剑锋
  • 刘厚林
  • 程文洁
  • 李增亮
  • 谈明高
  • 刘永
  • 吴贤芳
  • 张志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水华; 刘建飞; 柴敏; 孙泽楠; 李翠玉
    • 摘要: 为研究集流圈圆弧半径对离心风机叶轮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对后向式离心风机内部流场进行全流道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针对原型离心风机,进行多工况数值模拟及试验测量研究,获取相应的流量-静压性能曲线并进行对比,两组数据吻合良好,误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后对集流圈圆弧半径R做改型处理,其值分别设置成33,34,35(原型),36,37 mm。当集流圈圆弧半径为36,37 mm时,静压分别提升了12.65,5.84 Pa,效率分别提升了4.28%,3.22%,设计工况下R=36 mm时相对于原模型叶轮效率提升了3.67%。进一步分析表明集流圈圆弧半径会影响流体在叶轮中产生的漩涡回流现象,从而改变离心风机的流动特性,这为风机运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
    • 陈元娣; 时满红; 王海杰; 董雅丽
    • 摘要: 按照飞机、雷达等电子电气设备对中频电源的要求,研究了一种“PFC+DC/AC”的两级式逆变器.该逆变器采用引入了比例谐振(PR)控制器的瞬时电压和电流的双环调节方式,具有易于实现、动态响应速度快的优点;同时为了提高逆变器的外特性,在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了负载电流前馈补偿控制.最后研制了一台单相500W的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与设计的正确性.
    • 刘健峰; 陆伟刚; 周秉南; 孙晨光; 夏辉
    • 摘要: 为检验和进一步的了解全贯流泵装置的水力性能,以龙昆沟北雨水排涝泵站为例,对其泵装置的外特性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并分析和数据评估。龙昆沟北雨水排涝泵站全贯流泵原型装置效率在叶片安放角固定在+2°时,水泵装置的运行流量为15.35 m^(3)/s,此时扬程能够达到2.16 m,效率达到峰值:65.25%。该全贯流泵装置在各个试验工况内,其装置汽蚀余量充裕。该装置最大扬程对应的飞逸转速为216 r/min,即等于1.49倍的额定转速,满足了水泵安全运行要求。在原方案设计扬程工况下,泵装置的运行效率偏低,不满足泵站的设计运行效率要求。而在调整了叶轮外壳与叶轮外圈之间的间隙后,泵装置设计扬程对应的装置外特性均能满足实际泵站运行要求。全贯流泵装置尺寸小、结构紧凑且水力性能优异,对于低扬程大流量泵站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考虑采用。
    • 张校文; 汤方平; 葛恒军; 袁海霞; 石丽建; 刘超
    • 摘要: 为了揭示贯流泵装置正转全特性分区中各种临界工况点的外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以某比转数1179的灯泡贯流泵装置为研究对象,对该泵装置进行了涉及临界工况点的外特性及压力脉动试验。试验采集了共64个流量工况点的外特性参数和压力波动,着重分析了灯泡贯流泵装置正转全特性分区中各种临界工况点的外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关死点为逆流制动工况与常规泵工况的分界点,泵装置靠近关死点处的扬程为6.41 m,为设计点扬程的3.27倍,轴功率为15.39 kW,为设计点功率的2.67倍。叶轮进口的无量纲压力脉动峰峰值为1.26,叶轮中部为0.99,叶轮出口为0.84,导叶出口为0.23,分别为设计点的2.3、2.8、4.9、23倍。零扬程点为常规泵工况与正流制动工况的分界点,近零扬程点处的流量为设计点流量的1.42倍,轴功率为2.41 kW,为设计点功率的0.42倍。叶轮进口的无量纲压力脉动峰峰值为0.21,叶轮中部为0.21,叶轮出口为0.15,导叶出口为0.01,分别为设计点的0.38、0.6、0.88、1倍。零扭矩点为正流制动工况与水轮机工况的分界点,近零扭矩点处的流量为设计点流量的1.63倍,扬程为-1.36 m,为设计点扬程的-0.69倍。叶轮进口的压力脉动峰峰值为0.37,叶轮中部为0.31,叶轮出口为0.20,导叶出口为0.04,分别为设计点的0.67、0.89、1.18、4倍。
    • 史广泰; 赵志伟; 朱哲瑜; 周铭豪
    • 摘要: 为了提高混输泵的做功性能,降低能量损失,在不同导叶叶片数下,对多相混输泵的外特性及其内部能量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导叶叶片数为10时混输泵的外特性明显比导叶叶片数为7和8时更差,且最高效率偏向小流量工况;不同流量下,导叶叶片数为8时混输泵叶轮内的收缩损失和湍流耗散损失最小,而导叶叶片数对导叶进口的冲击损失影响很小,可不考虑其影响;在所选3组导叶叶片数下,当导叶叶片数等于8时混输泵的性能最优且流道内能量损失最小。
    • 连松锦; 刘功喜; 吴尚璟
    • 摘要: 为解决污水处理用排污泵叶轮发生易缠绕、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款叶片前伸式叶轮,且具备一次搅匀、两次切割功能的潜污泵。并以此为基础,对同时安装前置切割铰刀和刀盘、拆卸前置切割铰刀仅安装刀盘、同时拆卸切割铰刀和刀盘等3种型式的潜污泵进行外特性性能试验。
    • 赵子涵; 邵春雷
    • 摘要: 为了揭示微型离心泵输送不同物性介质时的内部流动规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输送水和甘油时的微型离心泵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微型离心泵输送何种介质,蜗壳第Ⅷ截面突然增大对其内部流动均有一定影响;经叶轮流出的流体不易因蜗壳的作用变成周向运动,从而产生回流和流动分离现象,蜗舌附近的流动更加复杂,进而对蜗壳内压力和速度产生影响;输送水时蜗壳扩散段的回流和流动分离现象比输送甘油时更明显;输送水时微型离心泵外特性试验值和数值模拟值误差在10%以内,试验和模拟所得流体运动迹线基本一致。
    • 苏鹏; 杨鑫; 张永虎; 陈然; 熊云
    • 摘要: 以掺混不同体积分数(10%、20%)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methoxydimethyl ethers,PODE)的柴油为含氧燃料,采用某军用泵机组柴油机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通过控制进气压力模拟高原地区柴油机进气条件,模拟海拔0~4000 m时含氧燃料对发动机外特性、燃烧特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下,该柴油机燃用掺混PODE燃料后功率低于燃用0号车用柴油,燃油消耗率升高。随海拔升高,柴油机燃用掺混PODE燃料后功率和燃油消耗率逐渐接近燃用纯柴油。当海拔达到4000 m时,柴油机燃用掺混20%体积分数的PODE燃料后功率平均增加3.6%,燃油消耗率平均下降1.2%。海拔4000 m、柴油机2000 r/min、100%负荷下,燃用掺混PODE燃料后燃烧位移前移,缸压峰值、放热率峰值提高,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缩短。不同海拔下,燃用掺混PODE燃料后CO、HC排放显著降低,NO_(x)排放有所增加。
    • 孙晓; 曾凡康; 周枫林; 杨加兵; 张玉良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离心泵作透平的内流特性,基于标准k-ε 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应用CFX流场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泵及泵作透平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泵和泵作透平的外特性,并分析对比设计工况下泵及泵作透平的内部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泵作透平过程中,其内部流场特征较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最优工况下,透平的效率要比泵的效率高,且透平内部流场压力、速度等较泵分布更为均匀,在叶轮流道内能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用CFD技术可以很好地研究泵作透平的流动特性.
    • 黎义斌; 王岩; 歹晓晖; 王政凯
    • 摘要: 为了揭示轴向窜动量和离心泵叶轮轴向力及其口环结构的定量关系,针对单口环和双口环2类密封结构,研究了轴向窜动量对泵水力性能和轴向力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单口环密封结构,双口环密封结构对高压液体泄漏的抑制作用显著,其容积效率较高.额定工况下,双口环密封结构泵扬程和效率均提高0.60%,且试验和数值误差均小于4%;单口环密封结构的总轴向力小于双口环密封结构.转子窜动量显著影响叶轮动反力、盖板力和总轴向力.窜动量ΔL=1 mm时,叶轮做功能力强,泵水力性能达最优;当叶轮向进口窜动时,叶轮做功能力减弱,泵水力性能下降.转子轴向窜动使蜗壳断面形成不对称反向涡团,影响蜗壳和叶轮内速度分布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