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流场

内流场

内流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机械、仪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41928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4年第七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等;内流场的相关文献由12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革、吴光强、张平等。

内流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1928 占比:99.19%

总计:42270篇

内流场—发文趋势图

内流场

-研究学者

  • 王革
  • 吴光强
  • 张平
  • 杨军虎
  • 杨帆
  • 许涛
  • 连松锦
  • 高伟
  • 仇荣胜
  • 付善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田田; 支嘉才; 杨具瑞; 谢汭之; 喻黎明; 崔宁博
    • 摘要: 利用离散单元法与流体动力学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入口流速(0.6、1.2、1.7 m/s)和额定转速(2650、2800、3000 r/min)下单级离心泵内部流场变化、磨损部位、磨损量、输送能力。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叶片尾部易发生空化现象,入口流速对叶片空化现象、出水管道滞留区域产生的影响大于转速的;9种工况下离心泵最大磨损量出现在叶片尾部,转速从2650 r/min变化为3000 r/min时,磨损最严重的部位由叶片1、4尾部变为叶片1、2尾部,叶轮叶片为离心泵磨损最严重的部件,占离心泵总磨损量的38.10%~49.41%;离心泵内沙粒平均停留时间表明,流速对离心泵输送性能的影响大于转速的,入口流速0.6m/s、1.2m/s、1.7m/s下沙粒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144、0.068、0.052 s,说明随着流速的增加,离心泵输送性能增强。
    • 董亮; 张立新; 刘厚林; 朱建成
    • 摘要: 为了研究高转速工况下车用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内部流场分布规律和压力脉动特性,以某一种车用凸轮式氢气循环泵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瞬态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基于ANSYS Fluent软件的动网格技术,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PISO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对氢气循环泵全流道进行非定常可压缩数值模拟.通过在氢气循环泵旋转流道周向设置压力脉动监测点,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获得各监测点的压力脉动频域图,得到流道内压力脉动频率分布规律.将数值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动网格技术的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准确地预测车用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内流脉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排气流量平均值和理论分析结果误差为4.7%,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泵内部气体流量脉动规律;通过分析排气流道内涡量场分布,发现排气流道内出口回流和负的z向涡量正相关,随着出流气体占据排气流道,负的z向涡量消失;氢气循环泵旋转流道周向压力脉动主频为267 Hz,与转子旋转基频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内流脉动特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 陈昌佩; 董庆兵; 杜建勋
    • 摘要: 氢气减压器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部位,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要求的提高,氢气减压器的工作压力相应增大,传统的减压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一种适用于70 MPa氢气压力的两级减压器,利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三维仿真模拟,通过研究不同阀门开口量大小来分析流体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以及流量、能耗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氢气减压器在较高的工作压力下可以实现大压力比减压,确定了高速低温区域,为后续改进结构、优化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 独岩; 孙国刚; 祖泽辉
    • 摘要: 依据现有螺旋导叶和气液分离器结构的设计方法,建立筒径300 mm的轴流式螺旋导叶气液分离器模型,在直流和逆流两种排气方式下,对0、1、2、4、6 mm 5组导叶环隙宽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导叶环隙宽度对内流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导叶环隙宽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导叶环隙宽度增大,压降和切向速度逐渐降低,环隙流量占比逐渐增大;综合考虑压降和离心分离作用,1~2 mm是较适宜的环隙宽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环隙结构,1~2 mm的环隙宽度不但能减小导叶区域的流通阻力,降低设备压降,减小能耗,还有利于疏通贴壁液膜的下行流动,防止液膜汇聚在导叶尾端形成雾沫夹带,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 杨虹; 王英红; 唐梓辰; 张鑫鹏; 杨时敏; 王旭波
    • 摘要: 为了提高B粉在氧弹中的燃烧效率,从而准确测得B粉的实际燃烧放热量,以便对不同来源的B粉进行质量评估,进而为含B富燃料推进剂的配方设计及能量预估提供依据。建立了一种能使硼粉充分燃烧并测得其放热量的方法,以双铅-2推进剂(SQ-2)作助燃剂,丙酮作溶剂,采取干法与湿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样品,利用恒温式氧弹量热仪测试样品燃烧放热量,并计算B粉燃烧效率,采用Fluent软件对B粉燃烧过程中的氧弹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氧弹内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分布,研究了SQ-2与B粉的混合质量比、充氧压强、坩埚位置、坩埚大小及有无挡板对B粉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Q-2与B粉的最佳混合质量比为10∶1;最佳充氧压强为3 MPa;选择内径大(最佳内径17 mm)、高度低(最佳高度5 mm)的坩埚,并减小坩埚与氧弹底部的距离(最佳距离10 mm),同时选用不含挡板的坩埚支架,可为B粉创造良好的燃烧环境,在氧弹中的最大燃烧效率可达99.36%。
    • 李宏宇; 刘绪鹏; 张灿; 程昊; 隋洪伟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内流场压力测试探针尺寸小、测点多、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分析手段,根据圆柱绕流的特点,对不同直径的探针进行了气动性能分析,研究其表面压力分布规律,根据CFD分析结果确定了总静压复合探针设计方案并加工了试验件,试验件的风洞校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来流无偏角的情况下,马赫数Ma为0.2~0.6的范围内,Φ10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50°时、Φ12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47.5°时、Φ14 mm探针静压孔角度在±45°时(Φ为探针支杆直径),测量误差在±1%以内,可满足一般试验的精度要求。另外,在满足探针±1%的测量误差的前提下,Φ10 mm探针静压测量不敏感角在Ma为0.2~0.5范围内,可达到±18°;在Ma为0.6时,能达到±15°。Φ12 mm和Φ14 mm探针静压测量不敏感角在Ma为0.2~0.4范围内,可达到±18°;在Ma为0.5时,能达到±12°;在Ma为0.6时,可达到±3°。探针的总压测量误差在Ma为0.2~0.6、±15°的偏转角度范围内可达到±0.3%,满足发动机的测试要求。
    • 肖丰锟; 李勤; 霍英妲; 李文溢
    • 摘要: 以风琴管喷嘴为研究对象,基于k-ε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琴管喷嘴内流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体流经合适收缩截面后压力场和速度场发生明显改变,并出现“缩脉”现象,在收缩截面后方近壁面处出现旋涡,由此产生一个低速低压区。同时,总结了两收缩面后方流场的异同点,研究了收缩面形状及流道直径比对流场产生的影响。
    • 曹加文; 张振东
    • 摘要: 针对醇类燃油低温状况下冷启动困难的问题,通过对传统进气道喷油器的结构进行改进,增加一个辅助加热装置以及在内部增加一个燃油导热零件。基于Workbench工作平台,模拟分析不同导热零件对喷油器加热的影响,并与不使用导热零件的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辅助加热装置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的温度,其中应用导热零件的模型经加热后其燃油温度最高提高了40.119 K,最低提高了29.615 K;不应用导热零件的模型经加热后其燃油温度最高提高28.538 K,最低提高了15.373 K。
    • 孟庆盛; 刘静; 李智; 张书笛; 汪星; 方珍龙
    • 摘要: 针对耙吸式挖泥船进行航道疏浚作业时,吸入的黏土容易在耙头内部堆积造成堵塞,导致疏浚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研究耙头的结构发现,防止杂物进入泥泵的格栅为黏土堵塞的主要位置,对其进行基于双欧拉模型的流体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出不同的工作参数和格栅角度对耙头压力、速度、泥沙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耙头内部低速区容易发生泥沙沉积,高压水射流能提高局部流速,促进泥水混合,有利于泥浆的输送,施工过程如遇黏土将格栅前移能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堵耙现象,提高耙吸式挖泥船的工作效率.
    • 张启华; 张为栋; 闫召旭; 谢之昂; 康顺
    • 摘要: 为研究离心泵叶轮流道内纤维颗粒对液相流场的影响,首先采用CFD-DEM耦合方法模拟离心泵内纤维颗粒悬浮液的流动情况;然后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材料制造模型泵,通过外特性实验及PIV实验对叶轮流道内头发纤维悬浮液的流动进行可视化实验验证;最后基于PIV实验结果对叶轮流道内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泵内纤维质量浓度提高,泵效率随之提高;纤维质量浓度达到0.2%时,明显呈现出减阻效应.在小流量工况下,当输送相同质量浓度纤维时,沿叶轮流道中段压力面附近会产生低速区,且低速区随着流量的减小逐渐向中间流道扩散;叶片扭曲程度会影响垂直于泵轴的不同截面叶轮流道内相对速度分布,随着叶片扭曲程度增大,各位置相对速度差值增大;纤维质量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叶轮流道内相对速度分布,当流量逐渐增大时,较高质量浓度纤维悬浮液内液相相对速度会逐渐超过低质量浓度纤维悬浮液.在大流量工况下,各质量浓度纤维悬浮液在叶轮流道内从吸力面至压力面的相对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