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效率
燃烧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1篇、会议论文230篇、专利文献138495篇;相关期刊542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弹箭与制导学报等;
相关会议177种,包括第四届冲压发动机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2010年全国炼铁技术交流会等;燃烧效率的相关文献由301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林泉、何国强、刘佩进等。
燃烧效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8495篇
占比:99.13%
总计:139706篇
燃烧效率
-研究学者
- 陈林泉
- 何国强
- 刘佩进
- 庞爱民
- 张新宇
- 杨海瑞
- 陈爽
- 陈立红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景源
- 吕俊复
- 尧命发
- 张世红
- 杨茂林
- 樊未军
- 汪越
- 苏慧玲
- 赵长遂
- 郑尊清
- 陈晓平
- 何小民
- 冉景煜
- 刘伟
- 刘圣勇
- 刘青
- 吕翔
- 吴东垠
- 夏智勋
- 孙献斌
- 岑可法
- 张大林
- 张小平
- 张波
- 张胜勇
- 徐德明
- 王宁飞
- 王振国
- 王智微
- 王鹏
- 肖金武
- 蔡国飙
- 赵黛青
- 陈涛
- 顾洪斌
- 高洪培
- 丁一
- 丁翠娇
- 何宏舟
- 何旭
- 何立明
-
-
王洪悦;
董全;
颜杰;
张钰钦;
王朔
-
-
摘要:
为了提高大缸径船用多点喷射稀薄燃烧天然气发动机在中低负荷下的缸内火焰传播速度及燃烧效率,进而优化发动机燃烧和排放,以喷气策略为切入点,采用台架试验与仿真两种方法,分别研究喷气方向与位置、喷气压力以及喷气时刻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气方向与进气气流垂直可以增强扰动作用,喷气位置距气门远可以增加燃气射流在进气道中行进的距离,进而增加进气混合的均匀性,使浓混合气分布靠近火花塞,燃烧及排放明显改善;喷气压力采用较高的736.63 kPa时可以增加喷射动能,提高缸内湍流强度、进气混合均匀性同时适应缸内大尺度掺混,使燃烧和排放更优;随着喷气时刻的推迟,在点火时,缸内混合气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混合气浓度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火花塞附近浓混合气利于火核发展,火焰传播速度加快,燃气燃烧效率提高。该文结果为实现大缸径船用天然气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
-
-
王哲;
高琪瑞;
李辉;
许兆峰;
刘培
-
-
摘要:
建立了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烧系统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根据实际电站设计资料,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电厂环境和燃烧系统操作过程;以机理动态教学模型为基础,实现了“三维虚拟电站+DCS中控室”二位一体的全面仿真系统。在实验中借助三维效果、图表等直观地展示燃烧器摆角、空气量、吹灰等操控对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控制的影响。
-
-
张艺莹
-
-
摘要:
催化重整装置中的加热炉是其核心设备,油品蒸馏和重整反应所需的热量由加热炉提供。4合1反应加热炉燃料气消耗量巨大,其燃烧情况直接影响重整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与绿色化发展。提高重整4合1反应加热炉燃烧效率,降低CO_(2)的排放对促进“30·60双碳”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4合1反应加热炉为重点,采用多项举措进行优化,改进后的4合1炉火嘴燃烧状态持续向好,排烟温度持续降低,加热炉效率稳步提升至92.2%以上。
-
-
温怡豪;
王金金;
查柏林;
徐志高
-
-
摘要:
为给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补燃室的进气道设计提供参考,研究了空气两次进气对补燃室燃烧效率和内壁烧蚀环境的影响。采用标准k-ε(k为湍流动能,ε为耗散率)模型、涡耗散模型和King硼颗粒点火模型,分别对空气一次进气和两次进气两种补燃室的多相流燃烧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进气可包覆混合燃气,并将其向内挤压,压缩高温区域,改变氧气分布,从而减小高温内壁面积,降低低温壁面温度,减少贴近壁面的凝聚相颗粒数量,从而减弱对壁面的热烧蚀、氧化和凝聚相颗粒侵蚀作用,同时,因造成的动能损失更大,减小了贴近内壁的气流速度,可减弱气流冲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较大程度改善补燃室内壁的烧蚀环境;两次进气对补燃室的燃烧效率影响不大,一次进气和两次进气补燃室的总燃烧效率分别为80.68%和80.18%;综合燃烧效率和内壁烧蚀环境两方面,表明两次进气形式优于一次进气形式。
-
-
徐露;
周俊虎;
张兴;
朱晓宇;
姚彦伊;
杨卫娟
-
-
摘要:
航空煤油实际燃烧过程中往往存在高化学当量比(Φ)的贫氧条件,导致航空煤油着火困难、燃烧效率较低。本文以航空煤油一元替代燃料正癸烷为燃料,实验研究了贫氧条件下(Φ=2~4)微圆管内Pt/ZSM-5催化剂和石英砂填充床中正癸烷的贫氧催化/无催化燃烧特性,分析了当量比(Φ=2~4)、温度(300~450°C)和催化剂对正癸烷转化率、燃烧效率以及气相产物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t/ZSM-5催化剂对正癸烷燃烧反应的促进作用明显,存在温度激增现象,当量比Φ从2增大到3.5时,动态着火点从196°C上升到271°C,而无催化则没有明显的着火点。贫氧催化条件下正癸烷的转化率始终低于无催化条件,但燃烧效率明显高于无催化。正癸烷催化燃烧的主要气相产物为CO_(2),无催化的主要气相产物则为CO和烯烃。
-
-
周梦圆;
王艳萍;
唐根;
宋会彬;
庞爱民
-
-
摘要:
为掌握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硝胺推进剂能量释放机制,阐明配方组成对GAP/硝胺推进剂燃烧效率影响机制,采用理论计算、爆热测试、粒度分析、残渣活性铝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氯酸铵(AP)/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相对含量、铝粉/CL-20相对含量及CL-20/奥克托金(HMX)相对含量对GAP/硝胺推进剂燃烧效率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P含量越低推进剂爆热越小,燃烧残渣平均粒径增加,燃烧铝凝团尺寸增大,推进剂燃烧效率下降;推进剂爆热随铝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0%铝含量爆热最高,残渣活性随铝含量增加而增大,铝含量越高单位时间形成铝凝团数量越多,铝凝团尺寸越大,推进剂燃烧效率越低;CL-20取代HMX,推进剂爆热增加,1 MPa下,CL-20/HMX质量比1︰1配方铝凝团尺寸最小;7 MPa下,全CL-20配方与CL-20/HMX质量比1︰1配方铝凝团尺寸较小,燃烧效率高。CL-20与HMX对铝凝团形态影响存在差异,全CL-20配方燃面铝凝团为珊瑚状,含有HMX配方燃面铝凝团为球形。
-
-
王壮;
胡锦华;
杨建文;
金丹;
李炎栋;
霍世慧
-
-
摘要:
气—气同轴直流式喷注器广泛应用于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喷注器的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动机主推力室的性能。为了探究气—气同轴直流式喷注器的结构参数对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氧喷嘴直径、燃料喷嘴宽度、燃料喷嘴与氧喷嘴之间的壁厚以及中心氧喷嘴的缩进距离这4方面的结构参数对燃烧效率以及火焰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喷嘴直径以及燃料喷嘴与氧喷嘴之间的壁厚对火焰长度影响较大,燃料喷嘴宽度以及缩进距离对火焰长度影响较小。随着氧喷嘴直径以及氧喷嘴与燃料喷嘴之间的壁厚增加,火焰长度增加,燃烧效率降低。另外,燃料喷嘴的宽度与缩进距离对推进剂组元的混合影响较大,一定的缩进距离可以加快组元的混合,并且提高火焰稳定性。
-
-
胡云逸;
钱勖;
周梦圆;
王贵州;
杨洁;
刘雄;
杨品高;
张鑫;
汪越
-
-
摘要:
采用了真空定容爆热、活性铝含量分析、燃烧高速摄影、熄火表面及残渣分析、端燃∅75 mm发动机试车验证等方法,研究了Al-Mg、Al-Mg-Mn、Al-B-Eu、Al-Zn、Al-Si等7种合金燃料替代推进剂Al粉组分对低燃速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奥克托今(HMX)推进剂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Mg、Al-B-Eu配方推进剂熄火表面Al粉团聚量降低,熄火残渣中粒径小于1μm的氧化铝颗粒明显增多;发动机残渣活性铝含量下降,特征速度提升,残渣D_(50)(中值粒径)分别降低了64.7%与57.9%;具有微爆炸效应的合金配方熄火表面的团聚颗粒孔洞较多,与氧化气氛接触面积大,生成燃烧产物平均粒径小,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
-
-
杨虹;
王英红;
唐梓辰;
张鑫鹏;
杨时敏;
王旭波
-
-
摘要:
为了提高B粉在氧弹中的燃烧效率,从而准确测得B粉的实际燃烧放热量,以便对不同来源的B粉进行质量评估,进而为含B富燃料推进剂的配方设计及能量预估提供依据。建立了一种能使硼粉充分燃烧并测得其放热量的方法,以双铅-2推进剂(SQ-2)作助燃剂,丙酮作溶剂,采取干法与湿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样品,利用恒温式氧弹量热仪测试样品燃烧放热量,并计算B粉燃烧效率,采用Fluent软件对B粉燃烧过程中的氧弹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氧弹内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分布,研究了SQ-2与B粉的混合质量比、充氧压强、坩埚位置、坩埚大小及有无挡板对B粉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Q-2与B粉的最佳混合质量比为10∶1;最佳充氧压强为3 MPa;选择内径大(最佳内径17 mm)、高度低(最佳高度5 mm)的坩埚,并减小坩埚与氧弹底部的距离(最佳距离10 mm),同时选用不含挡板的坩埚支架,可为B粉创造良好的燃烧环境,在氧弹中的最大燃烧效率可达99.36%。
-
-
鄢晓忠;
何旭;
马琪顺;
林日成;
阳龙军;
陈海
-
-
摘要:
为解决湖南某纸业公司26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运行燃料时飞灰和炉渣含碳量高、排烟温度偏高以及热效率偏低的问题,针对锅炉特点,采用单因素变化对比试验方法,考虑流化风量、氧量、一二次风配比、床温和污泥掺烧等方面,选取19种工况进行燃烧调整试验,以优化锅炉燃烧,提高热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流化风量、床温、过量空气系数和一二次风配比对锅炉燃烧效率影响明显;当流化风量控制在100000~110000 m 3/h,氧量为3%,一二次风配比为54∶46,床层温度为940°C时,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可降低约1.2%,排烟损失降低约0.9%,锅炉整体热效率提升约2%;锅炉掺烧造纸污泥量以3.5 t/h为宜,可保证锅炉蒸汽参数和效率,每月可节省约60万元燃料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
-
-
王超;
庞爱民;
王俊龙;
李洪洋;
杨泊涵;
刘颖;
王宁飞;
石保禄
- 《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
| 2021年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比冲,降低含铝固体推进剂燃烧时铝颗粒团聚、熔渣沉积和两相流损失引起发动机的性能损失.采取低熔点、低沸点金属锂和铝合金化的方法,利用燃烧过程中锂蒸气产生的"微爆"效应使合金颗粒破碎和快速燃烧,以此减小铝燃烧的团聚问题,进而提高铝的燃烧效率和能量释放速率.本研究采用CEA软件对扩张比为9.978的标准发动机进行了热力计算,研究了铝锂合金粉(AlLi,Li20wt.%)的含量(质量分数为8%~26%)和燃烧室压强(1~100atm)对发动机理论比冲、燃烧温度以及出口气相、凝相成分的影响规律,为含AlLi合金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制备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确定推进剂中AlLi/AP/HTPB最优AlLi合金含量为22%,在60atm时该配方的理论比冲可达264.56s,与同含量的含铝固体推进剂(理论比冲为259.37s)相比提高了5.19s,燃烧室绝热温度为3202.11K.同时,含AlLi合金固体推进剂燃烧后污染元素Cl主要与Li结合生成LiCl,含量为20.62%,使发动机出口HCl的含量大幅度降低到1.29%,降低了发动机羽流的特征信号.
-
-
龙治光;
俞南嘉;
蔡国飙;
冯浩;
任杰
- 《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
| 2021年
-
摘要: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航天动力装置主要的动力来源,对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登陆月球的实现和深空探测任务的完成等具有重大意义。液氧/气甲烷针栓式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无毒、高比冲、燃烧稳定和推力调节范围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针栓喷注器的雾化特性一直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在流体域内模拟出类似发动机燃烧室内高温高压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液氧和气甲烷经过针栓喷注器喷入流体域内,从而观察针栓喷注器的雾化特性.通过改变液氧和气甲烷之间的撞击角度、动量比和针栓喷注器的开度,来观察这些参数对雾化锥角、索泰尔平均直径等雾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撞击角度和动量比对喷注器的雾化锥角有直接影响,撞击角度越小雾化锥角越小,动量比越大雾化锥角越小;针栓的开度越小液氧的索泰尔平均直径越小.这些雾化参数会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热防护等产生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液氧/气甲烷针栓式发动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
郑浩铭;
朱呈祥;
陈秋玲;
尤延铖
- 《第十八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
| 2018年
-
摘要:
凝胶推进剂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用于燃烧产生能量,其常用雾化方法为双股射流撞击,其破碎特征及雾化效果直接影响燃料的燃烧效率.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对高速射流下具有剪切稀化的非牛顿液体正交撞击产生的雾化特征、液体表面积、表面波、涡特性以及非牛顿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射流下形成的雾化流场迅速扩张形成液膜,液膜两侧边缘破碎成大量的液丝与液滴,核心部分产生稳定波后在气体力的作用下,逐步发展为带有凸起和褶皱的不稳定表面波.气体中的涡量分布则分为有序贴附区和无序爆炸区两类,并且涡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气相区域.此外,射流撞击时产生强剪切使该液体内部的粘性系数下降,最低仅为初始粘性系数的0.3倍.
-
-
谢昆鹏;
张光德;
雷鹏;
彭春萌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实现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RCCI小负荷工况高效清洁的燃烧,运用CONVERGE软件建立气缸计算模型,研究了柴油的单次早喷定时、EGR率及转速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早喷定时在-65°CA ATDC时,较高质量的混合气燃烧减少局部高温的产生,NOx及Soot的排放急剧减少而动力性和经济性略有降低;引入EGR会使燃烧效率下降,7%~8%的EGR率下整体排放性能较佳;转速在800r/min时,双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状况与其他转速相比明显最优.通过合理优化喷油策略、EGR率等参数,可获适当扩展双燃料发动机运行工况,并获得良好的排放性能.
-
-
姜飒;
任彤彤;
梁人之;
刘圣华;
李东华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在现代柴油机上,喷雾质量对改善和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排放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喷嘴内部流动这一伴随着空化现象发生的复杂流动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喷雾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空化模型,通过对柴油工质的模型验证,从喷孔孔径变化、喷孔进口圆角等角度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指导掺混燃料在发动机上的优化应用.研究得出:随着喷嘴孔径增大,质量流量相应增大,气相柴油体积分数增大;随着圆角半径增大,质量流量增大,流量系数增加,喷嘴出口平均流速减小,气相柴油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小,液相柴油体积分数增大.
-
-
崔磊;
桂勇;
钱跃华;
张备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在船用低速机中,直流扫气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将缸内废气排出气缸并为下一循环提供充足的新鲜气体,另一方面也产生涡流运动加强燃油与空气混合,从而改善燃烧效率.本研究以6EX340EF二冲程柴油机为基础机型,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扫气流动试验台,并初步开展了缸内稳态扫气流动的实验研究.试验表明:该扫气流动试验台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扫气涡流的形态及演变规律;通过不同扫气口开度试验发现,扫气口开度对流量系数有一定影响,但当开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流量系数保持不变;通过不同扫气压差试验表明,扫气压差对流量系数及涡流强度影响均不大,这主要是缸内充分发展湍流所决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