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叶顶间隙

叶顶间隙

叶顶间隙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仪表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5521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十一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中国航空学会第九届轻型燃气轮机学术交流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叶顶间隙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曹丽华、刘永葆等。

叶顶间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55211 占比:99.85%

总计:155438篇

叶顶间隙—发文趋势图

叶顶间隙

-研究学者

  • 李勇
  • 曹丽华
  • 刘永葆
  • 张德胜
  • 施卫东
  • 陈海生
  • 李钰洁
  • 王松涛
  • 罗兴锜
  • 胡鹏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效锐; 骆嘉恒; 蒋艺萌
    • 摘要: 为了降低半开式低比转速离心泵的轴向力,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半开式离心泵轴向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选取叶顶间隙和平衡孔直径作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对其进行正交方案设计。采用SST k-ω湍流方程对半开式离心泵轴向力进行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与原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扬程和效率变化在5%以内,因此该数值模拟方法具有可行性。基于L_(25)(5^(2))正交表,设计了25组试验方案,通过25组试验方案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以得到最优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减小叶顶间隙大小和开设平衡孔,后腔压力显著增加,离心泵轴向力大幅度降低,最大降幅达到了440.59 N,占原模型总轴向力的45.6%。与此同时对泵性能的影响并不大,效率仅降低了3.76%,扬程仅降低了0.3%。
    • 杨海生; 李路江; 张营; 闫晓沛; 袁云云; 韩旭
    • 摘要: 以某大型汽轮机低压缸末级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进口流量下的动叶叶顶间隙泄漏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流场特性以及流量大小对泄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叶压力面与吸力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分离流动。在压力面处,随着进口流量的减小,分离流体产生的位置从60%叶高处变化至45%叶高处;在吸力面处,叶片根部形成了与分离流体旋向相反的通道涡,其作用范围随着进口流量的减小而增大;同时,随着进口流量的减小,叶片两侧压差降低,泄漏流对主流的干涉作用减弱,造成的损失也随之降低。该研究对汽轮机通流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纪嘉树; 侯衍华; 李振峰; 伊利峰; 闫伟
    • 摘要: 风扇作为冷却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主要研究了当叶顶间隙改变时,风扇性能的变化情况。选取不同的叶顶间隙值,建立4组模型,基于STAR-CCM+软件进行流体仿真计算,分析间隙变化对流场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小叶顶间隙有利于提升风扇流量和静压,减小噪声。
    • 曾浪令; 赖喜德; 陈小明; 叶道星; 宋冬梅; 廖功磊
    • 摘要: 为研究叶顶间隙对潜污泵水力性能和流动稳定性的影响,以某双叶片半开式叶轮潜污泵为研究对象,将叶顶间隙作为设计变量,进行全流道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间隙对该泵的外特性影响以及对叶轮内固相、压力、速度以及泄漏涡的分布影响。结果分析表明:间隙对泵内流动特性影响很大,相对叶顶间隙由0.58%扩大至1.74%时,小流量工况下扬程明显降低,最优效率点具有向小流量工况偏移的趋势;固相颗粒分布向叶轮内集中,输送固相颗粒的性能降低;叶轮流道内压力分布规律呈压力梯度减小,局部低压区向出口方向偏移的特点;随着相对叶顶间隙增大叶轮内轴向漩涡逐渐加剧,在相对叶顶间隙1.16%时发展到较为剧烈;泄漏涡尺寸逐渐增大,在1.74%时出现细长的泄漏涡带。
    • 李军; 魏哲雷
    • 摘要: 本文以环式导风罩和吹风式风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台架试验,探究冷却系统风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散热器与风扇结构形式的前提下,风扇沉浸比对冷却系统风量影响显著,且随风扇沉浸比增大呈现递减趋势,沉浸比为0时风量最大,为1/3~1/2时风量差异较小,为1时风量降幅最大,由此推荐吹风式风扇沉浸比为0~1/3,而风扇叶顶间隙对冷却系统风量影响相对较小。在考虑提升主机冷却系统性能时,推荐优先对风扇沉浸比进行优化。
    • 赵伟国; 程超; 薛子阳
    • 摘要: 为探究叶顶间隙对轴流泵外特性及空化性能的影响,基于修正的SST k-ω湍流模型和Z-G-B空化模型,对350ZQ-70型潜水轴流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叶顶间隙下轴流泵的外特性曲线、叶轮流道内的压力脉动、空泡体积分数分布等.结果表明:随着间隙的增大,泵扬程和效率降低;小流量工况下流动失稳现象明显加强,扬程曲线会出现驼峰现象;进口边近轮毂侧比近轮缘侧更易发生空化;设计流量下,轮缘间隙空化首先出现在叶片中部,而不是叶片进口;叶片背面空化会影响相邻叶片工作面压力分布;存在临界间隙值,未达该值前,间隙增大主要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对空化性能影响不大,超过该值后,空化稳定性降低,诱导压力脉动;对于实验泵,临界值在1.5~2 mm;随着间隙的增大,轮缘处空化程度不断增强,进口边空化程度反而有所减轻;根据轴流泵叶轮组装结构,从保护轮毂叶轮体的角度考虑,兼顾做功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实验泵选择间隙为1.5 mm较为合适.
    • 钭江龙; 史广泰; 王彬鑫; 谭笑
    • 摘要: 叶顶间隙的存在会导致混输泵内有叶顶泄漏涡产生,进而对泵的增压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以叶顶间隙为基础,定量地研究了不同叶顶间隙、流量及进口含气率对混输泵增压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叶顶间隙对混输泵做功性能的影响主要位于叶轮域内,且叶顶间隙的增加对于混输泵的做功性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叶顶间隙较小时,流量对叶轮做功性能都有明显的影响,而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加,流量对叶片表面压力载荷分布影响相对较小;当叶顶间隙为0.5 mm和1.5 mm时,随着进口含气率的增加,叶片吸力面压力载荷逐渐减小,而压力面的压力载荷略有增加,而当叶顶间隙为1.0 mm时,叶片表面压力载荷受到进口含气率影响很小。研究结果为混输泵增压性能提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黄丹萍; 孙博; 何磊
    • 摘要: 减小燃气轮机基本负荷稳态下的叶顶间隙是提高机组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过小的稳态设计间隙有可能导致瞬态过程叶顶与气缸之间发生碰磨,因此需要对瞬态工况间隙进行分析。对某型号小F燃气轮机整机进行了二维轴对称建模,获取瞬态过程金属温度,进而获得转子及缸体变形量。由于压气机叶片并非轴对称结构,其变形受结构三维特征影响,因此单独对压气机叶片变形量进行了三维计算,并在瞬态工况下对叶片变形量进行了模化。在二维坐标中对各部件瞬态变形量进行集成,获得压气机各级动叶叶顶瞬态间隙。分别对冷态启停工况、热态启停工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原型机组间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前2级最小间隙发生在降负荷阶段,后面级最小间隙则发生在热态启动工况。以恶劣工况下最小间隙不小于原型机为原则,得到了升级机组的冷态间隙优化设计结果。通过该瞬态间隙分析方法,可以对间隙的恶劣工况进行评估,优化机组间隙,保证机组安全性。
    • 史广泰; 李昶旭; 王彬鑫; 舒泽奎
    • 摘要: 为揭示叶顶间隙对螺旋轴流式混输泵主流道内空化特性的影响,基于Rayleigh-Plesset方程的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在不同空化阶段下对螺旋轴流式混输泵主流道内的空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考虑叶顶间隙更为精准地揭示螺旋轴流式混输泵主流道的空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叶顶处,除了流道内出现低压区和空泡外,在叶片吸力面表面也出现低压区和空泡分布;在临界空化阶段,叶轮进口以及叶片进口叶顶间隙处存在微弱的空泡分布;随着空化的发展,到断裂空化阶段,空泡分布区域由叶片压力面移动到叶片吸力面,说明叶顶间隙对混输泵主流道内的空化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螺旋轴流式混输泵空化性能的改善提供工程参考。
    • 刘朝阳; 童志庭; 鞠鹏飞; 张超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的气动性能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研究不同叶顶间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内部流动与稳定工作范围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不同叶顶间隙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的性能曲线。结果表明:叶顶间隙的增大会降低小流量工况和设计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的效率和压比,但在大间隙下压缩机的堵塞流量会有所增大。通过对不同间隙下压缩机叶顶区域流道静压分布、95%叶高载荷分布以及相对马赫数流场的详细分析,解释了不同叶顶间隙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性能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