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燃油消耗率

燃油消耗率

燃油消耗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7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12262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数控机床市场、工程机械与维修、车用发动机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燃油消耗率的相关文献由960位作者贡献,包括商国华、巩倞妤、杨彬彬等。

燃油消耗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7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2262 占比:99.63%

总计:112682篇

燃油消耗率—发文趋势图

燃油消耗率

-研究学者

  • 商国华
  • 巩倞妤
  • 杨彬彬
  • 贾寿珂
  • 向立明
  • 申立中
  • 许林云
  • 邓康耀
  • 丁技峰
  • 付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龙平; 宫宝利; 黄德军; 伍晨波; 刘永刚; 胥昌懋
    • 摘要: 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充分挖掘VVT和LPEGR技术对混合动力汽油机在节能方面的潜力,试验研究了VVT和LPEGR技术对混合动力发动机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加入LPEGR时,燃油消耗率随进气VVT增大、排气VVT减小而降低,最佳进/排气VVT组合是50°/0°;不同VVT组合下加入LPEGR,燃油消耗率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同,最大下降7.4%,且呈现出随进气VVT的增大,降幅和最佳EGR率逐渐减小的趋势;另外,最佳EGR率下的燃油消耗率则随VVT的减小而降低,最佳进/排气VVT组合是10°/0°,对应的最佳EGR率为23.2%,燃油消耗率为205.5g/(k W·h),说明VVT和LPEGR技术对改善燃油经济性具有较大潜力且LPEGR技术的潜力更大。
    • 宋占锋; 刘春东; 张佳乐; 张兰娣; 耿明超
    • 摘要: 发动机进气歧管的长度直接影响其性能的输出。利用GT-Power仿真软件模拟计算了进气歧管长度变化对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输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进气歧管长度范围内,随着管长的增加,发动机在低转速工况下的扭矩峰值增大,最大输出功率减小,扭矩峰值和功率峰值向低转速区靠近;在低转速工况下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减小,在中高转速工况下燃油消耗率增大,燃油消耗率极值向低转速区移动。仿真结论可为发动机进气歧管长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张博; 张萍; 郭旭; 曾凡明
    • 摘要: 对某船用高强化柴油机设计智能控制冷却系统热平衡试验台架,对原机进行热平衡试验,分析冷却系统与柴油机的匹配特性;开展变冷却液流量热平衡试验,分析冷却液流量对柴油机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中、低负荷时,柴油机处于过冷状态,适当减小冷却液流量可以降低燃油消耗率、提升有效功率;在额定负荷时,随着冷却液流量的减少,有效功率占总放热量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当淡水泵转速为2000 r/min时,有效功率和燃油经济性相对最优;在过载负荷时,适当增加冷却液流量可以减小燃油消耗率;试验测得气缸盖热负荷最高值发生的位置以及缸盖材料的蠕变温度范围;认为适当降低冷却液流量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应注意爆发压力和高温部件热负荷的安全上限。
    • 胡艳; 李佳冀; 吴焱; 陈伟国
    • 摘要: 为使试验柴油机样机适应生物柴油的燃烧特性,在四缸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供油提前角下生物柴油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供油提前角为18°曲柄转角(crank angle,CA)BTDC(before top dead center,上止点前)时,燃油消耗率(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BSFC)较低;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增大或减小都会使燃油经济性恶化;在小负荷下16°CA BTDC、18°CA BTDC和20°CA BTDC的CO排放量不敏感;在中高负荷下,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CO排放量稳步增加;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增大,碳烟排放减小,NO_(x)增加,呈现权衡关系;HC排放对供油提前角的变化不敏感。结论表明,生物柴油可作为柴油机的替代燃料。
    • 陈小强; 刘明库
    • 摘要: 以某1.6 L奥托循环发动机为基础,通过提高活塞压缩比、增大进气凸轮工作包角,并进行优化标定,将其改型设计为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试验测试表明,在外特性工况下,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相对于原机动力性降低;但在部分负荷工况下,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进气歧管压力有所提高,燃油消耗率降低了3.6%,能够改善发动机燃油耗费和NO_(X)排放。
    • 王小平; 陈丽君; 金行健; 梁国梁; 陈俞初; 施良宇
    • 摘要: 为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能效管控,有效减少系统油耗,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源能量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主动力及多源能量系统提取的模型,分析多源能量提取对发动机的能效影响机理及多源能量优化管理策略。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能量优化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多源能量动态优化管理方法。该方法以燃油消耗为优化目标,以发动机稳定裕度为约束条件,并针对多源能量提取系统的强非线性特征进行惯性权重自适应变化以提高优化精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宽域飞行包线内该方法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多源能量优化管理后平均降低的燃油量在涡轮发动机模式占总燃油量的0.0948%,在冲压发动机模式占总燃油量的0.1229%。
    • 余兵; 许林云; 陈青; 周宏平; 刘键
    • 摘要: 为了系统探究双尾管脉冲发动机的工作特性,自行设计了功率为30 kW的Helmholtz型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建立了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内气流压力、温度及燃油消耗率的测试系统。分析研究了油门开度对燃烧室内气流压力特性、温度以及发动机工作频率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油门开度加大,燃油消耗率在1~4油门开度下显著增加,燃烧室压力幅值大致呈先减后增趋势,并在3油门开度下达到最小;燃烧室温度以及发动机工作频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并在3油门开度下达到最大。燃油消耗率与油门开度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燃烧室内气流温度与脉动频率均与油门开度之间呈现一致的倒U形关系,与气流压力脉动幅值呈现相反的U形关系。即双尾管脉冲发动机脉动燃烧工作所形成的自激振荡耦合关系,对应着燃烧室与尾管内脉动振荡气流的高脉动频率、低压力脉动幅值及高气流温度的相互耦合关系,反之亦然。本研究设计的600,800和1000 mm不同尾管长度条件下的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均能轻易启动并在1~3油门开度下稳定工作,表明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具有较好的声学条件,与一定油门开度相匹配,易形成良好的振荡燃烧耦合关系,实现稳定工作。
    • 余兵; 许林云; 陈青; 周宏平; 刘键
    • 摘要: 为了系统探究双尾管脉冲发动机的工作特性,自行设计了功率为30 kW的Helmholtz型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建立了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内气流压力、温度及燃油消耗率的测试系统.分析研究了油门开度对燃烧室内气流压力特性、温度以及发动机工作频率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油门开度加大,燃油消耗率在1~4油门开度下显著增加,燃烧室压力幅值大致呈先减后增趋势,并在3油门开度下达到最小;燃烧室温度以及发动机工作频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并在3油门开度下达到最大.燃油消耗率与油门开度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燃烧室内气流温度与脉动频率均与油门开度之间呈现一致的倒U形关系,与气流压力脉动幅值呈现相反的U形关系.即双尾管脉冲发动机脉动燃烧工作所形成的自激振荡耦合关系,对应着燃烧室与尾管内脉动振荡气流的高脉动频率、低压力脉动幅值及高气流温度的相互耦合关系,反之亦然.本研究设计的600,800和1 000 mm不同尾管长度条件下的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均能轻易启动并在1~3油门开度下稳定工作,表明双尾管脉冲发动机具有较好的声学条件,与一定油门开度相匹配,易形成良好的振荡燃烧耦合关系,实现稳定工作.
    • 杨彬彬; 贾寿珂; 巩倞妤; 刘蕾蕾
    • 摘要: 燃油经济性是评价内燃机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准确、迅速地获得燃油消耗率数据对内燃机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主流的燃油消耗率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以质量法和体积法为代表的直接测量法,以碳平衡法、改进碳平衡法和摩尔数平衡法为代表的间接测量法,以及以科里奥利法、超声波法、电控喷射法和空燃比法为代表的智能检测法等三类检测方法,并分别对其优势、不足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 陈晋兵; 张志军; 刘长振; 王尚学; 王云飞; 白军爱; 陈晓飞
    • 摘要: 针对新研发小缸径高速柴油机排气温度高引起结构件可靠性下降以及燃油消耗率高造成经济性指标低等问题,通过对原设计方案的换气过程分析研究确定了主要原因为缸内换气不充分残余废气系数大造成燃烧不充分.提出在现有凸轮型线基础上通过优化配气相位解决问题并开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保持进气门提前角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优化排气门开启角度,在柴油机额定工况下实现了高效快速燃烧,提高了气缸内燃烧效率.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排气温度降低至619°C,较目标值有8.9%裕度;平均有效燃油消耗率较原方案提高10%.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排温高、油耗高的主要问题,满足了技术指标要求,为进一步研究小缸径柴油机性能改进提供了研究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