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铜

氧化铜

氧化铜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5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269856篇;相关期刊527种,包括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仪器、现代矿业等; 相关会议9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氧化铜的相关文献由636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伟、徐一特、文书明等。

氧化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5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69856 占比:99.56%

总计:271060篇

氧化铜—发文趋势图

氧化铜

-研究学者

  • 陈伟
  • 徐一特
  • 文书明
  • 陈代雄
  • 徐金章
  • 刘后传
  • 薛伟
  • 李晓东
  • 胡波
  • 陆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孟祥东; 甄超; 刘岗; 成会明
    • 摘要: 氧化铜是一种有潜力的光电催化分解水用光阴极材料,但由于其在光电催化分解水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光腐蚀,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构建有效的保护壳层抑制氧化铜光腐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原子层沉积技术已成为构建光阴极保护层的主流手段,但由于制造成本高昂,难以满足未来实际应用对低成本和规模化的要求,因此,亟需发展简易、低廉的保护壳层制备手段.从电化学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发现氮化铜(Cu_(3)N)是一种电化学稳定的铜基氮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N_(2)和O_(2)等领域,具有强的抗电化学还原能力(J.Am.Chem.Soc.,2011,133,15236-15239;Nano Lett.,2019,19,8658-8663).因此,氮化铜具有作为氧化铜光阴极保护壳层的潜质.目前,氮化铜薄膜主要通过高真空的手段制备,如射频磁控溅射以及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等方式.为了实现低成本、易制备的目标,本文发展了一种低温(185°C)氮化的方法,在氧化铜光阴极表面原位制备出氮化铜保护壳层,使氧化铜光阴极获得了稳定的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在20 min的光电催化分解水的稳定性测试中,未保护的氧化铜光阴极的光电流密度衰减至初始光电流密度的10%,而氮化铜壳层保护的氧化铜光阴极的光电流密度则仍可保持其初始光电流密度的8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氮化铜保护壳层对氧化铜光阴极的保护机理,即致密的抗还原物质氮化铜作为保护层,有效隔绝了电解质溶液与氧化铜的直接接触,从而抑制了氧化铜的光腐蚀.XRD和XPS结果证实表面氮化铜壳层的生成;SEM结果表明,存在致密的氮化铜薄膜壳层.光电化学稳定性测试后,样品的XRD结果表明,无氮化铜保护的氧化铜光阴极已经完全被还原为氧化亚铜,而氮化铜保护的氧化铜光阴极只有少部分被还原为氧化亚铜,证明氧化铜的光腐蚀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氮化铜保护的氧化铜光阴极表面的N 1s信号基本保持不变,证实了氮化铜保护壳层具有高电化学稳定性和抗电化学还原能力.虽然,氮化铜保护壳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氧化铜光阴极的光电催化分解水活性,但后续可尝试在氮化铜表面负载产氢助催化剂,以实现光电流密度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本工作展示了氮化铜用作不稳定光阴极表面(尤其是铜基光阴极)保护壳层的潜力.
    • 王胜慧; 侯衍安; 李刚; 刘伟; 王志刚; 耿龙龙
    • 摘要: 以工业氧化铝固废为前驱体,通过预处理-湿法浸渍-后活化策略制备了负载型CuO_(x)/Al_(2)O_(3)催化剂,并考察了上述催化剂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反应中的活性。采用一系列结构表征和控制实验系统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等对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O_(x)/Al_(2)O_(3)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反应,可至少循环使用5次并保持优异催化活性,实现了很好的固废资源化利用。
    • 叶鑫; 张力; 陈碧儿; 曾颖欣; 蒋德震
    • 摘要: 氧化铈/氧化铜复合光催化剂(CeO_(2)/CuO)具有催化活性高和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本文以氧化铝纤维为载体,浸渍铜、铈溶液制备了负载CeO_(2)/CuO的催化纤维。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纤维中分布均匀。浸渍液Cu/(Cu+Ce)比增加会导致负载纤维吸收波长红移,能带间隙减小。金属离子总浓度增加会促进载体纤维γ-Al_(2)O_(3)向α-Al_(2)O_(3)转变,进而影响吸光性能。光源波长需与样品吸收波长匹配才能发挥出较好的催化效果:白光LED对所制得样品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而紫外LED很弱。
    • 朱一举; 姜一帆; 周文静; 屈晨曦; 宁艳利; 徐敏
    • 摘要: 为提高铝粉粒子的燃烧效率,采用化学均匀沉淀法制备了CuO包覆铝粉的复合粒子,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粒子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并使用同步热分析对比了包覆前后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铝粒子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度约543.8nm的非晶态CuO,其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程度比纯铝粉提高了32.5%。
    • 王琳琳; 李欣; 郝磊端; 洪崧; Alex W.Robertson; 孙振宇
    • 摘要: 为了促进CO_(2)电化学还原(ECR)制备燃料和高值化学品,开发高活性、低成本和高选择性催化剂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一步合成超细氧化铜(CuO)纳米颗粒修饰的二维Cu基金属有机框架(CuO/Cu-MOF)复合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镜、N_(2)吸附/脱附、元素分析谱、CO_(2)吸附等方法进行表征,对CuO/Cu-MOF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和孔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细CuO纳米粒子的尺寸为1.4到3.3 nm,均匀修饰在二维Cu-BDC MOF表面.由于其结构中丰富的孔道结构,CuO/Cu-MOF在常压下的CO_(2)吸附量可达5.0 mg_(CO2) g_(cat).^(–1),明显优于商业CuO纳米颗粒.进一步在H型电解池、0.1 mol/L KHCO_(3)电解质溶液中研究了CuO/Cu-MOF的ECR性能;结果表明,在CO_(2)饱和的0.1 mol/L KHCO_(3)电解质溶液中,反应产物包括CO,H_(2),HCOOH和C_(2)H_(4).在-1.0至-1.2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下同)电势范围内,ECR占主导地位;生成C_(2)H_(4)的起始电位为-0.85 V,在-0.9至-1.2 V电势范围内,C_(2)H_(4)是主要产物;电势高于-0.9 V时,CO和HCOOH是主要产物;电势低于-0.9 V时,开始生成CH_(4),且其含量随过电势增加而增加.通过改变材料合成时的前驱体配比、配体种类和反应温度等可调节CuO/Cu-MOF催化剂对ECR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当对苯二甲酸:硝酸铜摩尔比为3:1、温度为100°C时,制得的CuO/Cu-MOF可在-1.1 V电势下将CO_(2)还原为C_(2)H_(4),其法拉第效率可达50.0%,显著优于许多文献报道的Cu基电催化剂以及所合成的纯Cu-MOF和纯CuO,其在相同电解条件下生成C_(2)H_(4)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37.6%和25.5%.此外,生成C_(2)H_(4)的几何分电流密度约为7.0 mA cm^(-2),生成速率为21.0μmol mg_(cat).^(–1) h^(–1),阴极能量效率达到27.7%.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连续电解10 h后,C_(2)H_(4)的法拉第效率仍保持在45.0%以上.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CuO/Cu-MOF复合材料中二维金属铜有机框架主体和超细CuO纳米颗粒在ECR反应过程中可协同实现对CO_(2)的吸附和活化,促进C-C耦合,从而高选择性生成C_(2)H_(4).本文为提高ECR生成C_(2)H_(4)的选择性和活性提供了有效策略.
    • 赵家明; 孙辉; 于斌; 杨潇东
    • 摘要: 为高效经济地处理油品泄漏引起的污染问题,利用聚丙烯(PP)与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后制备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然后在其表面负载纳米氧化铜(CuO)进行疏水改性。对改性前后非织造材料的形貌、结构、水接触角、吸油和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负载纳米CuO后,CuO/PP/POE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结晶度下降,熔融和结晶温度无明显变化,水接触角下降约1°,亲水性略有上升;相对于纯PP非织造材料,负载纳米CuO后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吸油率得到提高,添加POE质量分数为15%的熔喷非织造材料对机油的吸油率最高达9.22 g/g,对硅油的吸油率最高达9.4 g/g,且其断裂强力增加,但断裂伸长率降低。
    • 李慧君; 王业库; 李东; 张鹏飞
    • 摘要: 为了提高CaSO_(4)载氧体的反应活性,通过机械混合法和浸渍法分别制备了CuO+CaSO_(4)和MnO_(2)+CaSO_(4)两种载氧体。改变向CaSO_(4)载氧体添加CuO、MnO_(2)的方法和数量,利用热重分析仪进行了两种复合载氧体与CO的化学链燃烧实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反应前后样品的组成并对表征了表观形貌,发现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分别制备的载氧体反应活性均有提高,但前者优于后者;当CuO和MnO_(2)分别添加5mol%、10mol%时,表现最佳;对比相同添加量,CuO+CaSO_(4)载氧体的反应活性较高,MnO_(2)+CaSO_(4)载氧体在反应初期反应活性很高,而后反应活性降低较快。CuO+CaSO_(4)载氧体更有利于提高化学链燃烧性能。
    • 王凤婷; 仲维啸; 朱兆连; 袁世宇; 王海玲
    • 摘要: 以废旧轮胎橡胶颗粒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介孔结构明显的活性炭(AC)。通过硝酸铜溶液浸渍、中低温煅烧制备AC负载CuO吸附剂(CuO@AC)。采用X线衍射仪(XRD)、N_(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考察其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片状的CuO附着在CuO@AC表面,CuO@AC的孔径集中在3.57 nm左右,比表面积达494.0 m^(2)/g,表面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描述CuO@AC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行为,CuO@AC对2,4-二氯苯酚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47.1 mg/g,比AC(119.5 mg/g)提高了23.10%。
    • 秦晓宇; 刘亚茹; 王浩臣; 魏仕恺; 张晴; 陈晓慧; 王潇潇; 耿龙龙
    • 摘要: 为提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采用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铜基催化剂(CuO/SiO_(2)),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氮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结构,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在芳香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室温和常压条件下,CuO/SiO_(2)催化反应8 min即实现96.4%的4-NP转化率,催化速率常数达到7.55×10^(-3) s^(-1);该催化剂活性在4次循环使用中无显著下降,4-NP转化率不小于95%。
    • 周利华; 刘春龙; 何小民; 曲志强
    • 摘要: 西藏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原矿含铜0.83%,铜氧化率26.38%,生产上表现为铜精矿中铜及伴生金属金、银综合回收率低,铁精矿品位仅有约54%。本文通过工艺矿物学查定原矿矿物组成及铜物相分析,结合生产实际开展针对性选矿工艺优化研究,并进行单矿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浮选—尾矿选铁”的工艺流程,采用捕收剂T213强化细粒级硫化铜的浮选回收,使用羟肟酸钠可提高氧化铜的回收,二者组合使用效果最佳,将分离扫选尾矿返回至粗选作业,减少了铜矿物的损失,选铁工艺将粗精矿细磨至-0.038mm含量78%,可有效提高铁精矿品位。闭路试验可获得铜精矿含铜20.15%、含金5.42g/t、含银186.37g/t,铜回收率77.92%、金回收率66.71%、银回收率69.71%,最终分别提高该矿铜、金、银回收率3.96、6.11、3.77个百分点,获得铁精矿品位65.10%,相比不磨工艺铁精矿品位提高了7.4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