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99503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等;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由119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长春、姜培坤、吴家森等。

微生物量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9503 占比:99.94%

总计:499797篇

微生物量碳—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量碳

-研究学者

  • 宋长春
  • 姜培坤
  • 吴家森
  • 周国模
  • 徐秋芳
  • 蔡立群
  • 韩晓日
  • 吕国红
  • 周广胜
  • 周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谷月; 吴景贵
    • 摘要: 为探究长期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微生物熵的影响,在玉米生育期,设置空白(CK)及施加秸秆(MS)、牧草(FG)和羊粪(SM)共4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物料的施用使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提高了2.78%~19.83%,土壤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土壤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分别提高了6.64%~39.91%和4.05%~112.00%;有机物料的施用导致微生物碳熵(quotient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qMBC)、微生物氮熵(quotient of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qMBN)高于CK,表明物料的添加能提高微生物量在土壤碳氮中的占比;土壤代谢熵随生育期呈现波动性变化。在3种有机物料中,MS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qMBC和qMBN,较好地增加MBC和MBN含量;SM处理qMBC、qMBN值较低,但SOC、TN含量较高。综上所述,物料还田有利于土壤中碳、氮贮存,为当地有机物料还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翠丽; 王军强; 陈亮; 栾倩倩; 李彦荣; 赵旭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 张蛟; 崔士友; 陈澎军; 韩继军
    • 摘要: 为探明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滩涂稻田土壤MBC、WSOC含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在江苏沿海如东县方凌垦区,设置种稻0年(CK)、种稻2年(2Y)和种稻5年(5Y)田块处理,2017年水稻收获后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MBC含量、WSOC含量及土壤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1)CK田块0~10、10~20、20~30 cm土层中MBC含量分别为126.60、113.05、98.03 mg/kg,WSOC含量分别为71.46、48.19、53.98 mg/kg;与CK田块相比,2Y和5Y田块各土层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61%和42.59%、34.23%和43.68%、31.72%和44.64%(P<0.05),2Y和5Y各土层WS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75%和46.81%、69.14%和73.02%、30.34%和35.31%(P<0.05)。(2)2Y田块0~10 cm土层有机碳(SOC)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各土层SOC分别提高了28.16%、2.97%、8.95%;5Y田块0~30 cm土层SOC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土层分别提高了82.44%、46.81%、40.71%;且MBC/SOC在滩涂土壤中均在2.05%~3.18%之间变化,WSOC/SOC均在1.04%~1.73%之间变化。(3)土壤MBC、WSOC、MBC+WSOC及SO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WSOC、MBC、WSOC+MBC含量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MBC、WSOC+MBC含量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滩涂土壤MBC、WSOC含量与土壤肥力变化密切相关,且滩涂种植水稻有利于提高土壤MBC和WSOC含量,这将为沿海滩涂发展水稻种植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 刘海英; 蒋仲龙; 彭健健; 王晓晓; 仇智灵; 张勇; 王增
    • 摘要: 【目的】掌握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并经不同经营年限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为林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浙江省仙居县经营历史为3、9、14、21 a的杨梅人工林和马尾松林人工林(CK)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含量、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图测定土壤碳化学组分、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微生物量碳(MBC)、水浸提法测定水溶性有机碳(WSOC)、Biolog Eco检测法测定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比较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马尾松林改造为杨梅纯林并分别经人工经营3、9、14、21 a,土壤TOC、MBC、WSOC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稳定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经营3 a的杨梅林土壤TOC、MBC、WSOC、MBC/TOC和WSOC/TOC显著提高了26.9%、115.5%、103.6%、66.7%和59.7%(P<0.05),土壤芳香碳、酚基碳、羰基碳和芳香度显著下降了16.5%、24.8%、21.2%和20.0%(P<0.05),而N-烷氧碳、脂族碳/芳香碳则显著增加了41.0%和41.3%(P<0.05);21年生杨梅林土壤MBC、WSOC、MBC/TOC、WSOC/TOC显著提高了34.5%、24.4%、51.7%和40.3%(P<0.05),而TOC下降了11.6%。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3年生最大,9年生最小(P<0.05);3年生杨梅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性(Shannon指数)最大,而均匀度指数则最小(P<0.05)。【结论】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初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升高,土壤碳库稳定性显著下降,而后随着杨梅人工林经营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质量趋于稳定。
    • 张文丽; 林启美; 李贵桐; 赵小蓉; 李彩斌; 文德峰; 王玉川; 刘燕翔; 何轶
    • 摘要: 为调查烟秆生物炭对典型植烟土壤根际与非根际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是否具有一致性,选取我国烟草主产区贵州省毕节市黄壤区(东部的黔西林泉科技示范园)和黄棕壤区(西部的威宁黑石科技示范园)两个土壤类型,研究施用不同量烟秆生物炭(0、5、20、40 t·hm^(-2),分别记为B0、B5、B20、B40)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情况。施用生物炭后,根际土壤TOC、ROOC以及非根际土壤DOC在两个土壤中的表现基本一致,而其余则在两种土壤中表现不同。但整体表现为TOC、ROOC及DOC含量在B5处理中没有显著变化,而在B20和B40处理中显著增加,3种有机碳含量与B0相比,增幅最高分别可达305.63%、630.41%及768.48%;不同有机碳及土壤类型的峰值出现在B20或B40处理中。而对MBC来说,非根际土壤中MBC含量在黄壤B5处理中显著降低了20%,在黄棕壤B20和B40处理中分别显著增加了53.98%和145.80%,其余处理与B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根际土壤中仅在黄壤B20处理中MBC含量显著增加42.17%,其余处理与B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短期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尤其是MBC)的影响与土壤类型、生物炭施用量、根际环境等有关。
    • 郑佳舜; 胡钧铭; 韦翔华; 韦燕燕; 苏世鸣; 李婷婷; 夏旭; 俞月凤; 张俊辉
    • 摘要: 绿肥压青还田是调控现代集约化稻田土壤逆境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设置早稻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不施肥和同等肥力条件下施化肥、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晚稻免耕常规施用化肥,开展双季稻周年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能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达常规耕作的2倍,能有效增加微生物对土壤碳素的利用率。增加绿肥压青量会提高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潜力,与施用化肥相比,单倍绿肥压青下早晚稻分别增加1.6%~32.8%和0.6%~16.6%,双倍绿肥压青下分别增加58.6%~70.9%和29.6%~38.4%。粉垄单倍绿肥压青会降低免耕晚稻齐穗期、收获期土壤呼吸强度,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3.4%和38.7%,较粉垄耕作其他处理降低8.5%~31.4%。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稻田土壤代谢商较常规耕作累积降低65.5%,与常耕相比,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和粉垄单一化肥的土壤代谢商分别累积增加20.3%和159.2%,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可有效缓解土壤代谢商的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呈负相关,绿肥压青还田下相关系数达0.44;累积矿化量和代谢商呈极显著正相关,粉垄耕作下相关系数达0.59。可见,绿肥粉垄耦合的模式可作为一种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减少部分生育时期土壤呼吸强度,增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碳固持的重要调控技术措施。
    • 郑佳舜; 胡钧铭; 韦翔华; 韦燕燕; 苏世鸣; 李婷婷; 夏旭; 俞月凤; 张俊辉
    • 摘要: 绿肥压青还田是调控现代集约化稻田土壤逆境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设置早稻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不施肥和同等肥力条件下施化肥、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晚稻免耕常规施用化肥,开展双季稻周年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能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达常规耕作的2倍,能有效增加微生物对土壤碳素的利用率.增加绿肥压青量会提高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潜力,与施用化肥相比,单倍绿肥压青下早晚稻分别增加1.6%~32.8%和0.6%~16.6%,双倍绿肥压青下分别增加58.6%~70.9%和29.6%~38.4%.粉垄单倍绿肥压青会降低免耕晚稻齐穗期、收获期土壤呼吸强度,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3.4%和38.7%,较粉垄耕作其他处理降低8.5%~31.4%.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稻田土壤代谢商较常规耕作累积降低65.5%,与常耕相比,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和粉垄单一化肥的土壤代谢商分别累积增加20.3%和159.2%,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可有效缓解土壤代谢商的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呈负相关,绿肥压青还田下相关系数达0.44;累积矿化量和代谢商呈极显著正相关,粉垄耕作下相关系数达0.59.可见,绿肥粉垄耦合的模式可作为一种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减少部分生育时期土壤呼吸强度,增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碳固持的重要调控技术措施.
    • 王平; 王邵军; 曹乾斌; 左倩倩; 赵爽; 杨波
    • 摘要: 为探究热带次生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西双版纳白背桐(恢复初期)和高檐蒲桃(恢复后期)次生热带森林群落为对象,通过室内需氧培养法研究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并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理化性质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次生热带森林的恢复,恢复后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4.29 mg·kg-1·d-1)显著高于恢复初期(3.50 mg·kg-1·d-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单峰型季节变化,6月最高(4.78~5.60 mg·kg-1·d-1),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0~5 cm土层矿化速率是10~15 cm的1.8~1.9倍;高檐蒲桃群落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全N和含水量相较于白背桐群落分别增加了11.3%、30.8%、25.7%、14.3%和23.5%;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易氧化碳、全N和铵态N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是有机碳矿化的主控因子.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森林恢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积累及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如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
    • 胡乐宁; 李双莉; 李杨; 韦奕庄; 周金玲; 苏以荣; 邓华
    • 摘要: 为探究改良过氧化钙(CaO2)在潜育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过程中的作用,选取CaO2为原料,利用溶于乙醇的乙基纤维素对其进行包膜,制得造粒过氧化钙(GAO),把GAO和氧化钙(CAO,含CaO质量分数95.0%)、过氧化钙(PAO,含CaO2质量分数75%)3种物质各设置3种不同含氧量浓度(低浓度0.011 g/kg、中浓度0.111 g/kg和高浓度1.111 g/kg),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分析其对潜育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及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含氧量条件下,培养期结束后,PAO、GAO相对CK和CAO而言,抑制了潜育性水稻土CO2的排放,PAO处理土壤CO2累计排放量分别比CK和CAO处理降低了50.86%和46.33%,GAO处理土壤CO2累计排放量分别比CK和CAO处理降低22.49%和15.35%;与CK相比,CAO、PAO、GAO的添加促进了潜育性水稻土CH4的排放,其CH4累计排放量分别是CK处理的2.07倍、1.22倍和1.10倍.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中、高浓度氧化剂显著增加了潜育性水稻土MBC和DOC的含量,且添加GAO使土壤MBC含量的高峰期延后,说明GAO因其特殊包膜,有效降低了氧化剂释氧速度,在培养后期仍可有效释氧.本研究表明改良氧化剂GAO在提高潜育性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和促进有机碳周转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郭琴波; 王小利; 段建军; 皮义均; 林仕芳
    • 摘要: 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于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壤碳汇能力以及缓解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大田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梯度(T0~T4):100%化肥氮,90%化肥氮,80%化肥氮,70%化肥氮,60%化肥氮,采用等氮原则,氮肥减少量用等氮量生物炭替代,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合室内矿化培养,揭示稻田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对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的响应。结果表明:与T0处理相比,T3处理(70%化肥氮+7.5 t/hm^(2)生物炭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速效磷依次显著提高了6.67%,8.36%及30.94%(P<0.05),T4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最高,显著提高了23.78%(P<0.05)。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随配施生物炭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与矿化前相比,各处理矿化后SOC,微生物量碳(MBC)及微生物熵(qMB)依次下降1.39~1.75 g/kg, 24.62~67.57 mg/kg及0.13%~0.32%(P<0.05)。SOC矿化速率在培养的第1天达到峰值,第1阶段(第1~6天)迅速下降,第2阶段(第6~30天)缓慢下降,第3阶段(第30~45天)矿化速趋于平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1)。培养结束时SOC累积矿化量和累积矿化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9~1.75 g/kg和6.02%~8.43%,均以T3处理最低。与CK和T0处理相比,T3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T1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水稻产量以T3处理(7.37 t/hm^(2))最高,比T0处理增产39.58%(P<0.05)。综上,氮肥减量30%配施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减少SOC矿化,增加土壤固碳,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