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籽棉产量

籽棉产量

籽棉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44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亚信息、科技传播、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新型肥料研究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等;籽棉产量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鹏程、董合林、孙淼等。

籽棉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440 占比:98.74%

总计:8548篇

籽棉产量—发文趋势图

籽棉产量

-研究学者

  • 李鹏程
  • 董合林
  • 孙淼
  • 李亚兵
  • 郑苍松
  • 冯卫娜
  • 刘浩
  • 孙景生
  • 邵晶晶
  • 冯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清阳; 曹红霞; 何子建; 丁邦新; 张浥
    •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期灌溉淋洗定额与膜间秸秆覆盖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个灌溉水平:W0=80%ET_(c)、W1=120 mm+80%ET_(c)、W2=240 mm+80%ET_(c)和W3=360 mm+80%ETc(120、240 mm和360 mm为生育期灌溉淋洗定额,80%ETc为棉花蒸散量)和2种覆盖方式:膜间裸地(N)和膜间秸秆覆盖(S),共8个处理。探究生育期不同灌溉淋洗定额和膜间覆盖方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同一覆盖方式下,W0处理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提高灌溉淋洗定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淋洗定额从0提高到240 mm,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53.75%、116.91%、110.45%和80.14%,当淋洗定额由240 mm提高至360 mm时,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并没有显著提高,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淋洗定额为240mm时,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达到了5 972.46 kg/hm^(2)和0.92 kg/m^(3)。【结论】综合考虑节水和棉花高效用水,北疆棉花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40 mm+80%ET_(c)是最适宜当地发展的高效节水控盐策略。
    • 李鹏程; 郑苍松; 孙淼; 邵晶晶; 冯卫娜; 董合林
    • 摘要: 不同形态氮肥在棉花上的施用效果尚不明确,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棉花产量、氮肥利用的影响,为棉花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生育期施N 27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硫酸铵、尿素、硝酸钙3种不同氮肥处理,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一膜三行种植模式下,3种不同形态氮肥对膜下滴灌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15)N回收率、土壤^(15)N残留率、氮肥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铵和尿素处理对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无显著影响,2019年尿素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5.6%,2020年3种不同形态氮肥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无显著差异。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棉花单株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13.7%和10.0%,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5.7%和5.9%。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棉株^(15)N的回收率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1.1和1.6个百分点,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6.4和3.5个百分点。硫酸铵和尿素处理土壤^(15)N残留率显著低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低10.0和10.7个百分点,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低8.6和10.9个百分点。2019年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氮肥损失率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8.9和9.1个百分点;2020年尿素处理氮肥损失率分别比硫酸铵和硝酸钙处理高5.2和7.4个百分点。2020年硝酸钙处理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铵和尿素处理,硫酸铵处理显著高于尿素处理。2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花在一膜三行种植和等量施氮条件下,与施用硝酸钙相比,硫酸铵和尿素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籽棉产量、^(15)N回收率和氮肥损失率,较低的土壤^(15)N残留率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李飞; 郭莉莉; 赵瑞元; 尹凌洁; 王家珍; 李彩红; 何叔军; 梅正鼎
    • 摘要: 【目的】研究洞庭湖植棉区油(菜)棉(花)轮作种植制度下,氮肥施用深度及用量对棉花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油后直播棉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在湖南常德开展氮肥运筹试验,以湘FZ001为试验材料,设置15 cm和5 cm(H15、H5)2个施用深度,0、90、180、270和360 kg·hm^(-2)纯氮(N_(0)、N_(90)、N_(180)、N_(270)、N_(360))5个施氮量。【结果】棉花氮素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积累动态均符合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氮肥深施提高了棉株氮素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氮肥施用深度及用量互作下,氮素积累量在H_(15)N_(270)下取得最大值,氮素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均在H_(15)N_(180)下最大。从氮素和干物质积累特征值可以看出,棉花中氮素和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基本同步,其中氮素的平均快速积累期起始时间略早于干物质积累,说明棉花氮素吸收可能是干物质积累的基础和前提。H_(15)比H_(5)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同时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随施氮量提高均呈现下降趋势;H_(15)N_(180)处理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籽棉产量最高。【结论】适量氮肥深施可以促使棉花高产。推荐本地区氮肥施用深度从常规的撒施或浅施5 cm提高到15 cm,施氮量从常规的270~300 kg·hm^(-2)减少为180 kg·hm^(-2)。
    • 王振华; 武小荻; 王天宇; 宗睿; 王东旺; 陈睿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灌溉时段及水温对膜下滴灌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置4个灌溉水温梯度分别为15.00(正常灌溉水温),20.00,25.00,30.00°C,2个灌溉时段分别为日间、夜间(分别记为DW,NW)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计8个处理.结果表明,增温灌溉提前了棉花生育进程,促进了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增长,有利于棉花光合作用的进行,且在夜间进行增温灌溉效果更显著.增温灌溉使棉花产量显著提高2.95%~14.13%,夜间灌溉较日间灌溉棉花产量平均提高3.34%.基于回归分析确定提高棉花产量的最佳灌溉时段为夜间,最佳灌溉水温为26.38°C,对应的产量为7482.96 kg/hm^(2).该研究可为北疆膜下滴灌棉花实施增温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姜艳; 王鹏; 徐飞; 刘东洋
    • 摘要: 为探讨当前新疆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新疆石河子市于2017年、2018年棉花生长季,设置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包括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一膜四行(64 cm+12 cm)、一膜四行(66 cm+10 cm)和一膜六行(66 cm+10 cm)(分别标记为F3(76)、F4(64+12)、F4(66+10)和F6(66+10)),分析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F3(76)种植模式下最有利于棉花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从而提高棉花产量;而高密度F6(66+10)种植模式下棉花各项生长指标最不利于产量提高;F4(66+10)和F4(64+12)适中;其中F4(66+10)模式籽棉产量大于F4(642)模式.WUE表现为F3(76)最大,F6(66+10)最小,F4(64+12)和F4(66+10)模式下WUE差异不显著.因此,认为F3(76)种植模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WUE,在其种植模式下棉花群体抗旱性最强,F4种植模式下的两种株行距配置F4(64+12)和F4(66+10)也有一定抗旱性;而F6(66+10)模式不利于产量提高,也不利于增强其抗旱性.该研究可为北疆机采棉节水灌溉下实施有效的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 姜艳; 王鹏; 徐飞; 刘东洋
    • 摘要: 为探讨当前新疆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新疆石河子市于2017年、2018年棉花生长季,设置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包括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一膜四行(64 cm+12 cm)、一膜四行(66 cm+10 cm)和一膜六行(66 cm+10 cm)(分别标记为F3(76)、F4(64+12)、F4(66+10)和F6(66+10)),分析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F3(76)种植模式下最有利于棉花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从而提高棉花产量;而高密度F6(66+10)种植模式下棉花各项生长指标最不利于产量提高;F4(66+10)和F4(64+12)适中;其中F4(66+10)模式籽棉产量大于F4(64+12)模式.WUE表现为F3(76)最大,F6(66+10)最小,F4(64+12)和F4(66+10)模式下WUE差异不显著.因此,认为F3(76)种植模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WUE,在其种植模式下棉花群体抗旱性最强,F4种植模式下的两种株行距配置F4(64+12)和F4(66+10)也有一定抗旱性;而F6(66+10)模式不利于产量提高,也不利于增强其抗旱性.该研究可为北疆机采棉节水灌溉下实施有效的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 李鹏程; 张思平; 郑苍松; 孙淼; 邵晶晶; 冯卫娜; 董合林
    • 摘要: 为寻求影响籽棉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10―2020年同一施肥条件下棉花籽棉产量与4―10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籽棉产量的最重要气候因子是4―10月日照时间,关联度为0.4307;其次是≥15°C积温,关联度为0.3864;再次是≥20°C积温,关联度为0.3483.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10月≥10°C积温、日照时间、降水量是影响籽棉产量的正效应气候因子.6―8月产量形成关键期的15个气候因子中,6月降水量、7月≥10°C积温、8月日照时间对籽棉产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而8月≥20°C积温为负效应因子.
    • 夏文; 林涛; 褚晓升; 丁奠元; 颜安; 尔晨; 汤秋香
    • 摘要: 为准确预知地膜覆盖与作物的匹配情况,该研究针对南疆棉田,在大田试验基础上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RZWQM2),对2016-2017年籽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等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地膜覆盖时间55~105 d下以3 d为间隔的地上部生物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对2018年和2019年不同地膜覆盖时间下棉花生长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在0.02~0.04 cm3/cm3、5.90%~28.66%之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棉产量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0~0.93和0.80~0.94.2 a间地上部生物量随地膜覆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91~93 d和97~99 d.因此,在南疆地区选用适宜的地膜覆盖时间为91~99 d,有利于降低残膜污染风险,保持较高的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李鹏程; 郑苍松; 孙淼; 冯卫娜; 邵晶晶; 朱海勇; 李亚兵; 董合林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保证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在等量施氮条件下,研究尿素、硫酸铵、硝酸钙3种氮肥在播前、蕾期、初花期施用对棉花15N回收率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棉花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个施肥时期单施尿素、硫酸铵籽棉产量显著优于单施硝酸钙,分别高15.3%、14.0%.不同种类氮肥组合硫酸铵+尿素+硝酸钙、硫酸铵+硝酸钙+硝酸钙籽棉产量最高,分别比单施尿素高10.5%、9.0%.基肥15N回收率28.8%~32.2%,硫酸铵>尿素>硝酸钙,蕾期追肥15N回收率57.2%~73.2%,硝酸钙>尿素>硫酸铵,初花期追肥15N回收率71.8%~82.7%,硝酸钙>硫酸铵>尿素.本试验条件下,硫酸铵基施,蕾期施用尿素或硝酸钙,初花期施用硝酸钙,增加了单株成铃数,获得了较高的籽棉产量和氮肥回收率.
    • 余轩; 刘浩; 马岩川; 耿耘; 冯泉清; 孙景生
    • 摘要: 【目的】探讨麦后移栽棉适宜的调亏灌溉模式。【方法】在麦后移栽棉蕾期、花铃期分别设计不同亏水灌溉处理,研究了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蕾期和花铃期的水分亏缺均会抑制棉花株高、茎粗等营养生长,其中蕾期水分亏缺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无论是蕾期还是花铃期,轻度亏水灌溉对棉花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叶片相对含水率随缺水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蕾期或花铃期轻度亏缺灌溉均有利于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溉(CK2)处理相比,蕾期轻度调亏灌溉节省灌溉用水5.45%,增产9.16%,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5.05%;花铃期轻度调亏灌溉节省灌溉用水9.09%,增产2.34%,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2.90%;调亏灌溉对麦后移栽棉马克隆值和伸长效率影响不明显,但蕾期或花铃期轻度调亏灌溉都有提高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的趋势。【结论】在水资源供应较为充足时,蕾期轻度调亏灌溉、花铃期充分灌溉可获得最高的籽棉产量和较高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而在水资源不足的条件下,蕾期充分灌溉、花铃期轻度调亏灌溉是较为适宜的省水、高产、高效灌溉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