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巢湖流域

巢湖流域

巢湖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933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绿色视野、巢湖学院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管理变革与范式探索等;巢湖流域的相关文献由64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菊良、王心源、吴开亚等。

巢湖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15.05%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1.13%

专利文献>

论文:1933 占比:83.82%

总计:2306篇

巢湖流域—发文趋势图

巢湖流域

-研究学者

  • 金菊良
  • 王心源
  • 吴开亚
  • 陈恩虎
  • 马友华
  • 高超
  • 肖武
  • 李素萃
  • 汪家权
  • 吴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军
    • 摘要: 在对政策文本和政策工具梳理的基础上,通过Nvivo质性分析软件,编码建立了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的三级节点。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的总体使用上,存在对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路径依赖;在政策工具的内部使用上,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更强调事后控制,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中更强调利用市场,志愿型政策工具中更强调信息工具;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对比分析中,省级层面更倾向使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更倾向于事后控制,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和志愿型政策工具更少,更强调公众参与。因此,在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就政策工具选择而言,应从单一走向复合多样;从事后控制为主到加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应加强政策工具间的协同作用。
    • 彭俊; 凌敏; 龚传康; 张兵; 俞珊妮; 张宽豪
    • 摘要: 测度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特征,建立健全流域生态风险应急制度,是合理保护流域生态的重要环节。通过解译2000~2020年巢湖流域Landsat影像,在统计景观结构和景观指数变化的基础上,构建生态风险模型,分析巢湖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一增、一减、四稳定”,即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较为稳定;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最为明显,主要发生在合肥市中心区域的庐阳区、瑶海区和包河区,耕地和林地之间相互转化明显,多发生在西部山地区域;各景观指数的斑块密度(NP)呈现下降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增加趋势,形状指数(LSI)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巢湖流域极低生态风险区明显减少,主要位于巢湖及周边地区以及西南部霍山县区域,极高生态风险区、高生态风险区和中生态风险区均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环巢湖区域及桐城县东南部区域,高生态风险区和极高生态风险区扩张明显,在发展环巢湖经济区时要格外关注。
    • 袁步先; 吴楠; 程鹏
    • 摘要: 基于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持续观测数据,从年变化率、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个方面分析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最为明显的趋势是农田面积的持续大幅缩减和城镇用地的急剧大幅扩张。生态系统动态度(LC值)较大的是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全巢湖流域LC值为0.5%。10年间巢湖流域开发建设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大量挤占主要发生在城市周边。此外,流域内农田与湿地的相互转化也较明显。城市化以及工业和矿山开发是巢湖流域近10年最为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
    • 周奇; 史俊; 王海玉; 钟小燕
    • 摘要: 2020年巢湖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巢湖流域最大30 d雨量居历史第二位,重现期接近50 a一遇。巢湖忠庙站最高水位13.43 m,居历史第一位。流域内河道除西河缺口站、无为站仅次于1954年历史最高水位外,其余各支流水位均处有资料以来第一位,给流域防洪带来严峻挑战。在详细分析2020年巢湖流域暴雨洪水及调度过程的基础上,总结暴雨洪水特点和成因,剖析了流域防洪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巢湖流域洪水主要特点为范围大、水位高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洪水场次多。巢湖流域2020年特大洪水的主要因素包括全流域范围的强降水,最强场次降水时河道底水高、调蓄有限,长江高水位顶托,内外洪水遭遇恶劣。巢湖流域防洪存在洪水排泄不畅、调蓄空间不足、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巢湖流域防洪能力和水平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 余婷; 许田地; 杨棠武
    • 摘要: 十八联圩位于巢湖北岸,中部2814渔场区共有养殖鱼塘533口,存水总量约354.9万m^(3),其中总磷严重超标的水量约181.3万m^(3)。如将鱼塘存水直接排放,会对巢湖水质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参照鱼塘水质监测成果,结合养殖历史调查,将鱼塘定性为低、中、高风险塘口,提出按照风险等级分期排水的思路,重点对重风险塘总磷超标存水进行净化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为类似湖泊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杨帆
    • 摘要: 根据地方志资料分析,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疫病36年,疫病的帝纪分布存在高低频度,其中明代集中于嘉靖、崇祯时期,清代集中于康乾盛世和朝代中后期,两朝初年疫病较少。疫病季节分布特点为:春夏多发,以春夏、夏秋之疫为多,并往往与水旱灾害相伴而来。疫病空间分布特点为:疫病县数多,县域疫病次数多,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朝明显;疫病厚度不一,明代舒城、合肥,清代无为、庐江疫病厚度高。
    • 胡香; 陈孔明; 李涛
    • 摘要: 核算了巢湖流域达到安徽省地方标准《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4/2710—2016)的2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在执行DB 34/2710—2016的前提下,巢湖流域内采用氧化沟、厌氧/缺氧/好氧(AAO)、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单位体积污水的CO_(2)排放当量计)分别为0.3278、0.3283、0.2495 kg/m^(3)。从低碳的角度出发,SBR工艺更具低碳优势,而氧化沟工艺和AAO工艺的碳排放强度无显著差异。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主要来源为电力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占比61.55%~73.56%;其次是去除总氮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比15.01%~21.50%;去除COD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比11.48%~16.96%。碳排放强度与单位污水耗电量(0.189~0.343 kW·h/m^(3))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4,与处理规模(0.8万~19.0万m^(3)/d)没有显著相关性。
    • 田娟
    • 摘要: 以MIKE11 NAM为基础,搭建巢湖流域的水文模型,巢湖流域水文分区共计126个。文章对巢湖流域进行长系列调节计算,计算时间为1968—2020年,共计53a。对长系列调算成果按照P-Ш频率曲线进行适线分析,得到巢湖闸上各频率入湖洪峰流量、各频率闸上、闸下洪量及全流域洪量。
    • 倪晋; 虞邦义; 顾李华; 施奇
    • 摘要: 水利信息化是巢湖治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结合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规划,依托安徽省现有物联感知体系、水利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设计了贯穿防洪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聚焦巢湖防洪热点和难点问题,汇集多来源、多类别水利专题空间数据,形成“流域作战一张图”。采用自主研发与开源软件相结合的途径,提出了一整套流域水文—水动力—泥沙耦合模拟技术,实现了洪涝灾害防治工程规划设计、预警预报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巢湖流域规划、管理、调度等过程智能化水平。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可为巢湖的精细化治理和管理提供参考,为推进智慧流域防洪工作提供借鉴。
    • 田帅; 单旭东; 程启鹏; 徐刚; 郜红建; 华胜; 高时凤
    • 摘要: 为研究巢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大气氮磷沉降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选择巢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布设大气氮磷沉降监测点,收集大气沉降样品进行氮磷质量浓度、沉降通量及输入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内大气总氮(TN)、总磷(TP)年沉降通量分别为98.22 kg/hm~2、3.27 kg/hm~2,其中TN沉降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占TN沉降总量的49.56%,而可溶性无机氮(DIN)则以NH~+-N(14.48 kg/hm~2)为主,NO~--N含量相对较低(5.85 kg/hm~2)。TP沉降以可溶性无机磷(DIP)(2.36 kg/hm~2)为主,可溶性有机磷(DOP)含量较低。水稻季(6-10月)、小麦季(11月至次年5月)大气TN沉降通量分别为45.84 kg/hm~2、52.38 kg/hm~2,分别相当于当季氮肥施用量的20%、23%。据此估算,巢湖湖面大气TN和TP年沉降量分别为7 661.16 t和255.06 t,分别占巢湖主要河流入湖负荷的48.41%和32.57%。综上所述,巢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大气氮磷沉降是农田生态系统和巢湖水体氮磷输入的重要来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