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泡菜

泡菜

泡菜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70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贸易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283篇;相关期刊588种,包括中外食品工业:贝太厨房、四川烹饪、烹调知识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交流大会、首届中日传统食品创新论坛暨第八届中日酿造/食品/营养/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学术年会、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等;泡菜的相关文献由437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功、张其圣、李恒等。

泡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1 占比:37.8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2283 占比:61.62%

总计:3705篇

泡菜—发文趋势图

泡菜

-研究学者

  • 陈功
  • 张其圣
  • 李恒
  • 汪冬冬
  • 张伟
  • 唐垚
  • 车振明
  • 金恩廷
  • 伍亚龙
  • 李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雅雯; 钟源; 郭爱玲; 唐丹萍
    • 摘要: 泡菜风味、品质与乳酸菌种类、功能研究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文献报道乳酸菌的功能多样性,论述了乳酸菌产酸、降亚硝酸盐、耐酸耐胆盐、高抗氧化性、产γ-氨基丁酸、产共轭亚油酸、产细菌素、产胞外多糖的能力及其在动物饲料、直投式发酵剂、生物抑菌剂以及辅助医疗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泡菜中功能性乳酸菌标准化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王俊杰
    • 摘要: 一些自制食品因制作工艺特殊,往往被冠以“三无”产品、“黑暗料理”的名称。然而,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色香味俱全”是对菜品的基本评价标准。我们既不能降格以求,片面崇尚“土味”“原生态”,而不顾食品安全,也不能因噎废食,拿现代餐饮标准衡量长毛的臭豆腐、发酸的泡菜,将特色美食拒之门外。干净卫生是对食材的基本要求。
    • 宋少飞; 周福林; 孙述文; 孙鹏飞
    • 摘要: 文章研究发现,在稀硫酸介质中,痕量亚硝酸根(NO_(2)^(-))能抑制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使体系降低的荧光又恢复而增强,且荧光增强程度与亚硝酸根浓度成比例关系,据此建立了抑制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NO_(2)^(-)的新方法.以264 nm为激发波长,594 nm为荧光发射波长,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在最优化条件下,NO_(2)^(-)浓度在2×10^(-7)~6×10^(-5) 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6×10^(-8)g/L.对浓度为2×10^(-7) g/L的NO_(2)^(-)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该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已用于泡菜中痕量NO_(2)^(-)的测定,回收率为97.6%~101.7%,结果令人满意.
    • 徐清萍; 法子柱; 李雯
    • 摘要: 泡菜发酵是一个多菌种发酵过程,其菌群构成受原料种类、产地、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泡菜的质量、质构及风味等有影响,其中乳酸菌是泡菜发酵的主要优势菌。获得安全性高的功能性乳酸菌,改变发酵初期微生物菌群及调节适宜乳酸菌作用的工艺参数,将更有利于保障泡菜的品质及安全生产。
    • 胡蝶; 赵鑫; 张素平; 祁勇刚; 吴勇超; 高冰; 柳志杰
    • 摘要: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泡菜汁中分离得到5株产酸菌,经16S rDNA分子鉴定得到3株乳酸菌,即L7菌株为肠膜明串珠菌、L11菌株为清酒乳杆菌、L18菌株为弯曲乳杆菌,并用盐酸萘乙二胺法对这3株乳酸菌进行降亚硝酸盐能力测试,随后研究了其产酸、耐盐和抗氧化等发酵特性,其中抗氧化能力测定指标为DPPH清除率和还原能力。结果表明,L18菌株的降亚硝酸盐能力、产酸能力和还原能力都优于另外两株菌;L7菌株的耐盐性和DPPH清除能力最强。
    • 陈露; 尹礼国; 朱文优; 刘雯雯; 曾鹏
    • 摘要: 从生物胺的类型、产生机理、毒害作用、限量标准、泡菜中污染情况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对泡菜中的生物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目前报道显示,泡菜中腐胺、尸胺、酪胺、组胺等生物胺的污染水平较高,尤以尸胺的暴露水平最大(349.43 mg/kg),生物胺的含量一般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接种优良菌种、控制原料和包装材料质量、添加抑菌成分以及控制发酵温度、pH、盐浓度、发酵时间和发酵方式等方法,降低泡菜中生物胺的含量。该文通过对泡菜中生物胺的系统分析,可为泡菜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及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 叶美作; 陈功; 梁勇; 曾小平; 李嘉仪; 黄润秋; 詹军; 徐飞; 张其圣; 温贵宾
    • 摘要: 将莴笋、豇豆和萝卜制成四川泡菜,分别发酵10d,以解析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泡萝卜、泡莴笋和泡豇豆的成熟时间分别为8d、4d和6d。随着发酵的进行,泡豇豆的色泽逐渐由青绿色转变为深绿色,泡莴笋的绿色度会逐渐褪去,黄色度逐渐上升,泡萝卜的色泽逐步由白色转变为乳白色。发酵10d后,3种泡菜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H均在4.0以下,泡萝卜的总酸由0.17g/100g增加到0.48g/100g,泡豇豆的总酸达到0.55g/100g,泡莴笋的总酸由0.15g/100g增加到0.285g/100g。3种泡菜在发酵成熟后均无亚硝酸盐风险,但口感较酸。本研究为家庭制作或工业化生产什锦泡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陈雪梅; 王芳凌; 明昆洋; 勾选枝; 黎英
    • 摘要: 该研究以新鲜黄秋葵为主要原料,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对黄秋葵泡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并以亚硝酸盐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相比,植物乳杆菌发酵制作的黄秋葵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达9.78 mg/kg)更低,成熟期更短;植物乳杆菌发酵黄秋葵泡菜的最优发酵工艺为接种量3.5%,发酵温度30°C,发酵时间5.5 d,食盐水浓度4.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黄秋葵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为(2.98±0.02)mg/kg,低于国家腌渍蔬菜亚硝酸盐的限量标准(≤20 mg/kg),比优化前降低1.21 mg/kg。
    • 罗文珊; 张艳; 徐玉娟; 江彪; 余元善; 傅曼琴; 李璐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新鲜芥菜的总糖含量选取12个芥菜品种进行发酵,对发酵后的芥菜进行感官分析、微生物、pH值、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生物胺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竹冲芥菜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其它发酵芥菜,其中,感官评价为87.0分,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分别为1.18×10^(7) CFU/g和1.01×10^(7) CFU/g,pH值4.80,总酸1.73 g/kg,亚硝酸盐含量11.82 m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84.60%,有机酸含量1543.69 mg/100 g,生物胺含量30.03 mg/kg,其各项理化指标均位于试验品种前列。此外,发酵竹冲芥菜中共检出40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达21.0μg/g,优于平均水平。该研究为芥菜发酵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陈功; 唐垚; 张其圣; 黄润秋; 李嘉仪; 李洁芝; 汪冬冬; 叶美作; 李恒; 范智义; 张伟; 邓维琴
    • 摘要: 泡菜是我国优势传统发酵食品的典型代表,因其清香、嫩脆、爽口的独特风味深受大众喜爱,经久不衰,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挑战着传统泡菜及其生产方式,在传承的同时需要创新,为更好地保持原品质,改变发酵加工方式,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浅发酵与冷加工不仅能提升产品品质,而且可以解决泡菜后酸化的问题,也能顺应当今国际倡导的低酸、低盐化的要求。本文据作者研究团队多年的持续研究,结合国内外实际及相关资料,提出“泡菜浅发酵-冷加工”方法及路径。本文研究了泡菜浅发酵和冷加工的概念及特点、工艺及技术参数、生产菌种及设施设备等,阐明了肠膜明串珠菌和魏斯氏菌等是浅发酵的主要菌种,揭示了常温(20~37°C,72 h)是浅发酵和冷加工的参考范围。本文为泡菜的品质提升和加工贮运提供了重要方法及路径,旨在创新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