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麻籽油

亚麻籽油

亚麻籽油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76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85706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中外健康文摘、农业工程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第七届中国猪营养学术研讨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等;亚麻籽油的相关文献由138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乾春、黄庆德、赵晨伟等。

亚麻籽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5706 占比:99.80%

总计:186081篇

亚麻籽油—发文趋势图

亚麻籽油

-研究学者

  • 邓乾春
  • 黄庆德
  • 赵晨伟
  • 王瑞军
  • 马少军
  • 王桂英
  • 马少斌
  • 黄凤洪
  • 张经宇
  • 王兴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新天; 陈洪建; 李晓雯; 彭登峰; 陈亚淑; 邓乾春
    • 摘要: 以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测定多种微量成分(磷脂、油酸、β-谷甾醇、二酰基甘油)在stripped亚麻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研究反胶束的形成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以及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是形成反胶束的重要组分,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5μmol/kg;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微量成分对亚麻籽油的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形成反胶束后则能显著降低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约12%)以及氧化诱导时间(约33%),增加贮藏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约36%)、丙醛(约13%)和己醛(约200%)的含量,显示出促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生育酚的添加能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反胶束的形成使油脂中氧化产物浓度高于对照组,降低了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控制亚麻籽油中反胶束的形成将有助于油脂氧化稳定性,为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稳态化控制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 姚思含; 廖敏和; 康佳欣; 魏子凯; 刘宁; 任皓威
    • 摘要: 采用酶辅助三相分离法(EATPP)同时提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蛋白质和胶,以亚麻籽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EATPP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EATPP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2 h,酶添加量433 U/g,叔丁醇用量3.9 mL/g,硫酸铵用量2.1 g/g,三相提取温度45°C,三相提取时间4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3个品种亚麻籽的亚麻籽油提取率为84.47%~89.03%,亚麻籽蛋白提取率为50.58%~55.69%,亚麻籽胶提取率为31.62%~35.61%。采用EATPP不仅能够同时分离亚麻籽中脂肪、蛋白质和胶,而且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亚麻籽的利用率。
    • 王雅娟; 刘君; 马传国
    • 摘要: 为制备高物化稳定性的水包剥离亚麻籽油乳液,拓宽亚麻籽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先采用柱层析法制备剥离亚麻籽油(stripped flaxseed oil,SFO),探究剪切速率、剪切时间、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及抗氧化剂对SFO乳液物理稳定性(粒径、电位、表面张力)和氧化稳定性(过氧化值(P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茴香胺值(p-AV))的影响。研究表明:剪切速率越大,时间越长,乳液粒径、电位绝对值、表面张力越小,物理稳定性越高;剪切速率较低时发生初级氧化,剪切速率超过19 000 r/min,TBARs显著升高,次级氧化加快,氧化稳定性下降;以22 000 r/min剪切6 min,PV达4.53 mmol/kg,TBARs达31.50μmol/g;均质压力及次数的增加均显著提高乳液的物理稳定性,降低其氧化稳定性;均质过程中乳液的物化稳定性高于剪切过程中的;均质压力低于10 MPa时均质次数对氧化稳定性影响不大,超过10 MPa时增加均质次数,PV和TBARs均增大,氧化稳定性下降。均质压力60 MPa、均质3次,乳液PV达2.14 mmol/kg,TBARs达19.03μmol/g;3种抗氧化剂(TBHQ、VC及GTP)均显著降低乳液PV,但VC和GTP增大了TBARs,这可能是在制乳过程中自身氧化或起促氧化作用。因此,剪切和均质过程对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采用较低剪切速率、较高均质压力、较少的均质次数,加入自身稳定的抗氧化剂,乳液的物化稳定性较高。
    • 摘要: 1油脂加工学科重点发展方向1.1多油并举,广辟油源,弥补我国油脂资源利用不足我国食用油安全存在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重要隐患,给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带来很大风险。为此,必须坚持多油并举,除要稳定和发展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等大宗油料生产以外,还应广辟油源,大力发展葵花籽、芝麻等其他油料和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生产,充分利用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粮食加工副产物制油,增加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微生物油脂等特色小品种油供应.
    • 罗明昌; 朱宝燕; 吴晨孛; 冯一农; 黄强
    • 摘要: 亚麻籽油因其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变质,导致感官品质下降。粉末油脂技术不仅使油脂对环境的抵御能力增加,而且还降低或掩盖了油脂的不良味道、气味等。本文以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反溶剂法制备了V型淀粉,与一定比例的亚麻籽油干法加热制备粉末油脂,并研究了复合温度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V型淀粉的吸油能力较好(1.54 g/g),优于商业多孔淀粉(1.08 g/g)。动态光散射及X射线衍射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V型淀粉制备的油脂粉末的粒径逐渐降低、相对结晶度逐渐增大,表明V型淀粉的单螺旋疏水空腔参与了对油脂的吸附。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油脂的扩散速度加快,较高温度下表现出了更高程度的复合;红外光谱显示,随着复合温度上升,1060/1022 cm^(-1)峰值从0.81升至1.07,表明AS-NMS的短程分子有序性升高。该研究以V型淀粉为包埋壁材,生物相容性高,工艺简单绿色,为粉末油脂的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 王淑珍; 李应霞; 王兴瑞; 韩玉泽; 董国鑫; 甘生睿; 王进英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制油方法对青海亚麻籽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对青海亚麻籽分别进行焙炒、烘烤、高压高温湿热、脱胶、真空冷冻干燥前处理,再分别采用螺旋压榨法和液态静压法制油,测定亚麻籽油出油率、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脂肪酸含量、挥发性组分相对含量、总酚含量,并利用Schaal烘箱法建立亚麻籽油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货架期。结果表明,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出油率、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组,模拟预测货架期最长,为353 d。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为72种,其他制油方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为40~60种,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影响明显。此外,亚麻籽油5种主要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54.71~61.03 g/100 g,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与其他方法相比,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品质较好。
    • 刘聪慧; 王欣
    • 摘要: 适宜的乳化剂组成对于乳液的特性及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为超声乳化制备稳定的亚麻籽油乳液,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磷脂(SLT)为乳化剂,亚麻籽油为油相制备O/W乳液,研究SPI与SLT比例对亚麻籽油乳液特性的影响,从乳液的微观结构、水合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ζ-电位、分层稳定性、表观黏度及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SPI与SLT比例从3∶1减小至1∶3,乳液的水合平均粒径增大,多分散指数先减小后增大,ζ-电位绝对值、乳层析指数及表观黏度总体增大,且T_(2)弛豫图谱右移,体系中氢质子所受的束缚力减小。当SPI与SLT比例为1∶1时,乳液的多分散指数最低(0.07±0.07)且粒径呈单峰分布,ζ-电位绝对值较高,乳层析指数较低,同时体系中氢质子所受的束缚力较大,表观黏度较大,说明所形成的亚麻籽油乳液体系更为均匀、稳定。
    • 李刚; 康乐; 何建昇; 张松
    • 摘要: 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山西省内生产的亚麻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检测及品质鉴别。首先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确认纯亚麻籽油和掺杂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然后通过核磁共振谱仪确认差异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的特征峰,以快速判别亚麻籽油是否掺杂;最后,采用^(1)H NMR法计算亚麻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并与国标GC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纯亚麻籽油相比,掺杂亚麻籽油中含有花生一烯酸和芥酸;通过花生一烯酸和芥酸^(1)H NMR和^(13)C NMR特征峰可以定性鉴别亚麻籽油是否掺杂;采用^(1)H NMR法计算的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与GC法一致。说明基于NMR技术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可以快速鉴别亚麻籽油品质。
    • 王振; 高忠东; 许光映; 李群
    • 摘要: 结合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研究,综述了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提取、分析方法,同时对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亚麻籽油的品质调控和亚麻籽的精深加工提供支持。
    • 赵福权; 王铖; 周嘉玲; 王珍珍; 余瞻; 吴致鑫; 沙如意; 毛建卫
    • 摘要: 以米糠蛋白为乳化剂通过高速剪切方式制备亚麻籽油(O/W型)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添加量、超声功率、剪切转速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变化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乳液制备工艺,并对乳液进行表征及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乳液最优的制备工艺为:米糠蛋白添加量0.56%、剪切转速7900 r/min、超声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315.14 nm,制备的乳液具有良好的p H稳定性,乳液在4°C冷藏储存55 d内和25°C室温储存10 d内均呈现出良好的稳定特性,在第7 d时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含量分别降低了0.026 mmoL/L和0.031 mg/kg,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特性。本研究为亚麻籽油产品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