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成分
微量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076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江苏调味副食品、粮食流通技术、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2013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等;微量成分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金青哲、卢中明、王兴国等。
微量成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764篇
占比:99.33%
总计:41038篇
微量成分
-研究学者
- 金青哲
- 卢中明
- 王兴国
- 张超
- 关小羽
- 冯学愚
- 刘元法
- 叶利春
- 吴生文
- 周瑞平
- 尹礼国
- 张宿义
- 张洋
- 彭娟
- 徐岩
- 石召华
- 肖冬光
- 范文来
- 陈泽军
- 魏新军
- 黄凤洪
- 云无心
- 任道群
- 余有贵
- 唐玉明
- 姚万春
- 张志刚
- 张志民
- 张煜行
- 张生万
- 彭礼群
- 易彬
- 李大和
- 李寻
- 李泽霞
- 杨志岩
- 柴杰
- 王元太
- 王忠彦
- 罗陟
- 胡永钢
- 范恩帝
- 薛雅琳
- 赵金松
- 郭学武
- 陈叶福
- 陈飞
- 马冰涛
- 丁旭刚
- 万楚筠
-
-
王新天;
陈洪建;
李晓雯;
彭登峰;
陈亚淑;
邓乾春
-
-
摘要:
以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测定多种微量成分(磷脂、油酸、β-谷甾醇、二酰基甘油)在stripped亚麻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研究反胶束的形成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以及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是形成反胶束的重要组分,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5μmol/kg;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微量成分对亚麻籽油的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形成反胶束后则能显著降低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约12%)以及氧化诱导时间(约33%),增加贮藏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约36%)、丙醛(约13%)和己醛(约200%)的含量,显示出促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生育酚的添加能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反胶束的形成使油脂中氧化产物浓度高于对照组,降低了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控制亚麻籽油中反胶束的形成将有助于油脂氧化稳定性,为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稳态化控制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
-
马转转;
姚家琪;
杨枭勇;
文斐然;
李楷;
霍美玉;
杨凯环;
翟旭龙;
赵向东
-
-
摘要:
白酒因其所用原料、酿造工艺特点等原因,导致刚蒸馏出时呈现香气较冲、辅料味明显、口感杂等缺陷。而老熟过程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发生,减少了酒的刺激感,突出了酒的绵柔醇厚。为解决“新酒老熟除杂”问题,本试验选取清香型白酒为基础酒,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陈化液并结合磁化催陈处理,之后通过感官品评和微量成分分析比较试验酒样和对照酒样的区别。通过比较发现,与对照酒样相比,试验酒样:(1)酒样中微量成分组成及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总酸含量升高,总酯含量降低,乙酸乙酯含量增加,乳酸乙酯、乙醛、乙缩醛、甲醇及杂醇油含量降低;(3)香气方面陈味有所增加,口感更加绵甜、细腻、醇厚,余味更加悠长。结果表明,陈化液的添加结合磁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香型白酒的品质,为实际生产中白酒质量提高提供了试验依据。
-
-
李云华;
赵有中;
刘宁宁;
丁璐
-
-
摘要:
微量成分在材料应用中往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材料的性能提升或破坏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微量成分的表征或鉴定通常存在很大的挑战,需要综合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和设备进行分析。本文中,基于我们对双酚A环氧树脂的质量跟踪经验,尝试剖析影响某批次双酚A环氧树脂发生黄变的微量成分,并分析可能的黄变机制。为了避免单一分析手段获取信息的局限性,我们综合利用1HNMR、GPC、FT-IR、GC-M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微量成分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其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并确证其为双酚A环氧树脂黄变的主要原因。
-
-
罗鑫;
高盼;
胡传荣;
何东平
-
-
摘要:
为了系统研究我国主要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性质,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进口的8种西班牙和意大利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酸值、过氧化值及微量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C18∶1(77.22%)和C23∶0(0.94%)含量平均值高于意大利样品(分别为72.46%和0.64%),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低于意大利样品;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中含有γ-生育酚和δ-生育三烯酚,而意大利样品中未检出这两种,且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中α-生育酚含量平均值(189.58 mg/kg)高于意大利样品(161.26 mg/kg),角鲨烯含量平均值(6127.83 mg/kg)远高于意大利样品(4083.50 mg/kg),两者甾醇含量差异很小。虽然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醛类含量平均值低于意大利样品,但酯类含量更高。感官评价发现,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果味、苦味、辣味评分皆高于意大利样品。综上,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高于意大利样品,且感官评分较高。
-
-
李晓;
杜艳红;
聂建光;
谭昊;
李婷婷;
陈思佳;
单群;
王珊
-
-
摘要:
采用直接进样法结合气相色谱对清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在12个月的贮存过程中,总酸呈上升趋势,总酯呈下降趋势,乙醛呈下降趋势,乙缩醛呈上升趋势。贮存1~4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5~9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10~12个月的酒样相似。通过研究不同贮存时间清香型白酒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为清香型白酒合理贮期的建立以及白酒的陈酿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
-
侯雅馨;
王俊山;
武亚帅;
陈昊;
黄河;
赵东瑞;
孙金沅;
黄明泉
-
-
摘要:
浓香型白酒香气浓郁、绵甜醇厚,是中国白酒生产和消费的主流。不同地域、品牌和年份的浓香型白酒各具特色,这与微量成分的种类、含量以及比例密切相关。微量成分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原料及生产工艺,还与不同产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目前,浓香型白酒中已检测出861种微量成分,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化合物等。该文从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主要流派、微量成分的研究方法以及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白酒行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
-
李正涛;
倪永培;
项兴本;
曹荣升;
赵金松
-
-
摘要:
对不同储存时间和不同储存位置的洞藏迎驾贡酒进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对微量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并结合感官和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洞藏过程中浓香型白酒物质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陈酿位置陈酿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含量降低,酸类含量升高,醇类含量升高,醛酮类含量降低;不同陈酿位置酒样的酸、酯、醇、醛也存在差异性.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洞藏对浓香型白酒陈酿过程的影响,对浓香型白酒洞藏工艺的优化及酒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罗高建;
倪书干;
左可成;
易翔;
万朕;
管莹;
祝成;
雷明明;
杨强
-
-
摘要:
考察5种不同催陈方法对清香型小曲酒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对其微量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酒在香气及口感上整体变化较大,脱新、去杂效果较为明显,以间歇搅拌方法的效果最佳,添加陶片方法酒体醇厚感好,有老酒香;(2)超声处理方法对酒体风格的影响较大,一年陈和两年陈原酒出现偏格现象,香气不正,有铁腥味;(3)整体上调节酸值和净化贮存方法对原酒感官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
-
李寻;
朱剑
-
-
摘要:
蒸馏的作用在白酒生产中,把酒精和其他呈香呈味的微量成分从酒醅中提取出来,并排出有害杂质的操作过程就是蒸馏,俗称为烤酒。从定义来看,蒸馏主要有几个作用,第一,把酒醅里面己经发酵出来的酒精提纯出来,酒醅里的酒精度数一般在5-10%左右,通过蒸馏可以达到50-75度;第二,提取其他微量成分,俗话说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蒸馏不只提取乙醇,还有一个作用是提取各种使酒具有独特风味的微量成分;第三,去掉有害成分,比如甲醇、杂醇油等。
-
-
林文轩;
敖灵;
董蔚;
孙啸涛;
刘淼;
沈才洪;
张宿义;
邓波
-
-
摘要: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其中种类繁多的微量成分决定了白酒的风格.近年来,构建快速、高效的前处理方法进而全面解析白酒中的微量组分,已成为白酒风味研究领域的热点.该文对白酒风味研究领域常见的10种前处理方法进行回顾,详细归纳各种方法的应用实例、方法适用性和优缺点,介绍了前处理新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白酒风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
-
-
郭子玮;
张继淑;
潘静怡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菜籽油在精炼过程中,其理化指标和微量成分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对菜籽油的品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取同一批次各精炼工序中的4种菜籽油(毛油、中和油、脱色油、脱臭油),对其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精炼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炼后的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含磷量均下降;VE、甾醇、多酚、角鲨烯含量显著降低,损失率分别为27.82%、25.34%、91.21%、79.69%;反式脂肪酸和3-氯丙醇含量变化不大.
-
-
ZHONG Jian-hai;
钟坚海;
CHEN Jinfeng;
陈金凤;
ZHANG Yan-yan;
张艳燕;
ZHENG Rui-juan;
郑瑞娟;
CHEN Quan;
陈权;
ZHANG Qi-xun;
张奇勋
- 《2017年全国质检系统X射线分析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采用熔融制样,以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12:22)作为熔样体系,硝酸锂和碘化铵分别作为氧化剂和脱模剂,建立了石灰石及白云石中Ca,Mg,Al,Fe,K,Mn,Na,Si,Ti,P,S等11种元素的熔片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选择石灰石、白云石有证标准物质及碳酸钙基准物质,并将其按一定比例人工配制成系列标样,建立了检测的校准样品体系.采用较大的稀释比与未知烧失量校正相结合的办法,无需对样品烧失量进行校正,简化了分析步骤.应用变化的理论α系数法校正,有效克服基体效应的影响.精密度实验表明,各组分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22%~9.0%(n=11)之间.选择石灰石和白云石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实验,测试结果与标示值一致.
-
-
-
FAN Hai-yan;
范海燕;
FAN Wen-lai;
范文来;
XU Yan;
徐岩
- 《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豉香型白酒微量成分、关键香气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近几年来酒精饮料中香气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联用GC-O和GC-MS技术研究酒类中的风味化合物。运用LLE的前处理方式,采用GC-O技术和GC-MS联用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豉香型白酒香味组成的全貌,并联用HS-SPME和GC-MS对豉香型白酒中的风味化合物进行定量,再使用风味化学研究的通用方法(如计算OAV等)深入研究其重要风味成分,推动其特征风味成分的确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
-
-
Li Weiru;
李伟如;
Li Minxiong;
李敏雄;
Zhang Yan;
张艳;
Lin Ruicong;
林瑞聪;
Su Nanwei;
苏南维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2013年
-
摘要:
依据分析芝麻油的主要与微量成分以及搭配检测使用的分析仪器,本文综述近年文献提及有关鉴别芝麻油混掺的检测方法.检测的标的物包括芝麻油的三酸甘油酯组成与微量成分如木酚素与生育酚,以及芝麻油的特殊风味等.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的公定检测方法Cb2-40维拉维奇法可检测油脂中含有芝麻油,利用此方法检测稀释的芝麻油可简易判别芝麻油是否混掺其他油脂.此外,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检测油脂样品中碳13同位素比,可检测芝麻油中是否添加玉米油.红外线色谱分析可视为不同油脂之指纹图谱,然而与其他食用油比较,芝麻油的特征指针波峰不明确因此不利于后续的定量.利用高效能液相色谱法分析芝麻油三酸甘油酯的组成可作为判别混搀的依据,因为芝麻油混入其他油脂会使三酸甘油酯组成改变,因此可藉由分析特定种类的三酸甘油酯和脂肪酸在油脂中的比例作为混搀的定性和定量依据.本文概述上述检测方法之原理及适用性,提供做为未来发展芝麻油混掺检测方法之参考.
-
-
杨志岩;
降升平;
闫仲丽
- 《第二届环渤海色谱学术报告会》
| 2012年
-
摘要:
分子蒸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液-液分离技术。本文对适用于气相色谱分析中样品前处理的分子蒸馏装置的结构组成以及在样品分析前处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通过运用载体、携带物和综合蒸馏技术完成了不同基质中微量成分的分离和富集,建立了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模式。实验表明:该方法的回收率在70-105%之间,相对偏差在5-10%之间,检出限为1PPb。
-
-
谢军;
沈洁;
王自强
- 《2013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Na2 O-CaO-SiO2玻璃系统中,通过对SiO2、K2O+Na2O、CaO+MgO、Al2O3含量的微量调整,采用线性热膨胀系数测量仪对玻璃热膨胀系数进行测试;利用精密退火炉模拟退火工艺,追踪玻璃生产的热历史,提出热膨胀系数曲线对玻璃生产工艺的控制和调整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