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量成分

微量成分

微量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076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江苏调味副食品、粮食流通技术、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2013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等;微量成分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金青哲、卢中明、王兴国等。

微量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0764 占比:99.33%

总计:41038篇

微量成分—发文趋势图

微量成分

-研究学者

  • 金青哲
  • 卢中明
  • 王兴国
  • 张超
  • 关小羽
  • 冯学愚
  • 刘元法
  • 叶利春
  • 吴生文
  • 周瑞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新天; 陈洪建; 李晓雯; 彭登峰; 陈亚淑; 邓乾春
    • 摘要: 以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测定多种微量成分(磷脂、油酸、β-谷甾醇、二酰基甘油)在stripped亚麻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研究反胶束的形成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以及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是形成反胶束的重要组分,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5μmol/kg;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微量成分对亚麻籽油的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形成反胶束后则能显著降低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约12%)以及氧化诱导时间(约33%),增加贮藏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约36%)、丙醛(约13%)和己醛(约200%)的含量,显示出促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生育酚的添加能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反胶束的形成使油脂中氧化产物浓度高于对照组,降低了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控制亚麻籽油中反胶束的形成将有助于油脂氧化稳定性,为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稳态化控制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 马转转; 姚家琪; 杨枭勇; 文斐然; 李楷; 霍美玉; 杨凯环; 翟旭龙; 赵向东
    • 摘要: 白酒因其所用原料、酿造工艺特点等原因,导致刚蒸馏出时呈现香气较冲、辅料味明显、口感杂等缺陷。而老熟过程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发生,减少了酒的刺激感,突出了酒的绵柔醇厚。为解决“新酒老熟除杂”问题,本试验选取清香型白酒为基础酒,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陈化液并结合磁化催陈处理,之后通过感官品评和微量成分分析比较试验酒样和对照酒样的区别。通过比较发现,与对照酒样相比,试验酒样:(1)酒样中微量成分组成及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总酸含量升高,总酯含量降低,乙酸乙酯含量增加,乳酸乙酯、乙醛、乙缩醛、甲醇及杂醇油含量降低;(3)香气方面陈味有所增加,口感更加绵甜、细腻、醇厚,余味更加悠长。结果表明,陈化液的添加结合磁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香型白酒的品质,为实际生产中白酒质量提高提供了试验依据。
    • 李云华; 赵有中; 刘宁宁; 丁璐
    • 摘要: 微量成分在材料应用中往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材料的性能提升或破坏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微量成分的表征或鉴定通常存在很大的挑战,需要综合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和设备进行分析。本文中,基于我们对双酚A环氧树脂的质量跟踪经验,尝试剖析影响某批次双酚A环氧树脂发生黄变的微量成分,并分析可能的黄变机制。为了避免单一分析手段获取信息的局限性,我们综合利用1HNMR、GPC、FT-IR、GC-M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微量成分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其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并确证其为双酚A环氧树脂黄变的主要原因。
    • 罗鑫; 高盼; 胡传荣; 何东平
    • 摘要: 为了系统研究我国主要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性质,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进口的8种西班牙和意大利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酸值、过氧化值及微量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C18∶1(77.22%)和C23∶0(0.94%)含量平均值高于意大利样品(分别为72.46%和0.64%),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低于意大利样品;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中含有γ-生育酚和δ-生育三烯酚,而意大利样品中未检出这两种,且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中α-生育酚含量平均值(189.58 mg/kg)高于意大利样品(161.26 mg/kg),角鲨烯含量平均值(6127.83 mg/kg)远高于意大利样品(4083.50 mg/kg),两者甾醇含量差异很小。虽然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醛类含量平均值低于意大利样品,但酯类含量更高。感官评价发现,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果味、苦味、辣味评分皆高于意大利样品。综上,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高于意大利样品,且感官评分较高。
    • 李晓; 杜艳红; 聂建光; 谭昊; 李婷婷; 陈思佳; 单群; 王珊
    • 摘要: 采用直接进样法结合气相色谱对清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在12个月的贮存过程中,总酸呈上升趋势,总酯呈下降趋势,乙醛呈下降趋势,乙缩醛呈上升趋势。贮存1~4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5~9个月的酒样相似,贮存10~12个月的酒样相似。通过研究不同贮存时间清香型白酒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为清香型白酒合理贮期的建立以及白酒的陈酿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 侯雅馨; 王俊山; 武亚帅; 陈昊; 黄河; 赵东瑞; 孙金沅; 黄明泉
    • 摘要: 浓香型白酒香气浓郁、绵甜醇厚,是中国白酒生产和消费的主流。不同地域、品牌和年份的浓香型白酒各具特色,这与微量成分的种类、含量以及比例密切相关。微量成分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原料及生产工艺,还与不同产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目前,浓香型白酒中已检测出861种微量成分,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化合物等。该文从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主要流派、微量成分的研究方法以及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白酒行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 李正涛; 倪永培; 项兴本; 曹荣升; 赵金松
    • 摘要: 对不同储存时间和不同储存位置的洞藏迎驾贡酒进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对微量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并结合感官和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洞藏过程中浓香型白酒物质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陈酿位置陈酿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含量降低,酸类含量升高,醇类含量升高,醛酮类含量降低;不同陈酿位置酒样的酸、酯、醇、醛也存在差异性.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洞藏对浓香型白酒陈酿过程的影响,对浓香型白酒洞藏工艺的优化及酒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罗高建; 倪书干; 左可成; 易翔; 万朕; 管莹; 祝成; 雷明明; 杨强
    • 摘要: 考察5种不同催陈方法对清香型小曲酒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对其微量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酒在香气及口感上整体变化较大,脱新、去杂效果较为明显,以间歇搅拌方法的效果最佳,添加陶片方法酒体醇厚感好,有老酒香;(2)超声处理方法对酒体风格的影响较大,一年陈和两年陈原酒出现偏格现象,香气不正,有铁腥味;(3)整体上调节酸值和净化贮存方法对原酒感官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 李寻; 朱剑
    • 摘要: 蒸馏的作用在白酒生产中,把酒精和其他呈香呈味的微量成分从酒醅中提取出来,并排出有害杂质的操作过程就是蒸馏,俗称为烤酒。从定义来看,蒸馏主要有几个作用,第一,把酒醅里面己经发酵出来的酒精提纯出来,酒醅里的酒精度数一般在5-10%左右,通过蒸馏可以达到50-75度;第二,提取其他微量成分,俗话说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蒸馏不只提取乙醇,还有一个作用是提取各种使酒具有独特风味的微量成分;第三,去掉有害成分,比如甲醇、杂醇油等。
    • 林文轩; 敖灵; 董蔚; 孙啸涛; 刘淼; 沈才洪; 张宿义; 邓波
    • 摘要: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其中种类繁多的微量成分决定了白酒的风格.近年来,构建快速、高效的前处理方法进而全面解析白酒中的微量组分,已成为白酒风味研究领域的热点.该文对白酒风味研究领域常见的10种前处理方法进行回顾,详细归纳各种方法的应用实例、方法适用性和优缺点,介绍了前处理新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白酒风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