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酚A

双酚A

双酚A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498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1篇、会议论文160篇、专利文献400376篇;相关期刊844种,包括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石油化工、国外塑料等; 相关会议125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中国化学会第17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等;双酚A的相关文献由9891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洪明、万荣波、王军等。

双酚A—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1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00376 占比:99.37%

总计:402917篇

双酚A—发文趋势图

双酚A

-研究学者

  • 范洪明
  • 万荣波
  • 王军
  • 王大伟
  • R·纽曼
  • 刘跃进
  • 吴德生
  • 增田修一
  • 陈群
  • 刘文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季敏; 许龙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酚A(BPA)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69名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以169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目标人群尿液中BPA的暴露水平。结果BPA暴露与COPD患病有相关性。调整年龄、文化程度、饮酒、吸烟、BMI等变量后,发现BPA暴露后可能增加COPD患病风险(OR=2.46,P<0.01)。对男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男性人群中的BPA暴露水平增加,COPD患病率也随之增加(OR=6.26,P<0.01)。结论BPA的暴露水平与老年人群COPD的患病率有相关性,BPA可能是老年人群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
    • 甘建红; 周瑶光
    • 摘要: 双酚A是当前我国工业生产需求量增长十分迅猛的苯酚衍生物,是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主要原料。本文以双酚A的合成反应介绍为切入点,对目前双酚A的生产工艺难点与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并重点介绍树脂法合成双酚A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优点,以期为我国双酚A工业化生产找寻可行性的发展方向。
    • 高艳娇; 陈玉; 张鑫
    • 摘要: 硫酸根自由基(SO_(4)^(·-))为主导的高级氧化法由于能够高效降解水中难降解污染物,近年来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双酚A是一种应用较多的化工原料,具有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特性。对硫酸根自由基氧化双酚A过程中的催化激活方法、反应条件、处理效果及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综述。指出了目前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周信芳; 韩宁; 张琳萍; 谭玉静; 徐红; 赵海浪
    •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纺织品中苯酚和双酚A的方法。该方法可进行批量前处理,操作简便,检测回收率在83.24%~94.80%,精密度(RSD)在1.98%~8.10%,检出限(LOD)为0.03~0.05 mg/kg,定量限(LOQ)为0.10~0.17 mg/kg,能满足生态纺织品中苯酚和双酚A的检测需求。
    • 生吉萍; 宿文凡; 张靖宇
    • 摘要: 双酚A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人体暴露于双酚A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生产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对双酚A的暴露量进行系统性评估,缺乏相应的食品接触材料数据库。因此,了解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的双酚A暴露风险及国内外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消费者食品选择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双酚A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干扰内分泌系统、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通过对双酚A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各国居民普遍暴露于双酚A之下;各国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应用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国居民目前双酚A暴露广泛,但暴露量低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暂定可耐受摄入量,暴露水平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然而,随着人们对塑料制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暴露于双酚A的风险在不断增加,可能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建议中国加强对双酚A的重视和监管,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全国范围内系统性的双酚A暴露评估工作并及时关注双酚A的研究动态,降低双酚A的潜在健康风险。
    • 吴硕; 张兴文; 吕菁萍; 王竞
    • 摘要: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海洋环境中普遍检出的内分泌干扰物,但生物膜作为海洋细菌最常见的生存方式,其对海洋环境中BPA归趋的影响尚不清晰.考察了典型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GCY的生物膜对BPA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结果表明,生物膜及游离菌对BPA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生物膜体系中BPA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425 h^(-1),大于游离菌体系的0.0374 h^(-1).并证实两体系对BPA的降解均发生在胞外,以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降解反应为主.降解过程中生物膜体系的H_(2)O_(2)、O^(·-)_(2)、·OH产量高于同时刻游离菌体系的,这归因于生物膜体系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及铁载体产量的提高.在生物膜体系中,BPA的主要降解途径为异丙基断裂.
    • 周圣翔; 张彩红; 冯广智
    •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皮革中的双酚A含量的方法。样品经过甲醇超声提取,提取液经过乙酸酐乙酰化后,再通过液液萃取至正己烷中,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全扫描模式定性分析,选择离子(SIM)模式定量分析。该方法检出限为0.1mg/kg,定量限为0.4m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回收率为94.46%~102.94%,相对标准偏差在2.44%~4.29%(n=6),方法稳定可靠。
    • 陈雨然; 伍庆华; 罗琪; 罗黎明; 彭雨蒙; 曾艳清; 徐磊; 李龙雪; 洪滔; 刘志勇
    • 摘要: 观察右旋柠檬烯对环境雌激素双酚A影响下荷人源MDA-MB-231乳腺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情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人源乳腺癌MDA-MB-231细胞接种于Balb/c-nu/nu雌性裸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人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获得的30只三阴性乳腺癌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每天予蒸馏水),双酚A+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0.25 mL/kg、0.5 mL/kg、1 mL/kg),双酚A组(1 mL/kg),每组6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6周。实验结束,观察比较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荷瘤鼠肿瘤质量、瘤体体积的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荷瘤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双酚A组肿瘤较对照肿瘤组肿瘤增加大,双酚A+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中的乳腺癌肿瘤体积、瘤重比对照组和双酚A组减小;接种肿瘤后细菌种类和丰度下降,右旋柠檬烯治疗后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增加,右旋柠檬烯中高剂量组疣微菌门菌verrucomicrobiota丰度较双酚A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增多,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丰度较双酚A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减少。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及右旋柠檬烯处理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异戊酸杆菌Alloprevotella、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乳杆菌Lactobacillus、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毛螺旋菌属Parasutterella差异较大,但未达到显著性意义。结论:右旋柠檬烯对双酚A条件下的乳腺癌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影响了双酚A环境下的三阴性乳腺癌裸鼠肠道菌群的数量和丰度。
    • 周宁; 唐小华; 曹红; 查飞; 李春; 谢春燕; 徐明平; 孙艺格
    • 摘要: 采用铜/锌复合金属磷酸盐晶体和海藻酸钙凝胶双重包覆技术对漆酶进行固定化,制得石榴状Alg@Cu_(3)/Zn_(3)(PO_(4))_(2)@Lac的凝胶微球.SEM,EDX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微球内部,漆酶被成功固定于由海藻酸钙凝胶包覆的铜/锌复合金属磷酸盐晶体内,铜/锌复合金属磷酸盐晶体镶嵌于海藻酸钙凝胶网格的孔隙中而呈石榴状.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为底物,经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在无机盐晶体和海藻酸钙凝胶的双重保护下,Alg@Cu_(3)/Zn_(3)(PO_(4))_(2)@Lac的耐热性、耐酸性以及储存稳定性比游离漆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将Alg@Cu_(3)/Zn_(3)(PO_(4))_(2)@Lac应用于双酚A(BPA)的降解,采用孔径约1 mm滤网实现快速回收,经6次循环利用,对BPA的降解率下降约14%,显示出比较稳定的重复利用性和便捷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得益于海藻酸钙和铜/锌无机盐晶体对漆酶蛋白分子的双重保护.
    • 杨钰婷; 王永; 周柚廷; 陈杨洁; 梁立; 李惠茗; 刘坤平
    • 摘要: 制备高比表面积的石墨烯纳米材料,然后将其用做固相萃取(SPE)吸附剂制备石墨烯基SPE小柱。利用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双酚A(BPA)的高效富集作用并结合毛细管(CE)技术的高效检测能力构建SPE-CE联用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获取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BPA的最优萃取条件和最优CE检测条件。在最优条件下,经与商品化的SPE小柱对比,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对BPA在0.05~80μg/m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0.02μg/mL(S/N=3σ)。此外,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和纯水回流提取两种方法提取婴儿奶嘴实际样品中痕量BPA,用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测定婴儿奶嘴实际样品中BPA的迁移量,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实现实际样品中痕量BPA的高灵敏快速检测。因此,该文所构建的联用方法可为食品接触材料中痕量组分的分析检测提供可行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