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MDA-MB-231细胞

MDA-MB-231细胞

MDA-MB-231细胞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6020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中成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中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等;MDA-MB-231细胞的相关文献由7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斌、糜漫天、郎海滨等。

MDA-MB-231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020 占比:99.82%

总计:106208篇

MDA-MB-231细胞—发文趋势图

MDA-MB-231细胞

-研究学者

  • 王斌
  • 糜漫天
  • 郎海滨
  • 刘浩
  • 朱志霞
  • 李宏良
  • 梁贵文
  • 王爱红
  • 田华琴
  • 章永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影; 黄璐琦; 刘宏栋; 闵建新; 朱金华; 周小青; 李斌
    • 摘要: 目的研究巴西酒神菊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方法巴西酒神菊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其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lnincanone(1)、β-alnincanyl(2)、foliasalaci A4(3)、desoxyarticulyn(4)、7α,15,18-trihydroxy-ent-cleroda-3-ene(5)、15,16-diacetoxy-7α,18-dihydroxy-ent-cleroda-3-ene(6)、15,16-epoxy-7α,18-dihydroxy-15-oxo-ent-cleroda-3-ene(7)、7α-hydroxy-3,13-clerodadiene-16,15,18,19-diolide(8)、6,6,7,8,9,10-hexahydro-7,8-dimethyl-7-[2-(tetrahydro-5-oxo-3-furanyl)ethyl]-1H-naphtho[1,8-c]furan-3(5H)-one(9)、7-[2-(2,5-dihydro-5-oxo-3-furanyl)ethyl]-6,6,7,8,9,10-hexahydro-9-hydroxy-7,8-dimethyl-1H-naphtho[1,8-c]furan-3(5H)-one(10)、7α-15-dihydroxy-ent-clerod-3-en-18,19-olide(11)、鼠尾草素(12)、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13)、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14)、异泽兰素(1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6)、芦丁(17)、槲皮素(18)、山柰酚(19)、豆甾醇(20)、15-二十九烷醇(21)、β-谷甾醇(2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23)、丁香树脂醇(24)、表无羁萜醇(25)。化合物15~16在10μmol/mL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2.50±2.66)%、(24.77±2.32)%。结论化合物1、2、21为首次从酒神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15、23~24为首次从巴西酒神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具有体外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 陈雨然; 伍庆华; 罗琪; 罗黎明; 彭雨蒙; 曾艳清; 徐磊; 李龙雪; 洪滔; 刘志勇
    • 摘要: 观察右旋柠檬烯对环境雌激素双酚A影响下荷人源MDA-MB-231乳腺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情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人源乳腺癌MDA-MB-231细胞接种于Balb/c-nu/nu雌性裸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人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获得的30只三阴性乳腺癌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每天予蒸馏水),双酚A+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0.25 mL/kg、0.5 mL/kg、1 mL/kg),双酚A组(1 mL/kg),每组6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6周。实验结束,观察比较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荷瘤鼠肿瘤质量、瘤体体积的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荷瘤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双酚A组肿瘤较对照肿瘤组肿瘤增加大,双酚A+右旋柠檬烯低、中、高剂量组中的乳腺癌肿瘤体积、瘤重比对照组和双酚A组减小;接种肿瘤后细菌种类和丰度下降,右旋柠檬烯治疗后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增加,右旋柠檬烯中高剂量组疣微菌门菌verrucomicrobiota丰度较双酚A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增多,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丰度较双酚A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减少。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及右旋柠檬烯处理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异戊酸杆菌Alloprevotella、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乳杆菌Lactobacillus、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毛螺旋菌属Parasutterella差异较大,但未达到显著性意义。结论:右旋柠檬烯对双酚A条件下的乳腺癌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影响了双酚A环境下的三阴性乳腺癌裸鼠肠道菌群的数量和丰度。
    • 李新建; 陈保华; 黄荣; 刘志鸿; 樊明湖; 姚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取5例临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组织中PKM2和HIF-1α的蛋白表达;检测复方斑蝥胶囊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中PKM2和HIF-1α的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复方斑蝥胶囊处理后的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皮下注射MDA-MB-231细胞的方式构建裸鼠皮下瘤模型,4周后,测量皮下瘤的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PKM2和HIF-1α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中呈高表达;复方斑蝥胶囊抑制MDA-MB-231细胞中PKM2和HIF-1α的表达;复方斑蝥胶囊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复方斑蝥胶囊抑制裸鼠皮下瘤的生长及皮下瘤PCNA的蛋白表达。结论:复方斑蝥胶囊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可能与复方斑蝥胶囊抑制乳腺癌细胞中PKM2/HIF-1α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 梁家玮; 李亮; 马海燕; 郭海峰
    • 摘要: 目的探究缺氧诱导金属硫蛋白1E(metallothionein 1E,MT1E)表达对缺氧状态下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体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常氧培养组、低氧培养组和RNAi低氧培养组,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T1E、E-cadherin与vimentin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结果缺氧可诱导MDA-MB-231细胞内MT1E表达上调并伴有E-cadherin表达下调和vimentin表达上调;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细胞侵袭数量和迁移率明显增加(P均<0.05);靶向干扰MT1E生成后E-cadherin表达回升,vimentin表达下降,MDA-MB-231细胞侵袭数量和迁移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MDA-MB-231细胞内的MT1E可由缺氧诱导表达上调同时对缺氧状态下的EMT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 薛晶; 程玉; 陈永良; 严晓丽; 严鹏; 申兴斌
    • 摘要: 目的探究IGFBP-6对人乳腺癌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组织标本80例及癌旁组织50例;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IGFBP-6表达,将IGFBP-6质粒转染到MCF-7细胞中,MTT法观察上调IGFBP-6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IGFBP-6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IGFBP-6 mRNA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上调IGFBP-6表达能够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IGFBP-6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傅鹤秀; 鹿蓓蓓; 陈秋云; 高静
    • 摘要: 目的:探究穿心莲内酯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用穿心莲内酯0,5,10,20,40和80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伤口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UCP2和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蛋白表达水平;乳酸试剂盒检测乳酸含量;JC-1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穿心莲内酯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与0μmol/L组相比,10,20,40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5或P<0.01);UCP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DH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内乳酸含量下降(P<0.05或P<0.01)。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抑制乳腺癌的糖酵解和改变能量代谢的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其机制可能与UCP2有关。
    • 赵岩; 孙震晓
    • 摘要: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MTT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组,浓度为1、2、4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组,在作用48、72 h后测定各组的细胞活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72 h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的形态变化;Giemsa染色观察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2、4 mmol/L)作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72 h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抑制率为(29.83±2.2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降低(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组细胞密度降低,变圆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Giemsa染色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细胞核碎裂形态。划痕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 h后细胞汇合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4 mmol/L处理组的划痕愈合率为(52.67±4.48)%,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细胞24 h后穿膜细胞数量减少,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61.6±1.6)、(51.3±2.6)个,均低于对照组的(99.3±18.9)个(P<0.05)。结论:二甲双胍在体外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 陈飞; 李甜; 王建东; 刘晖; 郑洁; 王凤; 姜姝君; 胡俊艳; 李喆
    • 摘要: 目的:研究miR-299-3p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为对照,qRT-PCR检测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miR-299-3p和PAX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PAX3、增殖相关蛋白Ki-67、PCNA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和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299-3p和PAX3的靶向关系。结果:与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68中miR-299-3p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PAX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过表达miR-299-3p可下调细胞吸光度值,提高细胞凋亡率,降低增殖凋亡相关蛋白Ki-67、PCNA和Bcl-2含量,上调Bax含量;miR-299-3p靶向负调控PAX3的表达;敲减PAX3可下调Ki-67、PCNA和Bcl-2蛋白含量,促进BAX表达,降低细胞吸光度值,提高细胞凋亡率;过表达PAX3逆转了miR-299-3p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结论:miR-299-3p通过靶向PAX3调控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miR-299-3p可能是乳腺癌的潜在分子靶点。
    • 田园; 牟雅君; 杨文秀; 豆晓伟
    • 摘要: 目的 探究 Notch3逆转三阴性乳腺癌(TNBC)上皮-间质转化(EMT)及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 Notch3过表达质粒(pcDNA3.1-Notch3-GFP)及其阴性对照质粒(pcDNA3.1-NC-GFP)、Hes2敲低的小分子干扰质 粒(si-Hes2-GFP)及其阴性对照质粒(si-NC-GFP)转染 TNBC 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转染)、 pc-NC组(转染 pcDNA3.1-NC-GFP)、Notch3过表达组(pc-Notch3组,转染 pcDNA3.1-Notch3-GFP)、Notch3过表达+ si-NC 组(pc-Notch3+si-NC 组 ,共 转 染 pcDNA3.1-Notch3-GFP 和 si-NC-GFP)、Notch3 过 表 达 +Hes2 敲 低 组(pc Notch3+si-Hes2组,共转染 pcDNA3.1-Notch3-GFP和 si-Hes2-GF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 Western blot分别检 测细胞 Notch3、Hes2 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愈合实验和 Transwell小室实验 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 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 达。结果 与对照组和 pc-NC组比较,pc-Notch3组和 pc-Notch3+si-NC组 Notch3、Hes2 mRNA和蛋白、E-cadherin蛋 白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增殖活性、迁移率、穿膜细胞数、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 pc-Notch3组和 pc Notch3+si-NC组比较,pc-Notch3+si-Hes2组 Hes2 mRNA和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活性、迁移 率、穿膜细胞数、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Notch3可能通过上调 Hes2来逆转 TNBC的 EMT,抑 制肿瘤转移。
    • 张葳; 陈君君; 杨姣; 石美智; 姜波; 周丽; 孔欠文; 韩永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ATF3介导的通关藤注射液增强紫杉醇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siRNA干扰ATF3的表达,给予通关藤注射液和紫杉醇单独或联合干预。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TF3及相关细胞因子CCL2、TNF-α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Hoechst活细胞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ATF3-siRNA干扰的MDA-MB-231细胞中,紫杉醇可上调ATF3 mRNA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因子CCL2、TNF-α mRNA表达(P<0.05);而通关藤注射液有抵消紫杉醇引起的ATF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可抵消细胞因子CCL2、TNF-α mRNA表达的上调(P<0.01)。通关藤注射液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细胞凋亡,并且联合紫杉醇组的作用更为显著(P<0.01)。结论 通关藤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可能通过调控ATF3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侵袭,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增效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