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化成分

理化成分

理化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072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农产品加工·创新版、广东茶业、中国茶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年会、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茶叶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理化成分的相关文献由58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志、倪德江、敖存等。

理化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0727 占比:99.65%

总计:40871篇

理化成分—发文趋势图

理化成分

-研究学者

  • 余志
  • 倪德江
  • 敖存
  • 余继忠
  • 曹颖霞
  • 李斌
  • 王思珍
  • 粟本文
  • 郑旭霞
  • 陈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朝珍; 康三江; 慕钰文
    • 摘要: 以苹果和树莓为原料,分析树莓和苹果(去皮和不去皮)复合果汁及果酒中基本理化成分的差异,研究苹果去皮发酵对复合果酒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皮对复合果汁中还原糖、pH值、氨基酸、有机酸、总酚及黄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说明去皮及发酵都会对果酒理化成分产生影响。
    • 朱丹; 康帅帅; 王宏霞; 陈旭峰; 许女
    • 摘要: 该研究对山西老陈醋压醅后熟过程中醋醅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压醅后熟过程中,醋醅中总酸、不挥发性酸、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还原糖、水分和总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细菌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酵母菌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霉菌未检出;有机酸总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压醅第3天含量达到最高值为(9.30±0.13)g/100 g,乙酸和乳酸为主体有机酸;共检测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大部分风味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氨基酸含量则呈现上升趋势,与压醅第0天相比,压醅第5、6天氨基酸总量显著上升,最终氨基酸总量提高33.82%,其中,丙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为压醅过程中的主体氨基酸。
    • 侯彦双; 高红
    • 摘要: 针对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有性系福鼎大白茶、龙井43、迎霜、中茶108、浙农117、浙农113等7个品种(品系)加工的梵净山翠峰茶(绿茶)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有性系福鼎大白茶加工的梵净山翠峰茶较为瘦小外,其他品种(品系)均能达到梵净山翠峰茶的品质要求和标准,其中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中茶108品质品系制得的茶样具有“色绿、扁平光滑,有锋芒,清香带嫩栗香持久,味鲜醇回甘,汤色、叶底嫰绿完整”,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审评总分最高。
    • 杨银爱; 韩延超; 牛犇; 郜海燕; 陈杭君
    • 摘要: 为确定适合鲜食的莲子成熟期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测定莲子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枯熟期的理化品质并进行感官评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确定理化品质与感官指标的关系,进而对鲜食莲子的品质特性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加,莲子硬度、丰满度、淀粉质量分数、还原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而水分质量分数下降;脆度、咀嚼性和黏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乳熟期滋味最受欢迎,蜡熟期外观和颜色最令人满意且整体接受度也最高。适合鲜食的莲子具有果皮黄绿有光泽、水分质量分数高、还原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硬度低等特性。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确定整体接受度(Y)和硬度(X)的模型方程为Y=9.766-0.537X,简化了莲子鲜食适宜性的确定过程。
    • 马旭
    • 摘要: 高原型牦牛作为青海省地方良种牦牛,其因副产品(肉、乳及皮毛)品质高端且相对稀缺而备受关注。为了摸清泽库县高原型牦牛乳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本实验对纯放牧条件下的牦牛乳样进行测定,掌握了该类型牦牛的乳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并为下一步为泽库地区高原型牦牛的乳用性能选育及牦牛乳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 吴潜华; 庞月兰; 郭春雨; 卿燕
    • 摘要: 桂青种(桂青群体种)是分布于梧州、钦州等地的地方群体茶树品种,2020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首批广西特色农作物地方品种名录》。本研究旨在探明灵山县桂青群体种鲜叶原料加工的工夫红茶中常规理化成分、香气成分组成及品质特征。结果表明,灵山县桂青种红茶理化成分中水浸出物平均值为47%,氨基酸均值为3.2%,茶多酚均值为20.3%,TR/TF=13.25,拥有优质茶汤的理化物质基础,感官审评结果为汤色红亮、花果香浓郁、滋味浓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o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灵山县桂青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中检测出40种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酮类、酚类及其他杂环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多的前10种化合物依次为水杨酸甲酯、β-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苯甲醛、氧化芳樟醇Ⅱ、反-3,7-二甲基-2,6-丁二烯酸、橙花叔醇和顺-已酸-3-已烯酯,这10种化合物占检测总量的82.68%,是构成灵山县桂青种红茶赋香物质的基础。灵山县桂青种红茶的主要特征性成分是水杨酸甲酯、β-芳樟醇、香叶醇,且含量较高,其香型表现为以冬青香、铃兰花香、蔷薇香为主的复合型香气特征。
    • 罗慧; 彭子宸; 王燕; 郑轲月; 刘春艳; 吴华强; 关晓阳; 李华江; 周玲
    • 摘要: 为深入了解云南澜沧江流域不同茶区晒青茶的品质差异,选取比较澜沧、双江2个茶区的24个乡镇晒青茶样,采用感官审评与品质理化成分检测,分析不同茶区晒青茶主要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澜沧、双江2个茶区晒青茶的茶多酚平均值分别为24.43%、23.18%;游离氨基酸平均值分别为2.72%、3.97%;咖啡碱平均值分别为4.90%、4.48%;水浸出物平均值分别为45.67%、44.29%;酚氨比均值分别为9.40、6.07。澜沧、双江2个茶区不同产地的晒青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酚氨比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内含化学成分,使各茶区的晒青茶感官品质明显不同。澜沧茶区的晒青茶滋味整体较醇和、稍涩,部分稍带花香与焦味;双江茶区的晒青茶整体滋味较浓醇、微涩带苦,部分平和。
    • 杨天铭; 马玉青; 梁名志
    • 摘要: 为了探究加工方式对茶叶氟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的“云抗10号”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研究了蒸青、煮青、微波、炒青4种杀青方式对茶叶氟含量及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鲜叶在经不同杀青处理后其茶叶中的氟及主要呈味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总体呈现出煮青<微波杀青<蒸青<炒热杀青的规律(仅蒸青的水浸出物含量稍高于炒青)。为砖茶的杀青推荐了煮青和微波杀青2种可供选择方式。
    • 黎敏; 庞月兰; 杨春; 郭春雨; 周如鹍; 邓倩
    • 摘要: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代工艺六堡茶高;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咖啡碱、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共检出4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共有成分,其中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芳樟醇、β-紫罗酮、苯甲醛、3,5-辛二烯-2-酮、十四酸等;现代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紫罗酮、3,5-辛二烯-2-酮、水杨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 董莹莹; 迟增钊; 迟玉森
    • 摘要: 该文对糖源蜜、花源蜜以及市售蜂蜜(黑蜂雪蜜、洋槐蜂蜜、天然蜂蜜、紫云英蜂蜜)的水分含量、电导率值、色度、果糖、葡萄糖、蔗糖、pH值、游离酸、总酸和蛋白质含量等基本理化成分以及矿物质含量、淀粉酶活性、总酚酸含量、总黄酮含量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糖源蜜、花源蜜以及市售4种蜂蜜的基本理化成分含量均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表明这6种蜂蜜均为新鲜蜂蜜以及来自不同的蜜源;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除紫云英蜂蜜的淀粉酶活性没有达到8 mL/(g·h),不符合标准外,其他蜂蜜均符合,且糖源蜜的酶活性接近于天然蜂蜜,花源蜜的酶活性远远高于黑蜂雪蜜.此外,蜂蜜矿物质、总酚酸、总黄酮的含量因蜜源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