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官审评

感官审评

感官审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8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茶叶、茶叶科学技术、茶业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中国广州第二届国际养生大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园艺分论坛等;感官审评的相关文献由823位作者贡献,包括龚淑英、黄建安、张新富等。

感官审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23.3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887 占比:75.75%

总计:1171篇

感官审评—发文趋势图

感官审评

-研究学者

  • 龚淑英
  • 黄建安
  • 张新富
  • 刘仲华
  • 张方舟
  • 刘栩
  • 卫莉
  • 叶阳
  • 吕才有
  • 吕立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和明珠; 杨丽冉; 刘琨毅; 胡太邦; 万人源; 杨广容
    • 摘要: 为提高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云抗10号”鲜叶为原料,按滇红工夫茶的加工工艺,调整萎调、揉捻、发酵和干燥4个工序,制得10个滇红工夫茶样,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所制茶样的水浸出物含量为38.12%~45.3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59%~5.53%、茶多酚含量为19.67%~26.45%,茶黄素含量为0.06%~0.09%,茶红素含量为1.66%~4.30%、茶褐素含量为3.71%~4.83%。滇红工夫茶的品质是各个加工工艺互相作用的结果,以重萎凋8 h~12 h,揉捻28 min~30 min,发酵12 h~14 h,干燥温度先高温(110°C~115°C)烘干1 h后低温(80°C~85°C)烘干1 h的加工工艺制得的“云抗10号”工夫红茶综合品质最佳。综上,研究结果对提升滇红工夫茶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栖梧
    • 摘要: 近年来陈年白茶市场火热,但产品标准缺乏,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文章简述了陈年白茶感官审评的参考标准,从实际工作角度提出福建陈年白茶感官品质特征、存在的主要品质问题以及审评技巧,以期能进一步提升陈年白茶生产、贸易及评价的标准化。
    • 安江珊; 王利妍; 刘琨毅; 吕伟; 李崇萍; 李红叶; 赵明
    • 摘要: 采用辐照灭菌、紫外灭菌、微波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巴氏消毒、臭氧灭菌6种灭菌方法处理晒青茶,检测灭菌后晒青茶的菌落总数、生化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以筛选出适宜的晒青茶灭菌方法。结果表明,辐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能将晒青茶中的微生物彻底杀灭;7.5 kGy辐照灭菌对茶叶生化成分影响最小,仅可溶性糖、儿茶素、花旗松素、芦丁、木犀草素的含量变化显著(P<0.05);感官审评也证实,7.5 kGy辐照灭菌对晒青茶感官品质的影响最小,即晒青茶的最佳灭菌方法为7.5 kGy辐照灭菌。
    • 童薏霖; 范方媛; 田宇倩; 龚淑英; 郭昊蔚; 黄创盛; 周森杰
    • 摘要: 本研究针对代表性白茶样品,探究白茶的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贡献组分。以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春雨2号等9个代表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分析滋味特征属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定量检测滋味化学组分,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特征属性与化学组分间的相关关系。本试验条件下,9类不同品种的白茶表现出清、鲜、甘、醇、厚、浓6种主要滋味特征属性。谷氨酸含量与白茶鲜味感呈正相关(R=0.525)。滋味属性清与较高的谷氨酸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总和的比值(Glu/(EGCG+EGC))呈较强正相关(R=0.695),与山奈苷总量与黄酮醇苷总量比值(Kae/TFOG)呈正相关(R=0.452)。同时茶汤中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儿茶素总量比值(aa/Ca>0.30)和氨基酸总量/生物碱总量比值(aa/Alk>0.90)对白茶醇、厚滋味特征有较大贡献。
    • 奉红琼; 杨家干; 胡巧
    • 摘要: 本文以21个雷山银球茶茶样作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生化成分测定和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所测茶样直径均符合雷山银球茶地理标准,76.2%茶样净重符合雷山银球茶地方标准;样品感官审评总分范围在84.5~90.4分,平均值为88.06分,滋味上体现出茶汤鲜、浓的品质特征;主要品质特征成分分别为含水量4.43%、水浸出物55.15%、茶多酚17.35%、游离氨基酸4.70%、酚氨比3.69、咖啡因2.19%;水浸出物含量优于国家绿茶标准;含水量控制较好,利于贮存。
    • 林钰虹; 魏然; 方舟滔; 廖鹏飞; 陈加土; 毛小伟; 巫优良; 任姝帆; 牟锡川; 苏祝成
    • 摘要: 文章探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江山白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嫩度一致的福鼎大白和迎霜两个茶树品种,采用三种不同干燥工艺进行制作,对比不同干燥法对茶样生化成分、感官审评得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综合各个因素筛选适制白茶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结合短时速干、日晒及提香机干燥提香的混合加工工艺均较单一干燥方式所制白茶品质更优,抗氧化活性更强。
    • 王秋霜; 曹冰冰; 王青; 秦丹丹; 潘晨东; 李波; 李红建; 方开星; 倪尔冬; 姜晓辉; 吴华玲
    • 摘要: 以不同季节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三个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原料制成绿茶、白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红紫芽茶树品种(系)的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系)制成的绿茶和白茶理化成分含量高于对应的红茶。绿茶中各理化成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三季平均为4.24%~4.69%,而红茶则为3.54%~3.96%。氨基酸含量在白茶中高于绿茶和红茶,白茶中含量达3.40%以上,而红茶和绿茶中含量在3%左右。红紫芽绿茶中花青素含量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含量为0.086%~0.115%;除了春季白茶检出痕量的花青素外,其余不同季节的白茶和红茶均未检出花青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白茶普遍具有优雅、浓郁的花香或果香,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红茶普遍具有甜香浓郁、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绿茶品质成分丰富,汤色呈红紫色。研究认为,红紫芽茶更适合制作红茶和白茶,而制成的绿茶则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本研究为红紫芽茶的深入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黄磊; 夏小欢; 付杰; 陈旭东
    • 摘要: 本文以龙井43为试验材料,经过不同做青处理后再按照绍兴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毛茶,对加工后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分析,探究做青程度对绍兴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汤色红亮,综合得分90.3分;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金圈明显,花香馥郁,但汤色与未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相比较暗淡,其中重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3分。与未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相比,做青处理的绍兴红茶儿茶素总量、茶氨酸含量、茶多酚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茶红素含量都较低,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高。重做青处理使绍兴红茶内含成分含量更协调;适当做青有利于提高绍兴红茶品质,重做青处理比轻做青处理效果更好。
    • 黄维; 胡秀; 周巧仪; 凌彩金
    • 摘要: 为明确和规范柑普茶的科学审评条件,本文采用分析化学手段与感官审评方法,研究了不同茶柑质量比、茶水比、冲泡次数等冲泡条件下,柑普茶水浸出物及其主要生化成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碱)的动态变化,结合感官审评进行综合判定。结果表明,随着茶柑质量比的增加,游离氨基酸浸出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碱浸出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除可溶性糖外,其他成分浸出量差异显著;随着茶水比的增加,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碱浸出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3次冲泡法中,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本文研究范围内,柑普茶在茶柑质量比(W∶W)为4∶1、茶水比(W∶V)为1∶50、冲泡采用2次冲泡法(第1泡2 min,第2泡5 min)的条件下,所得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协调性最佳,具体表现为滋味醇厚、茶与柑的融合度好,可充分展示出柑普茶的风味品质。
    • 钟思彤; 李代胜; 张云志; 何春梅; 李鹏春; 李鹏铭; 金珊
    • 摘要: 乌龙茶感官审评方法不能充分反映美人茶的品质特点,为探索更好的美人茶审评方法,本研究开展了不同评茶器具、茶水比和冲泡时间对美人茶感官品质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 g茶样-110mL盖碗-沸水冲泡2、3、5 min”和“3 g茶样-150 mL柱形杯-沸水冲泡3、4、5 min”两种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美人茶的果香蜜韵,是较为科学的美人茶审评方法。该结果为美人茶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