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茶

黄茶

黄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03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茶叶、茶叶科学、茶业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湖南省茶叶学会学术年会、湖南省茶叶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黄茶的相关文献由92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大富、林志宾、高士伟等。

黄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26.7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77%

专利文献>

论文:403 占比:71.45%

总计:564篇

黄茶—发文趋势图

黄茶

-研究学者

  • 张大富
  • 林志宾
  • 高士伟
  • 刘羌虹
  • 王岳芹
  • 袁小月
  • 陈奇志
  • 龚自明
  • 叶飞
  • 张奎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藩; 罗凡; 李兰英; 龚雪蛟
    • 摘要: 旺苍县属于川东北茶区,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旺苍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和WT战略等4种发展战略,对旺苍县茶产业乃至我国西南茶区茶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梦菲; 杨涛; 王洁洁; 高洋; 孙玥; 李雪玲; 刘政权; 梁进
    • 摘要: 为增加锅巴风味,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本研究以大米和黄茶为原料,研制含茶锅巴,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配方,对黄茶锅巴品质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黄茶锅巴最佳工艺配方为:以大米为基重,黄茶粉添加量2.5%,马铃薯淀粉添加量20%,烘烤温度195°C,烘烤时间14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黄茶锅巴的综合评分为(70.07±0.17)分,与理论预测值接近。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锅巴香气成分,共检测出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类等5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此外,锅巴的体外消化试验结果显示,添加黄茶会降低锅巴体外消化率,抗性淀粉含量增加。本研究结果为研制富含黄茶的锅巴产品及其风味成分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 刘绪绎; 袁月; 刘民强; 赖玉青; 李娴; 李奎炎; 甯美译
    • 摘要: 闷黄是黄茶加工的重要工序,在闷黄的过程中,黄茶的内含物质在湿热的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黄茶独特的品质特点。为给黄茶未来的加工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综述了闷黄过程中黄茶品质成分变化规律及闷黄条件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
    • 张铭铭; 范起业; 李文萃; 王家鹏; 唐小林
    • 摘要: 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显著的降血压功能,但在茶叶中的含量极低,仅为40~50 mg/100 g。为提高黄茶中GABA含量,该研究基于闷黄工序下的氧胁迫环境,从原料季节(春季、秋季)、闷黄方式(湿坯闷黄、干坯闷黄、复合闷黄)、闷黄设施(自然闷黄、机械闷黄、烘笼闷黄)和闷黄条件(温度及时间)等方面对黄茶中GABA的含量影响进行研究,综合感官审评及GABA含量测定结果,得出一套利于GABA含量提升的黄茶闷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原料季节、闷黄工序能有效提升茶叶中的GABA含量。其中,春季原料优于秋季原料;湿坯闷黄优于干坯闷黄和复合闷黄;烘笼闷黄、机械闷黄优于自然闷黄;50°C、4 h的闷黄条件下有利于GABA的大量形成。综上,以春季鲜叶为原料,采用湿坯闷黄方式,在发酵机50°C下闷黄6 h的GABA含量提升效果最佳,达到127.54 mg/100 g。研究结果为功能黄茶的加工探寻了一条新途径,对未来富含GABA黄茶的研发和生产有重要参考意义。
    • 李伏桃; 许超
    • 摘要: 闷黄是黄茶加工特有工序,也是影响黄茶品质的关键环节。目前,黄茶闷黄普遍采用传统闷黄方式,品质容易受到手工技艺等的影响,同时存在人工成本高、温度较难控制、批量生产受限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设计出一种新型多层输送带箱式茶叶闷黄机。采用闷黄室内置多层输送带结构,避免翻堆对茶叶造成损伤;采用温湿度控制系统,为黄茶闷黄提供最佳环境条件;采用由传感器在线检测+视频监控+编程控制+执行机构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黄茶闷黄智能化及产出规模化。
    • 张龙雪; 亓俊然; 陈新颖; 王思蕊; 张丽霞
    • 摘要: 为探讨低温处理对黄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金萱”一芽一叶为原料,以室温(25°C)摊放处理为对照,设置3个低温处理温度(10、5、0°C)和5个处理时长(8、16、24、32、40 h),对鲜叶样品进行外观特征观察及相对电导率、脂溶性色素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测定,再对加工后的黄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和主要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鲜叶低温处理会大幅提升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有效降低叶绿素含量,并明显改变鲜叶挥发物的香气特征;与对照黄茶相比,低温处理可有效提高黄茶黄变程度;经10、5、0°C处理8 h后茶叶的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明显,5°C和0°C处理组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明显。同时,干茶香气中具有花果香的挥发性物质比例增加。综上,鲜叶低温处理有助于提升金萱黄茶品质,提高其滋味醇厚度和香气馥郁度,且以处理温度5~10°C,时长16~24 h为最佳。
    • 岑冰冰; 林秋花; 张倩
    • 摘要: 利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将黄茶用热水提取后再用70%和90%乙醇沉淀得到 70和90部位的粗多糖,进一步脱蛋白、透析、浓缩、冻干后得到的多糖分别命名为YT70和YT90.通过测定黄茶多糖在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以及α-淀粉酶的抑制率来考察其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YT70和YT90均具有一定的降糖活性,并且能选择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
    • 张伟伟; 本刊资料库(图)
    • 摘要: “闽中茶品天下高”。福建自古名茶辈出,首创了红茶(烟熏小种红茶和功夫红茶)、乌龙茶(闽北乌龙、闽南乌龙)、茉莉花茶、白茶,并产黄茶、砖茶.连同绿茶等.形成六大茶类七种品类俱全。其中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正山小种红茶厲中国特种茶。背靠强大的茶叶供应链,福建茶帮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代,福建茶叶出口主要有一南一北两条万里茶路,一条是从武夷山出发,终点为俄罗斯恰克图的北线,一条是从武夷山转口海港,直达英国的南线(前期广州,后期福州)。据海关资料,到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万担,约占当年全国年出口总量的1/3。
    • 伊冉; 黄晓琴; 姜忠磊; 杨小青; 于敏; 刘亭亭
    • 摘要: 目前,功能性茶叶新产品的研发成为一种趋势,高γ-氨基丁酸(GABA)茶叶的开发也一直受到关注,但针对茶叶本身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为探究御金香黄茶中GABA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特对采用不同工艺参数(摇青时间、闷黄时间、闷黄温度)、不同季节加工的黄茶中的GABA的含量进行研究.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GABA含量表明:GABA含量随着摇青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小,摇青2 min时含量较多;经不同闷黄时间、温度处理的茶叶,在闷黄6 h时GABA含量最高;而其含量与温度成反比,35°C时最高.不同季节加工的黄茶中GABA的含量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趋势;且春季成茶中GABA含量是其他季节含量的40~60倍.
    • 丁然; 焦宏官; 曹峰
    • 摘要: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按照茶的色泽和加工方法,可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和花茶七大茶系。红茶入心,可温补心脉;绿茶入肝,可清肝明目;黄茶入脾胃,可健脾利湿;白茶入肺,可清热;黑茶可利尿、解毒。不同种类的茶在外形、色泽、香气、性味、功效方面各有千秋,这和中医五色养生理论相一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