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茶

白茶

白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454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茶博览、茶叶、茶叶科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三届“明州茶论”研讨会、全国有机肥研究开发与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2013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白茶的相关文献由2739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振传、邵克平、林兵泉等。

白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2 占比:32.7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1.23%

专利文献>

论文:1454 占比:66.00%

总计:2203篇

白茶—发文趋势图

白茶

-研究学者

  • 林振传
  • 邵克平
  • 林兵泉
  • 王用生
  • 张应根
  • 石影
  • 吴多兴
  • 金心怡
  • 陈林
  • 张大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陈康; 吴成建
    • 摘要: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 刘文静; 韦航; 傅建炜; 黄彪; 黄财标
    • 摘要: 分析比较5、10、15年陈不同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老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5年以上的陈年老茶中,白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总体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最低;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均表现为白茶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总体高于白茶、乌龙茶,且储藏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在同一种类的陈年老茶中,一些主要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龙凤熟茶的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几种乌龙茶(P<0.05),而没食子酸含量则明显较高(P<0.05);白茶寿眉中的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类化合物,以及咖啡碱和茶氨酸均明显高于牡丹和贡眉。茶叶中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在10年陈的金佛与龙凤熟茶间差异不显著,而15年陈的金佛显著高于龙凤熟茶(P<0.05);儿茶素和表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在5年陈的金佛与老纵水仙之间差异不明显,而10年陈的金佛显著高于老纵水仙(P<0.05);5年陈的寿眉与牡丹中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10年陈、15年陈的寿眉中,这3种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牡丹;5年陈和10年陈寿眉中的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牡丹(P<0.05),但15年陈的寿眉、牡丹中的茶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比较分析结果可知,虽然长时间储藏后,茶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含量均发生变化,但是加工工艺不同仍是这3类陈年老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等重要成分含量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各个陈年老茶之间主要成分含量差异也发生了变化。
    • 王若娴; 黄翔翔; 李勤; 李娟; 谭君; 朱洺志; 王坤波
    • 摘要: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陈兵香
    • 摘要: 文章以周宁县茶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分析了周宁县气候特点对白茶加工萎凋工艺的不利影响,阐述了空气能萎凋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空气能萎凋房在白茶加工中的应用方式,以供白茶生产企业借鉴参考。
    • 胡金祥; 叶钰珊; 蔡梅生; 张青碧; 李博; 吴媛媛; 屠幼英; 何普明
    • 摘要: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初步鉴定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中主要的花青素苷组分,并分析白茶花青素苷的组成特点与含量。结果表明:白茶花青素苷主要组分有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飞燕草素-3-O-[6-(Z)对香豆酰]吡喃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O-[6-(E)对香豆酰]吡喃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O-芸香糖苷、矢车菊素-3-O-[6-(E)对香豆酰]吡喃半乳糖苷和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9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中的花青素苷组成差异较大。白毫银针特级、白毫银针一级、白牡丹特级、白牡丹一级、贡眉一级、寿眉一级和寿眉二级的花青素苷总量分别为83.80、88.70、90.59、70.67、122.75、126.04和122.28μg/g,贡眉和寿眉的花青素苷含量显著高于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上述研究结果为白茶花青素苷组分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 詹冬梅; 傅海峰; 周承哲; 朱晨; 翁晶晶; 陈兰; 郭玉琼
    • 摘要: 以不同贮藏年份的寿眉散茶、“先压后藏”和“先藏后压”寿眉饼茶为试验材料,通过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测定,探究不同贮藏年份和压饼方式对寿眉风味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贮藏年份的增加,“先压后藏”与“先藏后压”寿眉饼茶的香气都优于寿眉散茶,且2016年“先压后藏”寿眉饼茶呈现梅子香型,且其茶汤涩感最弱。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贮藏年份的增加,“先压后藏”寿眉饼茶的茶多酚质量分数逐渐减少,非酯型儿茶素C、EC、EGC质量分数有所增加;3类寿眉主要差异性香气物质为芳樟醇类化合物,可能与2016年“先压后藏”寿眉饼茶出现梅子香相关。综合来看,“先压后藏”最有利于寿眉在贮藏过程中苦涩滋味物质减少,浓度滋味物质增加,滋味醇和度增加,香气提升。
    • 文成; 张晓凤; 李春阳; 蒙延雷
    • 摘要: 根据台江县气象站和辖区内9个区域自动站近10年气象数据,筛选出安吉白茶3号气候适宜性气象因子,即台江县白茶3号最佳种植海拔为700~1000米,年平均气温和≥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最好分别在15.0°C和4900°C以上,年降水量和3月采茶期降水量分别在1100 mm和80 mm以上,并建立空间推算模型,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出台江县白茶3号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白茶3号适宜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台江县台盘、革一、施洞、老屯、台拱中北部和排羊中北部,适宜区集中连片,适合进行跨乡镇规模化种植。区划结果可以为台江县白茶3号种植规划和推广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
    • 张玉琴
    • 摘要: 白茶是原产于我国福建省的特色茶叶之一,白茶对我国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结合人工选育,筛选出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众多。同时,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生产加工白茶产品,其原料茶树品种不同,生产加工成的白茶茶叶品质也风格各异。本文在调研我国白茶主产区白茶茶树品种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福鼎白茶茶树品种利用现状及问题,结合当下白茶产业发展新形势,提出了福鼎白茶科学合理开展茶树良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建议,以期为福鼎白茶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吴昭环
    • 摘要: 试验以五种高香乌龙茶茶树品种-金观音、铁观音、水仙、本山、毛蟹的鲜叶为原料按照相同的白茶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制得成品茶,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以比较不同品种所制白茶的品质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五个品种均适制白茶,但以金观音白茶品质最优,所制产品银绿较鲜活、滋味甘鲜、有明显花香味。
    • 童薏霖; 范方媛; 田宇倩; 龚淑英; 郭昊蔚; 黄创盛; 周森杰
    • 摘要: 本研究针对代表性白茶样品,探究白茶的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贡献组分。以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春雨2号等9个代表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分析滋味特征属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定量检测滋味化学组分,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特征属性与化学组分间的相关关系。本试验条件下,9类不同品种的白茶表现出清、鲜、甘、醇、厚、浓6种主要滋味特征属性。谷氨酸含量与白茶鲜味感呈正相关(R=0.525)。滋味属性清与较高的谷氨酸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总和的比值(Glu/(EGCG+EGC))呈较强正相关(R=0.695),与山奈苷总量与黄酮醇苷总量比值(Kae/TFOG)呈正相关(R=0.452)。同时茶汤中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儿茶素总量比值(aa/Ca>0.30)和氨基酸总量/生物碱总量比值(aa/Alk>0.90)对白茶醇、厚滋味特征有较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