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香成分

致香成分

致香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9199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烟草科学、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中国·上海第四届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专题学术论坛、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年会、2013全国食用香精香料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等;致香成分的相关文献由1175位作者贡献,包括叶菁、王保兴、胡汉华等。

致香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1992 占比:99.75%

总计:92220篇

致香成分—发文趋势图

致香成分

-研究学者

  • 叶菁
  • 王保兴
  • 胡汉华
  • 杨式华
  • 何力
  • 侯英
  • 刘泽
  • 刘献军
  • 周国俊
  • 孙春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向红; 刘强; 王根发; 邱建华; 武志勇
    • 摘要: 以国内配方香料烟叶组为原料,在5个不同干燥强度下制成香料烟叶丝样品,考查叶丝干燥强度对香料烟叶丝致香成分、感官品质和物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燥强度的提高,挥发性有机酸总量、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下降幅度超过50%;中性致香成分中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呈增加趋势,最高增幅达56%,新植二烯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40%,中性致香成分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中等干燥强度含量最高。干燥强度越低,香料烟香气特征越明显,但整体感官品质以较低、中等干燥强度为优。干燥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叶丝填充能力,但会增加叶丝的造碎程度。综上所述,在香料烟制丝加工的生产实践中,干燥工序以较低和中等干燥强度为宜。
    • 许美玲; 焦芳婵; 吴兴富; 方敦煌; 冯智宇; 张光海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烤烟种质资源中致香成分的差异,以52份烤烟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致香成分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这些种质的烟叶中检测出新植二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环类等致香成分47种;在不同的烤烟种质资源间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其中云烟87-1、柳叶尖、中烟90和晋太75分别有9、7、5、4项最大值;52份烤烟种质资源可聚为4类,在不同类间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
    • 朱红琴; 崔洪亮; 胡世龙; 王芳; 曹环; 张庆明
    • 摘要: 【目的】提高再造烟叶浆料网部留着率,提升再造烟叶产品抽吸品质。【方法】选用负载颗粒作为填料和浆料里的加香物质,基于抄造留着率和成品致香成分2个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负载颗粒、碳酸钙和植物纤维在浆料中的添加量工艺参数。【结果】浆料最佳配比为负载颗粒20%,碳酸钙5%,植物纤维80%,即以负载颗粒代替大量碳酸钙作为再造烟叶填料;该条件下,再造烟叶留着率为89.64%,致香成分为143.207μg/g。【结论】再造烟叶浆料中添加负载颗粒,不但增加浆料网部留着率,还提高再造烟叶中致香成分含量,最优条件下,再造烟叶抄造留着率增加9.50%,致香成分含量增加11.78%。
    • 高晋军; 李敏; 关罗浩; 王初亮; 战磊; 黄宙凯; 高卫锴; 黄磊
    • 摘要: 为探讨云南保山烟区不同生态环境对初烤烟致香成分的影响,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2020年保山地区5个区县(昌宁、隆阳、腾冲、龙陵、施甸)共计102个初烤烟叶样品的致香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生态环境因子(平均温度、降雨量、光照时间、海拔高度)对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结果显示:保山烟区5个县市烟叶被划分成3类,与生态因子聚类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利用OPLS-DA结合变量重要性(VIP值)筛选出24种受生态因子影响较为显著的致香成分
    • 马晓伟; 申丹丹; 米其利; 殷沛沛; 许力; 刘馨芮彤; 李振杰; 李晓敏
    • 摘要: 探讨黄酒酒曲与烤烟K326烟叶共发酵对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烤烟K326低适用性烟叶的品质和利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利用三种不同的黄酒酒曲与K326烟叶共发酵,感官评吸评价烟叶品质,测定并比较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基于致香物质香气活性值OAV发掘用于表征共发酵烟叶风格特征的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共发酵烟叶感官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感官评吸得分均提高了2分以上;熟麦曲处理对还原糖、氨基酸和多酚等化学成分含量提升具有显著效果,生麦曲和药白曲处理作用不明显,但对烟叶中致香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提升效果显著;药白曲共发酵烟叶获得了更多新的致香成分,其香气质、香气量、香气协调性均较好,具有进一步开发特色烟叶的潜力;共发酵烟叶增加了26种香气活性值大于1的致香物质,可赋予烟叶花香和果香。综上,黄酒酒曲共发酵在提升低适用性烟叶品质中具有较好的作用。
    • 刘晶; 张文军; 白晓莉; 吴丽君; 段如敏; 刘王; 卢伟; 苏丹丹
    •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国内外不同产地雪茄烟综合品质的差异性。【方法】分别对国外4个产地(尼加拉瓜、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多米尼加)和国内2个产地(海南和四川)雪茄烟的化学成分及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海南雪茄烟的化学指标与国外雪茄烟有显著性差异,四川雪茄烟的化学指标值更接近于国外雪茄烟产地;厄瓜多尔雪茄烟的致香成分总量最高,海南雪茄烟的致香成分总量稍低于厄瓜多尔雪茄烟和哥伦比亚雪茄烟,明显高于尼加拉瓜雪茄烟和多米尼加雪茄烟。四川雪茄烟的致香成分总量最低。【结论】国外产地的雪茄烟中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A/C、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合金欢基丙酮B以及烟碱的含量相对较高,这些香气成分含量的差异,使国内雪茄烟叶在烟气浓度、丰满度、和谐性及抽吸劲头方面稍逊色于国外雪茄烟叶。
    • 马敏; 李振杰; 陈玉保; 胡良栋; 刘娜; 张伟; 兰青
    • 摘要: 随着国内外学者在烟草领域的不断研究,发现烟草的香味、吃味是影响烟草受欢迎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烟草烟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烟气化学成分、烟气部分特征官能团探索和烟气致香成分的研究,而有关形成香烟主流烟气特征官能团与感官关联性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近些年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文献进行了总结综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对促进香烟主流烟气官能团与感官关联性的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 王浩雅; 王乃定; 张强; 李相鹏; 徐重军; 刘婷; 徐世涛; 常健; 杨皓天; 李晋; 李忠任; 苏毅; 许健
    • 摘要: 为了以较小的汲取剂用量及迁移率、较短时间、较经济的方式来浓缩烟草水提物,以NaCl作为汲取剂,烤烟水提物作为原液,优化正渗透技术工艺,对比分析不同段浓缩、优化段浓缩对烟草提取液的经济指标、致香成分、常规化学成分、物理等指标。结果表明,以3段式优化浓缩所需的汲取剂量较小,Cl-迁移率较小、浓缩时间较短、汲取剂对烟草香料品质影响较小,是性价比较高的浓缩工艺,同时优化后的正渗透浓缩工艺可以降低膜污染的时间、延长膜寿命,为该技术在烟草香料或制备涂布液浓缩工艺段的应用实现汲取剂用量小、用时短、性价比高提供技术支撑。
    • 潘广乐; 张二强; 巩佳豪; 王宗英; 郭斌; 赵汉文; 李旭; 何媛; 曹永艳; 何育萍; 曹稳; 赵敏
    • 摘要: 为探究烟支规格对卷烟质量的影响,在烟丝原料、填充密度、卷烟纸透气度、接装纸规格、丝束材料以及滤棒吸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卷制4种规格卷烟[烟支规格(烟支圆周×长度):常规(24.3 mm×84 mm)、22 mm卷烟(22 mm×84 mm)、中支(20 mm×89 mm)、细支(16.9 mm×97 mm)],检测其物理指标、烟气指标、烟气致香成分含量和感官质量。结果表明:①随着烟支规格由常规逐渐变化到细支,单支含丝量减小,烟支吸阻增加,烟支硬度下降,烟丝段通风率增加超过一倍,其中烟丝段吸阻与烟支圆周平方的倒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②烟支规格由常规到细支,抽吸口数下降了0.92口/支,烟气焦油、烟碱、CO释放量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燃吸比率和单口抽吸耗丝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支卷烟的燃吸比率和单口抽吸耗丝量最大,分别为29.37%和19.98 mg/口,中支卷烟单口烟气焦油释放量最大。③中支卷烟单支和单口烟气粒相物致香成分总量均为最高;烟支由常规到细支,主流烟气致香成分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单口烟气致香成分含量中3-甲基-2-环戊烯-1-酮、3-乙烯基吡啶、苯酚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④中支卷烟总体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细支卷烟总体感官质量评价得分最低,香气量、烟气浓度、刺激性感官评价得分均随着烟支圆周的减小呈现降低的趋势。
    • 夏莺莺; 柴张棋; 樊杰; 张奇
    • 摘要: 为探索配方叶组(云烟某品牌)的最佳贮叶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贮叶工艺条件对叶组感官质量与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叶组在不同贮叶工艺条件下感官质量与致香物质含量的函数判别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贮叶条件对配方叶组感官质量的影响明显,最佳工艺条件为45°C、85%,24 h。壬二烯醛、香叶醇、巨豆三烯酮A、二氢猕猴桃内酯4个变量代入判别函数,通过判别函数方差分析可知判别函数具有显著意义。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检验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准确率均为100%,新样品的判别准确率为91.6%。基于叶组主要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用于贮叶质量特征的判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