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茶素

儿茶素

儿茶素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8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1325篇;相关期刊600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2014全国棉纺印染家纺技术对接交流会、第六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2012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等;儿茶素的相关文献由4939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和源、张建勇、刘仲华等。

儿茶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8 占比:49.02%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2.80%

专利文献>

论文:1325 占比:48.18%

总计:2750篇

儿茶素—发文趋势图

儿茶素

-研究学者

  • 江和源
  • 张建勇
  • 刘仲华
  • 黄建安
  • 夏涛
  • 王伟伟
  • 高丽萍
  • 何小解
  • 刘松柏
  • 王秋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汉琛; 刘亚芹; 雷攀登
    • 摘要: ‘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 刘昌伟; 曾鸿哲; 周方; 李娟; 陈金华; 王英姿;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 摘要: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第一个生物反应。茶叶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茶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物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目前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作用研究主要停留在体外试验、动物实验阶段,还缺乏临床抗炎活性研究。文章系统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抗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炎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钟建琴; 付相; 黄小潆; 娄金鹏; 耿毅然; 袁攀; 韩雪; 洪峰
    • 摘要: 为探究儿茶素对高脂饮食小鼠减肥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儿茶素组(0.06%儿茶素+高脂饲料),各组连续喂养28周,记录小鼠体质量和摄食量,计算肝脏系数、体脂比和Lee’s指数,检测血脂指标,并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肝脏系数、体脂比和Lee’s指数明显增加,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组小鼠体质量、肝脏系数及Lee’s指数明显降低,血脂指标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病变程度,减少肝损伤;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小鼠拟杆菌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可显著减少小鼠摄食量、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变和肠道菌群紊乱,对于高脂饮食小鼠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
    • 赵钜阳; 孙昕萌; 袁惠萍; 熊渟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儿茶素添加量对轻食千页豆腐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为开发轻食千页豆腐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对不同贮藏时间下(0、1、3、5、7 d)轻食千页豆腐的质构特性、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过氧化物值(POV)、感官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儿茶素添加量对轻食千页豆腐品质和抗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轻食千页豆腐的硬度和咀嚼性均呈上升趋势,胶黏性和弹性呈下降趋势;L*和a*呈上升趋势,b*值呈下降趋势;添加儿茶素能够减缓POV值和TBARS值的升高,根据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实验结果可知,儿茶素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03%时,产品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感官评分较高。结论儿茶素的添加能有效提高轻食千页豆腐的贮藏期,使其贮藏品质得到一定改善。
    • 贾明浩; 胡沛; 胡钢
    • 摘要: 为了有效选择古代铁质文物的天然缓蚀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儿茶素在3.5 g/L NaCl溶液中对光滑表面和带锈表面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缓蚀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儿茶素属于抑制阳极反应为主的缓蚀剂;儿茶素会与裸铸铁产生物理和化学复合吸附作用,与Fe;反应生成黑色非晶态的儿茶素铁,从而在NaCl溶液起到有效抑制铸铁腐蚀的作用;儿茶素与锈层中不稳定的γ-FeOOH反应,生成黑色非晶态惰性物质并沉积在锈层内,使原有锈层更加致密,更有效阻滞铸铁与腐蚀溶液之间的电荷和离子转移,提升对内部金属的保护效果。儿茶素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缓蚀稳定剂应用于古代铁质文物保护中,且应用前景广泛。
    • 谭蓉; 刘均; 李强
    • 摘要: 斑马鱼是一种新型模式生物,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研究以茶多酚及其儿茶素单体为对象,采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斑马鱼模型开展了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的降糖效应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5~45μg/mL茶多酚、EGCG、EGC、EC和ECG(以生药量计)均能够降低斑马鱼葡萄糖值水平,但其降糖效应弱于糖尿病治疗药物阿卡波糖。相同生药量下(30μg/mL),降糖作用的强弱依次是:ECG>EGCG>EC>茶多酚>EGC,酯型儿茶素降糖效应稍强于非酯型。通过斑马鱼在体实验研究,表明茶多酚及主要儿茶素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效应。
    • 王若娴; 黄翔翔; 李勤; 李娟; 谭君; 朱洺志; 王坤波
    • 摘要: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刘亚军; 王培强; 蒋晓岚; 庄菊花; 高丽萍; 夏涛
    • 摘要: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定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类型的关键酶类。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积累、转录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LAR、ANR以及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ODX)功能和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儿茶素合成途径待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官梦姝; 冯雪; 刘月; 朱秀清; 姜瞻梅; 江连洲; 侯俊财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茶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3种天然酚类物质对大豆油脂体理化稳定性及其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可显著降低油脂体平均粒径(P0.05)。除较高浓度儿茶素对乳液乳化性质无显著影响外(P>0.05),3种酚类物质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油脂体的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化稳定性指数(emulsion stability index,ESI),其中含50μmol/L白藜芦醇的油脂体EAI和ESI分别由未添加时的(20.44±0.18)m;/g和(102.97±3.32)min,提高至(21.19±0.03)m;/g和(177.56±7.89)min。3种酚类物质均能显著提高油脂体的表面疏水性(P<0.05),并不同程度提高了油脂体的氧化稳定性。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3种酚类物质均可延缓油脂体被消化;500μmol/L的儿茶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分别可使油脂体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分别在模拟肠消化120 min时下降22.9%、18.1%和10.7%。研究表明,3种天然酚类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大豆油脂体理化稳定性并降低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脂质的消化速率。该研究可为提高大豆油脂体相关产品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 马冰凇; 王佳菜; 徐成成; 任小盈; 马存强; 周斌星
    • 摘要: 为探究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等品质成分变化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6个系列3个不同仓储期共18款普洱茶(生茶)中的17种酚类化合物、3种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普洱茶(生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等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可基本实现仓储陈化过程中普洱茶(生茶)新茶和老茶的判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7种儿茶素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鞣花酸、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奈酚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与普洱茶(生茶)陈茶和老茶相比,普洱茶(生茶)新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揭示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儿茶素类物质是影响普洱茶(生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主要酚类成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