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苯丙氨酸解氨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43996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等;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文献由198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建东、杨顺楷、李杨瑞等。

苯丙氨酸解氨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4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3996 占比:99.63%

总计:144536篇

苯丙氨酸解氨酶—发文趋势图

苯丙氨酸解氨酶

-研究学者

  • 崔建东
  • 杨顺楷
  • 李杨瑞
  • 程水源
  • 翟彩霞
  • 贾士儒
  • 刘成君
  • 杨亚力
  • 马春红
  • 付凤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洁; 李灿婴; 孙磊; 葛永红
    • 摘要: 生姜在收获、采后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经常遭受机械损伤,已有报道称乙烯利能促进植物愈伤。本实验以生姜根茎为材料,研究采后乙烯利浸泡处理对其愈伤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50 mg/L乙烯利处理能降低生姜根茎愈伤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提高生姜根茎中过氧化氢、总酚和木质素含量。乙烯利处理还提高了生姜根茎中活性氧代谢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乙烯利促进愈伤过程中酚类物质和木质素的积累与其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密切相关。由此说明,乙烯利处理主要通过调节活性氧代谢中关键酶活性和苯丙烷途径来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生姜根茎的愈伤。
    • 李秋娥; 秦余; 郑乔木; 谭国栋; 廖海; 周嘉裕
    • 摘要: 利用Codon W与EMBOSS等程序,分析42种不同植物来源的PAL基因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及可能形成机制,旨在为植物PAL基因的表达提高提供理论指导。RSCU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密码子偏好性较高,CUC是其最优密码子。单子叶等植物偏好以G/C编码,双子叶植物偏好以A/T编码。ENc-plot结果表明,双子叶植物的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单子叶植物的偏好性受到突变与自然选择的双重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基于CDS序列的聚类比基于RSCU聚类更适合作为植物系统发育分析。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适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而双子叶植物的PAL基因适合在酵母中表达;拟南芥相比烟草更适合作为所有42种植物PAL基因的遗传转化宿主。研究结果可为植物PAL基因的遗传进化研究与功能验证等奠定理论基础。
    • 谭一罗; 张广旭; 王康君; 郭明明; 孙中伟; 李晓峰; 樊继伟
    • 摘要: 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苯丙烷类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防御,综述了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情况,包括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特征等,以及在响应小麦逆境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分子功能,旨在为小麦逆境胁迫响应和防御反应中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李成阳; 柴沙沙; 刘意; Soviguidi Deka Reine Judesse; 王连军; 雷剑; 程贤亮; 杨园园; 杨新笋; 张文英
    • 摘要: 菜用甘薯存在产量低、品质差以及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不合理施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本研究。氮肥作为农业肥料投入的主要部分,是影响菜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设置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根据菜用甘薯茎尖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揭示菜用甘薯产量和品质对氮素形态配比的响应机制,为提升菜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轻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为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生产上主栽的2个菜用甘薯品种‘福薯18’(F18)和‘鄂薯10号’(E10),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5个氮素形态配比处理为:(1)NH_(4)^(+)-N∶NO_(3)^(-)-N∶CONH_(2)-N=1∶1∶1(N1);(2)NH_(4)^(+)-N∶NO_(3)^(-)-N∶CONH_(2)-N=1∶0∶2(N_(2));(3)NH_(4)^(+)-N∶NO_(3)^(-)-N∶CONH_(2)-N=2∶0∶1(N_(3));(4)NH_(4)^(+)-N∶NO_(3)^(-)-N∶CONH_(2)-N=1∶2∶0(N_(4));(5)NH_(4)^(+)-N∶NO_(3)^(-)-N∶CONH_(2)-N=2∶1∶0(N_(5))。研究结果表明,N_(4)和N_(5)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菜用甘薯的茎尖产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和IbPAL基因表达量;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生育期的不断推进,各项指标的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N_(4)处理效果更为显著,除可溶性糖含量在N_(3)处理下最低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在N_(2)处理下最低,由相关性分析证实,总酚、总黄酮和可溶性含量及PAL酶活性与IbPAL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基因表达量呈负相关,表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IbPAL基因表达无相关性;由氮素形态配比处理可知,相对于N_(2)和N_(3)处理,N_(4)和N_(5)处理为植株提供了更多的NO_(3)^(-)-N,由此推断NO_(3)^(-)-N在菜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CONH_(2)-N在本研究中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促进作用并不突出。而N_(4)处理即NH_(4)^(+)-N∶NO_(3)^(-)-N∶CONH_(2)-N=1∶2∶0的配肥方案是促进菜用甘薯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最佳配施组合。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配肥以获得理想的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为在其他作物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孙宝婷; 崔建东; 贾士儒
    • 摘要: 天然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存在稳定性差、可操作性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医药、食品和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为了提高PAL的催化性能,本研究将PAL吸附固定在金属有机骨架UiO-66-NH_(2)载体上,制备出PAL@UiO-66-NH_(2)固定化酶颗粒.通过优化固定化酶颗粒的制备条件,PAL@UiO-66-NH_(2)最大酶活回收率达到(90.01±3.18)%,比优化前提高了约35%;并对其pH耐受性、温度耐受性和重复使用性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L@UiO-66-NH_(2)对pH和温度的耐受性优于游离PAL;在重复使用5次后,PAL@UiO-66-NH_(2)仍能保持初始酶活力的80%左右,表现出较好的重复使用性.本研究结果可为PAL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 曾禹睿慷; 白羽嘉; 王乾乾; 迪娜拉·海拉提; 蒋莉莹; 刘阳; 冯作山
    • 摘要: 该文将链格孢菌无损接种于采后伽师瓜大、小、无网纹处,通过研究苯丙烷代谢相关酶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规律,比较伽师瓜不同网纹处、不同组织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大网纹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在侵染18 d时病害发生率为大网纹组89.00%、小网纹组83.33%、无网纹组78.00%。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oumaroyl-Coa ligase,4CL)、几丁质酶(chitinase,CHT)、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无网纹组外、内果皮的PAL活性峰值均高于大网纹组和小网纹组,活性为135.16、221.81 U/g,小网纹组果肉处PAL峰值高于大网纹组和无网纹组,活性为44.42 U/g;无网纹组外、内果皮及果肉的4CL活性峰值均高于小网纹组和大网纹组,活性为44.42、131.28、221.13 U/g;无网纹组外、内果皮及果肉的CHT及GLU活性峰值均高于大网纹组和小网纹组,CHT活性分别为170.30、153.60、121.48 U/g,GLU活性分别为29.84、19.27、15.71 U/g。PAL、4CL、CHT、GLU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伽师瓜对于链格孢菌侵染的抵抗能力,无网纹最强,小网纹次之,大网纹最弱;外果皮最强,内果皮次之,果肉最弱。
    • 娄玉穗; 尚泓泉; 樊红杰; 李政; 张柯; 吕中伟; 张晓锋; 吴文莹
    • 摘要: 为了探明阳光玫瑰葡萄果锈形成的生理机制,以8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进入软化期后,研究不同果锈等级的果实果皮组织结构、细胞膜透性、细胞壁与果锈相关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果锈首先发生在细胞间隙和细胞壁上,细胞结构凸显,之后逐渐向细胞内部蔓延,褐化范围和细胞间隙增大,果皮表面凹凸不平,严重时果锈渗透整个细胞。随着果锈等级的增加,果皮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加,果锈等级3及以上的细胞膜渗透率显著增加,达到77%以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原果胶含量逐渐降低,木质素和总酚含量逐渐升高,且果锈等级1及以上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161.3 mg/g和1.29 mg/g以上;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逐渐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总之,阳光玫瑰葡萄果锈的形成是细胞壁结构的降解和木质素等果锈物质的积累过程,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调控其果锈形成的关键酶。
    • 马欣莹; 纪媛媛; 刘奥; 周炜; 印伯星; 刘同杰; 公丕民; 张兰威; 易华西
    • 摘要: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因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导致苯丙氨酸过度积累的氨基酸代谢病,研究与开发苯丙氨酸限制的低蛋白特殊膳食对这类疾病患者的营养补给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筛选具有苯丙氨酸降解活性的益生菌,并评价其生产低苯丙胺酸发酵乳的潜力。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YZX21和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F1-7具有降解苯丙氨酸的能力,降解率分别为12.43%和10.09%。菌株的胃肠环境耐受实验显示,L.plantarum YZX21和B.animalis F1-7均具有良好的胃肠道耐受性、自聚集和黏附能力。与B.animali F1-7相比,L.plantarum YZX21具有优良发酵特性,可作为发酵乳生产的辅助发酵菌株。与市售发酵乳相比,添加L.plantarum YZX21使发酵乳中的游离苯丙氨酸含量降低13.10%。此外,添加L.plantarum YZX21发酵乳的感官评价优于商业发酵乳。筛选得到的L.plantarum YZX21具有明显的苯丙氨酸降解活性,而且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与益生特性,为研究与开发针对苯丙酮尿症的特医食品奠定了基础。
    • 秦余; 田春尧; 赵咏洋; 黄思沛; 宋思敏; 廖海
    • 摘要: 为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HMMER、Pfam与SMART等工具,从拟南芥全基因组中筛选获得9个PAL成员,分析其编码酶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与保守基序等信息.同时,结合转录组与定量PCR分析PAL成员在干旱与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拟南芥PAL成员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亮氨酸和丙氨酸为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残基;拟南芥PAL成员含有20种不同的保守基序,其中motif6含有ASG活性位点,为所有PAL成员所共有;较多PAL成员具有光响应、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转录组学与定量PCR分析发现,AT3G53260.1、AT3G53260.2与AT3G47660.1的mRNA表达水平在干旱与盐胁迫后发生显著变化,推测这3条基因可能参与拟南芥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过程,表明PAL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雨哲; 邢淋雪; 刘梦洁; 刘苏瑶; 鲍梦楠; 刘震
    • 摘要: [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苯丙烷类代谢的关键酶,对调节植物生长和抗逆有重要作用.从全基因组层次了解棉花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HMMER和BLASTP从棉花基因组筛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家族,利用MEGA-X进行进化分析,利用MCScanX进行共线性分析,并利用NCBI SRA的数据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从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基因组中筛选到12、13、7、8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依据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关系数据,我们推测四种棉花的二倍体祖先起初应有6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家族含有较多的光响应、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蛋白序列具有保守的基序.陆地棉的12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在低温、高温、盐和PEG胁迫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棉花基因组中的数量、理化性质、进化和表达特征,为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