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链格孢菌

链格孢菌

链格孢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006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植物线虫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链格孢菌的相关文献由80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云飞、赵伟春、强胜等。

链格孢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0062 占比:99.90%

总计:190254篇

链格孢菌—发文趋势图

链格孢菌

-研究学者

  • 徐云飞
  • 赵伟春
  • 强胜
  • 万佐玺
  • 李吉二
  • 俞晓平
  • 申屠旭萍
  • 董胜张
  • 边亚琳
  • 郝培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莉莹; 曾禹睿慷; 白羽嘉; 冯作山; 杨杉; 杨旭
    • 摘要: 对从贮藏期间患黑斑病的甜瓜中分离出的3株真菌A2015、A2018、A2019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株均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生长初期呈白色,菌丝横纵交错,呈絮状,后期分生孢子呈暗色倒棒状,具有横纵隔膜。对分离所得菌株及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菌株3.18017进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测定,研究链格孢侵染甜瓜时所产生的具有侵染力的酶活特性。结果表明:在4株链格孢侵染甜瓜过程中,PG活性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其中菌株A2015的酶活最高达到20924.25μg·h^(-1)·g^(-1) FW;Cx和β-Glu活性第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高达250.20、8619.21μg·h^(-1)·g^(-1) FW;PME活性第7天时达到最高,为0.24μg·h^(-1)·g^(-1) FW。说明链格孢在侵染甜瓜时产酶顺序依次为PG、Cx、β-Glu、PME,由此顺序逐步对细胞壁进行降解、侵染进入瓜体内部。此研究结果可以有效为后期针对性防治甜瓜黑斑病以及甜瓜抵御链格孢的入侵提供病原菌自身特性的理论基础。
    • 魏亚蕊; 赵曙良; 成晓华; 闫琦; 刘娜; 张玉星
    • 摘要: 为了揭示水杨酸诱导鸭梨抗黑斑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鸭梨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梨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利用形态观察及真菌ITS、HIS、RPB2、ACT多基因综合鉴定法明确鸭梨黑斑病致病菌的类型;鸭梨离体叶片通过针刺接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0,6,12,24,48,72,96,120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0,72 h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002,0.02,0.2,2.0,10.0,20.0 mmol/L)测定其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外源0,0.02,0.2,2.0 mmol/L水杨酸处理鸭梨果实,接种黑斑病菌并观察其抗病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中鸭梨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鸭梨离体叶片接种黑斑病菌后,72 h游离态水杨酸含量由0 mg/g增至0.02 mg/g,结合态水杨酸含量由0.47 mg/g增至1.55 mg/g,S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brgene12425、Pbrgene6286接种96 h与0 h相比表达量分别上调5.48,4.66倍,Pbrgene8895、Pbrgene43605接种120 h表达量上调7.90,10.0倍,外源施加0.2 mmol/L水杨酸显著提高鸭梨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在鸭梨抗黑斑病过程中,鸭梨离体叶片游离态水杨酸含量显著增加,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外源施加0.2 mmol/L水杨酸可提高鸭梨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
    • 白金军
    • 摘要: 黑斑病是梨树生长期一种常见病害,也是梨果储存期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严重影响梨子的品质和产量,种植户要科学掌握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一、黑斑病的表现症状梨树感染了链格孢菌就会引起黑斑病,该病主要侵害梨树的叶片、果实、新梢或叶柄。
    • 席军强; 吕娥娥; 李建龙; 刘文强; 冯华
    • 摘要: 核桃黑斑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的核桃黄极毛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复合侵染发生的病害。为控制该病害的危害,以核桃黑斑病叶分离的主要病原物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培养皿玻片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均为25~30°C;全光照下利于菌丝生长,全黑暗和光暗交替可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适宜pH为7~9,pH为9时最适宜菌丝的生长。
    • 曾禹睿慷; 白羽嘉; 王乾乾; 迪娜拉·海拉提; 蒋莉莹; 刘阳; 冯作山
    • 摘要: 该文将链格孢菌无损接种于采后伽师瓜大、小、无网纹处,通过研究苯丙烷代谢相关酶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规律,比较伽师瓜不同网纹处、不同组织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大网纹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在侵染18 d时病害发生率为大网纹组89.00%、小网纹组83.33%、无网纹组78.00%。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oumaroyl-Coa ligase,4CL)、几丁质酶(chitinase,CHT)、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无网纹组外、内果皮的PAL活性峰值均高于大网纹组和小网纹组,活性为135.16、221.81 U/g,小网纹组果肉处PAL峰值高于大网纹组和无网纹组,活性为44.42 U/g;无网纹组外、内果皮及果肉的4CL活性峰值均高于小网纹组和大网纹组,活性为44.42、131.28、221.13 U/g;无网纹组外、内果皮及果肉的CHT及GLU活性峰值均高于大网纹组和小网纹组,CHT活性分别为170.30、153.60、121.48 U/g,GLU活性分别为29.84、19.27、15.71 U/g。PAL、4CL、CHT、GLU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伽师瓜对于链格孢菌侵染的抵抗能力,无网纹最强,小网纹次之,大网纹最弱;外果皮最强,内果皮次之,果肉最弱。
    • 宋顺华; 徐茂; 史越; 张入; 孟淑春; 耿丽华
    • 摘要: 以西瓜品种和作为西瓜砧木的南瓜品种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比较了南瓜和西瓜品种对苗期褐斑病的抗感性差异;以南瓜京欣砧4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后喷施杀菌剂的方法,比较了4种杀菌剂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南瓜比西瓜发病严重,4个南瓜品种与2个西瓜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个南瓜品种中,京欣砧4发病最重,其次是京欣砧8、京欣砧6和京欣砧5;2个西瓜品种中,华欣比京欣三号发病严重,且华欣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京欣三号。4种供试杀菌剂中,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54%和78.76%)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为57.85%和57.31%);生产中,建议使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防治褐斑病。
    • 黄伟; 王宁; 刘峰娟; 宋博; 秦新政; 罗义; 鲁志远; 马昊翔; 张丽娟; 王玮
    • 摘要: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和tef1序列)鉴定产香真菌M6-5,采用平板对扣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M6-5菌株对库尔勒香梨黑斑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以纯品形式验证并确定有效抑菌成分;使用干燥器分析M6-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库尔勒香梨果实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菌株M6-5为猬木霉(Trichoderma erinaceum),生长第5天的菌株M6-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链格孢菌的抑制率达到最大值,为(82.48±1.17)%,且持续期为20 d;从生长第5天的M6-5菌株中共检测出65个组分,主要为6-戊基-2H-吡喃-2-酮、3-羟基丁酸乙酯、苯乙醇、2-烯丙基呋喃、棕榈酸甲酯等,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0.12%、6.49%、4.38%、4.13%和3.48%。在挥发性物质纯品含量为714.28μL/L时,6-戊基-2H-吡喃-2-酮、3-羟基丁酸乙酯和苯乙醇对链格孢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1.27±0.60)%、(41.43±2.36)%、(50.23±1.07)%。M6-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显著降低库尔勒香梨果实黑斑病的病斑直径,比对照组降低了42.46%。本研究可为库尔勒香梨采后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 康慧芳; 乔勇进; 刘晨霞; 张怡; 孙大鹏; 仝潇洋
    • 摘要: 该文研究了二氧化氯气体(ClO2)对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为降低采后葡萄贮藏过程中交链孢霉腐病带来的损失提供依据.用1.5、3.0、4.5、6.0、7.5、9.0μg/L ClO2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30 min,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菌落生长、孢子形成、芽管伸长抑制率及倒置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来探究ClO2对其抑制效果.并用3.0、6.0、9.0μg/L ClO2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置于28°C的培养箱中贮藏,通过测定病斑直径、发病率及相关酶活性来探索ClO2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离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lO2处理组均能显著抑制链格孢菌菌落生长、孢子形成及芽管伸长.且接种了链格孢菌的活体实验中,ClO2处理组均能抑制果实的病斑直径及腐烂率,延缓果实中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采用9.0μg/L ClO2处理果实30 min效果最好.
    • 沈钰森; 王建升; 盛小光; 赵振卿; 虞慧芳; 顾宏辉
    • 摘要: 十字花科植物黑斑病是由死体营养型致病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病害之一。链格孢菌侵染植物的过程,首先通过释放毒素诱导侵染处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再通过细胞壁降解酶分解死亡的细胞。同时,植物也会通过激发先天性免疫反应,调节植物内源激素和植物抗毒素等分子抵御病菌的侵染。本文重点综述了链格孢菌侵染十字花科植物过程中,双方在基因组(致病和抗病基因)、转录组(调控因子)、代谢组(毒素和抗毒素)和蛋白组(酶类)等方面的相关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培育抗黑斑病的十字花科蔬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许静; 徐玲玲; 张梦琦
    • 摘要: 为了探究杀虫剂吡虫啉是否能直接作用于植物病原菌,通过将其添加至培养基中培养链格孢菌,然后定期测量菌落生长直径、显微观察菌丝生长形态和检测分生孢子的产生,结果显示链格孢菌在添加吡虫啉培养时菌丝生长变慢、菌丝形态纤细,且产孢子较少.这些结果表明吡虫啉对链格孢菌的生长和繁殖均有抑制作用,为其以后用于植物抗病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