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贝母

贝母

贝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3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912篇;相关期刊257种,包括广东微量元素科学、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第二届岐黄论坛等;贝母的相关文献由25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蓉、李萍、王跃华等。

贝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8 占比:31.0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912 占比:67.76%

总计:1346篇

贝母—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秋娥; 秦余; 郑乔木; 谭国栋; 廖海; 周嘉裕
    • 摘要: 利用Codon W与EMBOSS等程序,分析42种不同植物来源的PAL基因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及可能形成机制,旨在为植物PAL基因的表达提高提供理论指导。RSCU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密码子偏好性较高,CUC是其最优密码子。单子叶等植物偏好以G/C编码,双子叶植物偏好以A/T编码。ENc-plot结果表明,双子叶植物的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单子叶植物的偏好性受到突变与自然选择的双重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基于CDS序列的聚类比基于RSCU聚类更适合作为植物系统发育分析。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适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而双子叶植物的PAL基因适合在酵母中表达;拟南芥相比烟草更适合作为所有42种植物PAL基因的遗传转化宿主。研究结果可为植物PAL基因的遗传进化研究与功能验证等奠定理论基础。
    • 李小平; 陈渝珂; 朱明
    • 摘要: 本实验旨在采用HPLC-ELSD法测定9个不同产地贝母药材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的含量;并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9个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中,达到定量限的供试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在19.7~937.6、6.2~221.2、31.2~599.2μg/g。其中,贝母辛在川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素甲在梭砂贝母含量最高,贝母素乙在湖北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5.38、146.8、91.44μg/mL,其中,贝母辛的细胞毒性最大(CC50=65.38μg/mL)。以川贝母贝母辛含量计算治疗指数(TI),结果为661~2203,其TI>10。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含量在不同产地贝母中差异较大,该差异与药材品种及产地有相关性,可为不同产地贝母药材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在不考虑贝母辛潜在胚胎致畸作用的前提下,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
    • 齐明辉; 胡雪婷; 赵静; 李正; 刘明; 李刚
    • 摘要: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中药材贝母混合品中川贝母含量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采集条件的影响。本研究提出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贝母近红外检测条件,如粒径大小、扫描次数、分辨率和增益4个参数。实验获得9不同水平参数组合下的109例贝母样品近红外光谱,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建立定量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以及F值对模型进行评价。实验结果发现,扫描次数对模型精度影响最大,粒径大小次之,其次为分辨率和增益。并且当贝母粉末过120目筛,扫描次数为64,分辨率为8,增益为8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优。实验结果表明,4个参数均会给贝母检测结果带来影响,正交实验设计能够为贝母粉末样品近红外光谱质量检测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 贾明艳; 杨茂桦; 彭露琳; 张梅; 冯亮
    • 摘要: 贝母类药材是常用中药材,均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疗效和价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在市场上,贝母类药材的混淆和掺伪十分常见,传统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现代常规鉴别方法又普遍存在分析时间长、仪器要求高、成本高等不足.本研究基于"指示剂置换法"和"溶液pH值改变"两种显色原理,利用具有交叉响应的商品化指示剂,针对贝母中的有机酸类及核苷类成分构建了3×3的光化学比色传感器阵列,用于贝母类药材的快速鉴别.传感器阵列在不同贝母药材中的颜色改变模式不同,由此构成了贝母类药材各自独特的"颜色差减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实现了川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贝母伪品的准确区分和快速鉴别.本研究为贝母类药材的快速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有效方法.
    • 师娥; 李丽; 师桂英; 徐琼; 刘世海; 屈星; 黄登婧
    • 摘要: 以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鳞茎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鳞茎低温贮藏条件下外源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处理后鳞茎顶芽萌发状况、营养物质以及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究外源GA3及ABA对贝母鳞茎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冷藏期间,GA3处理可以提前解除鳞茎休眠,鳞茎破眠期由对照(CK)的40 d提前至30 d;ABA处理可以延迟贝母解除休眠的时间,鳞茎破眠期由CK的40 d延长至50 d.CK、GA3处理和ABA处理分别在40、30和50 d时解除休眠.休眠过程中鳞茎内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在贝母鳞茎解除休眠期间,3种处理鳞茎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低温贮藏下GA3和ABA处理,鳞茎休眠期分别为40、30和50 d;芽长/鳞茎高在0.66以上可作为判断甘肃贝母鳞茎解除休眠的标准;鳞茎内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可以作为甘肃贝母鳞茎解除休眠的生理指标.
    • 高素芳; 张延红; 何春雨; 陈红刚
    • 摘要: 根据相关文献,对我国贝母组织培养技术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组织培养的材料消毒、外植体类型与大小、培养基、激素、温度、光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工厂化育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陈德勇; 张泽洲; 李瑞理; 陈捷胤; 戴小枫; 孔志强; 侯旭杰
    • 摘要: 贝母(Bulbus fritillaria)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凭借其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不仅在中药方剂中大量使用,而且在保健品、食品及日用化工产业也应用广泛,但因其生产地域广泛、品种繁多、种植生产过程中无指导标准以及缺乏规范化加工操作流程,导致目前市场在售的贝母质量与品质参差不齐,贝母食用药用安全存在隐患,危害人体健康及制约贝母产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贝母中存在的农药残留、掺杂掺假及重金属残留等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对影响贝母质量安全的农药残留、掺杂掺假和重金属残留现状及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综述,并为后续保障贝母质量与安全提供了相关建议,为加快我国关于贝母中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及在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刘燕德; 徐振; 胡军; 李茂鹏; 崔惠桢
    • 摘要: 贝母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材,其中川贝母尤为珍贵,存在掺假及伪冒现象,伪劣贝母会对用药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 domain spectroscopy)具有瞬态性、宽带性、安全性和穿透性等许多优越特性,近年来在药食无损检测领域十分活跃.以四种常见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为研究对象,探究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鉴别贝母品种的可行性.利用TAS7500TS太赫兹光谱系统采集贝母样品在0.6~3.0 THz范围内的光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预处理与建立分类模型.当分类数量为二时,称为二分类问题,当分类数量超过二时称为多分类问题.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建立四种贝母的二分类模型;使用Savitzky-Golay(S-G)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移动平均、基线偏移校正(Baseline offset)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再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降维,以减少数据运算量、简化运算,最后建立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多分类模型.结果显示:川-伊贝母二分类鉴别模型正确率为93.333%,平-浙贝母二分类鉴别模型正确率为98.333%,其他四种二分类鉴别模型正确率均为100%.对建立的多分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SVM结合SNV建模效果最好,其中川贝母正确率为95.349%,伊贝母正确率为96.552%,平贝母与浙贝母正确率均为100%,整体正确率高达97.490%.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鉴别不同品种贝母是可行的,并建立了分类效果较好的SNV-SVM多分类模型,为把控中药材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对维护中药材市场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 魏梦佳; 张华敏; 詹志来; 张志杰; 赵佳琛; 赵鑫磊;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李兵; 蔡秋杰; 杨洪军
    • 摘要: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资料,结合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贝母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贝母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唐代之前药用贝母主流基原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Franquet.;至唐宋时期贝母基原扩大至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结合产地分布,认为这一时期贝母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和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明代贝母开始分化为"川贝母""土贝母",但是根据所记载的"土贝母"产地,认为其亦多指百合科浙贝母F.thunbergii;清代形成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三类,并延续至今.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贝母类药材根据考证结论进行选择,加工炮制方法参考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执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