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贝母素甲

贝母素甲

贝母素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3280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黑龙江中医药、中成药、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世界中联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贝母素甲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欧妮、陈学松、陈丽华等。

贝母素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3280 占比:99.92%

总计:133383篇

贝母素甲—发文趋势图

贝母素甲

-研究学者

  • 欧妮
  • 陈学松
  • 陈丽华
  • 归改霞
  • 李仁乔
  • 钟水桥
  • 陈翠玲
  • 刘丽丽
  • 廖斌
  • 张继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万松; 熊伟; 熊书
    •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贝母素甲对肝癌HepG 2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贝母素甲浓度增加对细胞的抑制效果也逐渐加强;贝母素甲处理HepG 2细胞后,被阻滞在G0G1期,从而阻止细胞分裂;贝母素甲能促进HepG 2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剂量依赖效应。研究贝母中贝母素甲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生长等相关机制,可为后续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药理依据。
    • 李小平; 陈渝珂; 朱明
    • 摘要: 本实验旨在采用HPLC-ELSD法测定9个不同产地贝母药材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的含量;并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9个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中,达到定量限的供试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在19.7~937.6、6.2~221.2、31.2~599.2μg/g。其中,贝母辛在川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素甲在梭砂贝母含量最高,贝母素乙在湖北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5.38、146.8、91.44μg/mL,其中,贝母辛的细胞毒性最大(CC50=65.38μg/mL)。以川贝母中贝母辛含量计算治疗指数(TI),结果为661~2203,其TI>10。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含量在不同产地贝母中差异较大,该差异与药材品种及产地有相关性,可为不同产地贝母药材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在不考虑贝母辛潜在胚胎致畸作用的前提下,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
    • 袁杨秀; 钟英; 周云峰
    • 摘要: 目的:建立橘红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为定量指标成分,样品经0.1%氨水的80%甲醇溶液提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检测条件:Waters ACQUITY UPLC ?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0.1%甲酸溶液-乙腈(90∶1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25 °C;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贝母素甲检测离子对m/z 432.0→414.0;贝母素乙检测离子对m/z 430.2→412.3。结果: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分别在3.676 2~183.811 2 ng/mL、4.498 1~224.905 4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3 3)。样品均含有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2种成分,其他药味对测定无干扰。10批样品中贝母素甲的含量范围为1.507 8~11.345 3 μg/g,贝母素乙的含量范围为0.973 7~22.328 3 μg/g。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可靠,能准确测定橘红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郭焕茹; 徐志浩; 邱宏良; 范雪莲
    • 摘要: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浙贝母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及贝母花和鳞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浙贝母的产量、植物学性状、贝母花及鳞茎中有效成分含量有直接影响。浙贝母种植后用稻草覆盖畦面的栽培方式,可以促进土壤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土壤板结,提高肥料利用率,且能有效提高浙贝母产量及有效成分贝母素含量,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 韩德强; 王伟明; 刘彦; 付玮辰; 梁丽丽
    • 摘要: 目的:建立贝蒌止咳口服液中罗汉果薄层鉴别及浙贝母含量测定方法以控制制剂质量.方法:以TLC法对制剂中罗汉果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贝母素甲的含量,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为流动相,色谱柱选取Diamonsil XDB-C18(4.6 mm×250 mm,5 μm).结果:罗汉果的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无阴性干扰;贝母素甲在0.7820~3.910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0.30%.结论:该方法可有效控制贝蒌止咳口服液的质量.
    • 韩德强; 王伟明; 刘彦; 付玮辰; 梁丽丽
    • 摘要: 目的:建立贝蒌止咳口服液中罗汉果薄层鉴别及浙贝母含量测定方法以控制制剂质量.方法:以TLC法对制剂中罗汉果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贝母素甲的含量,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为流动相,色谱柱选取Diamonsil XDB-C18(4.6mm×250mm,5μm).结果:罗汉果的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无阴性干扰;贝母素甲在0.7820~3.91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0.30%.结论:该方法可有效控制贝蒌止咳口服液的质量.
    • 李荣荣; 赵迪; 李蒙蒙; 舒胜男; 王佩阳; 李焕茹; 冯素香
    • 摘要: 目的:采用UHPLC-QE台式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浙贝母和陈皮中主要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和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贝母素甲组、贝母素乙组、橙皮苷组和川陈皮素组,连续给药5d,最后1次给药1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C18(2.1 mm× 100 mm,3μm)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C,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流动相为乙腈(A)-10 mmol·L-1甲酸铵(B),橙皮苷和川陈皮素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流速0.3 mL· min-1.结果:推测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分别为12、8、8、4个,其主要代谢途径分别为羟基化、还原反应、硫酸酯化及其复合反应;羟基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硫酸酯化及其复合反应;水解、去甲基、糖醛酸化及其复合反应;去甲基化反应、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及其复合反应.结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和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主要代谢途径为Ⅰ相和Ⅱ相代谢.液质联用技术能较为全面地阐释浙贝母和陈皮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为其进一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再研究以及药物二次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 刘玉红; 孙彩霞; 宗侃侃; 赵学平; 张岑容
    •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测定浙贝母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结果 发现,抽检的浙贝母鲜样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但抽检干样的合格率只有50%.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和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提高浙贝母有效成分的关键因素.
    • 盛振华; 葛尔宁(通讯作者)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浙贝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 Zorbax Extend-C18 色谱柱(4.6mm×150mm,5μm),柱温:25°C;流动相:乙 腈 -0.01% 三乙胺水溶液 =63:37;流速:1.0mL/min;进样量:5μL;检测器为电喷雾式检测器(CAD),雾化温度:高温。结果:贝母素甲、乙的峰面积与浓度的回归方程分别 y=51.254x+0.0898,r=0.9998,y=52.197x+0.0266,r=0.9999;该方法贝母素甲、乙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5.85%,98.10%;方法定量限(S/N=10)为 0.7956μg/mL 和 0.4823μg/ mL。结论:该分析方法重现性好,检出限低,可作为浙贝母的生物碱贝母素甲、乙的含量测定方法。
    • 王又迪; 申屠瑞莎; 潘颖洁; 梁泽华
    • 摘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硫磺熏蒸浙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寻找合适的硫熏用硫比例及时间,使其既有利于干燥保存,保证有效成分的含量,又能将二氧化硫残留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5%二乙胺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45%B;5~7 min,45%B→25%B;7~18 min,25%B→15%B;18~19 min,15%→45%B;19~22 min,45%B);流速1 mL/min;柱温30°C;漂移管温度60°C;载气流速2.0 L/min。结果:硫熏过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均增加,但过量硫熏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硫熏在一定范围内能增加浙贝母有效成分的含量,且比较适宜的硫熏用量为5.0 g/500 g浙贝母。结论:在合理范围内,硫熏不仅能影响药物的保存,还能影响药物的内在质量,此次对硫熏炮制新工艺的研究,为硫熏工艺标准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